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BSS)。③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如血管
性1lit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弥散性n’n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
lar coagulation,DIc)。④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
rhagic telangiectasia,HHT)。⑤药物影响: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抗凝药
(肝素等)和溶栓药(rt—PA等)。BT缩短临床意义不大。本试验敏感度和特异性均差,
又受诸多因素干扰,故临床价值有限。
(二)束臂试验
【原理】束臂试验(touniguer test)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
CFT)或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通过给手臂局部加压
(标准压力)使静脉血流受阻,致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
来估计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与其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
质量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因素有关。如果上述因素有缺陷,血管壁的脆性和
|麟
血攀瀚鹚
通透性增加,新的出血点便增多。
【参考值】5am直径的圆圈内新的出血点,成年男性低于5个,儿童和成年女性低于
10个。
【临床意义】新的出血点超过正常范围高限值为该试验阳性。见于①血管壁的结构和
(或)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以及其他血
管性紫癜。②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以及
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等。③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
④其他:如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维生素C缺乏症、尿毒症、肝硬化和某些药物等。
由于本试验在某些正常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可阳性,且试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干扰,故临床价
值有限。
二、诊断试验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原理】在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体的琼脂凝胶板
中加入一定量受检血浆(含vWF抗原),在电场作用下,泳动一定时间,出现抗原一抗体
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峰,其高度与受检血浆中vWF的浓度成正相关,计算血浆中血管
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的含量。也可用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
【参考值】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94.1%4…32.5%;ELISA法:70%~150%。
【临床意义】v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指标之一。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
泌,参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反应,起促凝血作用。
1.减低 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2.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
病变、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疾病、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
染性疾病、骨髓增生症等。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测定
【原理】在待检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中,加入一种吸附于胶乳颗粒上的特异性单抗,该
单抗是直接针对vWF的血小板结合位点(GPIs受体),此时胶乳颗粒和待检血浆中的
vwF发生聚集,受检血浆出现浊度变化,从而可以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yon wi卜
lebrand factor activity,vWF:A)。
【参考值】o型血正常人为38%~125.2%(n一122);其他血型正常人为49.2%~
169.7%(n一126)。
【临床意义】结合vwF:Ag、FⅧ:C检测,主要用于vWD的分型诊断。
1_若vWF:Ag、vWF:A和FⅧ:c均正常,基本可以排除血友病A和vWD。
2.若vWF:Ag、vWF:A和FⅧ:C三项中有一项降低,则应该计算:vWF:A/vwF:Ag
比值和FⅧ:C/vWF:Ag比值,比值接近于1.0可以诊断为vWD工型。
3.若vWF:A/vWF:Ag比值低于0.7(建议的Cut off值),可以诊断vWD2A、2B、
2M三个亚型,此三个亚型可再用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RIPA)、vwF多聚
体分析等试验加以区分。
4.若FⅧ:C/vWF:Ag比值低于0.7,可以诊断vWF2N亚型和血友病A,再用FⅧ抗
原(FⅧ:Ag)检测可将vWD2N亚型与血友病A相区别。
5.血栓性疾病中,vWF:Ag与vWF:A均升高,vWF;A/vwF:Ag比值≥1.0。
(三)6一酮一前列腺素F,。测定
【原理】将抗原包被酶标反应板加入受检血浆或6一酮一前列腺素F,。(6一keto—PGF。。)
297
标准品和一定量的抗6一酮一PGF。。抗血清作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酶标记第二抗体,最后
加底物显色。根据吸光度(A值)从标准曲线上推算出受检血浆中6一酮一PGF,。的含量。
【参考值】酶联法:(22.9土6.3)mg/L。
【临床意义】6一酮一P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指标之一。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
分泌,由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起抗凝血作用。减低: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
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转移、肾小球病变、周
围血管血栓形成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Yllbocytopenia purpura,
TTP)等。
(四)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测定
【原理】 以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单抗(或抗血清)包被聚
乙烯放免小杯,受检血浆中的TM结合于包被的放免小杯上,加入”。I一抗人TM单抗,
根据结合的”。I放射性强度计算出受检血浆中TM含量。
【参考值】 放射免疫法(RIA):血浆TM:Ag为20~35肛g/L。
【临床意义】TM:Ag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指标之一。它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
面,与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形成1:1TM一凝血酶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蛋白C(PC)为活
化蛋白C(APc),APC有灭活FⅧa、F V a和激活纤溶活性的作用。TM:Ag水平增高
反应性比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增强,见于血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肌梗死、脑血
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1c)、m栓忡帆小板减少忡紫癜
(T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以其数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功能(黏附、
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一、筛检试验
(一)血小板计数见本篇第二章。
(二)血块收缩试验
【原理】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
Caz+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
到纤维蛋白束上。当伪足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网眼缩小,检测析出血清的容积可反映
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
【参考值】①凝块法:血块收缩率(%)一'血清(m1)/全血(m1)×(100%一
Hct%)'×100%,参考值:65.8%±11.O%。②血块收缩时间(h):2h开始收缩,18~
24h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
1.减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