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
啪鸵仆趿恕K堑比灰献爬醋隹Τ肌!?br /> “陈头。大当家不会真的要用这些措大罢?看他们的德性,连义学里的学生都比不上啊!”
“你瞎操心个什么?文头领和陈先生都是细心人,这些没带家眷的家伙,再怎样都不可能立刻被重用的……”
张大牛耳里听着,但脚步却不敢停,多走几步,两人的对谈也便听不到了。依照方才那个管事的嘱咐,他走进侧厅,同样是一排长桌。同样是一溜穿着绿袍地管事,唯一与正厅的区别就只是不需要排队了。张大牛怀着一点狡黠,特意挑了一个最里面的管事,走了过去。
见张大牛走到桌前,那个管事立刻问道:“登记过了吗?”
“……是!”张大牛忐忑不安地答道。他知道,这是分配他所属村寨的地方,究竟能不能分到个好去处,就看面前的管事怎么安排了。他摸了摸怀里小包裹,犹豫着要不要送点孝敬上去。
那个管事哪里知道张大牛的心中挣扎。低头翻了翻手上的册子,抬头笑道:“老兄你正好排到兴洋四村。属兴洋乡,远了些,离镇上有八十里路,不知今天的车走了没有,要是走了,就得委屈几位在外面的客栈住上夜了。”
远!张大牛只听清了这一个字。虽然不清楚这岛上的局势,但作为一个活了二十多年的成年人,他至少知道。离镇市越远地村寨。就越不太平。而他那个在台州宁海县的老家,虽然也是个偏僻村落。但离最近的墟市也不过十几里地啊!他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串被手指摩挲得铮亮的铜钱,侧过身子,避过他人的视线,悄悄的递了过去,一面谄笑着:“官人,您老再帮忙找找,能不能找个近些个的地儿?”
那个管事低头看了看被递上来的铜钱,又抬头看了看张大牛有些笨拙的笑脸,摇头轻笑:“这位兄弟。你可知道,这些钱……在这岛上一文都不值啊!”
张大牛闻言一愣,管事却继续道:“东海不是大宋。你这些宋钱,在东海买不到东西,必须要到钱庄兑换了这种东海钱才能使用。”他说着从也从怀里掏出几个钱来,一个个地排在张大牛面前。
张大牛看过去,桌上排着的四枚式样、颜色各不相同,其中两个一白、一青,外圆内方,是惯见的式样,而另外两个分作金银二色,都是个圆饼,中间无孔,但式样花纹看上去却是精美异常。
管事先指着白色的方孔钱,“这枚白铁钱面值一文,宋钱无论大小轻重,在我东海,都只能一钱换一钱。”他又抬头一笑:“不过,换不换各人自主,我们绝不会强求。反正在这岛上,就算一文钱没有,只要肯卖力,也饿不死人。”
又指着青色方孔钱:“这是面值三文的青铜钱,重量与蔡太师铸得十文大钱一样,份量绝对十足!”
他再一指两枚无孔钱:“这两枚钱,中间无孔,但周围都有齿纹,这些齿纹也只有我东海的名匠才能刻得出来,所以若是无齿。那就是假钱……这枚金铜钱,上面刻着莲花,所以也叫金花钱,当二十文用,而这枚刻着枫叶的则是银叶钱,千足真银。当一贯。除了几枚之外,还有个抵十贯用的如意金钱,不过造得很少,我手上也没有,却不能给老兄看了。”
管事把几枚钱币一通介绍,笑咪咪的说道:“所以兄弟你该明白,为何你地孝敬俺不敢收了罢?”
张大牛又是一愣,他根本没听明白。
管事摇了摇头,带着点怜悯地神色。叹道:“兄弟,你怎么不开窍呢?俺已经说得很直白了,在台湾岛上。会换钱的,就只有外地来地客商和新上岛地移民。若是俺不拿去换,只藏在家里,那这些宋钱根本就是一文不值,对俺来说,又有何用?但若是俺拿着宋钱去公中开的钱庄去兑换,给钱庄的管事们报上去,你以为俺现在这个位子还能保得住吗?!”管事说到最后,声色俱厉。一脸的怒气腾腾,周围的人纷纷侧目,
张大牛骇得双股直颤,浑家王氏把两个孩儿揽在身后,也吓得不敢说话。
“以后在岛上别玩这些花样,大当家最忌讳这些事。若是给查出来,谁都没好果子吃!”管事板着脸从张大牛手上拿过文书,随手写上几个字,还了回去。冷声道:“出门向东,到广场上的车站坐车……”他再瞥一眼桌上地那串宋钱,又不屑地哼了一声:“何况这点钱,我东海也没人放在眼里!”
一通训斥之后,张大牛一家被赶了出去,被安排的村寨依然是兴洋乡。他垂头丧气的走出门,听着门外守卫的指点,一家人转而向东,没费多少功夫。便到了港外市镇中的广场上。广场一角。正停着十几辆大车。张大牛估摸着,按照早前管事所言。那里应是所谓的车站。
张大牛领着妻儿慢慢的走过去,坐在大车旁的一群人中,一个干瘦的汉子起身迎了过来。
“新来地?”那人走近了便问。
张大牛点头连连:“回官人,俺正是!”
“!俺可不是什么官人……”那人一声嗤笑,“不过是个赶大车的!”他冲着张大牛一伸手,“文书呢?”
张大牛狐疑的看了他两眼,虽依言将文书递了过去,却不愿松手。
那人不耐烦地一把扯过,“磨蹭什么?!”把文书翻开一看,便回头喊道:“老四,兴洋四村,是你的人!”
人群中,又站起一个年轻小伙子,看起来有些惫赖。他慢慢吞吞的走了过来,接过文书,确认了一下,随手一指最远处的一辆四轮大车:“你们上去坐好。”他抬头再一看天色,“也差不多是时候了!”
半月后,张大牛站在重犁之上,虚虚挥着皮鞭,驱使着两头肥壮的水牛在烧荒过后的田地中向前趟着。灰黑色的草木余烬前日遭了雨后,再被犁头深深翻过,便与田土搅合在了一起。
一畦田将将耕完,张大牛抬头看天,日上正中,却已经到了晌午。三顷多注1的永业田连成一片,尽是过火后的灰黑,只有他身后翻耕后地田土,才是混杂着黑黄二色。不过半日下来,才翻耕了不到十亩,要想把所有的田地全部深耕一遍,还得再费上近十日。
从两头腿脚已经开始打颤的水牛身上卸下铁犁,放了它们到一旁沟渠里休息,张大牛也抄起了田垄上的篮子,找了块避日头的树荫坐了下来。篮子里面,装着几个大竹筒。竹筒中,有着浑家备好的午饭和清水。一边就着蒸熟的鱼干下饭,一边看着两头水牛在河水里载浮载沉。他一家四口人,按东海的公告,应该发下的八头耕牛,但实际上,就只配发了两大两小四头耕牛…………据说这是一时间人来地太多,耕牛储备跟不上的缘故…………其中两头小牛才不过半岁,走路都打晃,今年的耕作,就只能靠眼前的这两头成年壮牛。
现下他家里也就他一个壮丁,一个人、两头牛,要想把分配下来一百六十亩地都耕作完毕,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一件事。到了今天。张大牛方才知道,田地太多了也是一种痛苦…………幸福的痛苦。
“要是有钱就好了!”张大牛叹了口气。东海的只分田、分牛,而房屋、农具都要自己掏钱购买。他倾尽钱囊,也不过只能兑换两贯东海钱,只够备置些锅碗瓢盆的家当。最后,按着村中老人地指点。以半数田地作抵押,他从东海钱庄里借了一百贯钱出来。他那时才明白,为什么那个管事说东海没人会把他地那点钱放在眼里…………手上有几顷地,谁会贪那几贯小钱。
不过百贯钱也不经用,买了间带院子地大屋…………各村寨的住宅都是建村时一齐建起,一个村子划定好地两百户,每入住一家都能买到一套合用房屋…………就费去了三十贯,再加上雇了二十个奴工,用了五天。在分到的荒地上烧荒、挖沟、起垄,又费去二十贯,剩下地那五十贯。买了些农具、种子和一点日常用品,就只剩下三十贯了。
这钱花的犹如流水一般,要是两个月前,他还在老家的时候,对人说他一天能花上五六十贯,肯定会博得满堂大笑,说他连吹牛都不会吹,尽扯蛋呐!可是现在呢,刚到手的一百贯。一眨眼的功夫,就只剩三分之一,这用钱的速度,当年他做梦都没敢想过。
不过,就算钱花得再快,张大牛也不是很担心。村中的一些老移民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虽然几年来,没一人把本钱还清,但利钱却人人付得起。年利率只有一分的借贷。在老家时,他从没听说过。乡里普通地借贷,都是三分起跳。今年借了十贯,到手后,就变成欠十三贯,等过了年,就又加上三贯。而且,这还是轻的。据说当年官中的青苗贷,半年地利钱能涨到四五分。换算成年利。那就是翻番的倍利。而倍称之利,张大牛也不是没见识过。一年欠账翻一倍,因此倾家荡产的中等户,他见了不知多少………只不过,这些高利贷与他张大牛无缘,像他这般的佃户,就算想借钱,也没人会借。虽然官府一直都在严禁高利贷,禁止利钱超过四分,但实际上,连那些官人们都没一个会遵守,拿着公使钱放高利贷,都是知县、知府们的生财之道。张大牛还记得他庄上本有一家甲头,就因为不小心借了十贯公使钱,被逼得家破人亡…………虽然约定还款的期限还要过上半年多,但新官上任,旧官的帐一概不认,新县令使唤着衙役们把所有借了公使钱的债户拘入牢中,一一拷问逼帐,到最后,也一个个只能卖儿典妻,把帐还上。
不过这东海的大当家,据说与那些官儿们截然不同,那是一言九鼎地人物。更不会提前逼帐。张大牛也不用担心,被逼着家破人亡。
两头耕牛上了岸在附近啃着青草,附近的田地,都已是郁郁葱葱的碧绿。张大牛仰头盘算着,他已经借了村里的半亩公田撒种育秧,这几日先把田地翻好,再过几日,等秧苗出土,便可上田插秧。他已经买了秧马注法,这岛上气候好,就算播种迟上半月,也就收成少点,却不碍事。听了村学里先生的意见,这三顷多地,他打算一半种稻,一半则种上能肥田的苜蓿。等明年在交换着来种。
先辛苦几年,等贷款还清,有了闲钱,就可以多买几头牛,再在农忙时雇佣奴工来帮忙耕作。到时候也可以清闲些了!张大牛憧憬着未来,不过他再憧憬,却也没想着要买奴工来耕作,东海的奴工,一人卖到百贯,像他这样的百姓,根本就买不起,只能雇佣着来帮忙,只有那些有种植园地头领们,才有本钱蓄养奴工。
几口把午饭吃完,他挪了挪身子,把一边的草帽整个盖在脸上,舒舒服服的躺下来休息。这地方气候入夏早,今天天气又特别的热,坐下来后,都困着想睡觉。不过,张大牛他心中有数,该睡多久,到时自然会醒。等到午后日头略低,气温稍降,他到时,就会自然而然的醒过来,继续耕田。
一百六十亩地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耕完!他叹着气,发着幸福的感慨,逐渐进入了梦乡。只是他刚刚入睡,突然感觉着地面一阵震动,张大牛猛然惊醒,远远的循声望去。只见远处尘头大气,不知有多少人的队列,正沿着他睡觉的道路,狂奔了过来。
张大牛张大了嘴,吃惊道:“那是谁啊!?”
【注1:】秧马,宋代江南一带地插秧农具。木制,形制类似于小船,人坐其上,从舱中取秧苗插入田中,同时以双脚使秧马在泥水中前后挪动。北宋时得苏轼等士大夫推广,南宋时在全国普及。
九三之卷 第36章 岛南(上)
赵瑜驭马而行,五十名亲卫紧随左右。自从交趾回岛之后,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来透口气了,在公文案牍中郁闷了许久,当今天他骑在马上,便忍不住驰缰而奔。迎面来的狂风从耳畔呼啸而过,烈日当空,也感觉不到丝毫炎热。
马蹄铁敲打在夯土路面上,密如雨打芭蕉,得得作响。几十骑在黄土路上一冲而过,顿时在道路上掀起了漫天的烟尘。虽然用铁场产生的矿渣和沥青修筑的主干道,已经从港口延伸到基隆堡,但岛上的大部分道路依然是夯土所筑。尽管现在东海已经拥有两间水泥作坊,可惜的是产量却始终高不上去。月产不过千多石,单是用在基隆堡和港口的扩建工程上,就已经消耗得一干二净,根本没有多余的产量来铺设道路。不过赵瑜现在是领头狂奔,卷起的烟尘却抛在身后,却也不用担心吃到满嘴的尘土。
赵瑜大笑着纵马而行,但他今天却并非出来游玩。他的目的地是台湾岛上,东海实际控制区最南端的温泉堡…………那是因寨堡附近温泉众多而得名。尽管东海名义上已经据有了台湾,而岛上也的确没有其他势力可以与东海军相抗衡,但由于开发时间和辖地人数的限制,东海真正的领土,就只有从基隆港往南大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