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PRP’
PPP
图4—3—1 血小板聚集功能示意图
【临床意义】PAgT是反映血小板
聚集的有用指标。它是反映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通过纤维蛋白原(。Fg)与另一血小
板膜GPⅡb/Ⅲa结合的聚集能力。
1.PAgT增高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
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高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
妊娠、高脂血症、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尿毒症、
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低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四)血小板P一选择素测定
【原理】 P一选择素(P—selectin)或称血小板a一颗粒膜蛋白一140(granular mem—
brane protein一140,GMP—140),是血小板在体内被激活后,P一选择素进入血浆内或融
合到血小板膜表面上。利用抗P一选择素的单抗定量测定受检血浆中P一选择素的含量可反
映体内血小板的激活程度。
【参考值】 酶标法:血小板膜表面P一选择素含量为(780±490)分子数/血小板;血
浆中P一选择素为(1.61±0.72)×10”分子数/ml。ELISA法血浆中P一选择素含量为9.4~
20.8ng/m1。
【临床意义】血小板表面和血浆中P一选择素增高,为诊断或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心
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血小
板增多症、肾病综合征等提供了较为特异的指标。
(五)血小板促凝活性测定
【原理】 血小板促凝活性(platelet,prOCC)agulant activity,PPA)是指血小板膜上的
磷脂酰丝氨酸(phc9sphatidylserine),它为FX a、FV a、Ca抖结合形成凝血酶原酶(pro—
thrombinase)提供催化表面,后者使凝血酶原(prothrombin)转变为凝血酶(throm—
bin),凝血酶使血浆发生凝固。
【参考值】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表面上的磷酸酰丝氨酸,正常人的阳性率
为30%。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血小板第3因子缺陷症、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征、肝硬化、尿
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常蛋白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服用抗血小板
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白血病等。
2.增高 见于血栓病和血栓前状态,胶原和凝血酶刺激后Annexin V的阳忡率可寓
达89%。
;
饕
塾
j
羹懿舔黔雾;;£;;。j,錾鹫蕊《#,
蒜兰鼙虹缝与泣盈搬溅
(六)血浆血栓烷B2测定
【原理】 以血浆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一牛血清清蛋白包被酶标反应
板,加入受检血浆或TXB:抗体。包被的TXBz与受检血浆中的TXBz或标准品中的TXB2
竞争性与TxB:抗体结合,包被的TxB:与抗体结合的量与受检血浆中TXB2的含量负相
关。加入过量酶标记第二抗体,再加底物显色,根据吸光度(A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
算出TxBz含量。
【参考值】 酶标法:(76.3士48.1)ng/L。
【临床意义】 TXB。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较TXA。更稳定的产物之一,有促血管收缩
和促血小板聚集的作用。TxAz与PGIz具有平衡作用。
1.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动脉粥样
硬化、妊高征、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肾小球疾病、高脂血症、大手术后等。
2.减低 见于环氧酶或TxA。合成酶缺乏症,服用抑制环氧酶或TxA。合成酶的药
物,如阿司匹林等。
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
凝血因子是构成凝血机制的基础,它们参与二期止血过程,目前多数是测定凝血因子
促凝活性(F:C)和凝血因子抗原含量(F:Ag),临床上更多用的测定F:C的水平。
一、筛检试验
(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
tin time,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
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也可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必须指出本试验需设
正常对照值,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 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见于因子Ⅻ、Ⅺ、Ⅸ、Ⅷ、X、V、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FⅧ、Ⅸ、Ⅺ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
(anticoagulants)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1upus anti—
coagulants,LA)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 血栓性疾病(thrombot:ic disease)和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但灵敏度和特异度差。
(二)凝血时间
【原理】 试管法:静脉血放入试管(玻璃试管、塑料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
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本试验是反映由因子Ⅻ被负电
荷表面(玻璃)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即反映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参考值】 试管法:4~12min;硅管法:15~32min;塑料管法:10~19min。
【临床意义】
1.cT延长 见于:①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即依次分别为血友病A、B和因子
Ⅺ缺乏症。②凝血酶原、因子V、X等重度减少,如严重的肝损伤等。③纤维蛋白原严重
减少,如纤维蛋白减少症、DIC等。④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
原降解增加时。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和类物质增多等。⑦DIc,尤其在失代偿期
或显性DIC时CT延长。
2.C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但敏感度差。
301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原理】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抖和组织因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
plastin),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它是
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
1.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士1s)。必须指出本试验需设正常对照值。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rothrombin ratio,PTR)受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正
常人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的比值。参考值为1.O士O.05(O.82~1.15)s。
3.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INR—PTR。。’参考值依ISI
不同而异,一般为1.O士0.1。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为国际灵敏度指数,
ISI越小,组织凝血活酶的灵敏度越高。因此做PT检测时必须用标有ISI值的组织凝血活
酶(tisslJe thromboplastin)。
【临床意义】
1.PT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V、Ⅶ、X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hypei?fibrinolysis)、DIC、
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ljlable state,HCS)如DIc早期、心肌梗死、
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tls thrombosis,DvT)、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
感性和特异性差。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wHo推荐用INR,国人的INR以2.O~
2.5为宜,一般不要》3.O,也不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