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4.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1)在输血上的意义: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颇为广泛,如严重失血或某些手术时,输
血常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措施。每个人都具有AB0血型系统中的某种抗原或某种“天然
抗体”,故输血前必须准确鉴定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选择同型人的血液,并经交叉配
血试验,证明完全相配合时才能输血。如输入异型血,可迅速引起严重的溶血反应,甚至
危及生命,为此必须坚持同型输血。有些ABo亚型的抗原性虽然较弱,但如不规则抗体
的效价较高,也可能发生不良的输血反应,便需进一步鉴定亚型,选择同亚型者进行输
血。o型的红细胞一般不被其他3型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中虽有抗A及抗B抗体,但于输
入时被受血者血液所稀释和被血型物质所中和而不再凝集受血者红细胞,故不发生溶血反
应。因此,0型人曾被认为是“万能输血者”。但应注意,o型供血者需经仔细检查确为
。型,其血清中的天然抗A及抗B抗体的效价应低于1:200,并且无免疫性抗A、抗B抗
体,才可在紧急情况下考虑输用。国内资料表明在202名。型人中,有30.2%含有免疫
性抗A、抗B抗体,这种抗体不能被血型物质中和可导致溶血反应。AB型人的血清中,
无抗A及抗B抗体。曾被认为可输入任何血型的血液。但已知A。B型人中有3%其血清中
含抗“o”抗体,当输入。型红细胞时可引起溶血反应;A。B型人中有25%含有抗A,抗
体,如效价高者输入A。型血液时也可引起溶血反应。因此,为防止输血反应必须坚持同
型输血。
    (2)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免疫所致的一种
溶血疾病。在我国最多见的是ABo血型系统所引起的溶血病,其次为Rh系统所引起。
    AB0溶血病多发生于母亲为。型而孕育的胎儿为A型或B型者占90%以上。o型的
母亲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其在受到A或B型抗原物质免疫后产生的免疫性抗体效价较高
有关。这种免疫抗体是I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溶血病或流产。由于
免疫性抗A、抗B抗体可因输血、自然界中存在的类A或类B型抗原物质、注射疫苗或
细菌感染等刺激而产生,故AB0系统血型不合的妊娠第一胎时就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3)ABo血型与器官移植:已知ABo抗原是一种强移植抗原,如供者与受者ABo
血型不合可加速对移植物的排斥,特别是皮肤和肾移植。肾移植时,ABo血型不合者失
败率达46%;而血型相合者,失败率仅9%。因血管内皮可含有A和B抗原,,供者与受者
血型不合时可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4)其他:AB0血型检查还可用于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等的鉴定,以
及与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
    (二)Rh血型系统
    1940年I。andstei:ner和wiener用恒河猴(macac‘us r}lesus)的红细胞作为抗原免疫豚
鼠或家兔所得到的抗血清,能与85%白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证明人的红细胞上有与
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于是将此抗原命名为Rh抗原。含有这种抗原者称为Rh阳性,
不含这种抗原者称为Rh阴性。
    1.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Rh遗传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上,Fishe;。认为
Rh基因是连锁基因,即每条染色体上有3个相互连锁的基因座、顺序是C、D、E,每一
;蔓}争。妻t}r##擎lk瓤熬豁;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基因座有2个等位基因,即C与c;D与d;E与e为等位基因,每个基因决定一种抗原。
从理论上认识人类红细胞上的Rh抗原应有C、c、D、d、E、e 6‘种。由于目前尚未发现
抗d,因此也未肯定d抗原,故Rh抗原主要有5种。这5种抗原的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
E、C、c、e,以D抗原性最强,其临床意义更为重要。大多数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和
新生儿Rh溶血病都是由于抗D抗体引起。所以若仅有抗D抗体作Rh系统血型鉴定,则
粗略地称含D抗原的红细胞为Rh阳性,不含D抗原的为Rh阴性。我国Rh阴性者甚为
少见,据血型调查资料表明,汉族人中Rh阴性率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系以
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贫血严重时,中幼红较晚幼细胞更多。
    (3)贫血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细胞体积减小,
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有时细胞边缘可见不规则突起,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
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炭核”。成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