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洪水





和围湖堵汊灭螺,围堵湖汊90多处,修筑大小垸6个,消灭钉螺面积4。22万亩,占全县总钉螺面积的52。8%。1975年,该县成立汨罗磊石灭螺围垦指挥部,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灭螺,共投工日2800多万个,围堵湖汊90处,修建大小垸12个,完成土石方2。3亿多方,消灭钉螺面积89。56万亩。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在与天斗、与地斗、与病斗的血战之中,洞庭、鄱阳湖的面积也在逐步缩校从1949年以来,1659平方公里的洞庭湖湖面和1301平方公里的鄱阳湖湖面被斗志旺盛的湖区人民围垦成良田。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便有1。3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被围垦,这相当于现在的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5大淡水湖面积总和的1。3倍。其中8大湖面积减少了33。3%,达5500多平方公里,超过1个鄱阳湖。
  洞庭、鄱阳湖区都是湘、赣两省的“鱼米之乡”。尤其从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长江经济发展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洞庭、鄱阳湖区更是成为两省的油海、粮仓和鱼池。湖南全省40%的商品粮、90%的商品棉、50%的商品油和70%的商品鱼均来自洞庭湖区,湖区城乡固定资产已超过全省的一半,各项税收占全省的2/3。刘新煌说:“正因为湖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每年洪涝带来的经济损失也随之加大。”
  据统计,洞庭湖区1980年水灾的直接损失为2。7亿元,1991年水灾损失便达28亿元,1994年仅湘江流域的水灾损失达85亿元,1995年资江、沅水水灾损失达200亿元,1996年湖南省大洪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80多亿元,其中洞庭湖区便达303亿元,今年则已超过400亿元。
  在最近5年中,全世界损失高达10亿美元以上的气象大灾多达数十起。1997年全球538起主要自然灾害中,60%以上为水灾、风暴等气象灾害。据有关方面统计,90年代初,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已突破1000亿元,比50年代的80亿元增加了近13倍。
  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损失与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同步增长,年增长率都在9%以上。今年这次特大洪水的雨量和一些洪水指标虽然小于1954年,但近40年洞庭、鄱阳两湖流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和湿地生态的严重破坏,却使水灾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1954年的水平。
  3、经验治湖路难行
  从1998年7月份开始,湖南省岳阳市原水利局副局长张华旦总工程师就一直坐镇云溪现场指导抗洪抢险。现年59岁的这位专家1964年从武汉水电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岳阳从事水利工作。他半开玩笑地说:“岳阳这个地方很倒霉,因为湖南省所有的水都要经过这里,全国1/7的水量都要流经洞庭湖,岳阳淤水面积达130多万平方公里。”
  几年前,张曾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出有必要在岳阳君山农场林角佬处修筑一道6至7公里、36米高程的堤防,以防止长江水倒灌洞庭和将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口。这一方案在长沙经过众多水利专家研讨后,认为可以在做完物理模型后实施。但是,湖北有关部门却对这一方案持否定态度。
  1993年4月,朱容基、陈俊生在洞庭湖区考察时,提出“要把洞庭湖列为国家治理大江大河的规划进行重点治理”。同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湖南省洞庭湖综合治理现场办公会议纪要》。
  按照中央的意见,湖南省有关部门很快制定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修规划》,提出应该将城陵矶以下的寡妇矶拓宽,将牌洲湾裁弯取直。湖南省有关方面曾请南京科学院做过牌洲裁弯实验,实验表明武汉水位仅会上升几公分,而洞庭湖水位却可下降0。5米。然而,这一规划也未得到湖北有关部门的接纳。
  张摊开地图,指向岳阳城陵矶下游说:“长江中下游宽度一般都超过1800米,但在这里却只有1100多米。原因是这里有鸭栏、寡妇矶、螺山等3个卡口,长达30公里,使长江形成环流。再往下的牌洲湾是一个360度的大弯,最窄处只有几公里,使长江下泄洪水严重受阻。显然,裁弯应该系统裁,不能只裁上不裁下,而且从科学的方法上说,应该先裁下后裁上。”
  1967至1972年长江3次裁弯取直都在荆江河段,其中一次是自然裁弯,两次是人工裁弯。中洲子、上车湾和沙滩子裁弯后,受益最大的就是江汉平原,汉口水位因此还下降0。5米。而洞庭湖水陡然增高约1。5米,华容洪山头的子堤挡水高达2米,从洪山头到君山158公里堤岸,水位抬高非常明显。
  荆江河段裁弯后,同时导致洞庭湖出口的长江水位抬高,江水倒灌入洞庭。张说:“这种现象在60年代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1998年8月13日,湖南省政协八届三次常委会在长沙闭幕。许多委员在会上呼吁,要增加洞庭湖治理的科技含量,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法,使其由经验型治理转向科技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江西省防总办公室主任祝利贵说:“今年江西在抗洪抢险中便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方法。如对重点险段采用射水造墙法、高喷灌浆法、垂直铺塑法。九江堵口时更是采用了钢木土石组合坝。”
  据了解,1998年洞庭、鄱阳两湖地区抗洪中,共有53000多名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站在抗洪一线,现场指导抗洪抢险。张华旦说:“不过,地方一些水利部门仅仅是在抗洪时才想到了专家、技术人员的作用。如今一些地方水利部门的主要领导甚至连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没有。”
  1996年洪灾之后,湖南省曾下发文件,要求地、县、市一级的水利局长必须是专家。但据了解,湖南华容、汨罗等地的水利局,仍没有一个水利专业的大学生担任主要领导。岳阳市8届水利局局长,也仅有两位称得上专家。许多水利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想进水利部门,常常被拒之门外。
  1998年的洪水中,江西南昌的昌北开发区受淹严重。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刘政民说:“原因就是开发区填湖建房时,不请专家,只图便宜,根本不建电排站。当时,省委想在这里修建3个大院,便先向我们咨询。我们告诉他们,这里地势太低,没有防洪排涝设备。结果,省里打消了在这里建房的念头。”
  1988年,《水法》开始实施。1998年是《防洪法》实施第一年。刘说:“只有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综合治水,而不是盲目依靠经验和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湖区的水患才有可能根治。”
  建国40多年来,洞庭湖区人民累计投工30多亿个,地方和群众投资达30多亿元,修建了一大批防洪排涝设施。一般年份,湖区农村劳力每年修堤两个多月。在一些重点堤垸,他们一年中甚至有100多天时间在修筑堤防。如1949至1986年,湖南湘阴县累计完成土方超过1亿立方米,年均273。87万方。汨罗县共围垦千亩以上堤垸5个,改造老垸1个,修筑防洪大堤101。2公里。累计投工3184万个,完成土石方2432万立方米。
  人海战术和体力劳动,使抗洪防洪成了湖区人民常年的一种“集体活动”。
  1993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上游和密苏里河泛滥,这次中西部的大洪水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大和破坏最严重的一次。许多人事后认识到,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只不过是强行地试图恢复它们的洪泛区。人与经济的损失促使当地人彻底反思如何对大型河流进行管理,一家机构向洪泛区管理特别工作组提出建议,结束依靠工程和结构物的防洪方法,把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而不是分片单独管理。与此同时,应该制定一种可持续的水战略。
  从1986年以来,列入国家基本建设工程的洞庭湖、鄱阳湖区治理一期工程已经历经12年,开始接近尾声。1993年12月,湖南省制定的洞庭湖第二期治理规划通过水利部的审查,并报国家计委审批。湖南省还提出了“深挖泥,高筑堤,强排涝,救命楼”的12字方针。
  但是,如何使洞庭湖和鄱阳湖区的经济发展不破坏湖泊的生态功能呢?古印加人有句谚语说:“青蛙不会喝光它生活所在的池塘。”
  也许,在这次触目惊心的大洪水之后,如何维持淡水生态系统,制定一种可持续的水战略,使广袤的水土成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稳定性的基础,应是决策部门和专家机构及时思考的关键问题。近几十年来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种种行径,如今都一起让我们开始自食苦果了,这使我们发展生产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潜力大打折扣。
  中国并非一个水资源充裕的国家。就在洞庭湖区抗洪救灾的同时,湖南南部郴洲等地区的533万干部群众却在抗旱救灾。截止到8月18日,该省衡阳、邵阳、株洲等7个地市、59个县、1139个乡镇遭受严重旱灾,受旱农作物面积达931万亩,6604个村民组、71万人和2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1046座小型水库降到死水位,44。75万口山塘干涸,2499条溪河断流。
  一边是洪水滔天,一边是土地干裂。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忽略了大自然的极限,只是凭着自己的意愿去战天斗地,这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水利工程兴建的同时,我们却很少有人去考虑它们对河流、湖泊、湿地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
  三番五次、持续数月的洪水不是为了考验我们坚守堤坝的能力和勇气,而是在痛苦地呼吁一个崭新的水纪元的到来。在今天的现状中,实现江湖较为完善的管理,不能不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分散水的控制权,变自上而下的决策为更多人的参与。这是在江湖管理中实现人类与经济全面发展的必要转折。
  第四节 松嫩想不到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嫩江、松花江从来就算不上是很大的江河,更不是很凶猛的江河。所以1998年的松嫩特大洪水,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料。就是黑龙江本地人,绝大多数对这场大水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七八月份,他们迎来了“超百年一遇”的洪水,而在此之前的6月份,他们许多地方还在抗击着多年不遇的大旱呢。
  据此间水利部门的同志说,他们查过嫩江流域的一些《地方志》、《水利志》,象1998年这样大的水,不单是百年难遇,有记载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发生过。
  松嫩流域出现这样大的洪水,也并非都是天公作孽,只是许多迹象人们没有注意或重视而已。
  1、开发的代价
  洪水的所谓“50年一遇”、“百年一遇”,其实都是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测算的一种概率。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自然环境,近一百年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黑龙江的开发史也就仅仅百年左右。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整个东北地区的总人口才不足万人。现在仅黑龙江省就已达到3000多万人,比百年前增加万倍。百年前荒无人烟的辽阔森林、草原和沼泽,如今已开发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现在使用“百年一遇”之类概率的说法,是否还合适?
  东北林业大学的葛剑平、王政权和赵惠勋3位教授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研究工作。他们都强调,98年的洪水之所以这样大,气候变化的因素是主要的。同时,人为干扰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加剧了洪灾的规模和为害程度。其中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对东北地区行洪和灌溉的影响尤其明显。
  他们指出,这次松花江的洪水主要来自嫩江,而嫩江的源头和主要支流,都来自大兴安岭主脉的东坡和伊勒呼里山南坡。大兴安岭林区的这片区域,正是六七十年代我们从事森林采伐的重点地区,原始森林已消灭殆尽,只留下大片的调节地面径流能力比较差的次生林。甚至还有大片的林地已被开垦为农田。
  36岁的黑龙江省政协委员葛剑平教授,曾谈到他在松花江源头长白山上的一次难忘经历。9年前,他在长白山半坡原始林带和次生林带相交处搞调研,突遭暴雨,一夜之间降雨量高达100多毫米。次生林带顿时山洪滚滚而下,山水浑浊一片。过了一天以后,原始林带才开始淌出清亮甘甜的涓涓细流。一左一右,形成鲜明对照。
  乱砍滥伐森林,不单使其消洪补枯的能力减弱和消失,而且也造成了水土的大量流失。葛剑平说,他的导师周晓峰教授过去常说“铜帮铁底的松花江”。现在我们已经不能这么说了。嫩江、松花江的泥沙含量已经越来越大。在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斯大林公园对面,就聚起了两个大沙坨子,形成江心洲。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