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自白
为了实施博爱教育,我提出禁止在学校使用“差生”的称呼,以“暂困生”代替“差生”,以“培优补习班”代替“培优补差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小学冒出了一个“差生”的名词,而且广泛地使用,几乎成了所有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人、校长们和教师们的口头禅。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差生”(指学习不好)和“双差生”(指学习不好和品行不佳)时,不仅感到很刺耳,而且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心想:倘若一个成绩欠佳的学生被列入“差生”或“双差生”的名单,那不等于说是被打入了另册了吗?这个“差”字,真是足有千斤之重,可能会把他压得抬不起头来,不是在“差生”的重压之下已经酿成了不少的悲剧吗?为什么许多搞教育的人对这一不科学的称呼熟视无睹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心理学,没有爱生如子的深情,不能设身处地地体味那些被列入“另册”学生的苦恼。因此,我不仅禁止使用“差生”、“双差生”的称呼,而且还规定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的体罚,也不许使用任何有伤害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教师“忌语”。我希望这所全新学校,是一所充满爱心的“成长之家”,让教师无忧无虑地教,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学,师生相亲相爱,互教互学,在这个特殊的“家园”
里茁壮成长。为此,我还制订了《成长之家十则》,作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
其次,规定了明确而独特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制订教育政策和指导教学工作的纲,是学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但是,很多办学单位并不重视教育方针的作用,要么没有自己的办学方针,要么就泛用国家空洞而又不健全的教育方针。有鉴于此,从一开始,我就把构思十多年的一个新的教育方针,放到这所实验学校进行实践。它的文学表述是:“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全面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多功能人才。”很明显,较之过去流行的教育方针相比,我提出的方针多了“技育”与“群育”。这两字不是随随便便增加的,而是有着十分明显的针对性。一个教育方针,不应当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应当是针对本国国民素质的弱点,有目的地对青少年施教,以优化国民素质。举世皆知,我国学生有两大顽症:一是读死书,不动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二是不合群,缺乏团队精神,也就是有人形容的“十个中国人一条虫”或“一盘散沙”的问题。很明显,“技育”与“群育”就是希望克服千百年来中国人素质上的弱点,以根除劣根性、塑造优根性。
再次,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千教万教教做成功的人,千学万学学做成功的人。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它体现了我力求创办全新学校的理念。
我深深知道,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提出一套新的办学理念不容易,但是要实践这些主张则更难。不仅自己要身先士卒,带头进行这些改革实践,而且还要转变干部和教师的观念,让他们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的行列中来。为此,我把每个教师和学生当作研究的对象,与他交朋友,参加听课和评教评学活动,亲自给学生上选修课,与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因此,在这个新型的“树人学园”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博爱”成了每个人的行动口号,“创造”成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的特色,“成功”成了大家的奋斗目标。
一边实验,一边研究,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这就是我躬耕这块“实验田”的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 我撰写了《爱的学校》一书,记下了我在教学改革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为。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是爱心教育导论,第二篇是爱心教育的实践,第三篇是爱心的对话。该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无论是在校内或校外,都获得了良好的反映。1998年,在武汉市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时,该书被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应该说,在基础教育研究战线上,我是一个新兵,对于参加这次科研成果评选,我也是诚惶诚恐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评审组的专家们对拙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评价道:“《爱的学校》的确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著作,其中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次讲话和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具有新颖性,言他人之不敢言,行他人之未作。该书中的许多新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对普通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它应当归功于这个学校的全体师生和学生的家长们,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才催生出了这本新著。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一方“实验田”,就不会有这一份收获!
第十章 魂牵梦萦系教育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
不知是何原因,我很爱做梦,有时一个夜里可以做两三个梦。本来,一般的梦是朦胧的,而且稍纵即逝。但是,有时我做的梦颇有连贯性,醒后梦中的情节依稀可现,如果及时速记下来,甚至可以自成一个故事。当然,我没有研究梦的雅兴,致使那些不计其数的梦,随着时间的逝去而一一地淡忘了。但是,我平生只记录过一次梦的内容,这就是我记录的“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
那是几年以前的事了。经国家教委批准,我于1996年7月27日,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85航班飞往美国,参加于7月28日至8月2日在犹他州一个叫“雪鸟”(Snowbird)的旅游圣地召开的第9届国际合成金属与技术学术会议。
飞机从上海起飞以后,很快离开了国境线,继而飞越了东海,然后飞向日本海、太平洋……我每次坐飞机,都有“高空反应症”,胃肠的蠕动功能增强,胃口特别好,飞机上供应的食品全部吃光,有时还没有饱感。平素我很少喝咖啡,但当日晚餐后我却要了一杯热咖啡。大约北京时间22时,飞机上的强光灯已经关闭,随后我也关了座位上的微光灯,调整我的座椅准备睡觉。说来也真怪,过去我多次出国,对时差反应很敏感,很难在飞机的座位上入睡。但是,当晚很特别,甚至咖啡也未能使我兴奋,我睡得很深沉,并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梦的大意是:
……一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外文系一个叫于洁的女生到办公室找我,她向我申诉道:
“我们系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通知我,他们要开我的批判会,我认为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希望校长制止他们这样做。”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开你的批判会呢?”
“他们说,我不爱上课,谈男朋友影响学习,学习成绩不佳,经多次个别谈话仍无悔改。”
“那你对这些问题是怎么认识的呢?”
“我虽不爱上课,但我爱上图书馆,那也是‘课堂’,而且是无声的、无尽宝藏的‘课堂’。我的考分固然不高,但门门功课都在60分以上,这可是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更何况,我们应当纠正高分低能的偏向,校长您也常教导我们要把培养创造力放在首位。再说,我谈恋爱是个人的权力,既不违法也未犯规。因此,开我的批判会是错误的,我坚决拒绝参加。”
虽然下班的时间早已过了,但我还是静静地听着于洁的诉说。我心想:多么有个性的学生,她思维敏捷,言词流利,观念超前,颇具时代精神。是啊,如果真如她所说确实没有其他问题的话,系里开批判会的做法,显然是欠妥的。
我并未当于洁的面讲出我的观点。从做好思想工作的角度,我对她说:
“小于,你先回去吧。我需要找你们系里书记了解一下情况,至于开你的批判会的事,我会与你们的书记商量,一定会采取正确的做法。不过,我希望你能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自己,既不能受到批评而背包袱,也不能自以为是而放松严格的要求。青年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要有人生的大目标,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切不可浪费青春年华呀!”
也许是于洁找我谈话的风声传出去了,该系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3人,于第二天上午也找到了我的办公室。他们汇报说:
“于洁一贯自由散漫,不爱上课,谈恋爱。学习成绩不好,拒绝组织的批评教育。因此,对她的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校长批准我们的做法。”
我询问道:“于洁除了你们所列举的问题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错误?”
他们说:“其他的错误虽说没有,但她的这些错误是互相联系的,正因她不爱上课、谈恋爱,所以才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更头痛的是,拿她没办法,她的态度不好,不与组织上配合,讳疾忌医,看来不下猛药不足以猛省。”
听后,我耐心地对他们说:“应当肯定,于洁同学的确有缺点,你们对她做了许多教育工作,对她提出高标准、严格要求也是正确的。但是,从于洁的有些问题看来,还是思想认识问题,何况她的有些看法和做法并不一定是错的。对待思想问题,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只能疏导而不能对抗,应当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看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于洁患的是小毛病,甚至算不得是什么病,你们用重药就可能闹出大问题。因此,依我看,批判会就不必开了,这并不影响你们对她个别教育,问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也可以保留你们自己的看法。不过,我更希望你们在改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和总结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来。”
听了我的讲话,他们3人点头笑了,似乎表示赞同我的意见。随着笑声,我也从梦中醒了过来。
……我看了一下手表,时针正指向北京时间凌晨1时,我的睡梦足有3个小时。我问空姐:
“现在我们的班机飞行在什么方位?”
“正飞行在太平洋上空。”她说。
这就是“太平洋上空一个梦”的由来,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样的梦呢?我想这一方面是我多年对教育思索的沉淀,也是我作学生思想工作的心得;另一个原因,就是与梦中颇为相似的一个女生,是由我推荐去美国学习的,她已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兴许,这就是梦因吧!
我写出这个梦的目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的部分教育理念:提倡自学,有条件的允许学生不上课,不重分数重智力,要求学生会学习,学会研究。同时,也体现了我的“学生工作观”:民主、理解、疏导、开放和自我教育。如果这些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能起到借鉴作用,那么我的这个梦就算是没有白做了。
第十章 魂牵梦萦系教育给中学生开选修课
1996年那次中风出院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上《创造思维方法》选修课。作为一个教师,对于给学生讲课,我是很有兴趣的,但是给中学生讲课,我却是头一回。特别是开《创造思维方法》选修课,更是没有先例,既没有教科书也没有现成的资料,一切都得从头摸索做起。
我为什么要开这门选修课呢?其实,我早就认为在中学里应当开设这样的一门选修课,只是没有人来带这个头。现在,既然我要进行创造教育实验研究,那么开设这门选修课就成了这个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了。早在1995年,香港哲学家李天命先生就建议,在中学应当开设思维方法课,我们是不谋而合,我开设这门选修课,就算是对他的倡议的响应吧!
作为一门课程,应当有一个学科体系,即使现在还没有的话,那么我们通过研究与实践,一定可以创造出这门新学科的体系。我是坚信这一点的,我所做的一切实验,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坦率地说,在开始的时候,在我的思想上并没有关于这门学科的一个明晰的体系,只是在脑子里储存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如: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到底能活多大?人是否是由猿猴变来的?在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文明?是否有黑洞存在?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现象?……我一共收集了50多个问题,它们既是我感兴趣的,也是当代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力求证实的问题。一切学习和研究,都是始于问题,而解决问题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