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自白





绞だ涯兀慷晕颐堑娜肥且淮慰佳椤5牵颐潜暇故橇偈毙缘模ба酪簿凸チ耍欢Ю锏墓と嗣浅つ昀墼略谡庋幕肪诚吕投趺茨苁艿昧四兀课倚南耄颐窍碌焦こЫ邮茉俳逃嗬投庑┛隙ㄊ潜匾模谴由导蟹⑾治侍猓箍蒲а芯亢图际醺镄拢纳乒と耸Ω档纳跫庖彩俏颐且宀蝗荽堑闹霸稹!   ?br />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与我在同一车间接受再教育的同事,不,严格地说,他是我的老师,无论是他的学历或学术水平,都要高于我。他完全同意我的看法,并具体提出了“‘六六六’生产管道化”的建议。在6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化学工业生产管道化的革新热潮,它的优点是以流动床代替固定床,以连续法代替间歇法,不仅可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率。我们把这个想法向车间和厂领导作了汇报,他们表示支持,并拨了一笔技术革新的经费。于是,很快成立了“三结合”(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技术革新小组,开始了技术革新攻关。我们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查阅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参观了武汉天一印染厂、国棉一厂等单位,然后自己购买器材,自己动手加工反应器,从小量开始逐步进行扩大试验。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我们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技术革新的成果,既获得了工厂领导的肯定,也受到了学校工军宣队领导的表扬,他们说:“你们不是以‘劳动省心’的消极态度到工厂接受再教育,而是想工人之所想,急工人之所急,从生产实践中提出问题,用‘三结合’的办法开展技术革新,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才是过硬的思想锻炼,也才是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技术革新的成功,与工人师傅们融洽的关系,使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开心,决心沿着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但是,1970年3月,也就是我到葛店化工厂劳动锻炼整整一年以后,学校工军宣队指挥部决定调我回学校工作,任命我为校教改组理科组组长。据说,这一调动还是当时任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原省长张体学同志表态的结果,他说:“刘道玉是个好同志嘛,他反修立场坚定,还会有什么问题呀,据说现在还放在工厂劳动,为什么不安排使用?”工军宣队的这次调动和安排,不仅结束了我在工厂的劳动锻炼生活,而且还意味着我这个“走资派”在政治上被“解放”了。说心里话,对于这个安排我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我很感谢工军宣队对我的信任,特别是张体学同志的关心;但另一方面,当干部或叫做官我压根儿不愿意。但是,那时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知识分子还是属于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如果我不服从决定,就有可能被扣上不服从工人阶级领导的大帽子。于是,我违心地同意了,谁知迈出的这一步,竟使我长期陷入政治泥潭而不能自拔,从事了我虽不愿意但良心又驱使我不得不去认真拼搏的事业。


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接受再教育(2)

    我到教改组后,承担的第一项工作是参加写作小组,撰写“坚持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创建崭新的教育新体制”一文,我是主要执笔人。这篇文章是准备带到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的。那次会总共开了108天,是个典型的“马拉松”会议,同时也说明,教育问题非常复杂,争论的问题也是十分尖锐的。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会议形成了一个“纪要”,毛泽东对“纪要”作了圈阅。“纪要”错误地认定,解放后17年教育战线基本上是修正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17年培养的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通常简称为“两个基本估计”的左倾路线,提出了“同17年对着干”的口号,也就是说,凡是17年的做法都要批判和否定。那时,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对“两个基本估计”我也是接受的,因为毛泽东说了要“打破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占领那些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    
    1970年秋,继北大、清华之后,武汉大学也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是全国最先恢复招生和教学的学校之一。迟群在北大、清华炮制的从工农兵中招生的方针是“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简称“十六字”方针。武汉大学紧跟两校,当年也从工农兵中招收了近千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相差悬殊的大学生。他们一进校门,就提出了“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响亮口号,开创了“工农兵一统天下”的时代。    
    随着招生的恢复,教改也日益深入到教学领域,这对于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思想是否改造好了,这又是我面临的新考验。是站在科学真理一边或是站在工军宣队一边,是讲真话或是说假话,我必须作出选择,不可能有调和的余地。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大概也是如此。工军宣队“解放”了我,对我的确不薄,对此我是感激的,但我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则。    
    当时,在许多大政方针政策上,我是紧跟工军宣队的,但在一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往往又和工军宣队领导的意见相左,以致发生了争辩。例如,有的工军宣队领导说,要办灭火剂、灵芝草专业;我说不行,那只是一个产品,不能成为一个专业。他们说,要以典型产品带动教学;我说可以结合典型产品进行教学,带动不了教学,更不能代替教学的全部内容。他们说,要火烧“三层楼”(意指由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个教学层次);我说“三层楼”    
    是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应当得到尊重。更大和最激烈的争论,是关于历时十年建成的化学大楼的分配使用问题。工军宣队领导决定:对化学大楼的使用,必须统一规划,面向全校,按需分配。当我听到这个决定,感到十分惊讶,如果不加以劝阻,必将造成巨大的浪费。于是,我鼓起了勇气,直接向工军宣队的主要负责人汇报说:“化学大楼只适合化学系使用,因为原设计时是根据每个专业和每个实验室的专门需要建造的,还配备了专用的水、电、暖和煤气管线,安排了通风排毒和排污系统,如果分配给其他系使用,不仅化学系的用房无着,而且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那位负责人一听到我说是按原设计建造时,他就火了,并批评我说:“17年是修正主义路线,原设计方案必须否定,旧的条条框框一定要打破,你的意见没有考虑的必要。”在连续发生了这些争辩以后,我引起了工军宣队的一些领导人的不悦,在他们看来,我这个人老是爱唱对台戏,总是代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说话,已经成了教育革命的阻力。于是,他们一方面在会议上点名批判我,限制我的职权;另一方面又准备把我们全家下放到沙洋分校(原沙洋劳改农场),并永远不得回总校。侥幸的是,在工军宣队领导内部意见并不一致,革委会副主任纪辉同志也不同意这种做法,所以我又被留在教改组工作。但是,我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批判林彪极左路线以后,这时我感到多年以来未有的舒心,似乎是时来运转了。    
    1973年7月,我被任命为中共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1973年9月,我被选为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74年1月,我被选为中共湖北省第三届委员会的委员。    
    1976年10月6日,离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只差一天,就在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中国高层根据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因此中国的老百姓把这一天称为中国伟大的“十月革命”。这标志着历时十年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一场冲破“左”倾错误的束缚,端正思想路线,实行拨乱反正,推动各项事业改革的新的任务摆到了全国人民的面前。    
    教育是遭受“文化大革命”破坏的重灾区。面对这种形势,我以“借用”的名义,被调到了教育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临时工”生涯。其间,我怀着对“四人帮”的义愤,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后主持召开了24个全国性的拨乱反正会议,制定了许多重要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进而对它的改革,均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身体上的入不敷出,持久的紧张和顽强的拼搏,使我疾病缠身。病魔和诬告好像是两根魔杖要把我击倒,但我挺过来了。    
    两年的临时工,在我的一生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许多的回忆。


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教育部的“临时工”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4月初,我在武汉大学襄阳分校蹲点,和分校党委一起开展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并清查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学校党委书记纪辉同志的电话,要我立即返回总校,说有要事商量。回校后,他对我说:“接教育部的通知,要借调你去参加筹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间多长,没有说明。”听后,我有些犹豫地问道:“是不是真的借调,我不去是否可以?”纪辉是一位组织原则性很强的老同志,他有些为难地劝道:    
    “是呀,我也不想你走,学校工作也离不开你。但是,局部要服从全局,下级要服从上级,不去看来是不行的,再说,你去了以后对学校的工作也有好处,我看你还是去吧。”我说:“那就先去看看再说,等筹备工作完成了,我还是要回来的。”他说:“那当然。”    
    就这样,4月15日,我到教育部报到。我被安排在办公大楼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住了下来,室内有一张3尺宽的木板床和一套卧具,一个办公桌,一套普通双人沙发,一个文件柜,一个书架,一个洗脸架和面盆,两个热水瓶。这就是全部的家当,这既是我的办公室、会客室,也是我的寝室,我的两年“临时工”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大约一个多月以后,我突然被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高等教育司司长。对此,我毫无思想准备,事前没有人征求我的意见,也无人给我打招呼。我的思想斗争很激烈,大呼上了“借调”的当,也很后悔,不该到北京来的。与我同时任命的还有副部长刘仲候,他原是江苏省盐城地委书记,他分管政工;另一位叫晋桂香,被任命为专职党组成员,她原是河北省的一位优秀小学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看得出,这次干部的任命,似乎是中组部有意要对受“四人帮”破坏严重的教育部“掺沙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成了“沙子”了。    
    跟常人的心态不一样,对于中组部的任命,我没有丝毫喜悦之情,而是愁容满面。其原因是,我仍然还是在做着当诺贝尔式发明家的梦,同时,我也受到古人的影响,认为京官难当,我曾暗下决心:一不进京,二不做京官,三不做高官。    
    在任命的最初几天里,我坐卧不宁,茶饭无心,总是还抱着幻想,希望说服领导收回成命。首先,我找到刘西尧部长,向他汇报说:“我是在基层搞学术研究工作的,既不适应政府机关工作,又不适应北方气候,希望解除对我的任命,放我回武汉大学工作。”他说:“你的任命是中组部决定的,任命是不能改变的,回武汉也是不可能的,服从组织决定是无条件的。”看着刘西尧那死板而又严肃的面孔,听了他那教条式的表态,我感到很失望。但是,我仍不甘心,于是我又直接找到颁发任命文件的中组部干部局,接待我的是张长庚局长。我汇报说:“我一直在基层搞业务工作,没有经过实际工作锻炼,不适宜担任所委任的职务,再说,我很想从事学术研究,这也是党和国家需要的。”另外,我还谈到了我的组织关系、工作关系和户口仍留在武汉大学,妻子也不愿到北京工作,从长远看这个矛盾是很难解决的。张长庚局长耐心地听完了我的申述,他并没有给我戴“必须绝对服从”的政治大帽子,而是和颜悦色地给我讲形势,摆道理。他说:“粉碎‘四人帮’后形势大好,但是教育是重灾区,拨乱反正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治理需要内行的人。你在大学工作过,了解基层情况,最有发言权,政府机关正需要你这样的人,希望你克服困难,勇敢地把担子挑起来。今后,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以随时告诉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我将尽力予以解决。至于组织和工作关系不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