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人体中70%~80%的磷以磷酸钙(calcium ph()sphate)的形式沉积于骨骼中,只有少
部分存在于体液中。血液中的磷有无机磷(inorganic p}losphate)和有机磷(organophos—
phate)2种形式。血磷水平受年龄和季节影响,新生儿与儿童的生长激素水平较高,故血
清磷水平较高。另外,夏季紫外线的影响,血清磷的含量也较冬季为高。血磷与血钙有一
定的浓度关系,即正常人的钙、磷浓度(mg/d1)乘积为,36~40。
血磷检测的适应证:①骨病。②慢性肾脏疾病、透析病人。③甲状腺手术后。④慢性
乙醇中毒。⑤需要加强医疗护理的病人(胃肠外营养、机械通气)。⑥肾结石病人。⑦甲
状旁腺疾病。③拟诊Vit D缺乏(吸收不良综合征)。⑨肌无力、骨痛。
【参考值】 O.97~1.61mnlol/I。。
【临床意义】血磷增高和血磷减低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7、4—7—18。
表4—7—1 7血磷增高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机制 原 因
内分泌疾病
排出障碍
吸收增加
其他
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肾衰竭等所致的磷酸盐排出障碍
摄人过多Vit D,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导致血清钙、磷均增高
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Addison病、急性肝坏死等
表4—7—1 8血磷减低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机制
原 因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丢失过多
转入细胞内
其他
饥饿、恶病质、吸收不良、活性Vit D缺乏、长期应用含铅制剂等
大量呕吐、腹泻、血液透析、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等
静脉注射胰岛素或葡萄糖、过度换气综合征、碱中毒、AMI等
乙醇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Vit D抵抗性佝偻病等
i 一、血清铁检测
第四节 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血清铁(serLlm iron),即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其含量不仅取决于血清中铁的含量,
还受转铁蛋白的影响。血清铁检测的适应证:①转铁蛋白测定的参数。②铁吸收实验参
数。③急性铁中毒。
【参考值】 ①男性:11~30弘m01/L,女性:9~27弘mol/L。②儿童:9~22肛l〃nol/L。
【临床意义】血清铁增高和减低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9:
表4—7—1 9血清铁增高和减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增高或减低 机 制
原 因
血清铁增高
血清铁减低
利用障碍
释放增多
铁蛋白增多
铁摄人过多
铁缺乏
慢性失血
摄入不足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铅中毒等
溶血性贫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白血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等
铁剂治疗过量时
缺铁性贫血
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慢性炎症等
①长期缺铁饮食
②机体需铁增加时,如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青少年,生育期、妊娠期及哺乳
期的妇女等
;4al§a{§i薏j§j§、
霞雏霉霪萎潘霪,凄漫墨鬣譬懑漫鬻{;鎏疆湛透孽l§;
眵纛麓羲懿麟i_攀
二、血清转铁蛋白检测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是血浆中一种能与Fe”结合的球蛋白,主要起转运铁的
作用。体内仅有1/3的Tf呈铁饱和状态。每分子Tf可与2个Fe”结合并将铁转运到骨髓
和其他需铁的组织。Tf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所以Tf也可作为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另外,Tf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参考值】 28.6~51.9肚mol/L(2.5~4.3g/L)。
【临床意义】
1.Tf增高 Tf增高常见于妊娠期、应用口服避孕药、慢性失血及铁缺乏,特别是缺
铁性贫血。
2.Tf减低Tf减低常见于:①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营养不良、
重度烧伤、肾衰竭。③遗传性转铁蛋白缺乏症。④急性肝炎、慢性肝损伤及肝硬化等。
三、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测
正常情况下,血清铁仅能与1/3的Tf结合,2/3的Tf未能与铁结合,未与铁结合的
Tf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每升血清中的Tf所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re’ty,TIBC),即为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
【参考值】 ①男性:50~77t~mol/L。②女性:54~77肚‘mol/L。
【临床意义】
1.TlBc增高 ①Tf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后期。②Tf释
放增加:急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等。
2.TIBc减低 ①Tf合成减少:肝硬化、慢性肝损伤等。②Tf丢失:肾病综合征。
③铁缺乏:肝脏疾病、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
四、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fs)简称铁饱和度,可以反映达到饱
和铁结合力的Tf所结合的铁量,以血清铁占TIBC的百分率表示。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
检测的适应证:①可疑的功能铁缺乏。②可疑的铁过度负荷。
【参考值】33%~55%。
【临床意义】
1.Tfs增高 Tfs增高常见于:①铁利用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
血。②血色病(hemochromatosis):Tfs大于70%为诊断血色病的可靠指标。
2.Tfs减低 常见于缺铁或缺铁性贫血。Tfs小于15%并结合病史即可诊断缺铁或缺
铁性贫血,其准确性仅次于铁蛋白,但较TIBC和血清铁灵敏。另外,T“减低也可见于
慢性感染性贫血。
五、血清铁蛋白检测
铁蛋白(ser Llm。ferritin,sF)是去铁蛋白(apoferritin)和铁核心Fe”形成的复合物,
铁蛋白的铁核心Fe”具有强大的结合铁和贮备铁的能力,以维持体内铁的供应和血红蛋白
相对稳定性。SF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
血清铁蛋白测定的适应证:①缺铁性贫血。②贮存铁缺乏。③长时间口服铁治疗的监测。
④贫血的鉴别诊断。⑤缺铁易发人群的监测(孕妇、献血者、幼儿和血液透析病人)。
攀簿jj临戮攀戮攀辈鹾i象◇
⑥铁过度负荷。⑦长时间铁转移治疗的监测。
【参考值】 男性:15~200pg/L。女性:12~150肛g/L。
【临床意义】
1.SIF’增高 ①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②铁蛋白合成
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恶性贫血(peI’niciotls anemia)。④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
2.SF’减低SF减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若SF
低于15弘g/I。时即可诊断铁缺乏。SF也可以作为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指标。如果SF
大于100肛g/I,,即可排除缺铁。
六、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
在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铁在铁络合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当铁缺乏时,
原卟啉与铁不能结合形成血红素,导致红细胞内的游离原卟啉(free erythr()cyte protopor—
phyrin,FEP)增多,或在络合酶作用下形成锌原卟啉(zonl’c protoporphyrin,zPP)。
【参考值】①男性:O.56~1.00~mol/L。②女性:O.68~1.32肚tool/L。
【临床意义】
1.FEP增高 FEP增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
蛋白尿(PNH)以及铅中毒等。对诊断缺铁,:FEP/Hb比值更灵敏。
2.FEP减低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血红蛋白病等。
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临床上常需要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
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鉴别。几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见表4—7—20。
表4?7—20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心肌缺血损伤时的生物化学指标变化较多,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等,但反映心肌缺血
损伤的理想生物化学指标应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②心肌损伤后迅
速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③检测方法简便快速。④其应用价值已由临床所证实。
一、心肌酶检测
(一)肌酸激酶测定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l…Iatase kinase,
CPK)。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
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的CK含量极少。肌酸激酶检测的适应证:
1.怀疑有心肌疾病 ①有临床和ECG表现的典型心肌梗死(检查cK和CK—MB活
性)。②介入疗法有禁忌证的病人(检查CK和CK—MB活性)。③治疗血栓溶解的评价
(检查CK和CK—MB浓度)。④对心绞痛病人危险分级(检查CK浓度和肌钙蛋白)。
⑤心肌炎。
2.怀疑有骨骼肌病变。
3.监测心肌和骨骼肌疾病。
4.监测癌症病人的治疗。
【参考值】 ①酶偶联法(37℃):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②酶偶联法
(30℃):男性15~105U/L,女性10~80u/L。③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3~
135U/L。④连续监测法:男性37~174U/L,女性26~140U/L。
【临床意义】CK水平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①男性肌肉容量大,
CK活性高于女性。②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损伤和暂时性缺氧,可使cK升高。③黑
人CK约为白人的1.5倍。④运动后可导致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则
CK升高越明显。
1.CK增高
(1)AMI:AMI时CK水平在发病3~8h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h,3~4天恢
复正常。如果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心肌再次梗死。因此,cK为早期诊断
AMI的灵敏指标之一,但诊断时应注意CK的时效性。发病8h内CK不增高,不可轻易
排除AMI,应继续动态观察;发病24h的cK检测价值最大,此时的CK应达峰值,如果
CK小于参考值的上限,可排除AMI。但应除外CK基础值极低的病人和心肌梗死范围小
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等,此时即使心肌梗死,CK也可正常。
(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心肌炎时CK明显升高。各种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横
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时CK明显增高。
(3)溶栓治疗:AMI溶栓治疗后出现再灌注,导致CK活性增高,使峰值时间提前。因
此,cK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情况,但由于CK检测具有中度灵敏度,所以不能
早期判断再灌注。如果发病后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的再通能力达40%~60%。
(4)手术: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后均可导致CK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
程度、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转复心律、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
引起CK增高。
2.cK减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形成3个不同的亚型:①cK—MM(CK。),主要
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M可分为MMl,MMz,MMa亚型。MM。是CK—MM
在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②CK—MB(cK。),主要存在于心肌中。③cK—BB(CK?)
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肠等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CK—MB较
少,cK—BB含量极微。检测CK的不同亚型对鉴别CK增高的原因有重要价值。
【参考值】 ①CK—MM:94%~96%。②CK—MB: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