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
听陈德又将重任交托,李斯不禁精神一振,他思来想去,这税吏府主要还是负有查探之责,若是真有作奸犯科之辈,在巡回裁判所面前,税吏府的讼师与那被告者乃是对薄公堂的关系,真要处置谁也是裁判所的权责,于是李斯秉道:“主公的意图,臣大体领会了,有两点尚需主公明示。一是当前各州税制税额皆不相同,税吏府是否有重新规划,统一税制之责,二是现有州府税吏及左丘先生处文士人数少,有的还不堪用,可否由税吏府张榜延聘善于理财的人才。”他说完便忐忑不安地看着陈德,第一条实际上大大扩张了税吏府的权能,而张榜延聘人才更是公开的扩张税吏府的人事班底。
陈德沉吟片刻,沉声道:“虽说各地情形不同,但国家制度还是要慢慢统一起来,否则负担不均,何以服众。当前各州税赋暂定土地税、矿税、商税、工税、市税、关税六种吧。土地税按照按照二十税一制,工税则十税一。矿税由煤、铁、盐、金、银、玉矿的开采权竞标而得。针对没有固定店铺的商户,按人头征行商税,有固定商铺的商户,按照铺子征收固定的市税。关税在吾安西边境设卡收取,入境的货物皆十税一,出境的货物暂不征税。”
他见李斯在凝眉记忆,又补充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这规划吾也是信口一说,切记不可死记生搬,你下去找娴熟税制的胥吏做个方案,既要保证军府财赋,又不可涸泽而渔,致使士民怨声载道。再者,铨选税吏之事倒是可行,不过务必要做到公开公正,可以仿效前朝科举制,但不考诗词文赋策论,专考经世理财之学,不可因私废公,落了吾安西吏治的名声!”
李斯又道:“若是铨选出来的税吏无法通过谁御二艺的考核,不能晋身仕途,又该如何?”他虽还未正是上任,但知道为手下人谋利乃是坐稳上位的关键,陈德划分的士人与荫户的分野,丝毫不下于宋国的有功名的读书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地位差距,若是税吏府的官吏每日出去见着军士都低头绕路,李斯这个税吏府首任长史的的脊梁骨只怕都要被下属戳断了,谁肯为他卖命分忧。
陈德见他眼中又有些热切之光,刚刚从军队体系中出来,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要与军士阶层抗礼,果然是一块材料,点点头,沉声道:“尚武尚功乃国家体制,不容置疑。税吏倘若不能晋身士人,可以如护民官一般,做吾的,也就是皇家的荫户,旁人不得侵犯。但若是没有士人身份,不管官职做得再高,终身拜爵无望。”后来,他这话被李斯拿去作法,径直给所有未入士的税吏都发了一枚“皇家税吏”的胸徽,后来连带着具有文士身份的税吏也以自称“皇家税吏”为荣,而税吏则作为夏国新兴的官僚集团的先驱,被军士们戏称为看守国库的忠狗。
“主公,治国之道,当文武并重,现在考核文士射御二艺的标准实在太过苛刻,合格者太少,臣为国家社稷,斗胆建言,降低射御二艺的考核标准,为更多的文士打开进身之阶。”张仲曜在旁便突然插口道,在陈德的文士标准下,安西各州县陷入的文官陷奇缺的状况,大部分为官府做事的文人都屈居荫户,虽然目前在军士阶层对地方控制力极强的情况下,文官集团显得可有可无,但熟知史实的张仲曜却总觉得有点忧心忡忡,眼下见陈德对李斯的税吏府打开方便之门,便抓住机会进谏。
陈德看着张仲曜,叹了口气,道:“汝说的情形,吾已知之,只是国家尚武之风决不可更改。”他顿了一顿,控制住自己想要提及未来金国、蒙古帝国、后金国对中原文明如同狂风暴雨一般的摧残,因为在现在的安西军上下来看,草原部落实在是够不成威胁,而陈德看到的,则是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任何文明国度,一旦武风衰败,便是被野蛮民族强暴和摧毁的下场。更何况,安西,连同大宋,便是在世界上最为凶暴的游牧民族发源的亚欧草原身侧,在冷兵器时代凶暴的最后一页,安西的军事实力一直保持压制着那些不服归化的草原民族至关重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反过来,恰恰应该是紧连欧亚大陆草原,与崇尚杀戮和战争的野蛮民族之间无遮无挡的华夏族人时时警醒自己的话。
“吾所制定的射御二艺考校,乃是为国家蕴育尚武之风,此时谈论功过为时尚早,百年之后,便见分效。眼下的习文的虽然不能晋身士人,但只要选入如税吏府这样的国家机构,尽可纳入吾的荫庇之下。将来吾国的读书人,有心做文官而不走武途的,自然会从小习练射御二艺,日积月累之下,文人达到当下的考核标准应不甚难,而国家尚武之风已成。”
张仲曜见陈德执意不肯降低标准,只好不再说此事,领命告辞而出,与李斯一同策马并辔而行,拱手道:“恭喜李兄,将来出将入相,便从今日始。”心中若有憾焉,暗道,主公莫不是恼吾明知有宰相前程,仍然不知自爱擅自行事,便将这税吏府交给李斯去筹建,看来这趟大食之行,须得打起精神办事,勿要让他给比下去了。
第十章 私学
陈德处置完张仲曜与李斯二人,犹坐在花厅之中思量得失。得到诸将欲将自己灌醉后黄袍加身的密报后,尤其是李斯张仲曜的做法,陈德颇感震惊,感到自己被整个军士阶层所裹挟。这才痛下决心,将李斯革除军职,转做税吏府长史,重建日益边缘化的文官体系,以加强自己的权威。
黄雯亲自端着一碗稀粥上来,埋怨道:“明知诸将要灌你酒,也不知道爱惜身体。”陈德接过粥碗,笑道:“吾寓居汴梁经年,各地全靠诸将经略,其中颇多劳苦功勋,昨夜痛饮一醉,也是聊表亲厚之意。”黄雯不欲干预政事,便转过话题,道:“那设计陷害你和姐姐的,果真是张将军和李将军么?”陈德点点头,道:“谋国大业,动辄身死族灭,他们使出些手段也没有什么。”黄雯见他若无其事,不由啐道:“还没什么,若竟让他二人得逞,叫你何颜以对姐姐和国主?”
陈德听她话中竟隐隐有些醋意,心下大乐,笑道:“那吾只好亲自向国主负荆请罪。”将喝得精光的粥碗递还给黄雯,沉声道:“他二人是吾的部属,所谋者亦出于忠心,为人主上者,岂能没有担当。”黄雯却忧道:“国主误会甚深,妾身现在连国主身在敦煌之事,也不敢叫姐姐知晓。若是让她知道了国主为着猜疑,还写下休书,真是情何以堪?”陈德亦是头疼,这男女之事实是有嘴也说不清,挠头道:“为今之计,先待李煜的怒气平复再说吧。”既然已决意称帝,陈德便不再守君臣之份,方才在黄雯面前直呼李煜之名,黄雯一呆,旋即明白过来,眼神颇为复杂地看着自家夫君。
自那日陈德劝进走后,李煜越想越是气愤难平,想不通陈德将自己如此戏弄折辱,究竟是为何?连着旬日禅心难定,见护卫军士皆不限制自己行动,出门只远远地在周围保护,便随意走出散心。
来到一处茶肆所在,忽然听到那讲话本的将惊堂木一拍,喝道:“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列位,这南朝重文轻武,民风软弱,却也有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独抗残暴之师,说英雄,道英雄,今天吾讲的便是‘陈节度火烧采石矶,辛骠骑阵斩吴越王’。”周围的百姓都轰然叫好。
听那话本讲的是江南旧事,李煜便叫了壶茶坐下来,却越听越不是味儿。那说书的先生为着讨巧讨喜,将南唐朝的其它文臣武将才能功绩都避而不谈,更将江南国主形容得软弱昏庸,冥顽愚昧,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衬托陈德的英明神武。江南沦陷后,李煜原本颇有几分自责,但这讲话本的却将他的一分偏颇,给描摹成了十分错处,越说越是不堪,仿佛中人之资也远远未及,白白可惜了一朝重臣,尤其是陈德的忠肝沥胆,而旁边的市井小民听得津津有味,信以为真,不是高声叫“好!”“可惜”,甚至有人不干不净地骂道“南朝怎生得出这软蛋皇帝!”
刚刚平复下去的怒火又升腾起来,李煜正欲起身便走,却听旁边桌上人叹道:“江南国主也是一代文章种子,若论做长短句的功夫,便称才高八斗皆不为过,只可惜生不逢时,遇到这武夫当国的年月。”
闻听此言,李煜便又坐了下来,拿起茶杯,转目看去,却是两个读书人模样的在喝茶闲聊。
“邓兄,你这么说便是执念了,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易时移,当今之国皆胜于气力。南朝固守着文弱之风,不尚武功,这才得宗庙沦陷,国破家亡的恶果。以吾看来,后主这舞文弄墨的本事越大,引导得南唐国尚文之风愈烈,于国家危害越大,反而不如中人之资了。”王坚身穿着一袭布衫,颇为激动的说道。
邓伟颇有些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同窗好友,自从拜读了一些据说是西域传来的奇书,王坚便时不时陷入一种莫名亢奋好辩的状态,“入了魔障,”邓伟暗道,却举起茶杯喝了一口,沉声道:“王兄,你可不要再随口引用那些西域书中的词句,小心传到先生耳中,又惹先生大动肝火。”提到梁左丘先生,邓伟和王坚脸上都浮现出尊敬的神情,他二人皆是贫寒学子,梁左丘将他们收留在书院内,落在自己荫庇之下,只分派一些抄写书籍的工作,实质上却是爱惜两人之才,资助他们求学。
从岚州迁移到敦煌,梁左丘又和友人集资,在鸣沙山下千佛岩旁开设沙州书院,将陈德手书“书院之内言者无罪”的碑文立于书院之前,确实使书院内的讨论辩驳达到几乎百无禁忌的地步。数日前,几个睢阳书院的狂生游学至此,见了那石碑,更壮胆以“陈德乃窃据边寨之乱臣贼子”之语挑起辩驳,王坚等沙州本地学子自是挺身迎战,辩论中,王坚无意中展露领悟自西域书中所谓“辩证法”与“形名逻辑”两门学问,驳得那几个狂生张口结舌,掩面羞愧而去,但王坚私学旁门左道的事情也随即被梁左丘先生发觉,下来对他大加申斥,并指出王坚基本学问根底未深,轻易去钻研那些迷人耳目的西域学问,极易误入歧途。
听好友叮嘱,王坚眼神一暗:“若是此番投考税吏府得中,要聆听左丘先生教诲,便不似从前那般容易了。”他二人不欲久居人下,刚好李斯的税吏府张榜延聘,便相约进城来投考税吏,这才从考场出来,暂且歇一会儿再回书院。
李煜在敦煌也颇闻得梁左丘大名,号称文宗,但为军府强行推行缺笔字一事,愤然将书院改为私学,陈德亦只能优容,书院门口言者无罪的石碑照旧未去。梁左丘利用陈德特许的文士可以荫庇三十户的权利,大力将不习射御的友人和弟子招致书院,形成声势,更上书军府,据理力争,迫使陈德颁布不论官学还是私学,都可以免费获得营建校舍的土地的法令。由于官学和军中都只教授缺笔字,安西各州县的殷实人家纷纷兴办私学,让子弟同时学习安西军中的缺笔字和原来的汉字。官学现在只能教授迫于法令须得识字的军士百姓,或是上不起私学的贫寒子弟,原本富家子弟充斥官学,这些人无书可读,终身半个大字不识,如今反而得了实惠。
这梁左丘先生,倒是个有风骨的读书人,李煜心中暗道,不免起了好奇之心,站起身形,不惜降尊纡贵对王坚和邓伟两人拱拱手道:“鄙人姓李,名嘉,字钟隐,久仰左丘先生大名,不知两位可否为吾引见?”他面如冠玉,俨然是个饱学儒士,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别人便是装也装不来,王坚和邓伟一见便不起疑,忙起身客气相见,闲聊间王坚又挖苦那讲话本的信口胡诌,令李煜大为高兴,三人喝了一会儿茶便动身往鸣沙山下的沙州书院而去。
来到沙州书院,通传过后,邓伟便径自带着李煜到书房拜访。梁左丘与李煜皆是满腹经纶的人,这一见如故,寒暄过后,都有恨晚之感,谈诗论文之后,李煜见梁左丘桌案上摆着几本书,看笔画皆是那简陋不堪地缺笔字,不由大为惊讶道:“听闻左丘先生大力反对安西推行这缺笔字,指斥此乃饮鸩止渴,解一时之忧,留万世之憾,为何还在看着些缺笔字的文集?”
梁左丘比在岚州之时多了几分沧桑容色,但气度却更胜,他随手拿起一本书,递给李煜,道:“这缺笔字虽然简陋,但大体还有原先的几分模样,钟隐兄且先看看这本,再与吾品评一番。”李煜接过这书,看封面上三字“元素论”,到有两个字和原来一模一样,便沉下心从头翻阅。
君子之交淡如水,梁左丘见他观书,也自取了另外一本?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