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
其它各州也有的说是张仲曜,有的说是于伏仁轨,而马超的位子,于伏仁轨与罗佑通都各有拥护者。这段时间,河西各城寨里最常见的景象,便是劳作一天的男女老少聚在茶社酒馆之中,一壶茶,两角酒,炒豌豆和五香瓜子各半碟,听上先生说一段话本,然后大家颇有兴致地争论当今五虎上将的名次。这些因缘附会的解说越来越流行,安西军诸将也没有加以阻止,不少军官还以此为荣。
到了后来,陈德的女眷也被好事者对号入座,黄雯与周后被附会成了甘糜二位夫人,回鹘公主是孙尚香,那些加入安西军的回鹘勇士倒也不以为忤逆,反而和汉军一起讨论回鹘英雄里面谁是周瑜,谁是鲁肃的问题。大家似乎都觉得,现在蜀国和江东成了一家,扫灭中原满朝的白脸奸臣,似乎是指日可待了。
这些风言风语传到周后耳中,她表面上只付诸一笑,心情有些恼怒,有些失落,更多的却是越来越有些忐忑不安。
满城里知道周后真正身份的只有萧九一人而已,其他人都只当她是陈德的夫人。这时代的人并不像后世那般独立,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总是不自觉的希望头上有一个英明神武的领袖来关照着自己,现在寄托着安西军民人望的陈德与黄雯都被迫寓居汴梁,而陈德与黄雯在安西军民中几乎高到极致的威望,都顺理成章的由她生受了下来。
周后不似黄雯那样和煦和亲,出入总面罩轻纱,举止却宛若天成地给人以雍容华美之感。她出现在哪里,就必然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不管是为货品价格争得面红耳赤的,还是旁若无人口沫横飞的,甚至正在打骂孩童的,一看到这个全身从头到脚笼昭君帽下和斗篷下的婀娜身影,都会不自觉的把声量放低下来。男人会把肮脏的衣袖背在身后,女人会不自觉地偷偷拿手理一理头发,身边有镜子的都会瞄上一眼,总之,都想在这位周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体面有礼来。敦煌城里负责治安的捕快甚至戏称,军兵百姓不管如何骚动,只要周夫人一到,立刻便会恢复秩序,个个都变成彬彬有礼的君子。
就连掌管敦煌的萧九,偶尔觐见周后时那种恭敬和客气的态度,也令周后迷惑,他到底是尊重自己是江南国后,还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了陈德的一位夫人。伴随着河西军民几乎把她当成了主公陈德留在河西的一种象征,周后有时也会陷入身份的困惑,她会注意自己的仪表,甚至会为偶尔看到的不平事,她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了这个夫人的角色,去为这些子民排忧解难。
敦煌城头,戍守的军士颇有些尊敬地看着周后几乎已成雪雕一般的背景。他知道,夫人在等待一支西出玉门关的军队返回。
终于,远方风雪交加的地平线上,一杆红旗一跃而出,在越来越大的雪片夹着这飞沙里,仿佛一团火,叫人眼前一亮。“夫人,他们回来了!”早已动得嘴唇发紫的婢女欢呼雀跃道,随即皱起眉头,在这冰天雪地里站得太久,脚早已冻得麻木,刚才跺了两下,立刻痛得钻心。
教戎军骠骑营百夫长李朗左手握着软软地马缰,右手下垂搭在鞍上,裹在狼皮大氅里的身体斜歪着。他便是李煜托孤给陈德的李天和,到了岚州后化名为李朗。
陈德赴汴梁为质,原本是将李朗托付给乡校祭酒梁左丘与萧九共同教导,希望他能够学成文武全才。这李朗不知何故,居然子不肖父,执意要从军历练。不知李朗身份的梁左丘大为赞赏,萧九无法,只得密报陈德,陈德想李朗今年已经年满十八,应该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便叮嘱萧九叫李朗去投入军纪最好的教戎军,若是本事不够,那他自己也没话说。
国朝自古以来都是穷文富武。金陵李氏虽然重文轻武,但豪门子弟不指望进士及第,便无须皓首穷经,为人父母地大都希望子女能够文武双全,不少纨绔子弟也以习武为名干些飞鹰走狗的勾当。因此这武教习便和文先生一样,每家王府都养了好几个。李朗少时便有王府的教习指导练习马术射箭,根基打得尚算扎实。遭变大变之后,更加勤练不辍,身边又多是牙军营的悍卒请教。因此,李朗只凭着一身弓马功夫,居然硬是通过了教戎军军士的选拔,更由于他识文断字,熟读兵书,犹能照顾部属,一年之内,先以勇力夺了十夫长,后来又被推举为都头,十八岁为百夫长,放眼安西军中,也是一桩异数。
此时李朗手下的骑兵个个都和他一样,疲惫不堪,有的人还受了伤,好几匹马背上驮着装满骨灰罐子的白叠布口袋。可是,每个人的神色都兴奋不已。就连那疲倦地几乎连眼睛都快要合拢了的掌旗兵,也奋力将那杆教戎军大旗向前擎起,北风呼啸,迎风翻卷着大旗仿佛要将掌旗军士连人带马吹翻在地,那大旗却只是猎猎飞舞,更显出一种坚韧的力量。
来到城内,近百骑兵交验了印信后,缓缓通过城门洞。
这一年多经营天山南北,确实和陈德当初预想的一样,在天山南麓进军十分顺利,沙漠中以绿洲农业和接待往来商贩为生的村镇十分欢迎安西军重返西域,因为这就意味着东西商路贸易的重新繁荣,当地居民的生活会因此而更加富足。因此,负责经营天山南麓的练锐军只以两千轻兵西进,就一直前出到了于阗国西境,并且和于阗国主李圣天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而天山北麓的情况则比陈德所想更为复杂,不光有得到喀拉汗国支持的高昌回鹘盘踞在从龟兹到西州的广大区域,还有数量极为巨大的马贼出没,这一年多来,教戎军最主要的作战对手不是高昌回鹘,而是肃清小则数百人,大则数千人的马贼。剿匪作战的难度甚至比骠骑军征服草原部落的难度还要大。
进了城里,李郎将用来遮挡风沙的面巾拉到脖子,露出一张俊脸,两道浓眉下面,一双眼睛里透着与他的面容不相称的成熟气质。细细看来,竟然与寓居汴梁的陇西郡公李煜有三分相肖之处。他的目光锐利,一扫便看到从城上匆匆走下,正在人丛中关切地看着自己的周后。李郎胸口上被马贼刺伤的地方有似火烧似地疼痛,目光旋即暗淡了下来,转到别处,仿佛从来不认识周夫人一般。
门洞里面早有得到消息的军事眷属数百人在几十步外翘首相侯。安西军规矩甚严,即便是官兵在城门口遇见等候的眷属,也只能在兵将归营后方能回家,这些眷属聚集在这里等待,不过是为了看上一眼,确认出征的儿子、丈夫、父亲安然归来罢了。当然,端坐马上地骑兵们也会和站在街道两旁家人打几声招呼,而没有看到家人平安返回的眷属,有的当场便失声痛哭,有的默默地带着孩子转回房舍,等待着军府确认噩耗。
骠骑们无暇停留,径直穿过街道,来到萧九日常办公所在的沙州刺史衙署,李郎通报之后大步入内。其时天色已黑,萧九仍然在衙署之内办公,他别无家小,每日白天处理各军往来上奏,晚上则整理思绪,将重要之事报与陈德和辛古知晓。
第十八章 误解
萧九衙署前高挂着的灯笼,上面用隶书大大地写着“安西”两字,这一年多来,教戎练锐两军无数袍泽血洒大漠,便是叫马贼远远看见这两字便望风逃遁。
“李都头,此番联络伊州刺史陈在礼,结果如何?”埋首于案牍之中的萧九抬起头来,对他温和地笑笑。
李朗眼观鼻,鼻观心,面沉似水,双手抱拳,沉声道:“启禀萧将军,伊州刺史陈在礼,已经决定率全州军民投入安西,只待大人前往安抚点验。”
“什么?”萧九大喜过望,派李朗这一百多人前去联络伊州,原本只想与陈在礼一起联手对付马贼,他怎么也没想到,李朗居然能说服陈在礼来归。
伊州州将陈在礼乃是安西四镇余脉,第十几代先祖起便在伊州为将,朝廷将安西四镇主力调回中原后,吐蕃、回鹘相继来侵,陈氏诸将与周遭胡虏虚以逶迤,苦苦维持局面,直到今日。这陈在礼手下可是有将近三千精兵啊,皆是与回鹘、马贼交战中千锤百炼下来的精锐悍卒,而陈在礼本人,也被西域尚存的安西四镇余脉奉为首领。教戎、练锐两军进入西域以来,所收服划地自守的汉兵虽然不少,大都只有数百人一股,或者干脆就是一些武装了的村落,得到盘踞在西域将近两百年的安西陈氏的投效,可真是如虎添翼了。
“陈氏领有伊州已历数百年,虽然对我军并无恶感,但却总不愿归顺。不知此番为何如此干脆?”萧九抬头,忽然发现李朗的面颊白得像纸一样,脸色一变,问道:“李校尉,你可是受了重伤?”
李朗以右手扶着左肩下侧,勉强笑道:“不妨事,被贼子咬了一口。”
萧九见状脸色一沉,喝道:“既然身上有伤,交完令便赶快回营疗伤调理。伊州情状,明日再报知与我,或者回头你派一名口舌便给的军士前来报告即可。”他对于李朗的身份心知肚明。从安西军的角度来看,军中有金陵李氏、后蜀孟氏后人,日后江南、蜀中两地便可传檄而定。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萧九也是做过托孤之臣的,自然也不希望李朗出事。
李朗本想将事情禀报清楚再行回营料理伤情,伤口处的剧痛一阵强过一阵,若不是靠着毅力支撑,只怕早已痛晕了过去。他的背已经全部汗湿,便拱手道:“谢萧将军体恤。”转身缓慢走出了正堂。萧九凝视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李朗遥遥晃晃地骑乘着战马返回军营,他适才全凭这一股蛮劲撑着精气,现在交完了令,整个人松弛下来,剧痛和疲劳如同潮水一般阵阵袭来,几乎便要在马上晕厥过去。这趟伊州之行中的场景便如同走马灯似地在眼前晃来晃去。
“归顺朝廷,为什么要归顺朝廷?朝廷给了我们什么好处,西域汉人断头洒血,开垦了这片土地。朝廷一声令下便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四镇子民尽数沦为异族牛马,为奴为婢的时候,朝廷在哪里?西域汉人血流成河,妻离子散的时候,朝廷在哪里?由汉至唐,由唐至宋,我西域士民,不过是朝廷眼中的弃子而已。”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伊州骑军都头蔡涟愤愤不平的面容浮现在面前。就是这蔡涟,带领五十骑兵去阻截三百马贼,最后丧身胡尘,被挑在马槊上的首级仍然怒目圆睁,那逼视的眼光让李朗不敢正视。
“混蛋,我们是汉家军队,将士的墓碑上当然要刻汉字!”伊州州将陈在礼怒气勃勃地训斥着一个不小心问墓碑用回鹘字还是汉字来铭刻阵亡军人姓名的工匠。伊州沦陷数百年,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分别向吐蕃和回鹘称臣求和,献上土地和子女玉帛,这些屈辱的回忆,是历代陈氏守将心中最不能揭开的伤疤。数百年来,吐蕃和回鹘人在伊州生息繁衍,与汉人杂居在一起,渐渐地便有了混种的趋势。而守将陈氏保持伊州独立性的一条原则便是,军中只通行汉语,死后墓碑一律只铭刻汉字。
左胸上的创口又似燃烧一样的剧痛传来,“噗”的一声,是那马贼魁首一槊刺来,只要往下偏上数分,就要刺中心口,不知为何,自己却似乎感觉不到疼痛,不待那凉沁沁地槊尖旋转翻搅,左手死命地抓住槊杆。
“喝!”地大叫一声,对面那敌人地眼眸中终于透出了一股恐惧,不待他撒手躲避,自己运起全身力气,忍住疼痛,将那槊杆往里拉了几分,右手刀落,站在那敌酋的脖颈上,鲜血喷溅了自己一身。敌酋授首,自己斩断了槊杆,小心翼翼地将敌酋那马臀后面蔡都头的首级解了下来。
眼看军营渐近,自己营帐中灯火闪烁在望,李朗所有的毅力似乎终于消耗殆尽,在一阵怒潮般的疼痛袭来后,眼前一黑,软软地歪在了马上。
黑暗中,只嗅到一股香甜的味道,李朗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金陵,无忧无虑的王孙公子,衣香鬓影,越女吴娃,如果不是遭逢大变,师傅带自己来到西北,恐怕李天和将永远是一个不识人间疾苦,成日里玩弄词章的浊世佳公子吧。父亲、母亲、小姨,师傅,还有许多军中袍泽的面容,忽远忽近,忽明忽暗,朦胧间,师傅忽然身披黄袍,头戴金冠,三军将士都朝他三呼万岁,在他的左右娘娘,近前看时,一位是黄女史,一位赫然却是小周后的面容,她看向师傅的目光,说不出的亲怜蜜爱,就好像当初小姨进宫时候看向父皇的目光一样。李朗想要大声呼喊,可是这三个人径自接受者三军和百姓的朝拜,竟无人看他一眼。他想奔过去,质问师傅和姨娘,可是身体却无法动弹。猛然用力,李朗睁开了双眼,却发现自己已然躺在了营中的帐内。身上的衣甲已经解开,一双素手正仔细地给自己缠裹着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