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有折光感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
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bas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0~15肛m。胞核与上述细
胞相似,但轮廓不清,染色质结构模糊。胞质内含数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较粗大、分布散
乱的紫黑色特异性嗜碱性颗粒,颗粒也可覆盖在细胞核上。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lO~16弘m(嗜碱性
晚幼粒细胞胞体稍小)。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
半。核染质粗糙呈粗块状,排列紧密。胞质量多,呈淡红色。内含不同的特异性颗粒,可
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晚幼粒细胞,特异性颗粒的形态、染色及分布等特点同中幼粒
细胞。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band granulocyte):细胞呈圆形,直径10~
15p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
含特异性颗粒,也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三种,颗粒特点同中幼粒
镰i二章0i临睬啦彀辈杖龇j鸨甏l《鹫
|l||。。虢蹶:?’
细胞。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肛m。胞核分叶状,常分为2~5叶,
以分3叶者多见,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核染色质浓集或呈小块状,染深紫
红色。胞质丰富,呈淡红色,布满细小紫红色的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肚m。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中
充满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肚m。胞核分叶不明显,或呈堆集状。胞质
中有稀疏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紫黑色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常掩盖在核上,致使核的
轮廓和结构模糊不清。
3.淋巴细胞系统
(1)原淋巴细胞(1y。mphoblast):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8“m。胞核大,
圆形或椭圆形,稍偏位。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较原粒细胞稍粗,着色较深,染色
质在核膜内层及核仁周围有浓集现象,使核膜浓厚而清晰。核仁多为1~2个,小而清楚,
呈淡蓝色或无色。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不含颗粒。
(2)幼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肚m。胞核圆形或椭
圆形,有时可有浅的切迹。核染色质较致密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少,淡蓝
色,一般无颗粒,或可有数颗深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3)淋巴细胞(1ymphocyte)
1)大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13~18肚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于一侧或着边。染
色质常致密呈块状,排列均匀,深染呈深紫红色。胞质丰富,呈透明天蓝色,可有少量大
而稀疏的嗜天青颗粒。
2)小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10肚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或有切迹,
核着边,染色质粗糙致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见到少量淡
蓝色胞质,有时几乎不见而似裸核,一般无颗粒。
4.浆细胞系统
(1)原浆细胞(plasmablast):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0肚m。胞核圆形,占细胞的
2/3以上,常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灰蓝
色,不透明,核的一侧可有半圆形淡染区,不含颗粒。
(2)幼浆细胞(pr(~plasmacyte):细胞多呈椭圆形,直径12~16“m。胞核圆形,占细
胞的1/2,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可呈车轮状排列,核仁基本消失。胞
质量多,呈不透明灰蓝色,近核处有淡染区,有时可见空泡或少数嗜天青颗粒。
(3)浆细胞(plasmacyte):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8~20“m。胞核圆形,偏位。
核染色质凝聚成块,深染,排列呈车轮状。胞质丰富,呈不透明深蓝色或蓝紫色,核的一
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常可见小空泡,偶见少数嗜天青颗粒。
5.单核细胞系统
(1)原单核细胞(mc;noblast):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扯m。胞核较大,圆形或
椭圆形。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网状,染淡紫红色。核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丰富,
呈浅灰蓝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有伪足状突起,不含颗粒。
(2)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25肚m。胞核圆形或不
规则形,可有凹陷、切迹、扭曲或折叠。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稍粗,但仍呈疏松丝网状,
染淡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呈灰蓝色,边缘可有伪足突出,浆内可见许多
细小、分布均匀的淡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13《ij||0_§甏i?罄擎||.j|i i§||露|§l《}l§。鼍§i、|j|一l—l
眵jj尊鹳镰j、|实验j谂|甑i。◆?i_j__0000j0;
274
(3)单核细胞(ma(:rc~phage):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20肚m,边缘常见伪足突
出。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笔架形、“s”形等,并有明显扭曲折叠。染色
质疏松细致,呈淡紫红色丝网状。胞质丰富,呈淡灰蓝色或淡粉红色,可见多数细小、分
布均匀、细尘样淡紫红色颗粒。
(4)吞噬细胞(macrophage):单核细胞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后转变成吞噬细胞(原
称组织细胞、巨噬细胞)。胞体大小变异甚大,直径15~50弘m,有时可至80肛m。细胞外
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偏位。核染色质
较粗、深染,或疏松、淡染,呈网状结构。可见核仁或无核仁。胞质丰富,呈不透明灰蓝
色或蓝色,不含颗粒或有少量嗜天青颗粒,常见有小空泡。
6.巨核细胞系统
(1)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原始型巨核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
大,直径15~30p.m。胞核大,占细胞的极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深紫红色,
粗粒状,排列紧密。可见淡蓝色核仁2~3个,核仁大小不一,不清晰。胞质量较少,呈
不透明深蓝色,边缘常有不规则突起。
(2)幼巨核细胞(proInegakaryocyte,幼稚型巨核细胞):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弘m。胞核开始有分叶,核形不规则并有重叠。染色质凝聚呈
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增多,呈蓝色或灰蓝色,近核处
可出现淡蓝色或淡红色淡染区,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
(3)颗粒型巨核细胞(granular Inegakaryocyte,过渡型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
直径50~70/xm,甚至达100弘m,外形不规则。胞核明显增大,高度分叶,形态不规则,
分叶常层叠呈堆集状。染色质粗糙,排列致密呈团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极丰富,呈淡
紫红色,其内充满大量细小紫红色颗粒,有时可见边缘处颗粒聚集成簇,但周围无血小板
形成。
(4)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thronbocytogenotJs rnegakaryc)cyte,成熟型巨核细胞):
胞质内颗粒明显聚集成簇,有血小板形成,胞质周缘部分已裂解为血小板脱落,使细胞边
缘不完整,其内侧和外侧常有成簇的血小板出现。其余的细胞特征均与颗粒型巨核细胞
相同。
(5)巨核细胞裸核(na。ked nucleus):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成血小板完全
脱落后,仅剩细胞核时,称为裸核。
7.其他细胞 骨髓中还可以见到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一些退化细胞如退化的淋巴细胞、Ferrata细胞、退化破坏的嗜酸
性粒细胞等。
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应用骨髓涂片按一定程序
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查方法。各种类型血细胞中的
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分布不尽相同,在病理情况下,也可发生改变。因此,细胞化学染色
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别,以及对某
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探讨等有一定价值。
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较多,主要介绍常用的酶类、脂类、糖原、铁等细胞化学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o。,释
出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的
第二章|临睬血液学检溅
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结果】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阴性反应,出现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反
应,颗粒粗大而密集者为强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
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阴
性反应。POX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
(二)苏丹黑B染色
【原理】 苏丹黑B(sudan black B,sB)是一种脂溶性染料,可溶于细胞质内的含脂
物质,使胞质中的脂类物质呈棕黑色或深黑色颗粒。
【结果】结果与PoX染色大致相同。粒细胞系自早幼粒细胞起至成熟中性粒细胞,阳
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系大多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呈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同Pox染色反应。
(三)中性粒细胞碱?陛磷酸酶染色
【原理】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的显示方
法有偶氮偶联法和钙一钴法两种。前者的染色原理是血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在pH为9.4~
9.6的条件下,将基质液中的a一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n一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灰黑色
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活性所在之处。钙一钴法染色是碱性磷酸酶在碱性条件下将基质
液中的p一甘油磷酸钠水解,产生磷酸钠。磷酸钠依次与硝酸钙、硝酸钴、硫化胺发生反
应,形成不溶性棕黑色的硫化钴,定位于酶活性之处。
【结果】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及杆状核),其他血
细胞均呈阴性反应。阳性反应为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为5级,即
“一”、“1+”、“2+”、“3+”、“4+”o反应结果以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和积分值来表示。
血涂片染色后,在油浸镜下,观察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细胞所占百分率即为
阳性率;对所有阳性反应细胞逐个按反应强度分级,将各级所占的百分率乘以级数,然后
相加,即为积分值。
【参考值】成人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40~80(分)。由于各实验室条件
不同,参考值也有差异。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值。
【临床意义】NAP活性可因年龄、性别、应激状态、月经周期、妊娠及分娩等因素
有一定的生理性变化。在病理情况下,NAP活性的变化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1.感染性疾病 急性化脓菌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
范围或略减低。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O。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活
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
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因此也
可作为两者鉴别的参考。
5.其他血液病: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等NAP活性中度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
NAP活性降低。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
分值可增高。
275
278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 酸性磷酸酶(acid phoshatase,ACP)染色法有硫化铅法和偶氮偶联法。硫
化铅法原理为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等在酸性条件下(pH5.O)将基质液中的p甘油磷酸
钠水解,产?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