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
有其他势力可以与东海军相抗衡,但由于开发时间和辖地人数的限制,东海真正的领土,就只有从基隆港往南大约两百里的狭长地带。也只有道路延伸到的地方,才是东海能控制到的地方。
基隆之名来自于赵瑜,更是来自于后世。但东海在台湾岛上的殖民地,却不位于后世的台北、基隆,而是属于桃园、新竹一带。直到十七世纪,淡水河流经的台北盆地,大部分地区依然是湖泊、沼泽密布,而在赵瑜所处的这个时代,更是一片生人难以踏足的水泽。而东面,更有纵贯全岛的山峦。东海要想在台湾继续开辟定居点,也只能沿着台湾岛的西海岸那一长条平原地带向南发展。
数年来的开发。已经把小小的殖民地打造得如铁桶一般,基隆辖下地十一乡八十七个村寨密布于平原之上,岛上的土著甚至不敢接近半步。但几年下来,这两百里的平原已经开发去了一多半,而剩下的土地,赵瑜却并不打算再分配出去。按他的想法。现在是继续向南开拓,让东海的殖民点彻底占领台湾西部平原地时候了…………日渐增多的外来移民也是促使他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
而温泉堡作为最南端的军寨,将是半月后,向南开拓进程的核心中枢。人力和物力的安排与调配的命令,都要由此地发出。这两月,大批的物资和人员,已开始被征集,不日将转运到温泉堡中。不过,前日从温泉堡传来的一条消息。却打乱了赵瑜全部地部署…………温泉堡以及附近的两个村寨,在一月前爆发了疟疾,十天之内。已经有五六百人病倒………这种情况下,赵瑜怎么也不敢把宝贵的人力向疫区派遣。
由蚊虫传播地疟疾,是南方的常见病。不仅是台湾,两广、福建、荆湖一带,也多有人感染此症。在大宋南方诸路,因此而丧生者,每年数以万计。所谓南方瘴疠,很大一部分就是疟疾。当年,赵瑜决定迁居台湾。最先做的就是下令搜集各种医治疟疾的药方。但找来的那几百条药方,却皆是无用。而赵瑜记忆中的治疟特效药,如金鸡纳霜奎宁,这时候还在秘鲁的丛林中自由生长,不过他凭着一点模糊的记忆,终于想起还有一种称为青蒿的疟疾良药。不过大宋朝叫青蒿地植物实在有太多种类,而对植物学和药物学毫无见识的赵瑜,又记不清究竟是哪一种。实在无法,却只能耗费时间。一种种的让人实验。到最后,花了一年多的功夫,病死的试验品多达数百,东海的医师们终于找到了那种药草,却是南方一带路边常见的臭蒿,也叫黄花蒿。
自从有了青蒿为倚仗,东海军才能安安心心的开发台湾。不过青蒿只能医治疟疾,但最好的做法却是避免感染疟疾,也就是防疫。焚烧荒草杂木。填平水坑。禁止捕捉池塘沟渠里地鱼类,都是为了防止蚊虫滋生而例行的工作。同时。每年台湾岛上,消耗石灰最多的并不是道路建设,而是防治蚊虫的工作。各大石灰窑近七成产量,都被倾倒入各个聚集有孑孓的水域,而那些向上报告有孑孓出没水域的百姓,也都能得到奖励。再比如在大宋受到疯狂追捧的玉露香精,最早的用途,却也是拿来驱蚊的。就算是现在,玉露香精地八成产量依然是最适宜驱赶蚊虫地薄荷香型,这些薄荷香精也直接配发给东海军的高层们使用,至于下面地士兵和百姓,也都被规定必须每日用艾草熏衣,以避蚊虫叮咬。
由于措施得力,宣传工作也跟得上,上岛后的这些年来,疟疾疫症少有发生,同时也都是个例。每年死于疟疾的,不过两三百人…………这还是包括了奴工后的数据…………相对于岛上的数万人口,这比例已经很小了。所以对于此次疟疾爆发,赵瑜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昨日晚间,派去调查内情的两个郎中传回了结论,也解开了赵瑜的疑问。原因很简单,温泉堡附近的几个村寨都是粤人,虽然他们都有按规定剿灭孑孓,也没有忘记像水塘中倾倒石灰,但有一个地方被遗漏了,那就是稻田。在那两个村寨开辟的稻田里,滋生了大量的蚊虫,而原本生活在稻田里,会生出蝌蚪来吞食孑孓的青蛙,却都被那些粤人吃掉了。
“吃掉了?!”昨天,当赵瑜听到汇报的时候,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而那个回来通报的医师却肯定道:“正是被吃掉了。蝌蚪以孑孓为食,但这两年,那些粤人却把稻田里的青蛙吃得一干二净,今年年后放水插秧,蚊虫便猛然滋生,今日疟疾爆发,其来有自。”
“那些广东佬!”赵瑜简直不知该说什么好。在他前世地那个时代。广东人就已因千奇百怪地食谱闻名于世。而在宋代。粤人餐桌上地菜肴。却一样不输于他们地子孙。或者说。广东人神奇地菜单。至少在千年之前。就已经十分地稀奇古怪了。
虽然赵瑜没有品尝过粤人天下闻名地菜单。但从去过粤人家里作过客地人嘴里。他还是听说了一些让人遍体生寒地传闻。山鳖、竹鼠。这些都属寻常。生割鱼唇、腊煮鹳足。那是珍馐美味。所谓遇蛇必捕。不问短长;遇鼠必执。不别小大;蝙蝠之可恶;蛤蚧之可畏;蝗虫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蟒之翼。悉而食之。甚至有一道名菜。就是把混杂着内容物地羊胃直接煮熟。号为青羹。当客人来地时候。就当作主菜端上餐桌。以试宾客之心。客能忍食则大喜。不食则以为多猜!注1
赵瑜当日听到这一段…………尤其是那道青羹地原料…………虽然没有当场吐出来。但转过脸去仍免不了要暗中作呕。所以。当他听闻疟疾爆发地起因。惊讶过后。也只能叹气了。这根本就是报应啊。
不过尽管疟疾在爆发。但开发岛南地进度却不能停下。按陈正汇地预计。今年上半年。至少会有上万户新移民来到岛上。需要安排下地村寨至少得有四十处。这种情况下。进军南方已是迫在眉睫。所以赵瑜要到温泉堡当地去亲眼看一看。情况究竟如何。那场疫症到底会不会继续肆虐。从而耽搁东海向南开拓地速度。
今日晨起之后。处理了一些残留地公文。赵瑜便领众上马南行。走了半日。虽然其间间或奔驰。但毕竟出来时已经晚了。所以时近中午。一行人才到了距港口八十里地兴洋乡。抬头看看天色。赵瑜吁地一声。轻轻拉住了马缰。见赵瑜停步。亲卫们也都齐齐拽住了缰绳。
“大当家?”亲卫队长不知为什么赵瑜会停下来。忙上前询问着。
赵瑜翻身下马,说道:“行了半日,就算人不累,马也累了。等吃了午饭,休息一阵,再往前赶。”
“是!”亲卫们齐刷刷的下马,行动间,步调几乎一至。这些亲卫下马之后,不待吩咐,就前后四散开去,布下了警戒线。
赵瑜牵着马,在路上慢慢走着,望向远处的村寨,扬扬下巴,问道“那是哪个村子?”
亲卫队长左右看看地形,回头道:“刚才经过的里程碑是八十三里,那里应是兴洋四村。”
“八十三里?午后赶一赶,入夜前应该能到。”赵瑜说着,突然听到前面的树荫下传来一阵喧哗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两个亲卫正把一个农夫向外拖去。
“你们作甚?!”赵瑜一声大骂,几步赶过去。
“大当家,这个人躲在树后面……”
“什么躲!?看着你们凶神恶煞的样子能不躲吗?!”赵瑜直言打断,训了两句,回头对着那个农夫笑道:“这位兄弟,不要见怪,我这些手下都是小心过了头了。你自休息,我们不打扰你!”
【注1:】以上皆出自《岭外代答》第一百二十四条:异味。
九三之卷 第37章 岛南(下)
赵瑜坐在树荫下,自己摇着把蒲葵扇在那儿扇着风,而亲兵们却都在忙碌着。几十匹坐骑被牵到路边,鞍鞯都被松开,就着沟渠中的流水,一口接着一口被喂食着由豆饼、麦麸和干草拌合成的马粮。
另有几个亲兵,从马鞍下的袋子里取出一些纸包,里面装的都是制式的军用干粮。把煮熟晒干的粳米磨碎后,压制成型的米饼…………《齐民要术》中称之为糗,配上两块咸鱼,再加上一小包豆豉干,就是一个士兵一餐食用的军粮。本来依照赵瑜的想法,制式军粮中还应该放些果脯、糖块什么的,以给士兵们补充足够的热量,不过赵文把算盘一打,立刻就否决了这个提案。现在,凭东海的财力虽然还可以支持,但若是将来扩军后,兵力达到二三十万,那再多的钱也不够这样花的。
这种便携式军粮的制作,并不是出自赵瑜来源于后世的灵感,而是这个时代大宋军队里的一直通行的做法。除了糗等携带干粮的制作,大宋军中,还有粗布浸醋法,等粗布浸透了醋液后,晒干随身携带,需要用时,剪下一小块放入锅中,就可以喝上带醋酸味的汤水。也有制取随身用的盐块、醋饼以及代替酱菜的咸豆豉的方法注1…………大宋军队的后勤思路,已经远远超越于时代的局限,几近于现代化了。
亲兵队长从手下那里接过一份军粮,检查了几眼,才恭恭敬敬的双手呈给赵瑜。赵瑜抬手接过,直接张嘴就啃了起来………他和亲兵们吃得东西都是一样,按旧日的定规,东海军出战时不论地位高低,军中的伙食必须一视同仁,但现在的军规更为森严,只要军队出了营地,所有食物配给。官兵们都不会有任何区别。这等军规,除了使军中上下一心,保证军官们的威望,同时也是为将来战时的后勤考虑,赵瑜并不希望看见未来哪一天,出现辎重车队不送军粮。而为军官们送水果的情况…………不过这干粮的口感其实并不好,又干又涩,难以下咽。正常情况下,应是放在锅里,加水煮过,再掺些能食用的野菜,才会端给士兵们。但赵瑜今天只是出巡,不是行军作战,当然不可能携带炊具。就只能喝两口葫芦里地清水,把咸得跟盐块没两样的鱼片和干饼一起冲进肚里。
亲兵们忙完了杂事,也便分散了坐下来用餐。几十个人坐下的位置看似散乱。但隐隐的,把赵瑜护在中心。那个农夫哆哆嗦嗦的坐在不远处,想走不敢,留着却也害怕,附近的几个亲兵围着一圈,则从不同角度虎视眈眈地盯着他。赵瑜在旁看着,笑着摇了摇头。不过这些也是亲兵们忠于职守地表现,若是他们大大咧咧,随意的把陌生人放进防御圈。那赵瑜也坐不安稳。
赵瑜把干粮几口吃完,对那农夫招了招手:“那位兄弟,过来说话!”
农夫犹豫着,一个亲兵在后面推了他一下,“大当家唤你,还不快过去!”
农夫忙不迭的爬起,走到赵瑜面前,跪下磕了几个头:“小人见过大当家!”他当然知道,东海上。能被唤作大当家的只有一人。面对赵瑜,他头也不敢稍抬。
赵瑜笑了,示意亲兵把人扶起,温言道:“这位兄弟,不知如何称呼?”
“小人姓张,名唤大牛。”
赵瑜挑了挑眉毛,这张大牛的乡音,他十分的耳熟:“听张兄弟的口音,老家应是在两浙罢?”
“回大当家地话。小人正是台州宁海人!”
“就在明州边上啊!那就是老乡了。”赵瑜笑道。拍拍身前地地面:“来。坐下来说话。”
张大牛谢过了。诚惶诚恐地坐下。赵瑜便指着附近地田地。问道:“这里应是属于兴洋四村地地儿罢?怎么我看了半天。这片地里就张兄弟你一人?”
“俺半月前才来。误了农事。村里地其他家都已经把地种上了。”张大牛见赵瑜说话和气。倒也放松了心情。他指着那块过火后地黑地。“而俺家地地才烧过荒。这几日要把地翻耕好。等秧苗出土。才好赶得及抛秧。所以现在忙啊!若是耽搁了日子。今年就只能种一茬了。”
“哦。是这样啊!”赵瑜点了点头。又问道:“不过其他家地地。这么大一片。总得有几个人来干活罢?除草施肥什么地。都不用做嘛?”
“大当家有所不知。插秧之后。农活就没那么重了。除草、施肥地活计。隔三岔五做一次就够了。像今天太阳这么毒。大伙儿都是大清早把农活做完。等太阳高了。就回去休息了。到了午后。就很少有人再出来忙。何况……”
“何况什么?”
“俺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岛上地力甚足,插下秧后,只要按时浇水,连肥也不用施,到时候就能开镰收割。并不需多费心力。据说有些人家,都是花钱雇了奴工来插秧,中间放放水,等到了收成时,再雇奴工来开镰,从头到尾,根本就不用下地的。”张大牛絮絮说着,听他的口气,都充满着羡慕。
“原来如此,倒长见识了!”赵瑜笑着点头,眼神却冷了下来。难怪每到农忙时,岛上地奴工都忙得不歇脚。原来他费?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