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
不至于影响到百姓头上。
那种一贯或是百文的纸币,如何能做到高水平的防伪?一旦被大量伪造,国民经济都会滑向崩溃的边缘,而为了防止伪造,却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完全得不偿失。那个世界的南宋大量发行交子,是因为大批的铜矿产地沦于敌手,而迫不得已下的无奈之举,同时也造成了难以控制的恶性通货膨胀。
在任何时候,金银铜这等硬通货,永远都比纸币更加坚挺。拥有日本和麻逸的金银铜矿,赵瑜能保证市面上流通的钱币不至于匮乏,而大笔交易则可以用飞钱金券通过钱庄走账,就如后世的金融系统一样。
在赵瑜的计划中,二三十年后,以国债、股票甚至大型商业协会发行的企业债为主的金融市场就会逐渐培养起来,而资本主义的根系便会越来越发达。大宋的扩张脚步,在金钱的润滑下,将不可阻挡。
关于战争国债的问题,赵瑜和陈秀安并没有争执太多,赵瑜信任他这个外戚的能力,而且只要军费不匮乏,具体怎么做,他也不会干涉,那是专家的工作。不过陈秀安的来意,却不仅仅是赵瑜的一个点头。
画舫在湖心飘荡,玄武湖边,覆舟、鸡笼、蒋山矗立,山色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交织难分。
“山川环绕,大江通衢,这江宁当真是个好地方。”刚刚结束,陈秀安便挑起话头,“虎踞龙蟠之地,也难怪历朝历代,建都与此甚多。”
“建都江宁真的有这么好吗?”陈秀安言外之意赵瑜岂会不明,脸色虽不便,双眼已生寒。该不会是从陈正汇和陈伍那里得到什么消息,过来换个方式旁敲侧击的?
陈秀安对赵瑜一行礼:“江东首府,鱼米之地,北控大江,东连大海。比之东京,百姓无转运之苦,而江南更是大王根基所在。大王若要要海陆并举,就决不能建制东京。”
赵瑜心中一宽,看起来他的宰相和大将军嘴还是很紧的,便问道:“江南户口占天下几何?”
“三一之数!”
“土地呢?”
“两浙福建多山,江西也不少,真正算得上平原广大的,也就是江南东路,以及两浙北部的太湖沿岸【注2】。田亩不过天下的五分之一。不过江南鱼米之地,皆是一年两熟,田地出产往往是他处的两倍、三倍。在江南,一亩三石已是下等田地,而在北方,能有三石却已是上等的良田了。”
为了说服赵瑜,同时也是身为东海计相的必须,陈秀安对此如数家珍。
“孤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赵瑜摇头:“若是正常的改朝换代,天下鼎革,必先是几十年战乱,至少要等天下杀得户口减半后,才会有一真主挺身而出。到那时,人少地多,只需稍加安抚,使百姓安居乐业。一代盛世转眼可致。文景、贞观莫不如此。
但如今孤据江宁,江南已定。这死的人实在太少了。孤若是迁都江宁,台湾的田地倒罢了,那些工厂、研究院,不放在京城附近谁能放心的下?至少要迁二十万户过来,但二十万户一迁来,江宁附近可有一块空地可以安置?若夺民之田,孤与朱勔何异?”
“那东京……”陈秀安声音突的一顿,“燕京?!”
赵瑜嘿然一笑。陈秀安看似蠢笨,心思却有七窍。虽然他对嫡母陈氏的娘家没有半分好感,但这个总掌柜,用得却煞是顺手。
“正是燕京!天下若还有一块空地,就只有被被杀的渺无人烟、鸡犬无声的幽燕之地。”
“但北地贫瘠,一旦建都于此,人口必繁。天长日久,北地出产供给不上,便又得靠着江南纲运了。”
陈秀安一针见血,赵瑜几乎要鼓掌叫绝,智者洞烛古今,这胖子的确有几分眼光。不过,“有海运在,比起内河纲运要容易许多。你也是看过舆图的,燕京距大海的距离与江宁比起,哪个更近?”
陈秀安当然看过天下舆图,自是知道距离,“但桑干河如何比得上长江?”
“虽然长江能直通入海,万石巨舟也可以上溯江宁。但无论如何海上舰队的基地都不可能放在内河中。留一支海军控制渤海,总比建个用不上的大江水师更有效率。何况渤海在,辽东便在!”
“辽东?!陛下要将辽地一起吞下?!”
“当然。不仅如此,故辽的南京道、东京道孤要吞下,西京、中京都要打下来,而上京道,也要常年扫荡,绝不使其再出一匈奴、突厥和契丹!”
赵瑜的话并不能让陈秀安满意。但赵瑜却无法再向他细细解释。
他避开江宁,有迷信的因素,但更有理性的原因。他要避开江南小农和手工业者的破产潮。农民的破产有造成多恐怖结果,赵瑜一清二楚。在政权的实际控制能力无法抵达每一个乡村的时候,那便是灾难。
如果将京城放在江南,只要工业化一旦开始,江南的自耕农们必然大批破产。破产的农民能去的地方只有城市,单是涌进京城的流民,就能让所有的反对之声瞬间放大,让赵瑜的百年大计功亏一篑。王安石首次罢相,新法大挫,正是因为熙宁七年的那次涌向东京的流民潮!
而工业带来的难民潮,绝不是一次干旱、一次蝗灾引起流民罹难所能相比。至少半数的破产农民会涌进城市之中。赵瑜若是定都南京,就等着玄武湖畔,蒋山脚下多出百万人口罢!而京城附近的工厂,被破产的小手工业者捣毁的可能性更高!
英格兰能用法案,将所有的流浪汉赶进工厂,将罪犯流放去殖民地,而赵瑜自然也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他决不会认为,这点手段能对付得了所有人。就算有再多殖民地,也要赵瑜能让下面的朝臣们眼睁睁的看着流民被赶上船去远离故土,同是也要有足够的时间。
这根本不可能!
唯有建都在已无人烟的燕京,甚至可以直接建立起工业区。同时对于江南的人道主义灾难,也能可以做到眼不见为净。在快速通常的信息交流手段出现前——也就是电报——通过舆论控制,可以把江南的乱事掩盖下去,但就在皇城根下的流民,无论如何也是掩饰不住的。
京畿稳,天下便稳!
燕京,便是赵瑜唯一的选择!
【注1:】浙东的永嘉学派即是以重事功为名。讲究功利、强调务实,修实政、行实德、建实功;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提倡发展工商业。强调和提倡“功利并举”、“农商并重”。虽然集大成者是南宋时的叶适,但在北宋末年,已经开风气之始。
【注2:】在宋代,苏州、无锡和上海属于两浙。
九五之卷 第62章 九五
大宋靖康元年三月十六。壬午。【西元1126年4月10日】
江宁府。
南郊圜丘。
虽云南郊,其实位置尚偏东一点,近着燕雀湖【注1】。江宁府附近人烟辐辏,找一块空地并不容易,为了建立赵瑜登基所用的圜丘天坛,不得已便征发了湖畔的农田——自然,钱还是给足的。
刚刚完成主体工程的祭坛,不比东京南郊外的青城圜丘。道君皇帝费了数百万贯改建起的祭天郊祀之所,并不是破土动工不过半月的这座祭坛能比得上的。赵瑜也是因为战事才刚刚开始,下诏要求一切俭省——就算这样,预定中,登基后给文武百官和军中的赏赐也能让他倒吸一口冷气。
这座圜丘的一切制度,大部采用汉光武登基祭天旧例,圆形祭坛并不是惯例的三层、四层,而仅分两层,高为三丈,上层直径十二丈,下层直径十八丈。每一层,都有八条登坛的台阶,称为“陛”,正对着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其中向着正南的那一陛,最为宽阔。赵瑜登坛,即是由此而上。
整座圜丘皆是夯土而成,不假外饰,只在坛面上涂了一层石灰。帝王绝地天通,乃命重黎。将大地踩在脚下,向上禀报皇天,让天地各得其所,原也不需要任何虚饰。不过在圜丘外围,数千民伕正夯筑着内外三重矮墙,而矮墙之外,便用青石平铺了一圈,这便是唯一的修饰。
偌大的工地上,一辆辆小车载着黄土内外穿梭,南方多红土,封坛用的黄土需要从远处运来。民伕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夯土的木桩撞击地面的声响与号子保持着同样的节奏。江宁城外的数万流民大半在城外各个要点修造军营,而另外一部分,就在这里苦干了半个多月。
这便是以工代赈,将大批待救助的流民,全部组织起来做工。虽然辛苦,但好歹有口饭吃,还能有工钱带回去养活家人。对于背井离乡的流民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站在一辆特意打造的巢车顶部,督造修筑工程的工部侍郎鲍公绘正俯视着整个工地,手上还拿着方才用来测绘的工具,在他身边。则是另外一位工部侍郎李寿鹏。
“进度如何?有问题没有?”李寿鹏一见鲍公绘放下了测量仪器,便急着问道。
鲍公绘点头,常年在外督造工程,四十多岁的容貌有着六十岁的风霜,他一副成竹在胸的口吻:“一切按着计划。今夜就可以收尾了。明天清理一下,便可以验收了。”回头又对李寿鹏强调了一句:“没有任何问题。”
“那就好!”李寿鹏松了口气。这等大事万万出不得错,否则,不仅是督造的鲍公绘,连整个工部都要承受赵瑜和两府宰臣们的怒火。接着他又赞道,“不愧是营造大工,当真不同一般。”
鲍公绘傲然一笑,不同于士大夫出身的李寿鹏,他可是建造方面的大师。营造郊祀圜丘虽是国中的头等大事,但作为工程难度来说,却完全不值一提。让他这位大工程师来督造,完全是大材小用。
按照东海如今的官制,六部侍郎皆是两人,不过一个是政务官系统,一个是事务官系统。事务官皆是从胥吏一级级升上来,侍郎便是其中的最高一级。能升任尚书的,只有政务官。如马林溪以一介船作大工成为工部尚书。是六部中唯一的特例,也是他身为从龙老臣的特权。
在工部,理所当然的,所有的事务官都是建筑营造方面的专家。鲍公绘便是在工程建筑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水准,并屡立功劳,才一步步升任工部侍郎。基隆城便是他当年规划并督造,以及数百里长的基隆海堤也是他所主持。按照刚开始不到两年的匠作等级评定,他是东海仅有的四位营造大工之一。
在他公服襟口的一侧,别着一枚核桃大的金质圆形徽章,上面镶着张开的圆规和曲尺,规、尺上下相对,组成一个四边形,四边形的中央是一枚红宝石。金质红宝尺规徽章,便是营造大工的标志。而东海三位船作大工首席的马林溪,他的金质徽章上则是镶着一艘帆船的前半部,船头上的那只眼睛则是嵌着枚蓝宝石。至于外行的李寿鹏,却没有这等徽章。
东海匠师的地位,以及工艺的进步,便是靠着等级评定和徽章制度,一步步加强起来的。
巢车上的两人,看着祭坛从无到有,心中无不感慨。大王即将走上这座祭坛,成为大宋皇帝、天下之主,而他们也要从海东区区一岛国的侍郎,成为居于亿万元元之上的从三品重臣。从燕雀湖上吹来的春风,带着几丝花香,竟有几分醉人,让两人不觉微醺。
沉醉在春风中,不知过了多久。鲍公绘突然道:“老宫傅【太子太傅简称】今天还是没有来啊!”
他说的老宫傅,便是身为工部尚书,太子太傅的马林溪。虽然赵瑜指名的督造大匠并非是马林溪。但那老家伙每天必然要来此一趟,视察工程进展。不过自从三天前,他便没有再在这里现身过。
“老宫傅毕竟是年纪大了,一路车船劳顿,到了江宁又没有休养,便急着督造工程。”李寿鹏摇摇头:“病得不轻啊……”
“很重吗?”鲍公绘有些吃惊。他这半个月吃住都在工地上,连城都没进过,到这时才知顶头上司已经病倒。
“我出来时,听说大王已经去探视!”能劳动帝王大驾,病情命数基本上可以说是确定了。
李寿鹏的声音里,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味道。鲍公绘会意一笑,他的这个同僚是等不及了。论能力,马林溪并不够资格坐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当年能上位,还是赵瑜看在他的资历和功劳上,同时当年东海人才缺乏,不得不如此。但如今,东海贤臣良将汇聚,合格的尚书人才,二三十个总是有的。但马林溪却死活不肯让位,快七十岁的人了。死咬着牙不自请致仕。把李寿鹏足足压了七八年,在东海六部侍郎中,他已是最老资格的一个。
鲍公绘自知身份,作为事务官也不奢望能升到尚书,而相对的,他的地位也比身为政务官李寿鹏要稳定得多。两人一为政务官,一为事务官,事责不同,也没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