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4-2005北京奥运经济报告
本┦欠褚欢ㄒ晌泄慕逃行模吭诒本┤丝诩本缭龀さ那榭鱿拢⒉皇侵醒胫笔舻拇笞ㄔ盒6急匦敕旁诒本行┰蚩梢郧ǖ狡渌鞘小@纾?0世纪70年代初,将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到安徽合肥,虽然在一定期间对中国科技大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对安徽科技水平的提升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全国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量的大专院校集中在北京,对北京地区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堆积,不一定有利于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如果能够进行适当调整,则可能有利于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
课题研究首都城市功能的发挥与服务业发展研究(2)
第一部分 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在行业构成上,服务业十分接近第三产业,但是服务业又不完全等同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物资产品生产部门以外的所有行业,即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部门,包括通常所说的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服务业划分为以下5类:第一类为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第二类为运输、仓储和通讯;第三类为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其租赁业、商务服务;第四类为公共管理及国防;第五类包括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及其他。
本课题遵循经合组织的划分法。为便于比较分析,本课题所说的“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业”。
一、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服务业发展一般呈现以下规律: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工业化中期后,第二产业达到相当规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比较富裕阶段迈进(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1万美元迈进),经济增长处于起飞过程,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逐渐接近并超过第二产业,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本文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进行分析。
1。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
服务业产出的快速增长表明了对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服务产品是几乎不能存储的,它的增长毫无时滞地反映了当时服务需求的上升。服务产品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产品(包括金融创新、一些社会服务和个人福利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相比,收入弹性较大,其需求增长最大可能是居民或企业收入增长的结果。同时,农业和制造业产品的价格相对于服务业产品价格的下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农业和制造业产品的价格弹性小于服务产品,在农业和制造业产品上增加的开支要小于在服务业上增加的开支,整体上对服务的需求就上升得较快了。而农业和制造业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主要是在信息通讯技术推动下所产生的结果。
服务业的增加值在GDP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80年代以来就业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例如,以90年代各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和1980年比重相比,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吸纳了很多人就业,这是服务业增长带来的最大贡献之一。就业的增加一部分来自吸收新增劳动力,而最主要的一部分是吸收来自其他经济活动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两方面,一是服务业本身有很多的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由于需求的增加必然拉动服务产品供给的增长,从而扩大了服务部门的就业规模。二是由于农业和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使得这部分劳动力被动进入到其他部门就业;同时,一部分原来在制造业中就业的白领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他们从原来的制造业部门分离成为独立经营的服务提供商。
2。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现代服务业指一些运用新技术从事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既体现在将科技手段及新技术运用于传统产业以提高服务质量,也体现在适应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兴行业,如会展业、物流业以及与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相适应,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等行业。
第二,运用新技术进行服务活动。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无论是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还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兴起的新兴行业,如旅游、保险、信息咨询业,凡是运用了技术手段并达到一定程度,均可称为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
第三,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脑力劳动。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及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新兴服务业,其工作人员运用凝聚了专业知识与智能的现代方法为客户服务,如咨询业就是一个集智力、知识于一体的高层次脑力劳动的新兴行业。
现代服务业就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显著的产业特征为高成长、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强辐射性;是整体服务业水平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增长,服务业各部门的产出比重基本上都有所增加,而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4类,即服务业的第三类,则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
可以看出,服务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是第三类服务业和第五类服务业增长的结果。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的增长主要与这些部门的产品创新有关。这些创新的金融和保险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各种需求,企业增加了中间服务的使用,同时也为这些部门创造了财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这些部门更加有能力为各式各样的客户提供服务了。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的增长主要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关。
主要发达国家的比重变化同样明显。这些国家第三类和第五类服务的就业比重上升幅度大,其他类服务的就业比重只是小幅波动,并且下降的居多。例如,日本教育福利类服务就业增加了5。3个百分点;德国教育福利类服务就业增加了4个百分点,商务类服务就业增加了3。2个百分点,运输通讯类服务的就业减少0。8个百分点;其他国家的其他部门变化量也相对较小。
3。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
服务业是新技术重要的促进者。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业和个人对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者提供了丰厚的回报,对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服务业指引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服务部门所产生的新的需求是现有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方向,是新技术所追求的目标,对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推广者,特别是从事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例如运输和仓储业就直接融合了运输工具、仓储管理和信息技术多个领域。
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密不可分,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研发费用都有所下降,服务业的研发费用都有所上升,有些上升的幅度超过了5%以上。
4.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日益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例如,Internet可以成为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有力工具,因而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增加,服务业和某些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最为明显的是通讯产品。同时,某些信息产品却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另一方面,以服务为中心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这表现为制造业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三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的前提。企业活动外置(outsourcing)指的是企业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行为。企业活动外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一是外置化使组织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现在社会的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快,处理越来越复杂,使得组织维持竞争力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所以只有关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发展。二是外置化可以使组织减少成本,由于可以将一些自身本不擅长的事交给专业机构完成,而专业机构因为经验丰富和存在外在竞争,收费较低,企业也节省了费用。三是组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于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高,生产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和发展潜力也就越来越好。正因为企业活动的外置有以上的好处,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在自身的重构和变革中考虑到了这点,而使得企业活动的外置越来越多。企业活动的外置需要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因为企业活动外置使得企业增加使用服务中间投入,而中间投入的服务需要新兴服务业提供。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增长,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日益增加趋势;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则在整个服务业中作用愈益突出,比重逐渐增加;服务业自身的创新活动可以促进服务业自身的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直接推动了制造业发展。
课题研究首都城市功能的发挥与服务业发展研究(3)
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趋势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其发展目标是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在了解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就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
1。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含义与特征。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般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最重要的是其广泛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实际就是高度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纽约、伦敦和东京就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政治权力中心。它不仅是一国和各类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国际机构、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所在地。例如,伦敦、纽约、东京分别拥有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机构232个、495个、65个。同时,排名世界前500名的跨国公司总部设在伦敦、纽约、东京的分别有37个、59个、34个。二是经济中心和商业中心。通常拥有大型的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是一国公路、铁路和航空的枢纽。纽约2002年的GDP大约为25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GDP的1/4。三是重要银行、保险公司所在地和国家的金融财政中心。纽约集中了3000多家金融保险机构和100多家外国银行。四是各类人才聚集中心,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以伦敦为例,伦敦的科研机构,几乎集中了全国的1/4。五是一国的信息汇集和传播中心。以纽约为例,纽约通过全美国的三大广播网——ABC、NBC和CBS,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纽约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媒体,几乎左右全国的新闻和娱乐。六是人口规模和人口密集程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准,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阶层,中产阶级或白领阶层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