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五味
半晌之后,钟景庭轻轻咳了几声,随后转过头去。
许沅这才开口,“既然准备好了,那就招吧,抢在官中前面,挑些黑马出来。”
官中书院分为四学,除乾学外的其他四学,都是公开招生,十二月初五大试,十天之后发榜,转过年的三月入学。所以中州之外的各地学子,一般祭月之后就已经到了京城,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一下学术,交流一下心得,提前拜一拜座师,见一见同窗。
而如今的官中书院,早已不复往年的景象,弱冠才子满京华的盛况,也只能从昔日参与大试的前辈们的口中听到。现在入学读书的学子们不仅要自负一应费用,还要往官中交一定量的粮食,以供给被朝廷除职的座师们贴补家用。虽然银子和粮食要的都不是很多,但依然令许多的寒门学子望之而兴叹。
只是那些醉心学术,不恋名利的痴人们,仍将进入官中视为毕生的骄傲。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科举已经取消了若干年的西齐,读书人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机会,便只有考入官中。
位于京都主干道上的朋来客栈,此时已经住满了前来应试的外地学子。这是目前中州最大的一家客栈,前后两幢规整的三层小楼,只气势就压倒了所有的对手。
这一天的中午,朋来客栈进出的应试考生,突然发现门外的青砖墙面上,张贴着一份红底黑字的告示。而最先注意它的,则是一位来自南地的学子,姓宋名正宣,二十上下的年纪,生得面白体阔。
宋正宣方从同乡会的酒席上散场归来,微微有些醉意,此时,他正眨着通红的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这张所谓的招生启示。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慢慢的,这张红纸的前面,围了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都和宋正宣的表情相仿,一动不动,两眼僵直。
前面的人不动,外围那些人便看不到告示的内容,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后面的人乱了起来。不知是谁高声喊了一句,“前面的,给咱们念念。”
有人带了头,后面的学子们也开始骚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喊,“对,念念,念念,那上面到底写的什么。”
因为他们都在好奇,这究竟是什么,竟然吸引了这么多人的目光。
正文 第十八章 招生
这时,一位夹挤在中间的学子恰好看到站在最前面的,竟是晌时一起把酒言欢的同乡,于是一边左右摇晃着身子,为自己腾出点空间,一边高声喊道:“正宣兄,上面写得是什么?”
宋正宣猛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有些懵懂地回过头,却发现身后密密麻麻得脑袋簇拥着,哪里又能看得到是谁在唤自己?
站在宋正宣身旁的一位青年也随着他的动作被挤了出去,正落在人群和告示的圆心内,青年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众人,好看的眉毛皱起,随后庄重地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若是想知道,麻烦还要先请大家静一静。”
他的声音虽不高,但此时传入众人耳中却是有如天籁之音,慢慢地,人群安静了下来。
他这才开始用一种清晰而缓慢的语调,平稳有力地将告示上的内容念了出来,“常青藤学院招生启示,升平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十三行仿欧洲高等学府模式,于中州羊尾巴胡同设常青藤学院。我们培养的,是四年以后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同时,他也将是一个自由、独立、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升平三十六年常青藤学院招生计划,招生专业,暂定为理、工、文、史、商五类;学制,四年;招生人数,每专业二十人,共计一百人;招生对象,十五至二十周岁的男性公民;考试安排,考试分为笔试及面试,学院定于十月十三日举行笔试,笔试成绩的公布日期为十月三十日,前三百名考生拥有面试资格,面试日期另行通知。”
“师资力量,学院特聘终身教授颖川范祈,主讲公共基础科目,文史类专业科目;终身教授徐少长,主讲公共基础科目,文史类专业科目;终身教授钟景庭,主讲公共基础科目,商业类专业科目;终身教授申屠秀,主讲理工类专业科目。学院另聘有若干讲师,皆出身于官中书院,有数年从教经历。”
“凡我学院学生,十三行将免费提供食宿,另文、史类每月补助白银二两,理、工、商类每月补助白银三两。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者,由十三行颁发特优奖学金,最高金额为白银一百两。”
“报名日期,即日起开始报名,截止至九月二十日;报名地址,羊尾巴胡同十三号。”
“此示,常青藤学院招生委员会,升平三十五年九月初十。”
沉寂,死一般地沉寂。
这所常青藤学院。竟然网罗了颖川范祈。中州四公子。以及官中书院地若干座师。这份庞大而有些恐怖地力量。让本地地学子都不禁在心中自问。十三行究竟是何许人?
他们并不知道。十三行。其实不是人。
在这些学子之中。突然就有人掐指算了一下。然后惊呼道:“还有十天!”
众人自然知道这话中之意。只是大家都是读书人。清高惯了。别人不动。自己自然也不好意思动。
宋正宣地酒劲终于醒了。他地眼神已经回复了一片清明。白胖地脸上带着微笑。转身略有些歉意地说道:“麻烦兄台。请借个光。”
被他麻烦地人下意识地向一旁闪去。宋正宣温文含蓄地冲他点点头。朝外面挤了出去。紧跟在他身后地。还有那位先前念告示地青年。
人群中有人问道:“正宣兄要去哪里?”
宋正宣凝神细听,似乎就是之前唤他的那一位,他一面继续借光,一面回答道:“报名去。”
就是报名去这三个字,一下子将众人震得一愣,他怎么能将这三个字说得如此轻松随意?反倒是那个刚刚问话的学子,飞快地回了一句,“正好,我也有此意,便和正宣兄同去如何?”
宋正宣笑道:“甚好,此时距官中书院的大试尚有两月有余,不如借机去拜望一下学首。”
当然,所谓拜望徐少长,这不过是一个借口,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甘愿窃为己用,于是便又有几个人附和,决定一同前往。
不多时,朋来客栈的门前便空了,一直在外围翘首的王大掌柜的看向那面青墙,却是空空如也。他怔在原地,心说哪有什么告示,想想就又明白了,读书还发银子,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定是那些穷鬼折腾出来的。
王大掌柜朝着那些学子的背影啐了一口,然后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回到客栈,心里还想着,这几天的住宿银子真该清一清了。没得他便宜了他们,他们却还要给他找麻烦。
孙正宣等一众人赶到羊尾巴胡同时,却发现前面已经有了一拨人,他的那位同乡贺平治一拍大腿,“哎呀,晚了!”
身后的众人连忙加快脚步,想要奋起直追。
说是报名,其实更像是一次非正式的面试,因为今天除了那些讲师们没来,所谓的终身教授们,范祈及中州四公子,则是悉数都到齐了。
在十三行的几个工作人员的疏导下,这些学子们排成了五列,三人一组,依次入内。
宋正宣和贺平治及那位青年,恰好被分为一组,三个人互问了姓名,又称兄道弟地寒暄了一番,便被叫进了一间内室。
正中的方桌内,端坐着一位少年,执笔悬腕,一双黑亮的眼睛里是掩藏不住的好奇。
“请依次近前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少年人带着几分故作的老成,脆生生地说道。
待三人按要求写好,赵三七拿起册子,朝着斜坐在一侧的太师椅上的钟景庭和许沅点了点,才说道:“商予森,年十七,颖川郡江东县人氏。”他念完之后,抬起头来,“商予森,请问你欲报考哪一个专业?”
“文。”简洁有力的回答,不由令脑袋已经昏昏沉沉得钟景庭与许沅为之侧目。
赵三七眼中含着笑,说道:“由于文科类报名人数过多,经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现在起不接受文、史类专业的报名。商予森,请问你欲报考哪一个专业?”
商予森和宋、贺二人对视一眼,然后说道:“请这位小哥教我。”
赵三七头一回被人称为小哥,心中虽然高兴,可还是矜持地平静着,抿着下唇回望着商予森,半晌方道:“我家主子,都是教商科的。”
他说完又小心的转头看着许沅,脸上带着憨厚的谄媚笑容。
正文 第十九章 同门
赵三七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黑黑的乡下小子了,他的个子窜了起来,眉眼也越发显得清秀,清秀得已经近乎阴柔。
好像他的容貌生来便正是为了应那句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许沅很喜欢清秀的赵三七,看着他的时候就总觉得,如果自己有一个弟弟,那么,他一定也应该和这个孩子一样,长得这么漂亮。
许沅喜欢漂亮的孩子,所以,赵三七的这些小聪明,也因为她对他格外地宠溺,而不值得一提。
他们眼神的一来一往,很是能让有心之人猜到其中的端倪,商予森毫不犹豫地向着钟景庭深施一礼,“先生在上,请受学生商予森一拜。”
宋正宣的瞳孔不自觉地收缩了几下,依常理而言,钟景庭中州四公子的名声,开坛讲学还是略显牵强。但徐少长乃是朝廷恩旨加冕的清流学首,他们二人又师出同门,商予森此举也就隐隐表现出了他的坦然和大气。
聪明人,大家都喜欢,于是赵三七也高高兴兴地在商予森的名字后面,标了一个在现在看来还属于是鬼画符的阿拉伯数字5。
“宋正宣,年二十,谓南郡福州县人氏。”随着赵三七的唱喝,宋正宣向前迈出了一小步。
“宋正宣,你选哪一个科目?”依然带着三分好奇。
许沅早在科目划分之初便已经料到,这些饱读经书的学子们,一定会不顾一切的选择文史类科目。所以,他们几个人一商量,就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在报名的时候,随便问几个问题,然后对于那些更倾向于学习某方面的学子给予一些建议。
而对于那些执意不听劝而又有某方面特长的,则由报名的主试官强行为其择定科目,不服从命令的,一概向后转齐步走,恕不远送。
这也便是赵三七觉得有趣地地方。因为他地手里。握着他们地生杀大权。
宋正宣深思熟虑了很久。可还是不愿放弃。“文史类真得满额了?”
赵三七有些心虚。可是又知道身后地主子正瞧着自己呢。于是他胸脯一挺。说道:“自然。咱们还能骗你不成。”
“敢问公子为何事而读书?”却是一直沉默不语地钟景庭发问道。
这个学院。说起来还是在他地逼迫下才成立地。只是。演变成如今地这个样子。却也是出乎他地意料之中。
然而许沅竟率先说服了范祈。而后范祈临阵倒戈。有了这两个人地一唱一喝。徐少长也很快变节。至于那个申屠秀。在这些方面最是没有意见地一个。所以乐得举双手赞同。钟景庭独木难支。只能摇头苦笑着上了贼船。
升平一朝,因为清流的黯然退场,从中央到地方,教育都被彻底地忽视着。而升平帝平生最不屑的便是那些文人墨客,在天子的眼中,那不过是一些蝼蚁,微小而无用。在这种大思想的指导下,朝廷仅余一个半死不活的官中书院,而在地方上,愿意花费巨资创办一个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书院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几所民间书院,也都是当地大儒散尽家财,再靠着收取学生的学资粮苦苦支撑。但是,没有科举这个大诱因,读书人一下子较昔日少了数倍不止。
即使官中书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文化和教育,依然出现了较大的断层,这也是范祈之所以接受常青藤学院终身教授聘书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曾在几年前读过一本无名游记的许沅,向范祈等人描述了翻过高山、越过大海的另一个国家,在一个叫做英国的地方,早已经成立了一所名叫剑桥的大学。“我们天朝大国,难道还不如那些蛮夷。”
一个女子尚且如此,范祈怎能不为之动容,所以,继裴邺之后,他心甘情愿地为这所常青藤学院出谋献策,丝毫不敢藏私。
而徐少长则在常青藤学院的启发下,于自家后院的梨园,成立了一所培养戏剧人才的学堂。取名的时候,徐少长犯了懒,抬头看了一眼满目的梨树,就叫了梨园社。
许沅闻听之后,只是感叹了一句,这就是梨园子弟啊,原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宋正宣怔了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