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90%,apoA I与apoAⅡ之比为3:1。apoA工可催化磷脂酰胆碱一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1ecithin cholesterol acyitransferase,LCAT),将组织内多余的CE转运至肝脏处理。因
此,apoA具有清除组织脂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虽然,apoA有A I、AⅡ、AⅢ,
但apoA I的意义最明确,且其在组织中的浓度最高。因此,apoA工为临床常用的检测
指标。
【参考值】男性:(1.42士0.17)g/L。女性:(1.45±0.14)g/L。
【临床意义】
1.apoA I增高 apoA I可以直接反映HDL水平。因此,apoA I与HDI一一样可以预
测和评价冠心病的危险性,但apoA I较HDI。更精确,更能反映脂蛋白状态。apoA I水
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因此apoA I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较灵敏的指标。
2.apoA I减低apoA I减低见于:①家族性apoA I缺乏症、家族性a脂蛋白缺乏症
(Tangier病)、家族性LCAT缺乏症和家族性低HDL血症等。②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
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和脑血管病等。
(二)载脂蛋白B测定
载脂蛋白B(apoB)是LDL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90%以上apoB存在于LDL中。
apoB具有调节肝脏内外细胞表面LDL受体与血浆LDL之间平衡的作用,对肝脏合成
VLDL有调节作用。apoB的作用成分是apoB一100,还有其降解产物apoB一48、apoB一
75、apoB一41和apoB一36等。正常人空腹所检测的apoB为apoB一100。
【参考值】男性:(1.01±0.21)g/L。女性:(1.07±0.23)g/L。
【临床意义】
1.apoB增高(i)apoB可直接反映LDL水平,因此,其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价冠心病的危险性和降脂治疗效果
等,且其在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方面优于LDL和CHO。②高p一载脂蛋白血症、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和肾衰竭等apoB也增高。
2.apoB减低 apoB减低见于低p一脂蛋白血症、无p一脂蛋白血症、apoB缺乏症、恶
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营养不良等。
(三)载脂蛋白A I/B比值测定 .
。poA工、apoB分别为HDL、LDL主要成分,由于病理情况下的CHO含量可发生变
化,因而HDL和LDL不能代替apoA工和apoB。因此,可采用apoA I/apoB比值代替
HDL/LDL比值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参考值】 1~2。
【临床意义】 apoA I/apoB比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N&;fN、糖尿
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apoA I/apoB减低。apoA I/apoB~1对诊断冠心病的危险性
较血清TC、TG、HDL、LDL更有价值,其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80%。
一、血清阳离子检测
第三…1丁44… 血清电解质检测
铱七暑善z斌睬熹甩生牺?化单谯溅
(一)血钾测定
98%的钾离子分布于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少量存在于细胞外液,血钾
实际反映了细胞外液钾离子的浓度变化。但由于细胞内液、外液之间钾离子互相交换以保
持动态平衡,因此,血清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间接反映细胞内液钾的变化。血钾检测的适
应证:①高血压。②心律失常。③服用利尿剂或泻药。④已知有其他电解质紊乱。⑤急性
和慢性肾衰竭。⑥腹泻、呕吐。⑦酸碱平衡紊乱。③重症监护病人的随访监测。
【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1.血钾增高 血钾超过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1ayperkalemia)。其常见的原因
和机制见表4—7—7。
表4—7—7 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机制 原 因
摄入过多 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人大量库存血液等
排出减少 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导致肾小球排钾减少
②长期使用螺内酯、氨苯蝶啶等潴钾利尿剂
③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泌钾障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假性低醛固酮血症等
细胞内钾 ①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如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
外移增多 ②缺氧和酸中毒
③B一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可抑制Na。…,K’一ATP酶,使细胞内钾外移
④家族性高血钾性麻痹
⑤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如应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盐水等静脉输液,可使细胞内脱水,导致细胞内
钾外移增多
假性高钾 ①采血时上臂压迫时间过久(几分钟)、间歇性握拳产生的酸中毒,引起细胞内钾释放
②血管外溶血 ’
③白细胞增多症:WBC:》500×10。/L,若标本放置后可因凝集而释放钾
④血小板增多症,PLT》600×10。/L可引起高钾血症
2.血钾减低 血清钾低于3.5mmc,1/L时称为低钾血症(hypo’K:alemia)。其中血钾在
3.O~3.5mm01/L者为轻度低钾血症;2.5~3.0mmc)l/L为中度低钾血症;100×10。/L,白细胞可从血浆中摄取钾
(二)血钠测定
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44%存在于细胞外液,9%存在于细胞内液,47%存在
于骨骼中。血清钠多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渗透
压及酸碱平衡,并具有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的作用。血钠检测的适应证:①水电解
质平衡紊乱;②其他电解质超出参考值;③多尿综合征和口渴感减弱;④酸碱平衡紊乱;
⑤?肾脏疾病;⑥高血压;⑦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减、盐皮质激素过多或缺乏症;⑧水
肿;⑨摄入过量的钠。
【参考值】 135~145mm01/L。
【临床意义】血钠超过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者,称为高钠血症(hy—
pernatremia)。血钠低于135mm01/L称为低钠血症(hyponatremia)。其常见的原因和机
带Il见表4—7—9,4—7—10。
表4—7—9 高钠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机制
丢失过多
原 因
①肾性丢失: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和大量应用利尿剂
②皮肤黏膜性丢失: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时血浆外渗,丢失钠过多
③医源性丢失:浆膜腔穿刺丢失大量液体等
④胃肠道丢失:严重的呕吐、反复腹泻和胃肠引流等
细胞外液稀释 常见于水钠潴留
①饮水过多而导致血液稀释,如精神性烦渴等
②慢性。肾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
③尿崩症、剧烈疼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④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细胞外液高渗,使细胞内液外渗,导致血钠减低
消耗性低钠 ①肺结核、肿瘤、肝硬化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细胞内蛋白质分解消耗,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或摄人不足 水分从细胞内渗到细胞外,导致血钠减低
②饥饿、营养不良、长期低钠饮食及不恰当的输液等
(三)血钙测定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宏量元素。人体内99%以上的钙以磷酸钙或碳酸钙的形式存
在于骨骼中,血液中钙含量甚少,仅占人体钙含量的1%。血液中的钙以蛋白结合钙、复
合钙(与阴离子结合的钙)和游离钙(离子钙)的形式存在。血清钙测定的适应证见
表4—7—11。
,0;鏊纛鬈鬣l影0;0鬟嚣垂霍蠢霎重蛩鼍藿
表4,7—1 1 血清钙测定的适应证
。…i . ii|。獭赣垆^
镰七章j啦睬烹鼹茔懒纯薏褊裁键《镳《黟
状态或器官
适应证
筛选
手足抽搐
骨骼
肾脏
神经肌肉
精神症状
胃肠道
皮肤及其附件
肺脏
肿瘤
内分泌系统
药物治疗
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筛选(包括身高和体重的测定)
须研究低血钙症的分型
自发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痛、放射性骨病、生长异常、牙齿的改变
肾脏或尿路结石、肾脏钙质沉着、烦渴、多尿、慢性肾病
手足抽搐、癫痢发作、甲状腺手术后可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头痛、肌肉无力
疲乏、淡漠、嗜睡、沮丧、厌食
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胆石症、周期性腹泻、吸收不良、便秘
皮肤、指甲和毛发的改变、皮肤色素过度沉着
结节病、结核、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体重减轻、恶性肿瘤、淋巴瘤
甲状腺、睾丸、卵巢、肾上腺疾病
摄入VitD及其代谢物或类似物、VitA、抗痉挛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噻嗪类利尿剂、洋地黄
【参考值】 总钙:2.25~2.58mmol/L。离子钙:1.10~1.34mmol/L。
【临床意义】血清总钙超过2.58mm01/L称为高钙血症(hy.percalccmia)。血清总钙
低于2.25mmol/L称为低钙血症(hypoc?alcemia)。其常见的发生原因及机制见表4—7—12、
表4—7—13。血钙增高及血磷、尿液钙、磷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4—7—14,血钙减低及血磷、
尿液钙、磷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4—7—15。
表4—7—1 2高钙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机制
成骨作用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吸收减少 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骨质软化症等
摄入不足 长期低钙饮食
吸收不良 乳糜泻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阻塞性黄疸等,可因钙及Vit D吸收障碍,使血钙减低
其他 ①急性和慢性肾衰竭、肾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②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可因血钙与FFA结合形成皂化物,也可使血钙减低
③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需要钙量增加,若补充不足时,使血钙减低
表4—7—1 4血钙增高及血磷、尿钙、磷变化的临床意义
387
l§a4§《≈0。通灌霪嚣霪薄馐浸薄lj馐滢器;0
续表
二、血清阴离子检测
(一)血氯测定
氯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但在细胞内外均有分布。血氯检测的适应证是:①酸碱
平衡紊乱。②水钠平衡紊乱。③重症监护病人出现危险情况时。
【参考值】 95~105mm01/I。。
【临床意义】
1.血氯增高 血清氯含量超过105mmol/I。称为高氯血症(hyper’chloremia)。常见的
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6。
表4—7—1 6 高氯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机制 原 因
排出减少
血液浓缩
吸收增加
代偿性增高
低蛋白血症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少尿期、尿道或输尿管梗阻、心功能不全等
频繁呕吐、反复腹泻、大量出汗等导致水分丧失、血液浓缩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肾小管对NaCl吸收增加
呼吸性碱中毒过度呼吸,使c02排出增多,Hcos一减少,血氯代偿性增高
肾脏疾病时的尿蛋白排出增加,血浆蛋白质减少,使血氯增加,以补充血浆阴离子
摄入过多 食入或静脉补充大量的Na(:l、CaC:12、NH4cl溶液等
2.血氯减低 血清氯含量低于95mm01/L称为低氯血症(hypochloremia)。
(1)摄入不足:饥饿、营养不良、低盐治疗等。
(2)丢失过多:①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丢失大量胃液、胰液和胆汁,致使
氯的丢失大于钠和HCo。的丢失。②慢性肾衰竭、糖尿病以及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使氯
由尿液排出增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氯随钠丢失增加。
④呼吸性酸中毒,血HCo。增高,使氯的重吸收减少。
|l|Il I÷?i|i。j I 、 _4|i≯,I、
镰七毒i啦睬京豫生嘲化尊捡戳蠢悖
。j。 。一l獭孰》。
(二)血磷测定
人体中70%~80%的磷以磷酸钙(calcium ph()sphate)的形式沉积于骨骼中,只有少
部分存在于体液中。血液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