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
至善眉头一皱,叫道:“怎么铁钉这么少?!”单一艘七百料的河船上用的铁钉都要两百斤【注1】,而海上风浪远在河湖风浪之上,所以同等容积的海船所耗物料更是河船数倍。这一万多斤铁钉,如果用在千料战船上,怕连十艘都不够。
赵瑜摊手,无奈道:“这也没办法。官府怕船场私盗,场内的资材一向管理点查甚严。木料、桐油之类易于清点,又难搬运,可以放在船场中。但铁钉却正好相反,官府只好存在官库,取用时计数点出,一点也不会多。这一万多斤,还是去岁造船时结余下来的。”他耸耸肩,补充道:“不过,这是马叔所说,到底是真是假,我就不清楚了。”
赵橹道:“铁钉不够,想办法弄便是。就算马林溪说是假的,还能跟他翻脸?就当真的!……还有什么?”
赵瑜低头把帐簿翻了一页:“还有大小铁锚十九只,最大的看家猫【注2】
有一千两百多斤,弄上船时费了不少力气,而且……这还是锈剩下的,”他抬头看赵橹,“听马叔说,这是当年造神舟时,多预备下的一只。”
赵橹眼睛一亮,笑道:“神舟上用的?……倒要见识一下。”他扭头对着蔡禾、至善,“哪天空闲了一起去看看。”
两人一起笑道:“自然要见识见识。”
赵橹呵呵一笑,又看着赵瑜:“还有嘛?”
赵瑜继续念道:“还有就是编好的帆蓬、打制好的龙骨、船肋,解开的木板什么的,不算多,统共只装了三条船,我就没细点了。除此之外,尚有各工坊的工具器皿,锯刨绳墨之类,这些东西倒装了六条船。不过种类太杂,我也没时间清点。反正工坊里面能搬动的都塞进船舱里了,应该没有缺的。”
“……至于其他零碎的就不提了,基本上就是这些。”赵瑜合上帐簿,双手递了上去。
赵橹接过,低头翻了翻,随手便放在几案上。一对圆眼环视在座四人,静待了一会,方开口道:“这次出海生意,赚了不少,确实是少有的大丰收。再加上马林溪那几十户船匠,更是难得。……二哥儿,你做得甚好!”
“谢爹爹夸奖!”赵瑜起身谢过,落座静待下文。“反正不会有好话!”赵橹说话的习惯,他清楚得很。
“不过……”不出意料,赵橹道:“若没有大哥儿烧去水寨,逼州军退守城池,又分了船供你驱用,你也立不下这功劳。我……说得可有错?”
赵瑜恭敬道:“爹爹说得正是。”垂下眼帘,他不耐烦,心想:“又来了!”
赵橹不知次子心中腹诽,满意点头,转头看去赵瑾,“大哥儿……”
赵瑾在座位上弯腰低头,静待训示。
“这次战功,以你为大。不过……若是没有二哥儿的出谋划策,你也一样立不下功劳。”
赵瑾点头同意:“是啊,多亏了二弟!”他看看赵瑜,赵瑜也看看他,两人视线一碰即转,都没兴趣再看对方第二眼。
在上首,赵橹兀自苦口婆心:“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想当年,我和你们二叔、三叔,同心合力,辛苦了十几年,方打下了浪港寨这片基业。现在想想,当年兄弟间若是有半点猜疑,哪有今天的坐在昌国城中的结果?……”
“……你们兄弟也是三人。三哥儿还小,但大哥儿你有勇,二哥儿你有谋,只要齐心协力,什么事做不得?!这次出海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我知道你们兄弟两人有嫌隙,但血脉至亲,自家人都不帮,还能指望外人?”
不知说了多久,赵橹终于口干舌燥,他停下来端茶喝水。
趁此良机,赵瑾、赵瑜忙不迭地跳起,并排站到赵橹身前,躬身道:“爹爹的训示,孩儿都听到了。日后必定……”两人异口同声,熟极而流,重复着发过不知多少次的誓言。
【注1:】此为北宋纲船定例。
【注2:】古代锚也写作猫,取的其形如猫爪之意。
初九之卷 第19章 衢山(上)
大观三年二月初一,丙子。【西元1109年3月4日】
连续四天的海上航行让赵瑜神清气爽,不过船上,以马林溪为首的工匠们却个个精神不济,萎靡不振。
虽然明州船场每年所造的海船数以百计,在海上横行万里,但船匠们毕竟只有在试航时才会出海绕上一圈,时间不过一天,路程也仅仅几十里。不比此次,在昌国休整不过三天多,就又回到船上,转而北向衢山岛。十天里倒有六天在海上飘着。
工匠们的船舱中满是呕吐后的馊臭味,尽管每天用海水清洗,但气味久久不散。住在这种既黑且臭的环境中,就算本没有病也会生出病来。几天来,赵瑜不是想方设法化解船匠们的怒气,就是头疼于随时可能爆发的疫病,不过,幸好艰难的航程已经过去,衢山岛也近在眼前。
衢山岛东西长三十里,南北却不到十里,为一长条形岛屿。距离本岛的舟山渡有一百五十里的海程。其所属的昌国县蓬莱乡向来被称为“海寇之渊薮,水贼之巢窟”,其上岛民,撒下渔网,便是渔夫,提起斧头,即为海寇。举目望去,并无一个良民。
自三年前,浪港寨大举扩张,火并了衢山岛和泗礁山上的三家水寨,便把这片海域牢牢控制在手中。而衢山岛也取代了远离昌国诸岛的浪港山本寨,而成为浪港海盗真正的重心所在。
三年的开发,衢山岛上一派兴旺发达。西头寨堡、海港,东头良田、工坊,北边矿窑、南边盐场,棉粮盐酒,一应俱全。有岛上出产做后盾,浪港寨便一跃成为东海上一等一的大势力。
六艘战船鱼贯而入,缓缓驶进岛西侧的倒斗岙【今岛斗】,港口望台上的瞭望手吹响了船只入港的号角。船头上,呼应着,号角呜咽,声音传遍港中。
听到号角声,船舱中工匠们都涌了出来,看着越来越近的陆地,欢呼雀跃,恨不得立刻就跳上地面,跟摇晃的甲板说声永不再见。
几个缭手打着号子,转动着绞盘,把三面帆蓬收起。舷侧的边橹探入水中,控制着船头方向。船速渐缓,对准栈桥中的空隙,慢慢开进。
倒斗岙港长有里许,一列列深入海中的栈桥多达十余条,长者五十丈,短的也有十丈多,如此阵势,同时停靠过百艘千料海船决不在话下。
船头的马林溪看得瞠目结舌,此等大港虽不及州中的定海港,但比起舟山渡,却远远超过。
战船徐徐停在栈桥间,船舷两侧同时抛下数条绳索,站在栈桥上的杂工一把接住,几下在木桩上绑牢。船上的碇手松开绞盘,把木爪石碇沉入海底。绳索、石碇,将战船牢牢固定在两条栈桥之间,风浪也不能撼动分毫。
长条木板在船舷和栈桥间架起,赵瑜扶着马林溪从木板上走下。船匠们在身后跟着下来。栈桥上,他们张望着,未来的几年,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就在这里。
新的船场关系到浪港寨未来的发展,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昌国本岛沿海适合建场的空地极多,舟山渡上的资材又不需费力转运,本是个好选择。但唯一的缺点就离大陆太近。海盗的舰船虽能勉强封锁海峡,但万一有个闪失,让官军乘隙上岛,放上一把火,那就真是欲哭无泪了。
所以经过商议,赵橹最终拍板决定把船场放到衢山。虽然还要费上数月,把木料、资材再转移过来,但至少船场和工匠们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就算日后保不住昌国,只要老家还有船场在,也不至于鸡飞蛋打,卷土重来也容易许多。
入港后,见天色将晚,工匠们便被安排在港口旁的村寨将息一夜。而赵瑜和马林溪却坐上牛车,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喽罗赶着,前往港口南边的观音山主寨。几位当家虽然都在昌国,但赵大当家的夫人、赵瑜的嫡母、赵瑾的亲娘还在寨中,与情与礼,都得去拜见一番。
车轮遴遴,行驶于路。车速不算慢,但车上却不觉半点颠簸。马林溪看着平整宽阔的路面,惊道:“这是官道?!”
赵瑜听得一笑:“穷乡僻壤,官府哪会在意?却是这两年寨里有了闲钱,方才修的。”
“原来如此。”马林溪沉默了。港口也罢、道路也罢,这浪港寨跟他心目中的海盗完全不同。
牛车缓缓而行,两刻钟后,便看到一座石寨拦在路前。从石寨两侧延伸出的木栏,一眼望不到头,把整座山都包住。
“到了?”马林溪问。
赶车的小喽罗回头嗤笑道:“哪儿啊……还没上山呢!这是山脚小关,往上还有还有两关。我家浪港寨可不是那些土围子、木栅子……”
赵瑜抬手给他个暴栗,“赶你的车吧!哪儿那么多话!”
小喽罗摸摸脑袋不敢吱声,转回头去老老实实的赶车。
牛车停在石寨门下,一道木栅把门严严封住,一个扎红巾的喽罗在上面张望着。赵瑜打了个招呼,那喽罗一见,忙回头向后喊了两声。绞盘转动的吱呀声响着,堵门的木栅被缓缓提起。
车鞭当空一挥,拉车的水牛便举步前行。牛车穿过寨中,寨里的喽罗见了赵瑜都弯腰行礼,赵瑜一一点头回应。他心中暗喜,寨里的这些喽罗,比昌国之战前要恭敬了许多。
又行了半个时辰,经过两道关卡,山顶的主寨终于出现在眼前。两人下车,抬头远望。这主寨雄踞山头,大小房屋高高低低足有百多间;巨大的碉楼隔路对峙,碉楼间的寨门既高且厚,不下城池。丈高的石砌寨墙依山势而起,绵延数里,把山头团团围住。
上得岛后,马林溪一惊再惊,但这主寨确是最让他吃惊。他瞪大眼睛,顾视赵瑜,“这寨子到底花了多少人工,恁地如此雄阔?”
“一千五百人,三个月。”赵瑜看马林溪摇头难以置信,笑着解释,“这寨子本唤作倒头寨,立下已超过五十年。几十年来不停增建,方有如此规模。三年前,我浪港军火并三寨,其余二寨,须臾便破。唯有此寨,急切攻打不下。只得用二叔的计策,以五百人把住路口,再驱一千奴工在山脚修葺木栏,堵住寨中粮道,整整花了三个月,才把这倒头寨逼降。”
赵瑜回忆着,感叹道:“当年围了三月,多年的积蓄被消耗一空,若是再拖上几日,反倒是我浪港寨要降了。”
马林溪乍舌感叹。此时寨门中开,一队人马奔了出来。打头的一个是留守的头领,乃是赵瑜远房族兄,唤作赵子曰。不过寨中却有识得几个字的,日曰不分,直称他赵子日,旁人听得有趣,也着起哄,几次下来,除了在几个当家面前,私下里便没人再叫他本名。
那赵子曰带队跑到赵瑜面前,抱拳行礼,齐齐道:“恭迎二郎回寨。”
赵瑜忙回礼,道:“哥哥何必如此多礼。”
赵子曰抬头笑道:“二郎只带着百来人就打下一座城池,凭这功劳,俺当行大礼。”他看看赵瑜身边的马林溪,迟疑道:“这是……”
赵瑜侧身介绍道:“这位是马林溪马大工,乃是明州船场的大匠作。前日爹爹派我请得入伙,日后寨中船务,都交予马叔执掌。”
那赵子曰上下打量了两眼,拱手漫道:“俺赵子曰见过马大工。”说完便转头领两人入寨。
赵瑜在后道歉:“族兄粗人,不知礼法,马叔勿怪。”
马林溪摇头笑笑,他也算有身份的,自不会那等夯货一般见识。
赵瑜引着马林溪,跟在赵子曰之后,穿过寨门后可千人操演的校场,进入正中主殿。马林溪抬头看殿前匾额,上面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聚义厅。
三人在聚义厅旁的小间谦让了坐下,赵子曰便唤人奉上茶来。闲聊了几句,赵瑜起身告罪:“马叔勿怪。家母尚在后堂,小侄须去问安。还请马叔少待。”
留了马林溪和赵子曰絮话,赵瑜便入了后堂。
后堂正院便是赵橹在寨中的起居之地。此时赵橹尚在昌国,这院子便由女主人执掌。
站在院子中,赵瑜对着正屋高声喊道:“娘娘【注1】可在,孩儿回来了!”
话音刚落,只见门扇一开,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儿跑了出来。女孩儿肤色微黑,眉目如画,是个难得的美人胚子。虽然身形还未长开,却也可以预见未来的姣好容颜。
一见赵瑜,那女孩儿小嘴微张,露出如编贝齿,满面惊喜。下一刻,她低下头,微红着脸,裣衽为礼:“瑜哥哥万福。”
赵瑜拱手回礼,笑道:“婧妹,一向可好?”那女孩儿正是赵瑜未过门的妻室,蔡禾独女。
蔡婧细声细气,“谢瑜哥哥挂问,小妹日来甚好。”她让过门来:“阿姑正在屋中等你。”
【注1:】宋代,娘娘可以称呼母亲、也可以称呼祖母,不仅仅是宫妃的敬称。
初九之卷 第20章 衢山(下)
赵瑜抬脚进屋。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