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以此可与心肌损伤鉴别。
2.CK—MM增高
(1)AMI:CK—MM亚型对诊断早期AMI较为灵敏。CK—MM。/CK—MM。一般为
0.15~o.35,其比值大于O.5,即可诊断为AMI。
(2)其他:骨骼肌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CK—MM均明显增高。手术、创伤、惊厥和癫痫发作等也可使CK—MM增高。
3.CK—BB增高
(1)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急性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膜炎时,血清CK—BB增
高,CK—BB增高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范围和预后成正比。
(2)肿瘤:恶性肿瘤病人血清cK—BB检出率为25%~41%,CK一.BB由脑组织合
成,若无脑组织损伤,应考虑为肿瘤,如肺、肠、胆囊、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
(三)肌酸激酶异型测定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可分为MBl、MB。两种异型。MB。是CK—MB在
心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当心肌组织损伤时,MB:就会释放出来,导致短时间内血清
CK—MBz水平增高。其检测的适应证:①评价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②监测溶栓治
疗。③评价不稳定心绞痛病人的预后。
【参考值】 ①CK—MB,LDa》
I.D。。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和肾脏肿瘤则以LD。、LDz增高为主。白血病病人以LI)3、I—D?
增高为主。
4.其他 骨骼肌疾病血清I。D。》I.D。;肌萎缩早期I。Ds升高,晚期I。D…、LDz也可增
高;肺部疾病LD。可增高;恶性贫血I。D极度增高,且I。D?》LDz。
r
二、心肌蛋白检测
(一)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
肌钙蛋白(caidiac troponl’n,cTn)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有快骨骼肌型、慢骨骼肌型和心肌型。绝大多数cTnT以复合物的
形式存在于细丝上,而6%~8%的cTnT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中。当心肌细
胞损伤时,cTnT便释放到血清中。因此,cTnT浓度变化对诊断心肌缺血损伤的严苇程
度有重要价值。cTnT测定的适应证见表4—7—22。
表4—7—22 cTnT测定的适应证
cTnT测定的适应证
①晚期诊断AMI,监测AMI的病程进展
②评价溶栓治疗效果
第七耄斌臻絮甩生弼化辈槛
续表
cTnT测定的适应证
③评价不稳定心绞痛病人的预后
④评价小面积心肌梗死(如侵入性心脏治疗后)
⑤诊断伴有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损伤(如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脏创伤)
【参考值】 ①O.02~O.13/ag/I.。②》O.2f』g/I。为临界值。③》O.5『』g/L可以诊
断AMI。
【临床意义】 由于cTn与骨骼肌中异质体具有不同的氨基酸顺序,由不同的基因所编
码,具有独特的抗原性,其特异性更优于CK—MB。由于cTn分子量较小,心肌损伤后游
离的cTn从心肌细胞胞质内释放入血,使血清中cTn浓度迅速增高,其升高的倍数往往
会超过CK或cK—MB的变化。cTn升高时间与CK—MB相似,但其释放所持续的时间
较长,因而可保持cTn较长时间的高水平状态。故cTn既有CK—MB升高时间早、又有
LD,诊断时间长的优点。
1.诊断AMI 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h的cTnT即升
高,lO~24h达峰值,其峰值可为参考值的30~40倍,恢复正常需要10~15乱其诊断
AMI的灵敏度为50%~59%,特异性为74%~96%,故其特异性明显优于CK=_MB和.
I。D。对非Q波性、亚急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诊断的病人更有价值。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 不稳定型心绞痛(1instable angina pe~:toris,uAP)病人常发
生微小心肌损伤(minor。myocardial damage,MMD),这种心肌损伤只有检测cTnT才能
确诊。因此,cTnT水平变化对诊断MMD和判断UAP预后有重要价值。
3.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 肾衰竭病人反复血液透析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和血
脂异常,因此所致的心肌缺血性损伤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检测血清cTnT
浓度变化,可预测其心血管事件发生。cTnT增高提示预后不良或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增大。
4.其他①cTnT也可作为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以及评
价围手术期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IleotJs transluminal COl〃onary angioplasty,
PTCA)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②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
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二)心肌肌钙蛋白l测定
心肌肌钙蛋白l(cardiac。troponin I,cTnI)可抑制肌动蛋白中的ATP酶活性,使肌
肉松弛,防止肌纤维收缩。cTnI以复合物和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中,当心肌
损伤时,cTnI即可释放入血液中,血清cTnI浓度变化可以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
cTnI测定的适应证见表4—7—23。 ’
表4—7—23 cTnI测定的适应证
cTnl测定的适应证
①晚期诊断AMI,监测AMI的病程进展
②评价溶栓治疗效果
③评价不稳定心绞痛病人的预后
④评价小面积心肌梗死(如侵人性心脏治疗后)
⑤诊断伴有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损伤(如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脏创伤)
⑥心脏移植后慢性或亚急性排斥反应
⑦诊断伴有肌病、肾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心肌损伤
【参考值】①1.5/..tg/L为临界值。
;{? {,蕊菅§益署重番j暑{{*l#g:§穗§§i瘟潘潼§,{l{§簋洼灌萋I德灌
。{§建{。0§薯{;;。湛蓬蓬瀑蓥置蕊藿器鋈凄;
哆慧等黪瀵攀黪j。
【临床惹义】
1.诊断AMI cTnI对诊断AMI与cTnT无显著性差异。与cTnT比较,cTnI具有较
低的初始灵敏度和较高的特异性。AMI发病后3~6h,cTnI即升高,14~20h达到峰值,
5~7天恢复正常。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6%~44%,特异性为93%~99%。
2.判断MMD uAP病人血清cTnI也可升高,提示心肌有小范围梗死。
3.其他 急性心肌炎病人cTnI水平增高,其阳性率达88%,但多为低水平增高。
(三)肌红蛋白测定
肌红蛋白(myc,globin,Mb)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含氧结合蛋白,正常人
血清Mb含量极少,当心肌或骨骼肌损伤时,血液中的Mb水平升高,对诊断AMI和骨
骼肌损害有一定价值。肌红蛋白检测的适应证:①早期诊断AMI和再梗死。②监测AMI
后溶栓治疗的效果。③评估骨骼肌疾病的病程。④监测肌红蛋白清除率,以评估复合性创
伤或横纹肌溶解并发肾衰竭的危险。⑤监测运动医学的运动训练量。
【参考值】 ①定性:阴性。②定量:ELISA法50~85/~g/L,RIA法6~85p.g/L,》
75tLg/L为临界值。
【临床意义】
1.诊断AM I 由于Mb分子量小,心肌细胞损伤后即可从受损的心肌细胞中释放,
故在AM I发病后30min~2h即可升高,5~12h达到高峰,18~30h恢复正常,所以Mb
可作为早期诊断AM工的指标,明显优于CK—MB和LD。Mb诊断AM I的灵敏度为
50%~59%,特异性为77%~95%。另外,也可用Mb与碳酸酐酶同工酶Ⅲ(CAⅢ)的
比值诊断AM I。Mb/CAⅢ比值于AM I发病后2h增高,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CK或
CK—MB,也是早期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
2.判断AM I病情 Mb主要由肾脏排泄,AM工病人血清中增高的Mb很快从’肾脏
清除,发病后一般18~30h时血清Mb即可恢复正常。如果此时Mb持续增高或反复波
动,提示心肌梗死持续存在,或再次发生梗死以及梗死范围扩展等。
3.其他①骨骼肌损伤:急性肌肉损伤、肌病。②休克。③急性或慢性肾衰竭。
(四)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存在于多种组织中,所结合的
蛋白是清蛋白,以心肌和骨骼肌中的含量最丰富。FABP是细胞内脂肪酸载体蛋白,其在
细胞内利用脂肪酸中起重要作用。FABP检测的适应证:①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再梗死)。
②监测溶栓治疗的效果。
【参考值】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