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演义
裁挥惺裁慈鲜叮悦挥惺裁囱媳O铡;浦矣星痛嬖谝欣铮钡饺缃褚丫咏诵菽炅洌裁挥锌悸锹蚬善蓖蹲世聿疲蛘呗蜓媳O罩嗟亩鳌D敲吹较衷谖沟降桌匣拼嬖谝欣锏那降子卸嗌倌兀空饪墒歉鋈说囊剑颐遣槐愣啻蛱2还材艽笾峦扑愠隼础T诶匣啤?0 岁以前基本上没有多少积蓄。那时候工资水平普遍低,带上利息大概也不超过 2000 元;后来逐年收入增多,他自己的花费非常有限,除了全家的吃穿用度,每年平均有差不多 1 万多元的节余,再加上银行利息收入,如果到他 60 岁退休,老黄大致能攒 50 万元。黄忠也算过一笔帐。根据他现在的消费水平,即使加上年老体弱可能会得病吃药,每年 12000 元就足够了。如此算来,黄忠的银行储蓄可供他本人活到 102 岁不成问题。我们可以把黄忠个人的财富曲线用图表示出来。但是希望大家知道就行了,切勿外传。古今中外都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若论纯粹个人储蓄,别看刘备职务高,收入多,可刘备的储蓄还真没有黄忠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刘备的负担比较重。一是阿斗始终是个花钱不算账的主,即使刘备对他有一定的“预算约束”,但是架不住阿斗提出的消费项目多,所以每个月仅零花没有 2000 元就下不来。再加上孙夫人年轻漂亮,花容月貌,又是出身王侯之家,相当于高干子女,向来“花钱跟淌海水似的”,哪个星期不去买两件高档时装什么的?别以为老夫少妻就多时髦,如果要算成本费用,那可比糟糠之妻高多了。根据原点调查公司最新的调查统计和回归分析,老夫养少妻的费用大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月费用 =2000+150 × 岁差 ( 1 ) 如果是包养二奶,则费用更高: 月费用 =3000+200 × 岁差 ( 2 ) 公式( 2 )的基数和系数都比公式( 1 )要高,这主要是对“二奶”名份的经济补偿。 无论如何,年龄对于女人可是个宝贝。年龄大一岁,身价就贬值一分。网上不是说,在荒唐的“换妻”事件中,就是因为年龄问题,在“补差”上出了问题吗?甲男和乙男的老婆偷情,被乙男发现,甲男承诺把自己的老婆叫来“补偿”乙男。事成之后,双方决定离婚各自重新组合,可是甲男认为自己原来的老婆比乙男的老婆小两岁,乙男应该补偿甲男 2 万元。此事乙男认为先是甲男勾引自己的老婆,不应该给予补偿。后来甲男纠集人到乙男处索要“补偿费”,却因难以达成协议而大打出手,结果事情败露。 刘备和孙尚香属于公式( 1 )的范围,按说费用是应该比较低的,可是由于岁差是客观存在,总费用也就上去了。当年乔国老到甘露寺去提亲,只说刘备 20 年前 33 岁,吴国太误听为 33 岁,心里一算, 33 - 23=10 ,觉得大 10 岁也不算大,自己闺女虽出身侯门之家,可人家刘皇叔也是正宗的汉室宗亲,因此年龄问题也就没多在意。刘备当时一心想迎娶美女,通过联姻以便在公司业务上结盟东吴,加上当时价格水平也没这么高,费用成本也没有这么细致地计算过。现在好了,仅仅按照公式推算,一个月下来就是 6500 元,可实际的支出哪个月都超过这个预算。 即使如此,刘备还是要千方百计,省吃俭用,每个月挤出些积蓄存在银行,以备日后之用。刘备的储蓄动机与黄忠不同,他主要考虑的是老婆孩子。这种储蓄在经济学上被成为 遗产动机 。刘备心里清楚,现在的小娇妻可不是当年的甘夫人和糜夫人,人家小孙既年轻,又漂亮,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呢?自己早晚有一天要先她而去,如果不留下一笔遗产给她,那实在是对不起一生的际遇。儿子阿斗没有能耐,又总是耽于享乐,孙子又比较多,如果不创下点基业,等将来自己一合眼,子孙还不是要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所以刘备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 对于刘备的心事,诸葛亮早就看得很透。他曾经劝过刘备要放宽心思,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无论如何,蜀汉公司是你创下的基业,要使蜀汉公司基业长青,就要有人才的打算,最好还是要培养刘禅的管理才能。至于财富,毕竟你是公司的最大股东,只要经营得好,夫人和儿孙的衣食用度不存在问题。现代社会,财富更多地表现为资本, 资本 是带来 剩余价值 的价值。如果财不能生财,就可能会坐吃山空。财富对于家庭子女和后代,要一分为二地看,哲人对财富的继承问题有这样的概括:“贤者堕其志,愚者遗其害。”意思是说,财富这种东西,如果作为遗产存在,对于有才能的子女,可能会因为有了这些财富而不去拼搏了;对于没有才能的,特别是那些缺心眼的人,可能会遭到别人的算计。 诸葛亮比较赞成储蓄用以子女的教育。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 目标储蓄 。为子女的教育出资在西方叫 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不认为这是投资,而把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看作是消费。投资也好,消费也罢,如果家庭攒钱是为了将来子女上学使用,应该是最好的用途和储蓄目标。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如此,幼儿园就开始高价收费,每月动辄上千元。小学、中学要是择校,也要收费,那些有名气的重点学校收费更高。上大学则一律收费。所以现在从城市到农村,家家户户攒钱储蓄,一个首要的目的就是给孩子攒学费。这主要是受了诸葛亮储蓄理论的影响,储蓄主要是准备为孩子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在中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已经超过 10 万亿元。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存钱而不花钱呢?现在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为了下一代,我们中国人都是“孔明储蓄论”的信奉者。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始终存在着比较强的生活预防动机。如果一个人加入了当月挣的钱必须花光的“月光族”,往往被评价为“不会过日子”。人们需要防备未来生活出现变数,比如下岗、失业,收入减少,子女上学,老人有病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积蓄和储备,才能在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能够有所接济。因此,从时间价值上看,即使未来 5 年以后 100 元的消费可能还抵不上现在 90 元的消费,但是有时候,人们也需要把钱暂时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种为“天有不测风云”而进行的储蓄被称为 谨慎储蓄 。 当然,还有很多人存钱是为了购置耐用消费品,如攒钱买电脑,攒钱买车,攒钱买房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目标储蓄。 经济学对于借钱消费和存钱不消费两种经济行为向来不做评价。存钱有存钱的道理,花钱有花钱的理由。有人宁愿把钱存起来然后去捡白菜帮子,也觉得拿着存折特别幸福,就像葛朗台一样,抱着钱罐子睡觉都觉得暖和,这也是无可厚非。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和家庭而言,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对企业和社会而言,货币是经济生活的血液。有的人暂时有一定的闲余资金,有的人又因生产活动或生活而急需货币,银行充当了调节货币余缺的中介。银行在接受存款和放出贷款的时候,都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当你把钱存入银行账户时,就发生了最简单的以未来为取向的交易。这时等于你把钱借给了银行。银行许诺在你需要取回这笔钱的时候,再把它付给你。银行不仅为你的钱提供安全保障,还会为你的储蓄提供一定的报酬——利息。当你存入银行 10000 元, 5 年以后取出来的时候,可能就是 11000 元了,这多出来的 1000 元就是你存入银行的利息,它所反映的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 银行在 吸收存款 的同时,也向需要资金的人 发放贷款 。通常情况下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要比存款利率高,这一方面体现了银行的服务价格,一方面是为了防备贷款难以归还的风险。贷款满足了资金需求人的现期消费需求,等于把他自己未来的钱提前花了,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他当然要为提前的消费付出代价,这种付费就是贷款利息。南京的青年男女在受了周瑜的广告宣传影响之后,纷纷到银行贷款买房。他们愿意为追求现在的幸福而付费,不愿意辛苦积攒 30 年再住新房。这本身是理性的消费选择。如果从资金的时间价值上来计算,他们付出一定的贷款利息其实并不吃亏。 经济学家经常使用 贴现值 来计算和表示将来的 1 块钱和现在的 1 块钱之间的差异。用于计算贴现值的是近似于银行利率的 贴现率 。如果贴现率是 5% ,那么就意味着 1 年以后的 105 元相当于现在的 100 元,或者说, 1 年以后的 100 元只相当于现在的 95。24 元。所以,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现在贷款买房,以后逐年还本付息,比起自己全部出资买房来,虽然有资金总额的差异,但是实际上相差没有多少,因为你把未来的钱提前花掉,等于提前享受了,使自己的欲望得到了更大满足。
第三篇孙权开发房地产 黄忠有钱存银行(3)
利息作为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由利率决定的,那么利率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在货币市场上, 利率决定 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在资金市场上,消费信贷所占比重实际上并不大,更多的是企业投资贷款。当银行利率比较低的时候,企业愿意多贷款扩大生产,资金的需求总量就会增加;当银行利率比较高的时候,企业就不愿意多贷款,资金的需求总量就会减少。资金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从供给方面讲,当利率比较高的时候,人们会更多地放弃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以便得到更多的利息;当利率降低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觉得存钱划不来,就会减少储蓄。因此,资金的供给是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就是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该点的价格水平就是 均衡利率 。 通常情况下,利率不可能是负值,因为如果是那样,借款人所需要的资金要比预期储蓄者愿意提供的数量多得多。可以肯定,负利率意味着人们借钱在今天消费,但在未来可以还较少的钱,而储蓄者在未来所得到的钱可能比他们储蓄的还要少。这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经济人理性原则的。我们可以发现: 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这种时间价值可以用贴现率来计算其贴现值; 居民储蓄的动机有许多种:为养老的生命周期储蓄,为子女教育的目标储蓄(人力资本投资),为防止意外的谨慎储蓄,为子孙的遗产动机储蓄等; 一般情况下,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的同时,也要发放贷款, 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决定 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二者的均衡就形成了均衡利率本章知识要点: 货币的时间价值 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储蓄 遗产动机 目标储蓄 资本 剩余价值 人力资本投资 谨慎储蓄 贴现值 贴现率 均衡利率
第三篇张飞股票换基金 曹丕保险遇风险(1)
乘飞机买了保险,就真的“保险”了吗?
有了钱存银行、买债券、买股票、买基金、买房产,到底哪个更划算?
什么是“逆向选择”?
你听说过“道德陷阱”吗?
请看——
第十回
张飞股票换基金 曹丕保险遇风险
在家庭理财方面,无非是消费、储蓄、投资和保险几个方面。一般的家庭选择,首先要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在消费需求支出仍有剩余的情况下,一般要考虑购买一些适合个人的人身或财产的保险品种,像人寿保险、大病医疗的健康保险,汽车和摩托车的盗抢险等。比较稳妥的人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一是比较安全,二是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对于长期不用的闲钱,有的家庭就买国债,收入要比银行利息高,也没有风险。最后是投资,因为钱实在花不完,如果能够用来赚更多的钱,谁会不愿意呢?但是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弄不好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张飞是一个喜欢冒点风险的人,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放着警察的职位不坐,和刘备一起下海创业,虽然也有看不惯官场的原因和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更主要的是他喜欢冒险。如今张飞在蜀汉公司算是创业元老,所以若论资历,他比黄忠要高,个人收入总体上也比黄忠高。但是张飞有吸烟喝酒的嗜好,这每个月也费了他不少银子。不过蜀汉公司近年的效益比较好,每年还能有分红。张飞不像刘备有那么大的家庭生活开支用度,所以手头也攒了几十万。
张飞不愿意把钱都存在银行里,像黄忠那样吃利息就完了。除了满足自己和家庭的消费之外,张飞对银行储蓄存款向来不怎么感兴趣。他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