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势。既然入局是加盟别人的组织,是被加,那么被别人加的入局者就必须看到别人对其需求程度,看到加数越小,被加数越大,被加数在和数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位置就越重要。
“在同等条件下,越处于劣势的组织对你的需求程度就越大。成功的组织对新成员的欢迎程度总是不高的……加盟一个组织要在两者之间作出权衡:一是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是你在组织中能获得的相对地位。越是劣势组织,越是危难中的组织,对你的需求程度越大的组织,越可能使你处于很高的地位。”[7]
在联想局的各个环节里,曾经有无数人成为联想历史上的过客。他们的离开各有缘由,有人因为触犯了“联想天条”,有人把联想当作了跳板,也有很多人至少因为作为入局者进入了需求程度和“对新成员的欢迎程度”并不很高的组织中,最终在对局中为文化的冲突付出了代价。
从技术层面上看,加减法是完成一“局”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天之道好生恶杀,好加恶减。人道有加有减,友我相加,敌我相减;加以求利,减以避害;战争是竞争的互减,和平是合作的互加”;“加减法,用于物的探究是科学,用于道的询问是哲学,用于利的追求产生了谋略学……千谋万略,一加一减。”[8]
打个比方,人们下棋的时候,罕有和棋,是因为竞技的共同特点是你死我活。这种状态有两个特点:没有合作的可能;除了对抗的双方,没有第三方介入。在博弈论中,这种境遇叫做“零和博弈”,是一种纯减法谋略。
博弈论中还有一个最大最小原则,指的是博弈者所采取的策略能使自己获得的最小收益最大化。一“局”的运行,其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亦即正效用的最大化和负效用的最小化,加法或减法只是技术手段而已。
从中国局到联想局
联想无疑是一个局,也是一个迄今无法明晰的谜。要理解联想局就必须理解:
◎中国企业为什么必须做起来?
绪论:局的精神与联想局(3)
◎中国企业到底要做强还是做大?
◎怎样去做?
第一个问题探究联想创业的意义;第二个问题解读联想的战略取向;第三个问题研究联想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理解:
为什么是联想?为什么是柳传志?
世界是一个局,在这个局中,作为经济体的国家和跨国公司是其主角,它们以其决定性力量掌握了世界局的命运。中国曾经扮演一个因其“红色”而受关注的角色,虽然地位举足轻重,经济实力上却易遭到忽视。自1978年12月,“中国局”发生转折,这个国家的命运发生了变化,闭关锁国变成了改革开放,思想既已解放,活力便可迸射,才有了20多年来奇迹一般的发展。
“中国局”在“世界局”中的角色转换为中国企业成长提供了机会,联想从中国的变化中获得空间,经历不知凡几的磨难后,演变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象征与中关村的标杆。它成为“中国局”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中国只有一个联想,只有一个曾高呼“扛起民族计算机产业大旗”与跨国巨头风雨角逐中不落下风的联想。柳传志因之成为中国企业家的领袖,其一言一行均极受关注,或被引据为经典,或被嗤之以鼻,或被不加节制地赞扬,又或受到刻意地质疑与批判。
这一切声音曾经影响了人们对联想某个切面的观测,却改变不了联想及柳传志在“中国局”及20年历史中所标榜的口号、演出的戏剧。柳传志之于联想,联想之于中国,中国之于世界,就像是一个演员之于他的舞台,在什么样的舞台上表演,就决定了他最终会获得怎样的历史地位。
在联想历史上,柳传志无数次提到船,管理上传说是从“平底快船”开始,经历“大船结构”抵达“舰队模式”,文化上则倡导“大船文化”;表扬一个人则说其具有“大船思想”,斥责一个人则谓之“违背大船思想开小船”;说改革要使一批人先下船,等把船修好了再上船,说联想的蛀虫就是早早准备好了救生艇,上了船就凿洞,又或者痛斥他们整天打洞撒尿,想破坏联想大船……
船似乎是柳传志心中的一个标志,他从来未曾提及“船”到底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可以冒昧揣测,其内心是否要为联想描绘一张“联想海图”。
柳传志一代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深知时间的宝贵及贫穷的可怕。他们渴望中国富强,赢得与时间的战争,追回失去的美好时光。他们大部分人是理性、温和的民族主义者,对强权和霸权深恶痛绝,渴望中国在“世界局”中翻身得解放。他们中具有经营天赋的佼佼者,如今演变为出类拔萃的企业家,其通晓中国企业成长的意义,不仅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力量,更可提供一种可能,使中国实力及地位得到提高,亦可为中国经济发展及企业成长提供管理与改革的样板。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3节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3节
作者: 迟宇宙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一个500强之梦。他们并非空想,而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人曾问柳传志:未来联想是想做强还是想做大?柳传志犹豫了半天说:“那还是做大吧。”他知道,很多企业因为掌握了一两项核心技术,在某个人们容易忽略的领域几近垄断,它们不追求上市及扩张,而追求直接的利润。他们同样是杰出的企业,人们称之为“隐型冠军”。柳传志不希望联想变成“隐型冠军”,而是要成为“中国局”中值得尊敬的一个数字,希望作为经济体本身联想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数字。所以,联想的战略取向便是做大,其布局本身便体现了做大的欲求。以此判断,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柳传志希望联想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为什么他脑海中是一幅“联想海图”?
既然布置了一个联想局,那么柳传志及其搭档李勤则对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颇费心机。他们十几年来所进行的“入模子”培训大都希望能够观念相同、步调一致,像斯巴达克斯的方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赢得与跨国巨头们的较量。
仅有好的战略及执行力尚不足以完成上述之历史使命,联想的幸运在于其拥有一对“黄金搭档”。在联想,柳传志精神领袖的地位不可动摇,李勤就像柳传志的影子;有时他们的位置则颠倒过来,柳传志似乎又像李勤的影子。他们是联想的灵魂,尽管多年来他们一个被印刷术、无线电波和数字技术塑造为神,另一个则长隐于幕后扮演着无名英雄的角色。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吩咐出不同的指令,最后却引领联想走向相同的结局。
与柳传志“代言人”和“仲裁者”的角色不同,李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官”和“部队长”,他从不允许他的队伍打仗的时候少,撤退的时候多。他习惯于论功行赏,严苛地解除懒散者的职务。这一点他与柳传志不同,后者喜欢看到一个人能否最终成长为“领军人物”,前者则希望经他手造就的人甫一出场便能立即有意愿改变现状。这两个人性格互补,恰好成为一对传奇的搭档。
与所有“黄金搭档”一样,他们肯定有过吵闹、抱怨、唉声叹气,或许还曾腹诽与指责,但他们从未放弃一个信念:联想是他们的孩子,他们要带领联想成长为中国企业的典范,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当联想真的成为参天大树之后,他们又萌发了各种各样的梦想,继续奔波在尘土飞扬的命运道路上。
绪论:局的精神与联想局(4)
不幸的是联想史不是一部人物的传记,柳传志和李勤的功绩亦不能以七三、###或五五的形式截然分开。他们之于联想史,其功绩往往合二为一,不可分割。
一个影子所投射的阴影是另一个影子所讲述的故事,一个影子所发出的声响则为另一个影子所掀动的风向。多年来,他们互相遮蔽,彼此依靠,他们的存在是联想之幸。他们缔造了联想成为中关村的风向标,尽管联想几乎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砥砺和磨难。
联想是一个超级大局
透过谋略的镜子,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联想20年不啻一个超级大局,我们称之为“联想局”。这个超级大局之中,又有若干大局。大局之中,又有若干中局,局局相扣,事事相合,人人相连,息息相关。中局之中,又有若干小局,或独立,又或局局相扣,环环相衔。大中小局错综复杂,始有今日之局面。
1999年,柳传志在联想15周年的时候将这15年划分为5个战略发展阶段:1984~1988年、1988~1994年、1994~1997年、1997~1999年、1999年之后。
柳传志自有其划分解释,但倘若我们用大“局”概念来看,就不难发现:1984~1988年可算是局前的观测和分析;1988~1994年当是布局的过程;1994~1997年联想正与国外电脑巨头进行对局,寻找破局之术;1997~1999年属于结局阶段。在1999年,在柳传志的眼里,接下来的事情,是局后,是重新布局,是走出旧局和进入新局,于是便有了联想分拆和大量子公司的诞生。
将联想放诸20年的背景之下,则1997~2001年年则是真正的结局,因为在2001年联想完成分拆,其业务模式及整体框架均已设计完毕,柳传志、李勤与各子公司CEO们都走上了各自尘土飞扬的命运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也许会出现新鲜的花朵、离奇的诱惑及致命的瞬间,但历史以其螺旋上升所指明的方向及前进动力却不会发生改变。
溯时间之流而上,观20年之联想局,称得上大局的,不过海外扩张、权力过渡、柳倪之争、京港整合和联想分拆。
海外扩张的结局是京港合并,京港合并的结局是权力过渡,权力过渡的结局是联想分拆。至于柳倪之争,是柳传志在自为而非自觉的阶段,为自己及联想种下的恶因所结出的恶果,是一个又一个小局累积而出的大局,它的结局是倪光南自联想彻底出局,变成联想史上的一个名字、一个符号。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状态”,是一次真正的纯减法行为;在这个“纯减法”之局中,又有柳传志加N减一的加减联用谋略。
柳传志的一段话证明了一个联想20年大局的存在:“20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一瞬间,但对于联想等中国企业来说却是奋斗进取,拼风搏雨的漫长岁月。在这样的20年里,经过不断的磨砺,联想与国际强手直接交锋并初战告捷;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高科技产业化的道路;经过不断学习,在结合西方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20年中,联想从IT这一业务领域不断走向风险投资等全新的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大的进步与发展。”[9]
放诸20年或更长时间段的“大局观”下来看,联想的历史就是唯一的超级大局,15年的联想有15年的“联想局”,20年的联想有20年的“联想局”,50年的联想有50年的“联想局”,百年联想则有百年的“联想局”。
各个历史阶段或可独立成局,甚至涵全一“局”运行的全部要素,但置于联想局中,充其量不过是唯一大局的一个环节、一个点缀而已;就像一滴水置于江海,像倏忽瞬间置于漫漫历史之中。
中国企业既然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不可能脱离中国智慧而得以孤立发展。这就如同一个生态系统,脱离了自己赖以循环成长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是无法获得生存权的。偶或有生存能力超强的个案,也不过是异数而已。
在中国智慧环绕下,在谋略局包围中,在加减法测算内,可以说,每个中国企业的历史都不过是一个局而已,只是有的局精彩纷呈有的局黯淡无光罢了。
大多数中国企业,并不了解“局”的智慧,有些对“局”一知半解的,又往往陷入到“诡道”和“智巧”中不能自拔。并且中国企业之局,大多全神贯注于布局、对局和结局阶段,罕有企业真正关心局后和局外。
真正关心局后和局外的,是那些有资格成为领袖企业的家伙,它们关心局后是为了企业“做一个长久性的公司,做百年老字号”[10];关心局外是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领袖企业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