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演义





裕参蘧赫裕泄欢伎梢允褂茫肥凳堑湫偷墓参锲贰R虼耍扑际怯傻钡卣摹?墒嵌獯蠼窖罚罄窗涯暇┑缴虾5某そ牒?谌康牡扑疾鸬簦ㄔ炝诵碌墓δ芨肴⒏看蟮牡扑B窖方ㄔ煨碌扑静皇浅鲇诠诶娴目悸牵亲急竿ü陆ǖ扑摹R残砦颐嵌疾幻靼祝挠J骄烤褂Ω檬鞘裁囱模糠判模窖酚凶约旱陌旆ǎ皇窍蚬拇皇辗眩窍蚋浇母劭诼胪肥辗选H绻劭诼胪返木卟桓斗眩窖肪凸氐疲痪偷讲涣烁劭凇U庹惺枪痪模    ?br />     说到这里,各位自然就明白。曹操的华歌有线电视是怎样赢利的了。本来我们大家都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天线,公共物品,无须付费。可是曹操建立公司以后,第一步,不由分说,先把你楼顶上的公共天线拆掉,然后再建立起电缆传输的有线电视网络。你想看电视吗?请交费;你想看更多的频道吗?请多交费。就这样,本来属于公共频道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如今在曹操手下都变成了私人物品。    
    更有甚者,如今的教育事业也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产业化的结果必然是赢利化,否则很难做成一个产业。现在的中国,大学要收费,似乎天经地义;中学也要收费,没有谁认为不妥。就连普及教育的初中和小学也要变着法的收费。比如可以压缩计划内招生,空出师资和教室等公共教育资源开高价收费班;向那些想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家长收赞助费;还可以打造名牌学校收高价的插班生和自费生等等。无论如何,传播知识的公共物品也变成了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    
    我们不能认为,所有这些化公共物品为私人物品的行为都是由张飞造桥引起的,其实,这些事情就是连诸葛亮也始料不及的。好在“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事物本身究竟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经济学家们并不是很在乎,经济学所关注的是物品的经济效率。只是当有些本应属于公共物品的东西被化公为私,变成了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以后,往往会造成分配不公。公平与效率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对矛盾,如果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使社会失去了公平,经济学家往往会提出疑问,究竟谁获得了经济增长的好处?特别是公共物品被私人占有以后,就可能出现社会的两极分化,那么,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值得担心的事情了。    
    在本章我们发现:    
    产前清晰仅仅企业的发展的必要条件,真正要使一个企业有竞争力,就要通过委托…代理关系,严格授权,由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提升企业的效率    
    企业是分工和交换的产物,交易的实质是产权的交易;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期权交易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手段;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对矛盾,如果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使社会失去了公平,经济学家往往会提出疑问,究竟谁获得了经济增长的好处?    
    本章知识要点:    
    企业性质   分工和交换  交易费用   授权   委托—代理关系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所有权    期权  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公平与效率


第四篇惜环境曹氏让司马 护能源三分归一统(1)

    一条人命值多少钱?    
    为什么会出现“公地悲剧”?    
    凶猛的老虎为什么斗不过牛?    
    合伙作案的两小偷,谁愿意守口如瓶?    
    第十八回    
    惜环境曹氏让司马    护能源三分归一统    
    上回说道,公共产品没有排他性,一个人的使用并不排除其他人也能使用。同样,共有资源也没有排他性,荒山、河流、海洋、矿藏等都属于共有资源,一个人的使用也并不排除其他人能够同样使用。但是共有资源的使用有一定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了共有资源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在能源产业中,曹操一直垄断的只是电力能源。但是电力属于二次能源,在我国用来发电的主要是煤炭。我国的煤炭储量和产量号称世界第一,据说要全部开采出来,够全世界200年之用。原来我国的煤炭资源全部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开采,后来实行改革开放,为了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有位中央领导到中原大地走了一趟,在曹操和司马懿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几个煤炭基地,提出了“强力开发, 有水快流”的能源发展新战略。于是各地纷纷建立起私人小煤窑,开采煤炭。    
    强力开发,有水快流的结果是,我国的煤炭产量在10年内就翻了一番,最高年产量达到13亿吨以上,这不仅保证了能源供应,平抑了煤炭的价格,支持了经济发展,还成就了一大批煤炭富翁。虽然这些煤炭富翁不比中东地区的石油富翁,但是也个个腰缠万贯,有的已经积聚起数亿元的财富。经济学总是注意交换关系。这些富翁的财富是由什么交换来的呢?一是私人成本,二是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是富翁们的付出,设备投资和挖煤工人的工资、奖金、井下补贴、伤残补助和丧葬费用。社会成本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资源损失。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三个问题:环境污染的成本、一条人命值多少钱、公地悲剧。    
    俗话说,人命关天。我们首先应该讨论生命价值,也就是一条人命值多少钱的问题。目前在煤炭开采方面,国家虽然有规定,要加强煤炭的安全生产,减少伤亡事故。这当然是亲民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的出发点。但是,煤炭的井下开采本身属于高风险产业,伤亡事故是经常发生的,再严格的措施都不能避免不出现伤亡事故。那么一旦出现了井下伤亡事故,一条人命应该赔多少钱呢?    
    如果煤炭企业的业主为那些井下工人都上了人身伤亡保险,保险公司会按照具体的标准,付给死亡者家属一笔保险金。可是由于井下作业的危险性大,出险率高,曹丕的中原保险公司通过统计分析,一般收取的保险费都比较高。那些煤炭小企业的企业主们为了节省成本开支,绝大多数都没有给井下作业的工人买这种保险。他们采取的是事先同这些来自农村的农民签包身合同,如果出现人身意外亡故,业主一次性赔付死亡者家属多少钱。那么这个价格是怎么确定的呢?这是成本—收益分析的一个难题。    
    也许你会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毕竟,无论给你多少钱,你都不会自愿地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或你所爱的人的生命,这表明人的生命有无限的价值。如果无论多少钱都不能放弃生命对于自己的使用价值,那可能就永远也不会成交。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成交,是对已经发生了事故的赔付,无论如何也必须有一个结果。    
    一种是成本分析法。按照成本分析,是民间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并不科学。按说婚姻是不能买卖的,可是民间的嫁娶经常伴随着彩礼的问题。在彩礼多少的问题上一般是不讨价还价的,但是也有特别各色的岳父就是要跟未来的女婿算成本账的,譬如养活闺女到20岁,1年少说也得2000元,20年就得4万元。如果用这种办法计算井下工人,显然不妥,很可能是工人年龄越大赔偿越多。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另一种是收益分析法。法院在判决那些过失致死赔偿案时,往往使用收益分析法。这种方法是考察一个人如果活着能够赚到的总钱数。国内就有一例球员过失致残案,一审判决赔偿300多万元。我们不知道这种判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是依据未来预期收益,其实具体标准也是很难确定的。而且如果把一个人未来能赚多少钱作为标准,也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因为这种方法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含义是:退休者和伤残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观察一个人给多少钱他才自愿从事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不同职业人的人身意外伤亡率是不同的,井下工人和办公室的职员所面临的死亡危险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比较职业风险、受教育程度、经验和技能不同的工资等,可以大致得出人们对自己生命评价的基本含义和标准。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是1000万美元,我们中国的农民工兄弟只有10万元人民币。差别如此之大,有时简直令人气愤,可事实也就是如此。    
    有这样的标准,曹丕的保险公司是不是就可以根据煤矿工人的伤亡率制定这一特殊行业的保险费率和赔付率了呢?据我们所知,鉴于原来家庭住房火灾保险的教训,曹丕一直害怕私人煤窑主为工人上了人身意外保险之后,进行逆向选择,会更加不重视煤窑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从而导致煤炭行业的意外伤亡率上升,所以,曹丕一直没有开设这个保险业务。这里的小煤窑还是采取的包身制。    
    环境污染也是一大问题。自从各地的小煤窑上马以来,乱开滥采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司马懿是这一带规模最大的私人煤炭业主,但是他并不直接开采煤炭,他所从事的是煤炭加工,主要是炼焦。焦碳的价格比原煤要翻一番还多,而且产品供不应求。但是,炼焦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差距,先进的设备需要上亿元的投资,司马懿肯定不干,他用的还是土法炼焦。土法炼焦的能量损失比较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由于司马懿的炼焦基地正好在曹操中原集团公司的上风头和上水源,直接威胁着中原公司及所在城市的环境。曹操不得不派人找司马懿交涉,希望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的问题。司马懿在曹操面前还算比较老实,不像在对付诸葛亮时那么胡搅蛮缠。他承认这种土法炼焦确实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学家们说的典型的“负外部性”,由此造成了沉重的社会成本;但是,司马懿认为,目前用土法炼焦的根本不是他一家,这么多私人业主在用土法炼焦,仅仅他一家企业来治理是根本不行的事情。如果曹操能把所有煤炭生产的大小企业都说服了,统一治理环境污染,司马懿愿意为此承担一切应该自己分摊的费用成本。    
    不仅如此,司马懿更向曹操提出了能源开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前的乱挖滥采,对煤炭资源是最严重的糟蹋。如果不尽快制止,统一开采,统一加工,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越发严重了。司马懿特别指出,目前的这种混乱局面主要是“公地悲剧”所造成的,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对于中国比公海捕鱼要严重得多。如果不尽快制止,能源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将是不可挽救的。司马懿所言的公地悲剧来自于下面的一个寓言。    
    在北方的一个草原上,住着许多牧民,牧民都有自己的羊群。开始的时候,牧民都在草原上放牧,羊在草场上吃草。那是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牧民们在公共的草原上放牧养羊,肥美的牧草养肥了羊群,也使牧民们过着相当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惜环境曹氏让司马 护能源三分归一统(2)

    但是,时光在流逝,这里的人口在增加,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草场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里的草场上,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共有土地上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的荒漠化,羊饿死了,人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这就是所谓的“公地悲剧”。    
    目前的资源乱挖滥采行为就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社员们,家家户户养猪养羊,故意放到生产队里的麦田里去吃麦苗。结果是,“吃在外,省在家,卖的钱,自己花。”这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地悲剧。其实在世界各国几乎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一定的“公地悲剧”。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公地悲剧呢?当然是过度放牧。草吃干净了,连草根也没有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荒漠化。避免草场的破坏需要所有牧羊人的集体行动,但是没有一个家庭愿意为了共有草场的繁茂而主动减少自己羊群的规模。正像没有一个小煤窑的主人为了保护煤炭资源自己主动减少煤炭开采是一样的。实际上,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它自身使用的负外部性。当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土地上吃草的时候,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养多少只羊时,并不考虑这种过度放牧的负外部性。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同公共草地放牧具有相同的性质:当一个人享用公共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