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4-2005北京奥运经济报告





即达到80%以上。    
    2。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虽然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在北京得到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金融保险业为例,金融保险房地产是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北京金融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比重仍然偏低。2004年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比重一般在20%左右。北京金融业发展不足还表现在,金融业市场体系还不健全,除了拥有许多大银行的总部外,缺乏证券交易、期货交易、衍生品交易、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现代金融交易。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4年为5。3%,且莫说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就是与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较大。2000年美国为11。8%,加拿大为15。7%,日本为11。0%,韩国为9。5%。北京虽然具有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并且科研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及信息咨询业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但2003年科研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从结构上看,北京服务业中科研、技术类服务行业发展较为突出,但其他服务行业欠发达。北京的服务业还没有摆脱传统服务业的框架。    
    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还表现在,服务业科技含量不高,与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运用于服务业,使之成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目前北京多数服务行业领域狭窄,品种单调,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技术产品在服务业中的应用领域和水平有限。以服务行业中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所创造的增加值为例,就可初步判断北京服务行业中知识含量的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存在的问题。    
    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仅有907人、2114人、1230人,是服务业中比重最低的几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将是北京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体行业,这些行业技术含量的过低不利于行业的整体转型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卫生、金融、教育、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每万从业人员拥有技术人员平均5000人以上,其中卫生服务业最高达到7771人。但新兴服务业中属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仅为44%。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行业,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在2000人左右。这些行业技术人员比重过低,不仅影响了服务质量而且也使新兴行业发展缓慢。    
    3。服务业经济效益不理想。    
    目前,北京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税率不高,行业间赢利水平不均衡,整个行业经营效果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GDP/地区从业人员年均人数)来看,2003年,北京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54316元,虽比2001年提高了3948元,但仍低于广州的83497元和上海的71697元(见表10)。按1 ∶8。277汇率折合美元后,仅相当于2000年美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8。9%,差距明显。     
    从生产税率(生产税率=生产税净额/GDP)来看,2003年,北京第三产业生产税率为8。7%,比上海的25。4%和广州的9。5%分别低16。7和0。8个百分点。    
    从赢利率(赢利率=营业盈余/GDP)看,2003年,在服务业的14个行业中,北京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6个行业的赢利率均低于上海和广州。从北京服务行业间的赢利水平看,经营性服务业中金融业赢利率达到801%,是赢利水平最高的行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是服务业中赢利水平较低的行业,赢利率分别为7。9%、10。5%和16。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赢利率为1。1%。行业间赢利率相差悬殊。    
    4.服务业缺乏统筹规划,尚未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    
    从产业经济的区域聚集效应上讲,如果一个行业能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就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合理类聚。这样不但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增强辐射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从目前北京产业区域的发展情况看,除了西城区的金融街、海淀区的中关村、朝阳区的CBD以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定区位优势外,其他地区还未形成区域优势。即使是在上述区域内,除西城区金融街初步具有现代服务业的雏形外,其他区域多是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为产业主体,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还未真正出现。    
    5。与北京城市功能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存在差距。    
    北京城市自身特色为首都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目前的现状看,北京城市自身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这种独特的城市功能带动着服务业,特别是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服务业快速的发展。以会展业为例,会展业带动系数为1 ∶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为1,它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是9;而会展业每10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可以创造100个就业机会。会展业发展如何,是北京城市功能的充分体现:一方面全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决策都在北京做出,北京对于全国来说在政治、经济上具有巨大的向心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迅速增长。北京这种特殊的政治资源使得国内与国际各种政治、经济组织纷纷进驻北京,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而北京城市功能的完善必将促进投资的增加,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档次和功能,为国际组织在京召开各种国际会议提供最佳的场地和服务。近年来,博鳌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洲政党会议在京召开的会议所带来的商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北京会展业虽然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占GDP比重已经达到2%以上,但与北京对会展业的巨大需求仍然存在巨大矛盾。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发展金融保险业方面也具有巨大的优势。集聚在北京的国家部委和全国性企业集团对资金的统一掌管和统一调配,必将引导全国性资金在北京的集中,并引起企业和社会存款大幅增加,为北京发展金融保险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凭借首都优势,北京不但有条件和能力留住现有金融和非金融管理机构和企业,而且可以吸引国内外其他大型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和企业进入,可以显现北京总部经济优势。目前全球500强在中国设立的各种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北京占58%,上海占36%,其他地方占6%。有各种金融非金融机构积聚的基础,北京金融监管、金融交易的平台将大大拓展,最终形成以金融交易活跃的资本市场为主的要素市场,进而提升对各类企业综合服务的功能。但目前北京金融业的发展与北京,包括周边地区对金融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是公认的文化古都,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北京集中着6项世界文化遗产,到2004年年末,全市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达到127个,博物馆馆藏文物226多万件,固定展览200多项,临时推出展览400多项,参观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北京作为中国大陆的第一旅游地,和自身比较,近年来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北京接待海外游客315。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1。7亿美元,但与中国的香港比较,旅游外汇收入仅为香港旅游收入的30%。这与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并不相称,也就是说,在旅游业发展方面上,北京仍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巨大优势。虽然近年来北京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比重仍然偏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大幅度提高,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文化产业不仅是为北京、为周边地区人民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在文艺演出、出版物的出版、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和制作、工艺美术品研发和制作等方面,北京都具有巨大潜力。充分发挥这些潜力,对推动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课题研究首都城市功能的发挥与服务业发展研究(8)

    第三部分 政策建议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现代服务业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和集成首都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文化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商业、服务业,不断增强首都的服务功能。”并提出,要将北京服务业比重从2004年的60%提高到2010年的70%。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根据对北京服务业现状的分析,今后北京服务业的发展:从总体上,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水平,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从具体行业上,一是应明确行业发展定位,有的放矢引导行业发展,特别是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服务业的发展,二是优化服务业行业区域布局,形成区域化的行业优势。    
    一、依托首都城市功能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对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进行分析表明,国际化大都市各具特色的功能区的设置是推动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来看,就是要充分利用已建成和即将形成的城市功能区,走“组团式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功能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各功能性中心服务区要有相应的产业结构和城区形态与之相配套,形成功能—产业—形态既有差异,又融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服务形态格局,并通过快速、便捷、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将各功能性中心区连接起来。这种组团式发展路径既能体现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层次,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平面、圈形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北京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几大城市功能区。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以现代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体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际商务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以金融保险业为主的复兴门金融商务区,以王府井、西单、前门商业服务为重点的中心区商贸服务区,以体育休闲、现代会展为主的亚奥体育功能区,以顺义国际空港和现代化口岸为主体的物流基地等。这些城市功能区的建成和进一步完善,为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空间载体,必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持。这是因为现代服务业不仅是新经济的体现者,是知识密集性的产业,而且也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是继制造业之后对新技术促进的又一重要推动者。现代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并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者提供丰厚的回报;服务业指引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服务部门所产生的新的需求是现有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方向,是新技术所追求的目标;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推广者,特别是从事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关村科技园区要健康地发展壮大,必须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要在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