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霸王闯春秋
结果令姬凌云非常地满意,公孙圣眼光独到、智谋超群,可比汉之张良、蜀之诸葛。公尚过虽略逊色于公孙圣,但也是非常难得的人才,均可大用。
这时,公孙圣提醒道:“大王,这关键一战务必需大王亲自统军,只是大王这一走,秦地怎么办?秦人蛮横,并未习得中原地礼仪之道,行为处事也别于中原。大王对秦国百姓有恩,有大王在他们或许能够安分一点。大王若走,恐怕他们会受不了约束管制恐怕会生异变。”
公孙圣说的无不道理,吴国之所以强大乃是因为自己吸取了千年的教训,以融合为主要发展手段,吸取众家之长。只是,如此需要有一定的时机磨合,因而自己每次攻下一国都不急着撤退,而是在对方的王城中安抚百姓,令他们接受自己。
但是此刻时间已经不允许姬凌云这么干了。魏文侯姬斯以及赵毋恤都非简单的等闲人物,他们一个有谋,一个有勇,相辅相成,真乃大吴劲敌。自己若不主持大局,除非伍子胥或孙武子统兵,他人恐怕难以在他们手上取得好处。
因此,秦国必须要交给一个值得信任,又有才干能够治理好秦地,解决民生,教化百姓的能人治理。
谁最合适?
姬凌云想了片刻,将朝中所有大臣的能耐一一在脑中拂过,突然选定一人,笑了起来,“寡人以有好的人选,诸位大可安心。”
颜回正是姬凌云中意的人物。
颜回乃孔子最得意的大弟子,才智绝伦,信守礼仪,深的孔子“仁爱”的真传。忠君爱国是仁道之本,所以颜回的忠诚不用质疑。同时,孔子“仁爱”学说讲究“有教无类”,秦人正好不习文化,颜回乃当世少有的大儒恰好可以教化教化秦人,让他们学习文化,同时也可以发扬文化。
说到底姬凌云还是特别的看重文化,因为他知道一个国家军事在强大,在发达终究如过眼云烟,会有衰败的一天,但文化却可以永存于世,造福后人,万代千秋。
第十三部 一统天下
第二章 决战定策
在有限的时间里,姬凌云从姑苏招来了颜回,告诉他秦地的重要性以及他的任务,并且再三强调道:“秦地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好,左右皆有天险维护,兼之关中八百里秦川是罕见的黄金沃土,一定会成为我大吴日后不可或缺的地域之一。只是这里的百姓远离中原,不通晓中原文化,思想落后,难成大器。颜大夫治理此地时,务必要从这点入手,教化当地百姓,让他们学习忠君、爱国之道,让他们懂得团结互助之法。”
儒家的精髓就是忠君、爱国、团结、友爱这点也是中华上千年的道德标准,非常值得发扬下去。
颜回一脸的自信道:“教化民众,这正是我等的长处,大王大可安心。”
姬凌云点了点头,这点道不是颜回吹牛,孔子在世之时,其在民间的威望丝毫不会逊色一国之君。突然又想起一事,提醒道:“还有多多注意与邻邦的关系,匈奴乃豺狼之国一定不会就此罢休。如今,他们元气大伤,一时间内很难再有实力来犯我国。但那文章却不得不防,这个人口才很好,指不定会说服一些人在寡人与三晋决战的时候,来趁火打劫。一些小摩擦能忍则忍,大事化小,小事记心等收拾了三晋后就是算总账的时候了。”就算没摩擦,姬凌云这好战份子也没打算放过他们。
大事叮嘱完毕。小事让颜回自己处理。颜回不通晓军略,但治世地才能却非同一般,姬凌云相信颜回能担当此重任。
将秦国交给颜回后,姬凌云马上下令二十万大军驻扎方城,自己独自领着百余心腹回到了姑苏。
经过连日奔驰,姬凌云一脸疲惫,刚一下马鞍,就召见了伍子胥与孙武子。
此二人虽老,但一身的才智却不可小觑。当世之上能胜过他们者寥寥可数。每逢大战,姬凌云均要与之商议军事战略。
这次也不例外。
战略其意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
一个好的战略,优秀的战略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胜利的开始。姬凌云之所以战无不胜,最主要地原因就是战略到位。他从来不打无意义的战,也不逞无意义的能,不耗无意义的实力,每一战都有付出的获取。因而越战越强,成就了一世霸业。
然而,这战术的制定通常是由姬凌云、伍子胥与孙武子这位盖世奇才一同研制出来的。
伍子胥、孙武子相继赶到。
两人一同恭恭敬敬的向姬凌云行礼、问好,当世之上也只有姬凌云一人能够得到他们如此慎重的大礼。
姬凌云曾经令他们可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以此来表彰两位对吴国的卓越贡献。只是,两人并没有答应。因为,姬凌云所表现出来地能力完全值得他们这一拜。
“两位爱卿快快就坐!”姬凌云在他们两人面前完全放下了君王因有的架子。没有此二人的激励。也不会有他姬凌云的今天。
姬凌云笑着看向了伍子胥、孙武子,道:“相国,上将军,你们说这会不会是一统天下地最后一战。”
孙武子道:“能教的我两人都教了,至于如何利用他们来打胜战,这就要看看大王自己的本事了。只要大王能够保持平常之心,将胜负理念置之度外。充份地发挥自己地才能。天份,这一战不难打。”
“当然能!”伍子胥就要显得嚣张。张狂一些,高声道:“大王可是我俩一同培育出来的,三晋的那些小丑,怎么能比?”
姬凌云笑了笑,没有再说当下与诸将共议北伐大计。
伍子胥先将详细情况向姬凌云汇报,说道:“在大王征讨秦国的紧要关头,北方就传来了各种不安分的消息。先是赵、魏、韩大范围的征收各地粮草,然后是军队来回调动,如今干脆就将三家的大军聚集在了朝歌、牧野一带,人数高达二十万之多,其目地何意,一望可知。”
“二十万?”姬凌云道:“人数可不小!上将军,新兵训练地任何了?”关于新兵,吴国一直都没有停歇,随着土地的扩大,人口地剧增,募兵、练兵的事宜一直都没有放下。
孙武子回答道:“有五万已经可以参战,至于其他的还需要训练上半载方可功成。过早上场反而会有损士气,百害而无一利。”
姬凌云点头明白,在这个时代老兵与新兵、新兵与民兵之间的差距无比的巨大,一支训练未成的军队,上了战场也只有送死的份儿。
“四十五万大军!”想到这个数字,姬凌云不由的笑了起来:“三晋联合才不过二十万而已,我大吴有雄兵四十五万,何惧他们。”
笑后,姬凌云又恢复了以往的神态,问道:“对此,二位有什么看法。”
伍子胥道:“在大王来之前,老臣与长卿兄有过几次合谋。单看对方布局,显然意图是在黄河下游一线的魏地、卫地以及齐地一线与我军决战。胜者,占领临淄破坏我军经济命脉,败者也好退守黄河天险与我军对立,好达成进可攻打齐地、卫地;退可死守本土的战略目的。”
姬凌云点了点头,伍子胥说的非常有道理,在黄河附近开战,无非是想利用黄河天险以策万全。他示意伍子胥继续说下去。
知道了对方的目的,剩下的就是破解。
伍子胥道:“我与长卿兄商议许久,一致认为我军应该利用我军优势,分三路出击,由三处分别攻打赵魏韩破他们根基。”
分兵!
姬凌云先是一愣,战而分兵,可谓是兵家大忌,一个不慎,狠容易被对方逐个击破。突然间,他好像意识道了什么,赶忙拿出大周疆界图,凝望许久。不一会尔,便“哈哈”大笑了起来,大声称赞道:“好一个兵分三路,妙,妙,真是太妙了。这一举动不但可以打破对方的整体计划,同时还能够撼动三晋根基,让他们意图与我军打消耗战的计划全盘落空。”
姬凌云察觉道了伍子胥最终的目的以及战略意图,忍不住大声赞叹了起来。
随后,姬凌云又道:“如果能够说服燕国与我们结盟,出兵骚扰赵魏后方,令他们首尾不得相顾,那就跟是妙不可言了。”
伍子胥同意道:“老臣也有这个想法,赵国与燕国乃世仇,我吴国又曾经帮助过燕国击退可东胡异族的进犯,对燕国有大恩,大王派使者游说,陈述厉害关系,必要时用些逼迫,老臣看来,这事十有八九可成。”
“就这么办!”姬凌云道:“寡人这就派人前往燕国游说燕王。”
一切正好应了孙武子《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时,姬凌云想到了自己的秘密武器,问伍子胥道:“相国,那森熊那里如何了?象兵进展如何,是否能够赶得上参战?”
伍子胥道:“不久前老臣还得到过音讯,象兵已经训练就位,在这一战中一定能够让天下人大开眼见。”
姬凌云沉吟道:“好铁应该用在锋刃上,将这消息瞒下,到关键的时候在拿出来使用。”
伍子胥点头说是。
这时,外头传来管繇求见的消息。
姬凌云奇怪命他入内,并且赐坐。
管繇道出了来意:“大王,微臣管理粮草多年,发觉长途作战,粮道线长,一路所需运费不记可数,十分浩大。同时,北地又起兵灾,这一战并非寻常战役,一打起来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五载,这四十万大军的消耗惊人,一路上所需要的消费又是不知多少。时日以长,即便我大吴再富裕也是消耗不起。”
管繇不说还好,一说姬凌云也露出了忧心之色。
此次伐秦,虽获全功。但因秦地遥远所需粮食不计其数,当路上的运输费用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次与三晋一战,比的是真才实学,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想要取胜也不容易,三年五载怎么耗的下去?
姬凌云问道:“管大夫有何看法?”
管繇微微笑道:“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进逼中原,改陆运于船运。”
第十三部 一统天下
第三章 四道指令
开邗沟。
姬凌云一拍大腿,确实是一个好法子,历史上秦始皇就曾经开设开掘灵渠,以漕运的方式解决了运输的难题。
只是现在才提出来会不会有些迟了?赵、魏、韩三晋已经陈兵朝歌、牧野一带做足了战前准备,而自己这个时候却还要挖邗沟准备建设运粮渠道,听起来好像有些荒唐。
见姬凌云先喜后忧,管繇哪能不知姬凌云心中的顾虑,当下笑道:“大王勿忧,这时日其实充足的很。现在时近秋季,正是田地稻米成熟的季节,北地本来荒芜,在这个时刻不可能出兵与我军一战。冬季天寒地冻不适合出兵,此外我军有黄河天险守护,又有强大无比的水军力量。在冬天里,我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属下认为三晋绝对不会在冬季出战。此外,春季万物复苏,乃春耕播种的季节,三晋也不至于在这个时候出战,影响春耕。最佳的时机应该在春耕之后,在这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建造好邗沟。”
管繇的分析不仅仅是姬凌云觉得甚是合理,就算是伍子胥、孙武子也认同的点这着头。三晋与自己一样,都知道这场战役的胜败意味着什么,所以做好万全的准备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当然,这也不排除对方利用这个心里盲点来一次奇袭,但姬凌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这就好比兔子搏虎。在聪明地兔子也不可能打得过老虎。吴国的防线又不是三晋的后花园,岂是他想来就来的了得?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孙武子对这个提议发出了质疑:“计划不错,非常的好,只是提议晚了些。怕是时间不足,如此大的工程万一在战事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完成,只会白白的浪费时间、金钱。”
孙武子向来不多话,但说地每一句话都是命中要害。
开邗沟为的是在对抗三晋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开资,为吴国减少经济上的负担。可是在开战的时候。邗沟未能开采完毕。如此,非但不能减少不必要的开资,减少经济的负担,还更加重了经济负累。
打战即为打钱,吴国确实富庶,但也禁不起如此的消耗。
“可是不开设邗沟,启动水运,那四十五万大军的人力,物力以及运送费用都可以拖垮我大吴。”管繇很敬重孙武子,但在这原则上面还是据理力争。
姬凌云突然想到伍子胥是春秋战国时期地罕见全才。除了在军事上、政务上都不凡的建树以外,在建筑上也留下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一笔。姑苏城的水陆格局建设即便是后人也想不通以当时地文化技术,伍子胥是怎么将这巨城建造起来的。对于建筑一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