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洪水
凳┓趾樽急浮?墒悄壳岸骱诘谭兰胺中詈樯枋┫肿矗岩猿晌繁N浜菏星踩姆中詈榍丛谖创锏焦娑ǚ趾楸曜嫉那榭鱿拢饫锞陀锌赡芴崆袄?冢晕浜菏性斐赏病R蛭谖У痰ケ。嬖诙啻ο展ざ危械牡潭胃叱躺形创锉辍6液钟腥丝?0。68万,里面既没有安全楼、安全台,也没有安全转移道路,一旦分洪,难以确保转移群众的安全。
幸运的是,1998年的最高洪水位只有29。43米。可是这样的幸运谁能保证年年都会有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998年汛期,武汉市区堤防共发生大小险情近千起,其中重大险情近百起。仅龙王庙就发生大小险情50多起。
减灾等于增产,这本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可是人们却很难真正认识到。于是便出现了水灾来了抗洪,水灾走了忘洪。“以防为主,防重于抗”的方针常被人束之高阁。
有人说,如果将这些年来洪灾给该市造成的损失经济用于堤防工程建设,武汉286公里堤防可以高枕无忧。
“防重于抗”,这是人们在经历了1998年这场特大洪水的痛苦折磨,饱尝了与洪水搏斗的艰辛后痛彻心肺的认识。防是主动,抗是被动。被动必将被洪水牵着鼻子走,被动使人只有防守之力,而无还手之术。
据专家计算,防洪投入资金与经济效益之比为1:20。这指的仅仅只是经济效益,而它减少洪灾造成的人力投入,避免人员伤亡,疫病流行,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巨大社会效益却是难以估量的。
1998年的特大洪水又一次给武汉市敲响了警钟。7月下旬,在送走了长江第二次洪峰后,市政府紧急投入1800万元,实施28项应急抢险工程。这28项工程几乎是全是历年遗留下来的险工险段。一边与洪水抗争,一边夜以继日组织施工,仅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其中的15项工程。
武汉堤防第一险——龙王庙险段的整治也将于1998年底开工,整个工程预计投资1。2亿元,2000年完工。工程完工后,将消除武汉市堤防中的心腹之患。
据悉,武汉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已经出台。这个总投资达36亿元的防洪规划包括的主要工程有:堤防形象达标,涵闸改造改建,堤防整险加固,险工险段整治,河道整治,河道清障,分蓄洪区建设等。它的完成将大大提高武汉市的防洪能力。
防患于未然,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三节 人湖之战
世纪之交,波澜勃兴。一场旷古未有的洪水肆虐在中国长江沿岸和东北松嫩平原。
洞庭湖、鄱阳湖,中国这两个最大的淡水湖如气囊一样陡然膨胀。洪水汪洋恣肆的指爪无情地攫向湖边的堤岸、村庄、城市、土地和人民。
这场世纪洪水是在人们节日般的狂欢中到来的。7月的世界被法兰西的足球大战搅得没日没夜难以安睡,7月的中国正沉浸在香港回归一周年的喜庆之中。而灾难总是象泼向人们发热的头脑上的一盆冷水。
一位诗人曾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说:“洞庭湖和鄱阳湖是长江母亲的丰乳,哺育着两岸辛勤的人民。乳水充盈,源源不断,滋润着湖畔肥沃的土地。”
但是,母亲的丰乳顷刻间变成了灾难的源泉。人与湖的战争就像一出循环往复、没有终场的戏剧再次拉开了帷幕。惊心动魄的“水战”持续了两个多月,洪峰来来去去如同神秘莫测的过客,使1998年7月和8月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极度悬念。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鄱阳两湖,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恬静与和顺。成千上万军民在千里湖岸上拉开了抵抗洪水进攻的坚强防线。长堤、烈日、风浪、汗水、沙包、铁锹,这一切组成了洞庭湖和鄱阳湖今年夏天最壮观的长幅画卷。这是一幅多年未见的画卷。
然而,洪灾带来的损失仍然触目惊心。
据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8月14日发布的消息说,经初步统计,从6月下旬至8月13日止,该省共有常德、岳阳、益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长沙等地受灾,14个县城进水受淹,倒塌房屋达93。91万间,损坏房屋224。54间,农作物成灾面积146万公顷。同时,该省先后有62个千亩以上堤垸漫溃,其中万亩以上堤垸7个,因灾死亡人数达569人。
据江西省政府8月24日发布的消息说,从6月12日至8月23日止,该省共有79个县市区、1329个乡镇受灾,其中40多个县市区、504个乡镇重复受灾,35座县城先后进水受淹,被水围困的村庄达12229个,倒塌房屋91。39万间,损坏房屋156。4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6。61万公顷,成灾面积128。26万公顷。同时,该省先后有200多个千亩以上的堤垸漫溃,仅九江市518个大小围垸便有458个漫溃,其中万亩以上的11个,5万亩以上的4个。全省因灾死亡人数达193人。
历经过1954、1996等年大水灾的原岳阳地区首任水利局局长张建邦感叹地说:“从来没有见过持续时间这么长、洪峰次数这么频繁的大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对大湖壮阔的浪漫慨叹,如今却成了严峻现实的写真。
尽管水位超高,汛期超长,水患严重,但洞庭、鄱阳两湖人民也同样发挥了超历史水平的抗洪能力,竭尽人力、物力、财力,与桀傲不顺的洪水决此死战。据不完全统计,到8月下旬,湖南省出动2万多名部队官兵、200多万群众、5万多名干部,日夜浴血奋战在长堤上,共动用土石340多万方,编织袋1。4亿条,麻袋3680多万条,彩条布2280多平方米,加修子堤1400多公里,处理各种险情2万多处;江西省调动了3万多名部队官兵、300多万干部群众,动用砂石250多万方、草袋编织袋3700多万条、木材1。4万立方米、毛竹43。5万根等近2亿多元物资投入抢险加固。
与此同时,湖南省下拨防汛抢险资金1。7亿元、救灾资金5500万元,调拨粮食1200多万公斤,发放衣物1100多万件,组织救灾帐篷2200顶,筹集价值800多万的消毒、医疗药品用于灾民。该省各级政府组织转移和临时安置灾民100多万人。同时,派出100多支医疗防疫队、5000多名医务人员深入灾区。江西省投入救灾资金2亿多元,调拨救灾粮食10万多吨,发放救灾衣物等350多万件,组织救灾帐篷3000多顶以及大量的食品、药品、饮料等物资,组织转移和临时安置284。8万多名受灾群众。
湖南省岳阳市委领导方贵吾用“五有”概括这次抗洪救灾的特点,他说:“相比1954年至1996年以来的历次洪灾,这次抗洪斗争一是有坚定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严防死守;二是有一套防汛抗洪的具体措施,如责任到人、昼夜查险等;三是有比较充足的物资准备,因为抗洪防汛主要就是打物资消耗战;四是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指导,今年在洞庭湖区参加抗洪救灾的各级专家和技术人员就达3000多人;五是有稳妥有序的灾民转移、安置、救助计划和政策,这就使大灾无大乱,大灾无大疫。”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在洞庭、鄱阳两大湖区,1998年7、8月的每一天都如史诗的每页篇章充满传奇与激情,抗洪季节中漫长连绵的每一个瞬间都有撼人心魄的故事发生。
1、大湖“瘦得快”
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抢险工地上,当地一位干部说起这样一副戏联:“防汛防洪防李江,防不胜防;保堤保垸保家园,难保必保。”
联中提到的李江是益阳市委书记,他以严查防汛责任制落实著称,民工中广为流传着他们一次次出奇不意上堤查岗查哨的故事。今年7月份,当地便有17名干部因脱岗受到纪律处分。
就在同月,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在沅江市的防洪大堤上视察时,发现一个人在大堤上长跪不起。他一问,才知道这是当地一名村干部。原因是这名干部有一段时间不在堤上守堤,村民们发现后霍然动怒,非要他跪地谢罪才行。这人一跪便是3个小时。直到王出面说情,这名干部才被允许起身“戴罪立功”。
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村民王泽民提着马灯说:“保自己的家还偷什么懒,保不住大堤还有什么家?”
7月中旬,湖南省省长杨正午在临湘市江南大堤上,握着61岁的巡查队员肖贤栋的手说:“老人家辛苦了1老人摆摆头说:”没什么,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应该的。“
沿着百里湖堤,眼望茫茫湖水,杨感叹地说:“不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洞庭湖的防洪问题,对不起老百姓啊1与湖区群众天生怀着保卫家园的责任感一样,当地领导更感到责任重大。如何摆脱年年洪灾年年救的困境,早已是洞庭湖、鄱阳湖区地方领导的一件大事。当地人说:”在这里当领导,不懂治水,不懂抗洪,就等于失职。“1994年3月,王茂林上任后不久,便专门在洞庭湖区跑了一圈,考察了湖区的17个县市区、6个农场和30多处水利工程。他感慨地说:”湖南水旱灾害十分严重,成为制约湖南经济特别是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湖南农民能否奔小康,成败在于山水的开发和治理。“
1993年4月,朱容基脚踏泥泞,顶风冒雨在考察洞庭湖区后说:“洞庭湖既是一块宝地,也是一块险地”,“不要等大水淹了洞庭湖再来治理。”
从1998年7月6日第一次洪峰通过洞庭湖开始,湖南城陵矶和江西九江、湖口分别超过警戒水位时间60多天,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时间40多天。8月20日16时,长江当年最大的一次洪峰——第6次洪峰顺利通过洞庭湖,三江交汇之处的城陵矶水位高达35。94米,超1996年历史最高水位0。63米,比1954年水位高出1。39米,成为今年以来洞庭湖水位的顶峰。接着,第6次洪峰进入江西九江、湖口,8月22日,湖口水位迅速涨至21。84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04米,比警戒水位高出2。84米。当年湖口水位最高曾涨至22。58米,九江水位攀升至22。86米。
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为什么居高不下,年年抬升?湖南省岳阳市首任水利局局长张建邦和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刘政民分别解释说: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4水,北纳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的长江之水,除调弦口已建闸堵塞外,其余3口为长江分流。但是,尽管7水入湖,洞庭湖却只有城陵矶一口出水。而鄱阳湖同样也是赣、抚、信、饶、修5河同时汇流,仅经湖口下泄长江。这样,当两省4水5河上游持续暴雨,长江洪峰经过时,两湖出流都存在严重的荆江干流壅阻顶托现象。这种现象从60年代后日益加剧。1998年的洪水中,鄱阳湖入口处的湖口县城便因江水倒灌而被淹。
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人称“八百里洞庭”,唐诗中便有“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的说法。1524年之前,湖泊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至清朝道光年间,湖面广阔达6270平方公里,到19世纪末,面积仍在5400平方公里左右。1825、1873年,因荆江北岸各口皆堵,江水南逼,导致藕池口和松滋口相继被冲决,从此,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大量泥沙从长江涌入,渐渐沉积而成沙洲。到本世纪40年代,洞庭湖已一分为三,割据为东、西、南洞庭湖。目前,西洞庭名存实亡,几近淤废;南洞庭苟延残喘,接近消亡。到1985年,洞庭湖面积仅为2691平方公里,名落鄱阳湖之后。
8月12日,洞庭湖出现了罕见的海市蜃楼景象。据岳阳市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说:“这是由于洞庭湖持续高水位后,水面宽阔,水气蒸腾,构成了产生蜃景的有利条件。”
这次蜃景前后持续了约1个半小时。8月12日清晨5时40分,湖上东方的天空托出了一个方形的太阳,接着,真实的太阳升起来,两日同辉于天空中。6点10分开始,东洞庭湖浮上天空,暗红色的水波中横卧着几个黛青的小岛,其中最大的一处如同君山一般。银色的光环萦绕着小岛,岛上闪烁着红、黄、紫色的光点。天空的湖面上飘荡着一艘艘南来北往的船只,时隐时现。有的如轻舟,掠水而过;有的似驳船,吃水而行。又过了约20分钟,大小两个湖泊上下出现。小湖如镜,银灰敷底;大湖如画,淡红着色。湖中岛屿、船只清晰可见,并时时变化着形状。至7时15分许,蜃景才最后消失。
当地气象专家说:明、清时代,洞庭湖君山附近经常出现海市蜃楼这种光学现象,当地府志、县志中都有很多完整的记载。但由于近100年来洞庭湖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面积急剧萎缩,水面不够宽阔,以至海市蜃楼景观大大减少。
据国家水利部门统计,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