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
蔡京消息之灵通感到惊惧。更不愿助其说话。但刘正夫现在却也不能说谎,只得老老实实的答道:“东海医术的确神妙。微臣的一身旧病就是一个东海郎中给治好的!”
“竟有此事?”赵佶惊道。刘正夫地病,她也是知道的,太医院的几位和安大夫轮番去诊治,都没有把病治好,但一个东海郎中却药到病除。“那人现在何处!”
刘正夫摇摇头,“微臣不知!”
赵佶又朝蔡京看去。蔡京禀道:“其人姓安,乃是个游方郎中。在京中三月,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号为神医。但月前给微臣幼孙诊治之后,已经离京北上,去了河北。”
赵佶立刻唤过梁师成:“速速派人那个郎中请回开封!如果医术真地如此高明,朕必不吝封赏。”
梁师成躬身应着,但蔡京却摇摇头:“陛下勿急,东海名医不止一人。据闻还有如华佗扁鹊一般,能开膛破腹,把人救活的传言。而且,听说东海,已经有能把痘疮治好的医方。东海有名医至此,避过交趾瘴疠也是理所当然。”
蔡京说着,微微瞥了一眼童贯:“不过东海内有名医,外有强军,同时商船遍于海上,势力之大,已远在交趾之上。况且,交趾毗邻广西,而东海却靠着江南。他们今日能攻下交趾,日后就能攻打福建、两浙,陛下,不可不防啊!”回到府中书房,童贯这才把怒气一起撒了出来,挥手打碎了几个青瓷盘,琉璃盏,他才消气坐下。今天的议论到了最后,完完全全是蔡京胜了。两浙、福建不日就要增兵驻防,对北方的力量,眼见着就要削弱。
发了半天楞,他起身修书一封,唤来贴身的老都管:“童福。你明日去一趟衢山,去见赵瑜。把这封信交给他,跟他明说,只要他能如我愿。我愿保他如高丽例,世封东海,永为大宋藩国!”
【注1:】这些都是史实。北宋末年,大宋军队早已都烂透,除了西军可堪一战,不论是河北还是京营,全都废了。而南方诸路,所有战兵加起来,也就三五万的样子。若非如此,单凭一个方腊,也不至于在数月之内,就闹得江南翻天覆地。
九三之卷 第34章 移民(上)
政和七年三月二十日,戊申。【西元1117年4月23日】
身下的船板猛地一震,张大牛睁开了眼。
“他爹,是到了吗?”头顶上层的吊床上,浑家王氏的声音传了下来。
张大牛在黑暗的舱室中摇了摇头:“说不准!”不过,船身的确不再摇晃。自从十天前离开台州后,他脚下的这艘船是第一次停止晃动。就在这时,闷闷的脚步声,咚咚的钟声,也突然想起,随着海风传进了舱中。
应是到了罢!张大牛想着。这钟声他在台州的港口中,听到了数次,而船上,是不会有钟的。仿佛在配合他的推理,静得只有呼吸声的舱室内,这时也嘈杂了起来。这个船舱内的四十多名船客,都是如张大牛一般,被县中乡里的官府逼得活不下去的穷苦人。他们不知从哪里听到东海的富庶,以及对移民的慷慨,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抛弃了故乡的一切,走上了东海赵家的海船。
吱呀一声,紧闭的舱门被人从外打开。立刻,一道刺眼的光线冲散了黑暗,照进了舱中。久在黑暗中,张大牛被阳光一照,便不由自主的闭上了眼,但耳朵里却听得清清楚楚。
一个船员就在舱门口大喊着,这个人声音很耳熟,每天例行的甲板放风时,就是他来通知:“到地儿了!下船,下船!”
“到了!到了!”舱中一时沸腾起来。张大牛的两个儿子,也从吊床上蹦了下来,拍着手叫着。
“大哥儿,兴哥儿,别闹!”张大牛训斥着,但他的心中却也一样兴奋,虽然仅有十天,但船上的生活他是受够了。尽管从通风口中,不断有新鲜的海风吹入。但舱内的酸臭之气却始终萦绕不去。一天一次的舱中清洗,也洗不干净地板上不断增添的呕吐物。
张大牛摸了摸怀中,那个装着他一家四口仅剩的一点财产的小包裹,硬硬地还在…………卖掉了传了三代的茅屋,用去了往台州的路费,剩下的那点铜钱。就在怀中的小包裹里…………放下心来,挎起装满衣物的背囊,领着牵着两个儿子地浑家,随着人流,张大牛走向了光线照进来的地方。
走上了甲板,远处的山峦寨堡,近处的港口市镇,一时都映入眼中。但没有来得及多看两眼,张大牛就被人推搡了一把。被推到一边。他回头一看,只见几个面带病容的船客,颤巍巍的被扶了出来。张大牛认得其中两个。那两人与他同住一舱,前几日生了重病,被船员抬了出去。据说是被安排在单独空出的隔舱中,以防疫症。他本看着那两人的病症来得猛恶,几日下来应该已经不起,没想到现在还能被人搀扶着走路。
舷梯架了起来。十几个商人带着随从们当先下船。向远处地市镇走去。那些商人不像张大牛那般睡在挂满吊床地底舱中。而是在艉楼另有上房居住。不过张大牛也不会羡慕他们。他这等在东海船行登记来台湾地移民。都是被免了食宿船费地。而那些商人们住地上房。房钱却高达十贯。十贯!当他从船员们口中听到这个数字。直直乍舌不已。那已经可以在他老家。买一亩上好地田地了。而他卖了祖屋后所得到地。却也只有三贯多!
等住在上面地客商一个个地下船而去。船员们便驱赶着移民们排队下船。码头上。几个东海移民厅地管事早等候已久。一见移民们下船。一个管事便上前招呼。大声教训了几句。便转身领着四十多人向港中走去。
不过半里多路。一行人便被领到一间青砖黑瓦白粉墙地衙门中。衙门地院子里。却早站满了人。大约小两百来人地样子。都是拖儿携女地在正堂前排作几队。张大牛看他们衣着打扮。应也是与他一样。都是外地加入东海地移民。虽然他早猜到。港口中那么多船中。载着移民地绝不止他所在地那一艘船。但他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张大牛哪里知道。自从今年开年后。投奔东海地各地移民一下猛增。每月里。都有两千余户来到台湾岛上。比前两年多了近倍。就算南方一户人数不比北方。但平均每家每户也有三四人。综合起来。每月来东海地。有七八千人之多。而如今日这般。连同载着张大牛这帮人地海船。总计四五条移民船同时入港。对东海移民厅来说。也纯属平常。
张大牛一家排在其中一队地队尾。慢慢地等待。随着时间地过去。一步步地向前挪着。但台湾气候不比两浙。此时地气温已如初夏。加之院中人多。站了半刻。他已是汗流浃背。
举袖擦了擦汗。突然感觉着有人在扯他地衣角。低头一看。两个儿子正眼巴巴地抬头望着他。“爹爹。俺渴!”
张大牛抬头看看周围,看见一个杂役拎着个大铜壶在四处为人倒水,他抬起手想把那个杂役招呼过来,但想了想,却觉得还是不要多事,低头道:“再忍忍!等出去了再说!”
两个小子不高兴的嘟起了嘴,却也不敢再闹。但张大牛背后突然冒起了一个声音:“几位,可是口渴了?”
张大牛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只见不知何时,一个管事就笑眯眯的站在他的身后。张大牛被吓到了,嗫嚅着,不知该说什么。
见张大牛呆呆的看着他,那个管事又问道:“几位,可是口渴了?”
张大牛回过神来,低头看了看嘴唇干皱地两个儿子,点了点头:“官人,你看这天热地站不住……”
管事打断了张大牛的话,直问道:“可有杯碗?”
“有!有!”张大牛忙从背后地包袱里掏出三个灰蒙蒙的木碗来。从家乡出来后,他不是没有带着更好的陶碗、瓷碗,但一路上磕磕碰碰,就只剩下这几个最便宜,但也最结实的木碗保存下来。
管事招过那个提水壶的杂役,给那三个木碗都斟满了水。两个小子,等不及了,捧着碗咕噜咕噜的就灌了下去。而张大牛先恭恭敬敬的谢过,才端着碗喝水。一气喝了半碗,转手递给浑家,他咂着嘴里的味道,他喝着的这碗水,不是井水、河水,而都是煮开后又凉下来的冷开水。张大牛疑惑的看着那个管事,就算他早前的佃主,也就是村里最大地主,平常喝水也不会费着柴草把水煮开了喝,怎么这里的衙门给小民端出来的水都是烧开了的?张大牛不是不懂感激,但面前的人太过殷勤,他总觉得心里有些慌。
看出张大牛眼中的疑问,那个管事笑眯眯的说着:“几位既然来了我东海,即是我东海子民,我们当然要照顾着,也不必怀疑我们别有用心。几位初来乍到,容易水土不服。所以若是要饮水,最好都要烧开了喝。就算万不得已,也只能喝井水,那些池水、河水,决不能入口。那些没有这事放在心上的人,都免不了生一场大病,虽然病死得不多,但卧床数月总非好事!”他再一笑,“不过这些事,等老兄你到了庄子里,保正自然会连同我东海的规矩,跟你一一细说,我这也只是提前说两句罢了!”
管事说了几句,转身就走了,对着背影,张大牛躬身谢过。又等了一个多时辰,张大牛眼前的队伍终于一扫而空。站在台阶下,厅中传来声音,“下一个!”
听到传唤,张大牛一家四口忐忑不安走了进去。正堂很宽敞,一排长桌横在堂中,桌上放着笔墨纸张和一堆书册。六七个人就坐在桌后,都是一式的绿色茧绸袍服。而与他们隔桌相对,都站有一家移民。只有在张大牛的正前方,却是空着的………这个场面,除了坐于桌后之人的服饰不同以外,其他的都跟他在台州的东海船行见过的没有两样。
看到熟悉的场景,张大牛一家的心也稍微放了下来。小心翼翼的走到桌前,张大牛从怀中掏出一份摺叠得整整齐齐的文书…………当他在台州的船行报了名后,那里的管事就给了他这张文书,嘱咐他到了基隆后,直接把文书交给移民厅的管事。
九三之卷 第35章 移民(下)
管事一手接过文书,开口便问道:“姓名?”
张大牛躬身回答:“俺叫张大牛!”见管事又把视线转到老婆孩子身上,忙道:“这是俺浑家王氏,那是俺的两个小子,大哥,兴哥。”
管事点点头,对张大牛的敏锐反应感到很满意,接着问道:“籍贯?”
“台州,台州宁海县!”
“靠着明州呢!”管事笑了一笑。
“是啊,就在明州边上!”张大牛猛点着头。他的老家紧靠着明州,对赵瑜以及他父兄当年的事迹,也早有耳闻。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这么轻易就下定决心,抛弃一切,来投奔东海。
“年龄?”
“二十有五。”
“生辰?”
“壬申年腊月十一。”
管事一边验看着文书,一边在询问的同时,抬头仔细打量着站在桌前的张大牛一家。船行出具的文书,性质与大宋官府出具的路引差不多,都写明了持有人的姓名年甲,乃至于相貌特征,以作为核对身份的证据。
一番审问之后。确认了眼前四人地身份、相貌与文书上地记载一般无二。又询问了几个细节问题。见其并无破绽。管事拿起笔。打开一本簿册。把张大牛一家地姓名籍贯还有年岁地数据一一记录。继而又命张大牛一家在簿册上打了指模。画了押。
鲜红地指纹印在纸上。管事仔细看了看。见并无疏漏。便在张大牛带来地文书上签字盖章。抬手递还。同时展颜一笑:“欢迎张兄弟入我东海!”
千恩万谢之后。张大牛紧紧攥着那张已被签字盖章地文书………据那个管事所言。这张文书就是他在东海分地领牛地凭证………出了移民厅官衙地大门。走出门。他惊讶地发现。不过在厅中待了小半个时辰。站在院中地人数。却又增加了许多。
侧身避过排队中地人群。张大牛带着妻儿向外走去。一瞥眼。却见着刚才给他倒水地那个管事在一旁与人说话。那两人嗓门甚大。又不避着人。张大牛离得不远。便也听得一些。
“……陈头。怎么这两天人来得这么多?”
“杀了李乾德后。东海地名声都传出去了。现在靠着海地州县。哪个不知道我们在招人?没见着连那些穷措大都赶着来投奔吗?”
“就是那边几个?”张大牛听着,便悄悄的顺着两人的视线,向正厅旁一侧的小门望去,就看见三四个读书人从内院被人送了出来。那几个书生脸上泛着酒醉后的红晕。旁若无人地大呼小叫着,走起路来趔趔趄趄,看起来都是酒足饭饱的样子。“除了他们还会有谁?大当家眼见着就要称王了。他们当然要赶着来做开国功臣。”
“陈头。大当家不会真的要用这些措大罢?看他们的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