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风暴
叮壕没疃际亲杂山灰祝揪筒辉儆兴健ò鳌ā! ?br />
回应: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执教的崔之元介绍,称现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里经常使用〃剥削〃、〃剥夺〃、〃掠夺〃这些词汇,还有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创造了一个〃掠夺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用来揭示所有者掠夺本企业的情形。郎咸平研究了在金字塔型控股结构下大股东掠夺小股东利益的情形,这是郎咸平的重大学术成果和学术贡献。郎咸平自己也表示,他早就美国就经常使用exploit(剥削)这个词来概括大股东或者内部人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他学术之中用剥削,毫不涉及中国革命史上这个词汇的意义。
批评五:对待企业〃原罪〃,郎咸平本人观点也比较矛盾,在今天积极探究民企原罪的同时,郎咸平也曾经呼吁应该赦免民企原罪,特别在〃仰融事件〃中,郎曾为仰融遭遇鸣不平,并代表仰融希望同有关方面协商处理仰融财产问题。
回应:对待企业原罪,郎咸平表示自己一直是很清楚的态度,认为要保障民营企业家发展,但是对于其掠夺性要限制监管。他今天积极主张解剖国内民企不规范行为,而不是追究什么民企原罪。批评者显然把两者混为一谈。郎氏一直主张,要保障那些原始投入就有个人资产,最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另外一方面要追究的是那些,通过收购财技巧取豪夺国有资产的民企老板和企业内部管理人。两者不仅不矛盾,还是相辅相成的。
批评六:实质上郎在过去多年中的学术价值标准一直是变化着的,既有著文公开质疑李嘉诚父子操纵市场行为,又有大加赞赏李氏父子财技文章面世,前后矛盾,似乎有出卖学术求荣之感。
回应:郎教授指出,他的学术标准是一贯的,说他所谓前后矛盾的说法,显然没有认真看过他以前的几篇论文而以讹传讹。2001年5月发表《李泽楷的财务故事》,说的是李泽楷如何通过〃数码港〃概念获得土地,拓出资本市场辗转腾挪的空间,衍生出后来鲸吞〃香港电讯〃的故事。根据郎咸平一贯的风格,只是揭示大股东如何施展财技翻云覆雨,使得小股东最后损失惨重,根本不存在欣赏财技的问题。
郎教授又指出,2003年他发表的《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一文,谈得是李嘉诚集团如何实施产业互补,使得整体多角化经营呈现正效应,其中的肯定,丝毫不涉及财经。特别是李泽楷和李嘉诚分别是两家公司,有关批评显然过分阴谋论,而且想当然的成分多,并不是真实情况。
批评七:有文章指出郎指称国企效率优于民企的说法和他以前为仰融辩护时的说法构成矛盾,经济学家即使偷梁换柱,也依然能道貌岸然,说自己是靠数据说话的。其实数据还是那些数据,但你要它说什么它就能说什么。郎并不是用数据来说话,而是为说话去找数据因此只是〃数据游戏〃而已。
回应:〃我的研究绝不是数据游戏〃,郎咸平强调,他从来不是简单地说国企优于民企,而是说经过改制并且落实了经理人信托责任的国企,一样可以做好,而不是象新自由主义者说的那样无药可救必然烂掉。这是他研究数据证明的。至于仰融离开华晨,导致的企业效益滑坡,也是财务报表显示的实际情况。这里面的滑坡不简单是一个企业体制问题,还涉及能干的企业创始人突然出走,管理层更替带来的副作用。与国企民企效率比较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不存在矛盾,也不存在这样推导出郎氏矛盾的结论。
第三部分:神态各异的经济学家群像神态各异的经济学家群像(3)
批评八: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称,朗咸平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他对格林柯尔、海尔等企业的评论不是在学术平台上做研究。
回应:这种想法是很滑稽的,我的学术成就可以以在被《金融经济学期刊》、《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期刊》等国际最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证明。不仅这些批评我学术资格的人他们自己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地方发表过论文,而且我的文章很多他们连看都看不懂。事实上,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学术。在国际上,学术研究讲究的是科学的假设,科学的逻辑,科学的研究,科学的论证,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学术的方法论,中间有大量的数据、统计方法与推导。但这样的语词和方法论很少有人看得懂,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那样,需要用案例把这个学术逻辑写出来,让社会传播。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要能发表艰深的学术论文,而且应该能把自己论文中的学术观点讲给社会大众听懂。因为虽然方法论不容易懂,但逻辑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需要用案例故事来表达。
郎咸平补充,〃我学的是财务,按照证券市场的规则,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要全部如实披露的,因此,财务专家就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做出结论,至于数据是否可靠也是我们做财务学研究的人必须首先查核的。商学院里有很多学科,比如物流、组织、行销等学科,确实需要到企业跟企业谈,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性,财务学科完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对企业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
批评九:不是郎咸平当初那样骂德隆,德隆可能就不会倒。郎咸平的舆论,对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坏的影响。
回应:郎咸平认为,德隆那种荒唐的模式,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如果民企这么经不起考验,那么就只能让它倒了,有实际支持的企业是骂不倒的,我去骂GE,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它们不会倒。企业自己经不住调查,经不起风浪才会倒。
批评十:郎咸平提出中国企业不能通过做大来做强,这种想法用心恶毒,是希望中国企业都不能长大。
回应:做大做强必然导致成本失控,成本是各项活动的一个总的情况,包括管理、运行、市场营销、财务,每个部门都做好,就能够控制好,否则,就有可能失控。现在的企业家都是好的切入做进去,学习不够,企业经营管理跟不上去,反应出来的现象就是成本失控。资产上升,回报率一定下降,没有一个例外。所以,我建议企业要做大先做强,慢慢再做大,慢慢学习管理磨合才能够做大,否则激进做大就可能像德隆。
事实上,成本失控仅仅是一个果,要寻找原因。国外企业比如GE人才很多,坚持学习,对企业来说就不会成本失控。当我们的企业家很毛燥,某些企业从老总开始都不是人才,都不学习,不学习就不可能成功。由德隆事件一叶知秋,这些不是独立的现象。中国企业应该选择先做强,再做大的途径。
批评十:郎咸平把〃国退民进〃中个别人的腐败行为累及到了整个国企改革中,是一叶障目,认识不到目前的低工资无法起到国企管理者的激励作用。
回应:关键一点在于,我们现在很多国企领导人认为做不好是应该的,做好了就应该把企业股份给他。因此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打着产权改革的口号,任何侵害股东权益的事都可以做。
现实中,我们现在对国企领导人给予了太多的同情,却忽视对他们责任的追究。中国的国企领导人是有很多特权的,未必就是薪水真的很低。在国外,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才不应该,就得走人。我国不存在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大部分国企老总没有信托责任观念。
第三部分:神态各异的经济学家群像学者风格的简单生活(1)
在香港,郎咸平的生活很简单。如果没有特别的安排外出,那就是早上到办公室,中午还是办公室,晚上七八点钟才离开办公室回家。
每周飞来飞去的郎咸平说自己几乎每周都要回到香港,除了家就是在办公室里面,搜集信息、做研究。这一间办公室大约只有十平方米,墙上面挂着四块世界性学术刊物给他颁发的奖牌。大办公桌上密密麻麻地放满了文件、资料和报刊。〃十年来好像都是这么多东西。〃郎咸平笑道,〃反正收拾与否都差不多的。〃
他在这里,已经反复研习学术研究十年了。
当然,一面练功一面出镜的郎咸平没有满足的意思,他仍然时刻关注着每一点经济变化。
长江商学院的一些女孩子说,郎咸平他好像除了学术什么都不关心。成了名教授,郎咸平说对他的生活改变不大。除了在外面和大家吃饭,他会抢着请客,叫满满一桌子菜之外,他在家里的饮食很单调。黄豆芽排骨汤,大白菜豆腐汤,加个肉丝加个咸菜。他说年轻时候就喜欢这么吃饭,45岁之后更加喜欢。因为别的菜他都不想吃,所以家里人每次吃饭时候都大叫烦死了,于是干脆另外叫菲佣做一桌饭菜和他分开吃。
当然,周游各国的郎咸平的生活也不单调的,他会自得其乐,某种意义上他的生活内容甚至很丰富。
在北京,他也会悄悄约上几个海外的教授朋友或者三五知己,去后海或者其它非常中国传统的地方,一边看着夕阳一边小酌。
很多办公室的女孩子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当郎咸平听到他们说买衣服和那里吃饭的时候,会觉得无聊。她们会说,郎咸平是个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的人。其实可能只是看到了他工作起来的一面。
实际上,他又是一个非常懂得配合不同场合的人。例如,每次上电视做节目之前,他都会在汽车里面,拿出刚刚洗熨好衣服换上。而在电视台的化妆室,则是这位桀骜不驯的激情学者少有安静的时候,他会一声不吭非常配合化妆师的摆布。
在香港,他会去尖沙咀各种有特色的酒楼喝茶,吃火锅。见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由律师到内地的机场服务公司,他的交游绝对广阔,而且他听别人讲起他们领域遇到的事情,也津津有味,完全没有讲课或者接受采访时候的横眉怒目。
有时候,他也颇为善解人意。有一天,一个台湾朋友,一定要拉他去尖沙咀东部某个台湾酒家吃饭,他也就与我一同赴会。结果,虽然朋友点了很多名菜,他也耐着性子坐了很久,但是宴席散后出来,他偷偷跟我说,这个地方,以后千万不要来,实在太不好吃拉!
郎咸平常常买一份报纸带上吃饭的地方,坐下之后,边聊天边翻,然后几乎五分钟就翻完了,又把几十版的报纸放在旁边。问他看完了嘛,他说我关心的那些信息都看完了。
曾经,有一个香港新界的出租车司机陈先生是他专门约定的。郎咸平要到市区里面去的时候,就会给陈司机打个电话,让他即来中文大学的教学楼或者他的宿舍。二○分钟后,郎咸平就疾步下楼,飞奔上出租车,说一个目的地,然后陈司机就驱车前往。路上,郎咸平会很有兴致地问他,最近城市之中有什么关心的热点,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很多时候还把和陈司机的对话,写入他在香港东方日报上面的财经专栏里面。当然,据我观察,娱乐新闻他倒是彻底没有兴趣的。有一次他看完一个选美比赛的现场回来,也会连连摇头说那些人实在长得不怎么样阿!
第三部分:神态各异的经济学家群像学者风格的简单生活(2)
2003年夏天,他刚刚在尖沙嘴东部添置了新物业,离开在沙田的校园,便于更多的社会活动。而他也无限唏嘘地对笔者说,他在香港的这个新家,都是从无到有自己一点点重新建设起来的。不过,他也清楚地表示,未来的时间,他会更多地投入在内地上,因为内地给他很多澎湃的激情。
当然,搬家到了九龙半岛的尖沙咀东部的高层公寓之后,郎咸平为了方便,也就重新开自己的奔驰车。号称有三十年驾驶经验的郎咸平,在香港窄小的道路上驾驶得头头是道。记得2004年8月底,台风袭港的狂风暴雨之中,车窗外能见度极低,而郎咸平依旧从容不迫地开车穿过最繁华的闹市,稳稳地停在了家里的楼下。不过郎咸平在2005年二月份的时候把他那部奔驰车卖掉了,他在中文大学的同事立刻神经过敏地问他是否又有了新的变化。在我追问之下,他才说因为自己很少呆在香港,因此又付贷款,又付汽油费,划不来,还不如打的呢?他戏称,下次记者采访他的时候,大家一起搭地铁吧。
现在郎咸平的住处有一百八十多平方米,正好俯瞰维多利亚海港。2004年夏天才新入伙。〃十年前到亚洲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有带。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