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欧洲





里诞生于世,所有这些都对古代有极大的革新。
  要想了解这种新的建筑风格有何不同寻常之处,需要知道古代的建筑有何特征。古罗马的教堂来源于共和国时期的公共会堂。这种公共会堂是综合性建筑,既可以祭祀和敬神,也可以举行讨论和公共集会,甚至可以进行商业交易。外形可以有多种式样,但大多为矩形,有厚重的墙壁和立柱,虽然宽阔,但相对较矮,有小窗户透光,但给人低沉阴郁之感。苏吉的革新就从这粗重入手,他改变了建筑受力的结构,用细而高的立柱靠尖端汇集承受力量,建筑外侧再由倾斜的飞扶壁加以支撑,整体由面支撑改为骨架支撑,使墙壁负担得以解脱,建筑的高度因而得以大大提升。这是巨大的变化,不仅带来了高度和宽度的飞跃,而且由于墙面在受力上不再必须,墙壁的面积就可以大大减少,同时加入大面积透光的玻璃,使室内光线变得充足,在玻璃技艺日趋成熟的12世纪,彩绘玻璃的大面积使用更使得教堂内部的光线有了丰富的变化。哥特式教堂就是光线的艺术。
  黑格尔曾在他的《美学》中对此专门论述。他将哥特教堂与其他所有建筑艺术分开,称为浪漫式建筑。原因是它超越了一般建筑为其他目的服务的从属性,而本身就成为自由存在的目的。哥特式教堂的美就是它存在的理由,它的无限上升的线条让人将注意力完全提升,在极高的地方汇集到一点,如同进入天国,而它的巨大的彩色玻璃透入阳光,圣洁而轻盈,象征着神的光芒从天国降落。与此同时,它在内部营造出与世隔绝的肃穆氛围,完全与世俗划清界限,隔绝出一片寂静,让每一个人在寂静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对自身的沉思。它有阴森也有超脱,在两个极端的方向上创造出美,最高耸入云,也最深入内心。
  哥特艺术的魅力在哪里,可以到巴黎的建筑博物馆加以了解。这里不仅有极精致的建筑模型,而且有剖面展示和讲解,将哥特教堂的工艺和风格流派展示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动手操作。建筑博物馆还有着最好的观看埃菲尔铁塔的观景台,站在平台上,看着古代与现代的技术,石头城市的原野与盎然挺立的钢铁骨架,面对面交融在一起,令人不胜感慨。
  哥特建筑的特点,我们可以用雨果的一句话加以说明:“在整体的宏伟中又各个协调,依次分为五大层展现在你的眼前,虽拥挤却并不混乱,连同无数的雕刻、塑像以及雕镂装饰,很适合它整体的庄严伟大。可以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
  石头的交响乐。恐怕没有比这更适合的形容了。哥特式教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宏大,巍峨而气势磅礴的宏大,远远超越一般庙宇的宏大。高耸辽阔,巨石搭起的巍峨墙壁,百余米高的房顶和尖塔,十字交叉的空间结构,有无限细节的内外雕刻。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宏大中丝毫看不见一丁点粗糙,没有一丝金字塔式的原始粗重,也没有一毫罗马浴场式的肆意排场,每一处细节都严谨、理智、丰富、精雕细琢,而结构与结构的关系如交响乐相互配合,旋转上升。在很多哥特式教堂的雕塑中,你可以辨认出各种怪兽和妖魔,这是蛮族特有的带阴森恐怖意味的文化装饰,然而它们最终被统一在整体的肃静中,这又是基督教文化特有的严守秩序的艺术特征。
  在今天的欧洲,几乎每一座重要的大城市都能看到一两座漂亮的哥特式教堂。最著名的包括法国的沙特尔教堂、亚眠主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教堂和索尔兹伯里教堂,德国的科隆教堂和乌尔姆主教堂,以及意大利我们曾经到过的米兰大教堂。这些雄伟壮阔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建筑,每每给异国他乡的游客留下旅途中最深刻的印象。
  在巴黎,你可以看到许多种不同的哥特式教堂。很多人都不知道哥特建筑诞生在巴黎,甚至在近代德国,也有包括黑格尔在内的思想家将哥特的诞生归于德意志。
  除了最早的哥特教堂圣丹尼修道院,巴黎还有许多值得观赏的美丽的教堂。巴黎圣母院最著名,它有着极轻巧美丽的飞扶壁,雨果对其赞不绝口,曾在《巴黎圣母院》中用完整的一个章节专门讲述它的建筑。在周日和节日可以登上圣母院顶楼,在阳光里俯瞰巴黎全景,可以假想雨果笔下洪钟齐鸣的壮观景象。小礼拜堂离圣母院不远,以最轻盈的结构闻名,它的墙壁几乎全部镂空,只剩下立柱的骨架,窗户异常精美。郊外的沙特尔大教堂则拥有首屈一指的漂亮的玫瑰窗;而圣杰维圣波蝶教堂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白色的立柱和彩玻璃的搭配显得非常圣洁,圣保罗圣路易教堂正面效仿它的风格,内部融合了罗马式圆顶和哥特式高度,感觉富丽堂皇。所有这些教堂加在一起,就已经是无言的中世纪博物馆。
  【中世纪有多奇特?】
  历史的这一站选在巴黎,除了因为巴黎在12世纪的富饶,也因为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法兰克王国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从法兰克的经历我们能见到欧洲的经历,从法兰克的命运我们能见到欧洲的命运。
  法兰克王国在卡佩王朝之后,又经历了波旁王朝、拿破仑开创的波拿巴王朝和共和国,一步步从古代走到今天的法国。
  在法兰克王国发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很多特征:君主的战功决定国度实力,子嗣对王位的瓜分将领土分割,君主与教会争夺控制权,君主依赖教会建立神圣性,教会又依赖君主谋求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欧洲中世纪放之四海的特征。法兰克王国相对散布的小国要强盛许多,在中世纪结束的过程中,它是集中国家权力最有力的国度。在中世纪的文化荒漠中,巴黎一度是哲学艺术绽开的地方。
  中世纪是奇特的时期,一方面文明大幅度退化,文字完全不能普及,科学和艺术倒退到非常粗糙的阶段。但另一方面它又开创了一种我们今天不能完全理解的信仰文明,人心虔诚而宁静,对牺牲与沉思心怀向往,对表现真理与美德的艺术不惜倾尽所有。中世纪是现代的孕育之所,没有它的契约义务,没有它的骑士精神,没有它对宇宙的向往,我们绝对不可能收获现代社会果实丰厚的今天。
  所有这些,我们将陆续见到。
  【旅游指南】
  交通方式:
  巴黎有两个主要机场——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航线很多。火车站有四个,铁路分为法国高铁TGV和普通火车,票价分为不同等次。市内地铁是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四通八达。日票5。5欧元,10次票相当于1。5欧元一张,都较划算。
  推荐景点:
  1。圣丹尼斯小教堂:在巴黎老城区和大巴黎区——法兰西岛——的边界之间,分布着一系列小镇,丹尼斯就是其中之一。圣丹尼斯教堂的历史地位在于它是可以确证的第一座哥特风格教堂,由巴黎的设计人苏吉主持建造。比起它的很多晚辈,圣丹尼斯小教堂不算雄伟,但是美丽的尖顶和玻璃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兰克王国多代国王墓葬。
  2。巴黎圣母院: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平实厚重,夜晚常有音乐会,空灵圣洁。很多人不觉得圣母院很美,但是它寄托着巴黎人的感情。圣母院是巴黎名副其实的中心,它是巴黎的零点,行政区域由圣母院开始向外划分,距离由它开始计算。
  3。沙特尔大教堂:最美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与兰斯大教堂、亚眠主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从巴黎可以坐郊区火车到达。有著名的美丽玫瑰窗。
  4。小礼拜堂:临近巴黎圣母院,建筑以空灵轻盈著称,立柱几乎去除了墙壁的负担。
  5。建筑博物馆:隔着塞纳河面对着荣军院广场和埃菲尔铁塔,高台上的视野非常美。三层博物馆分别讲述巴黎建筑的古代、现代和当代,既是技术和艺术,也是人的历史。
  推荐阅读: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1802~1885) 朱光潜译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很年轻时的作品,写作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六岁,很难想象,这样年轻的作家能对如此多的人物写得如此刻骨。在《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和圣母院是真正的主角。雨果从此时就已经有了那种标志性的骄傲,他用最华丽丰富的词藻和知识,傲然嘲笑人世间各种神魔庸众,任你是自以为是的公子,傻头傻脑的美女,被人利用的驼子,走火入魔的教士,还是说话不经思考的群众,在雨果笔下,都露出最可叹惜的面容。只有那默然巍峨耸立的巨石建筑,保留着最威严的屹立。
  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贝桑松,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点。雨果始终将自己与巴黎相连,从他写字的第一天,他笔下真正的城市就只有这一个。


  “巴黎最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艺术天天在消失,历史古迹日益减少,仿佛眼睁睁地看这些古迹淹在房舍的海洋中,渐渐被吞没了。我们祖先建造了一座坚石巴黎,而到了我们子孙,它将成为一座石膏巴黎了。”
  《美学》
  '德'黑格尔(1689~1755) 朱光潜译
  《美学》完全符合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框架:将历史看成世界精神的展开,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精神实体,反映为具体化的人类艺术。从建筑到雕塑,从美术到诗和音乐,人类艺术的抽象程度越来越高,而在每一门类当中,复杂化和抽象化的趋势都是精神不断上升的发展。不管是否喜欢黑格尔,这种由整体到具象的宏大描述都非常打动人心,历史仿佛有着确定的逻辑,每一样事物的诞生都处在历史精神命定的链条上,因其必然而显得壮美。
  哥特建筑是黑格尔格外喜欢的一种艺术,他用基督教独特的向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目的来解释哥特建筑的形体,让巍峨森严的建筑显得灵性十足。
  “艺术现在所要产生的印象一方面是不同于希腊神庙的豁然开朗,是一种收敛心神,与外在自然和一般世俗生活绝缘的心灵肃静的气象,另一方面是力求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的界限而远举高飞的庄严崇高气象。所以如果希腊建筑一般是向横平方向展示它的宽广,和它对立的基督教寺的浪漫风格则在于腾空直上云霄。
  “在这座宽广的建筑物里,这种纷纭繁复的情况仿佛消失在不断的来往流动中;没有什么能把这座建筑物塞满。人们匆匆地来去,过往的人们和他们的足迹一出现就消失,化为过眼云烟,在这样巨大的空间之内,暂时性的东西只有在消逝过程中才是让人看得见的,而这巨大的无限的空间本身却超越一切,永远以同一形状和结构巍然挺立在那里。”
  《巴黎城市史》
  '英'科林·琼斯 董小川译
  科林·琼斯教授是《剑桥插图法国史》的作者。《巴黎城市史》是他为巴黎勾勒出的一幅独特的四维版画。
  与教科书式的历史不同,这本书并不只是记录年代和历史大事,也不只是描绘王侯将相的个人传,而是写人,写实实在在的巴黎人。他写考古发现的一个巴黎孩子,写成为圣女的抵抗外敌的基督徒,写城墙工事的建设,写商业协会和鞋匠生活。这是与布洛赫和布罗代尔一脉相承的整体史学的视角,不知道何时才能有人为中国的古城写一部这样的历史。
  “如果说文化的记忆确实存储或印记在城市的建筑环境中,那么就必须知道,环境是有人居住的。总而言之,如果不顾巴黎人来谈巴黎史,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接受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典型的巴黎人’也是一个神话。居住在巴黎的‘他’或者‘她’几乎可以肯定出生在巴黎以外地区,或者是巴黎以外人口的后代。
  “土地、水和湿润与巴黎城市历史的戏剧性关联比起现代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理学家曾经有这样一句格言:‘巴黎是塞纳河上的礼物。’
  “在巴黎的神话中,有许多是它自己创造的神话。”
  伦敦·宪政·公元1215年
  中世纪的帷幕拉开了。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欧洲经历了最大的剧变。罗马帝国崛起、衰亡,基督教崛起,蛮族崛起,欧洲从古代世界进入中世纪。在大起大落和湍急的转弯时,没有时间过多品评,当历史的小船终于滑入暂时的浅滩,我们终于可以讲更多的故事,作更多的对比。
  这一站到伦敦——一个有度的城市。
  我们对英国的印象很大一部分是大英帝国。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课堂上的时候,当我们讲到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从英国开始,通常说的也是那两个世纪——18世纪到19世纪。那是中国与西方拉开差距的世纪,因而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