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霸王闯春秋
混在兵群之中,云飞扬瞧见了范威这个叛徒,此刻的他正高坐马上心不在焉的看着远方,一股难以言语地暴烈之气由心底冲出,恨不得将对方大卸八块用来喂狗。
但身后士兵地催促让他清醒过来。愤然的看了范威一眼往前走去。
在偏僻的地方脱离的队伍,朝着记忆中的小路赶往郢都。
经过十日,昼夜不停的赶路,云飞扬踏上了郢都的街道。
经过通传,云飞扬并没有如愿的见到姜良。但却见到了令一个人。名动天下的吴王…姬凌云。
见着云飞扬诧异地表情,姬凌云自得的暗笑。秦国的消息一日三变。秦国上下流言四起,乱做一团。自从他决定相信公孙圣后,为了更方便的了解形势便来到了郢都,且将二十万大军分批向这里集结,做伐秦之用。友善的解释道:“云将军不会认为我吴国一点情报能力也没有吧?对于秦国地事情,寡人知道地或许不如你知道的多,但也不会少了。寡人最喜欢占便宜,这种可以捞得好处地地方怎么能够少得了我姬凌云呢?”
云飞扬一脸的风尘,听得此言,心中不由大生好感,暗道:想这样拥有如此权利的人物,却无任何架子的君王,真是难得。
姬凌云道:“云将军,说说你的目的。对于赢公主陷入现在的局面,寡人也觉得很是遗憾。赢利小儿为了掩盖污名也做的太绝了。”口中如此说着,心中却是加了句“才怪!”
云飞扬恭敬道:“公主让末将前来是为了向大王求援的。我家公主说了,只要大王能够伸出援手,她便率领麾下两万将士归顺大王,此后为大王效命。”
姬凌云一震,这个答案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些出乎意料。任清璇除了向自己求助,以无路可走。难得的是以她那高傲的性格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向自己服软。
他“哈哈”大笑了一声,道:“云将军如此直接,寡人也不含糊。两日之后,寡人亲率二十万大军救援赢公主。”
云飞扬摇头苦笑,二十万大军,这是什么概念?如今的秦国兵力减去上将军的军队,综合起来也不过十万余。姬凌云这二十万大军的真正用意,瞎子也能够猜的出来。
在感慨的同时,也未姬凌云的魄力而感到震惊:吴王姬凌云,果然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难怪上将军对他会另眼相看了。
第十二部 修养生息
第十九章 征服
二十万大军整装待发,等待的只是姬凌云的一个命令。如此大的声势想要瞒过天下之人显然不太符合实际,尤其是那些想把吴国除之而后快的对头。
但这个时候的吴国以非伐楚时候的那个吴国了。攻下了楚地,吴国更添加了十万生力军。除去用来伐秦的二十万以外,国内尚有二十万大军,足以应付一切对手。
郢都城外,浩荡军威。二十万大军聚集此处,人潮涌动,但却可细针落地,足见军纪之严,世所罕见。
姬凌云一行人由过道经过走向校台,在他身旁的是由蜀国赶来求援的云飞扬。此刻,他正在左看右望,看着号称天下第一强兵的吴军是否名副其实。
一路走来看来,云飞扬的面色有些发白,显是为眼前大军的阵容给震撼住了,张了张口却不知说些什么,怎么形容。最后长叹了口气,道:“难怪吴国能够战无不胜,有如此大军誓死效命,想败都难。”
姬凌云闻言笑了笑没有说话,这些由孙武子一手铸基的军队。在军纪上远远胜于他国,尤其是在吴国军中所涌现的明星效应,个人崇拜,都是让吴军强盛的秘诀之一。
一个人要有目标动力才可能进步,军队也是一样。
姬凌云上得校台,看着一看瞧不到边的军队,拔出佩剑高声大呼道:“你们是什么?”
“军人!”将士们齐声大喊。在别的国家士卒就是士卒,微不足道。而在吴国士卒在投军的那一刻就成为军人。然后接受思想洗脑,培养他们属于军人地荣誉。告诉他们属于军人的责任。
姬凌云在道:“军人的责任是什么?”
将士们先是一愣,随即喊道:“保家为国。”
“放屁!”姬凌云听了竟是火冒三丈,“谁告诉你们的?”
校场下鸦雀无声,将士们个个都茫然无措。
姬凌云挥着剑道:“现在我告诉你们,军人的第一责任是…征服。用你们手中的兵器去征服,利用你们地武勇去征服一切。让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成为我们地土地。让有河流的地方都有我们族人的踪影。林雷以征服来建立你们的无上功勋,让所有敌人都在你们地面前颤抖。”姬凌云面色有些疯狂。手臂挥个不停,高声道:“现在,告诉寡人军人地责任是什么?”
姬凌云的话,很快就原封不动的传到了二十万士卒的耳中。二十万士卒都是意气奋扬。突然不约而同的叫道:“征服……征服……征服”
战鼓声随着将士们的呼喊而震天做响。战马听到主人呼喊,跟着嘶鸣起来。刹时间方圆百里上声震天地,似乎正经历着一场大战。
“征服”二字,在长空回荡,久久不歇。
这一刻,姬凌云首次表露出了自己意图征服天下的宣言。
一干大将隐约中以知道姬凌云的心思,个个都觉得热血沸腾。
云飞扬更是目瞪口呆,类似与姬凌云这般人物,千百年来还是第一个。看着一干大将那神情,不知不觉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暗道:“在这种英雄麾下效命,并不是件坏事情。”
任清璇放下高傲,低声下气地向自己求援。可见情况以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不容多想。姬凌云当即调兵谴将。依照公孙圣在地图上所绘的行军之法,兵分三路进军秦国。一路由姬凌云亲自率领。项鹰、冷蝶、瑞科、施猛、雅英、诸奎等将领辅佐,出兵十万,过南阳攻打武关;一路由上将军展如率领,熊宜僚、段皓、颐无亥辅佐,云飞扬一旁协助,起兵七万,由庸地直取汉中南郑。最后一路溯长江而上,沿永安,巴郡河道,直抵西蜀内部,带上粮草支援任清璇。
却说,姬凌云一路出了南阳,直达武关关城。
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块高的平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临浩浩地武关河。周围崇山峻岭,路途险阻。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武关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武关历代兵事频冗,也有三秦要塞之称。
沉寂地夜空下,一轮皓月缓缓升上了天空,姬凌云等人在武关城下十里外安下了营寨。
这夜,姬凌云带上了专韦、豫让、韩庆三人策马来到了武关城下,遥望关城城楼上***林立,人影来回走动。初步计算一下,平均一刻钟就有一个来回,可见防守之严,几乎水泄不通。
黑黝黝的武关城更是如同蹲伏着地巨兽一般,屹立在这山岭之间。
韩庆看着武关城,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叹道:“这武关之险,名不虚传;这关尹之能也名不虚传。”
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并且精通韬略。本是函谷关守将。传言在四十年前,一日夜晚。关尹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关尹早闻老子李耳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传言虽有些夸大,但关尹得到老子青睐,传授《道德经》确实不假。能得到老子的看中,决计不是等闲之辈。
因武关紧挨吴国疆土。为保边境安全,在姬凌云攻下楚国后不久,赢利就将关尹调至武关,以防吴军来犯。
韩庆道:“当年属下还在晋国时,就有闻关尹将八卦阵的排位修筑防御工事,令强晋兵不过函谷。即便是赵鞅也在关尹做镇守的函谷关下望关而叹。此刻,武关的个个防御工事同样以卦阵的阵势排位,不可小觑。”
姬凌云也赞同的点了点头,以马鞭指着武关城楼,缓缓的说道:“此关隘如此高峻,只要对方固守此关隘,我军如果强攻,只是徒丧精兵而已。”
说着,他脸上隐隐露出笑意,暗道:“不师兄究竟有何办法让我军从关尹手中夺得此城。”
天明时分,在武关西端,一支人数高达上千人的队伍缓缓向武关行去。为首一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显得格外有魅力。
只见他光着脚丫子,脚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走在满是石子、荆棘的山路,却丝毫不觉得疼痛,左右共七人紧跟其后,竟是墨翟一干墨者。
墨翟来到武关城下,求见守将关尹。
片刻,关尹来到城头。
这关尹五十余岁,但精通道家养生之道,面色红润,不见老态。
关尹在城上高喊:“墨贤士来我武关所谓何事?”
墨翟抱拳高呼:“鄙人墨翟受秦君赢利之嘱托,前来住大人守城,一同抵御吴国侵略。”关尹眉头微皱道:“贤士可有凭证?”
墨翟从怀中掏出一物,却是一卷书简,高声道:“鄙人刚由秦都雍城面见秦君而来,手中有秦君亲笔任命书信和印鉴,可供大人一阅。”
武关城上丢下了一个竹篮,关尹道:“将书简放于篮上。”
墨翟从之,关尹取得书简上面却有赢利的印鉴,点名由墨翟率墨者助他守城。
关尹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开门,并且亲自迎接。
两人叙旧。
墨翟道:“后方有我墨者建造的守城器械,威力奇大,可助大人对付吴国虎狼。”
关尹笑道:“久闻墨者精于器械,此番在下可要亲自探了究竟。”说着,一边请墨翟入城,一边让人协助墨者搬运攻城器械。
第十二部 修养生息
第二十章 神秘老朋友
关尹请墨翟至官舍,请其上坐,奉上茶水,行礼纳拜。
墨翟受宠若惊急忙扶起关尹,道:“鄙人不过世间一俗子,怎敢受大人大礼。”墨家讲究平等,你越是对他尊敬,他越是显得不自在。
而关尹恰恰却是一个守礼之人,当年为了迎接老子。他派人清扫四十里道路,夹道点上檀香,恭迎老子到来。见墨翟如此,急忙后退两步,谦卑道:“恩师与弟子论道时,除孔圣人以外,得其最多称赞的便是墨贤士。恩师与您同辈而交,弟子怎敢越辈冒犯?”
墨翟苦笑,他并不反对讲礼。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是人赖以生存的原则之一。但若讲礼讲到谦卑的地步就让人觉得厌烦了。自行坐下,不在理会关尹。
这正是关尹所愿。他坐在墨翟下手道:“墨贤士乃大德之人,有幸得见,不吝赐教。”
墨翟顿觉坐立不安,勉强道:“学无止境,赐教不敢,相互印证,追求真理才是永久之道。”
关尹听了大讶,世人见解不同,理念不合,是常理之事。李耳之道学,受人推崇亦受人鄙夷。孔子仁学也是一般,但他们无不坚持自己的信仰、学说,自成一派。但墨翟此言,却是承认自己的理念有不足之处,需要取长补短,加以改正。
这对他们这类坚持自己一身信仰的圣人、贤士来说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情。林雷即便当时最有名地两位圣人:老子、孔子都曾为一些相左的争论不休,到头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墨翟笑道:“在一年前,鄙人与令师有过一番交谈。言语间提到了以辞世的左丘明。左丘明在《左氏春秋*宣公二年》中有一句良言值得铭记在心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我皆非圣人,出错再所难免。与其给后世留下笑柄,不如就此改过,造福万代。”
关尹神情大动,出班作揖。叹道:“关尹受教了。”
墨翟眉头皱了皱,他自认自己不是缺乏耐心之人。但在对方的谦卑下还是觉得浑身不自在,忙道:“论道不急在一刻,不如我等先应付眼前危机?”
关尹连连称是,然后感慨的长叹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