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NAP)活性显著增高。③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
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④杜勒小体(D/511Ie bodies):是中性粒细胞
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
1~2“m。【)0hle小体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⑤核变性: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
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胞体较大,直径达16~25肚m,核分叶过多,常超过
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
疗后。
3)棒状小体(auer bodies):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
约1~6肚m,故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棒
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
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4)其他:系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①。Pelger—Huet畸形:也称家族性粒细胞异
常,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先天性分叶异常,核畸形,如肾形、哑铃形、夹鼻眼镜形、
花生形等,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也可发生于某些感染、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②(;hediak—Higashi畸形: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骨髓和血涂片的各期
粒细胞中含有数个至数十个直径为2~5肚m的包涵体,呈淡紫红色或蓝紫色颗粒。患者易
感染,常伴白化病。③Alder—Reilly畸形;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巨大深染嗜天青
颗粒,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④.May—Hegglin畸形:患
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形态与D6hle小体相似,但常较大而圆;除中性粒细胞
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中也能见到。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细胞呈圆形,直径为13~15pm。
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胞核
多为两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参考值】 为O.5%~5%;绝对值为(O.05~0.5)×10。/L。见表4—2—2。
【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
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
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
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件古书、天痢疮、铌属病等可界.外罔『fn嗜酪件粒绷晌解、
中度增高。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
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幼稚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
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
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0~12t*m。胞
质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
胞核一般为2~3叶,因被颗粒遮盖,核着色较浅,而使分叶有模糊不清感。
【参考值】 为O~1%;绝对值为(O~O.1)×10。/L。见表4—2—2。
【临床意义】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
炎等嗜碱性细胞增多。
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等均可见嗜
碱性粒细胞增多。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其机制不清楚。
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basophilopenia)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1ymphocyte,L)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与小淋巴细胞,前者直
径在10~15肚m,占10%;后者直径为6~10r*m,占90%。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淋巴
细胞的胞质丰富,呈蔚蓝色,内含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甚至完
全不见,呈深蓝色。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深紫色,染色质聚集成块状。
【参考值】 为20%~40%;绝对值为(O.8~4)×10。/L。见表4—2—2。
【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1ymphocytosis)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
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4~6岁
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
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ox—
sackie)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
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的感染。
(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
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
2.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1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i惫攀瓷黎0jjji。jj0|ji?一j
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1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
巴细胞(abno;?mallymphocyte)。Downey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
(1)I型(泡沫型):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为不规则形。核
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胞质丰富,呈深蓝
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通常以此型最为
多见。
(2)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工型大,细胞外形常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故也称为
单核细胞型。胞质丰富,呈淡蓝色或淡蓝灰色,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核形
与I型相似,但核染质较工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
(3)Ⅲ型(幼稚型):胞体大,直径15~18弘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蓝色或
深蓝色,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质呈纤细网状,可见
1~2个核仁。
除上述3型外,有时也可见到少数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
异形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异形淋巴增多可见于:
(Da誊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可高达10%以上。疾病恢复后异形淋巴细胞仍可在
外周血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
或原虫感染(如疟疾)等疾病。②药物过敏。③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
细胞肥大病毒又称涎腺病毒感染有关。④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
疗等也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M)胞体大,直径为14~20tzm,呈圆形或不规
则形。胞质较多,染淡蓝或灰蓝色,内含较多的细小、灰尘样的紫红色颗粒。细胞核大,
核形不规则,呈肾形、马蹄形等,常折叠扭曲,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参考值】 为3%~8%;绝对值为(O.12~O.8)×10。/L。见表4—2—2。
【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增多(mcmocytosis) 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增多,属生理性增多。病
理性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
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
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减少(monocytopenia) 无临床意义。
附: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1eukemc,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
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
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及恶性肿瘤
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
射等。不同原因可引起不同细胞类型的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和白细胞不增多性两
型,以前者为多见;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中性粒细胞型 此型最常见。可见于各种感染、恶性肿瘤骨髓转移、有机磷农药
或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等,其中以急性化脓菌感染为
最常见。血象中自细胞总数可达(50~100)
增多,并伴有核左移现象,除杆状核增多外,
第二章…r临j床血液学检测
×10。/L或更高,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明显
还可出现晚幼粒或中幼粒细胞,甚至可有早
幼粒和原粒细胞出现,但一般不超过O.10。中性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及碱性磷酸酶
(NAP)积分显著增高。血象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一般多无明显变化。骨髓象除
显示粒细胞系增生明显,伴核左移及中毒性改变外,其他各系细胞多无明显异常。
2.嗜酸性粒细胞型 常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其他如风湿性疾病、Hodgkin
病、晚期癌肿等。白细胞总数达20×10。/L以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超过O.20,甚
至达O.90,但多系成熟型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以成熟型为主。
3.淋巴细胞型 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水痘、
风疹等,也可见于粟粒性结核、猩红热、先天性梅毒、胃癌等。白细胞数常为(20~30)×
10。/L,也有超过50×10。/L者。血片中多数为成熟淋巴细胞,并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和异
形淋巴细胞。
4.单核细胞型见于粟粒性结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性痢疾、斑疹伤寒、
风湿病并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症等。白细胞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0×10。/L,分类计数单核
细胞常超过O.30。
在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类白血病反应病例中,有白细胞总数不
超过10×10。/L者,但周围血中出现较多该种类型的幼稚细胞,即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类白
血病反应,曾有报道见于结核病、败血症、恶性肿瘤等。
类白血病反应需与白血病鉴别,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的鉴别。一般而言:类白血病反应多能查到原发疾病,血象中除白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
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骨髓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