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
陈德多次前来这里观看实验进展,赵平和底下的匠师和学徒都习以为常,拉开覆盖得严严实实的帷幔,露出的是一排的青铜浇筑的炮身,几门铜炮口径长短大小不一,十数名匠师检查过炮膛之后,开始装填药粉和大小不一的球形炮弹。见匠师就要点火绳发炮,陈德示意余喜捂住耳朵,只听轰轰隆隆的数声巨响,有的铁弹被抛出了十几步到几十步远,最远的铁弹被抛出了百十步远,也有炮膛中的铁质弹丸有的未能出膛,只见炮口冒着浓浓的黑烟。
余喜被这惊天动地的巨响惊得目瞪口呆,卢钟杰眼中露出嘲讽的目光,赵平面带惭色。唯有陈德心底微微叹了口气,对露出期待神情的匠师们笑道:“两个月又调制出几种药方,做得不错,将这些药方,还有,将好各种口径和长度的炮试射实弹的数据都要仔细记录下来,配合学士府的先生分析如何改进。”
“陛下,”回到军械司衙署中,卢钟杰秉道,“这铜铸火炮靡费钱财,又极不实用,如果一定要用火器,军中用抛石机投掷火油弹,甚是好用,江南还有毒火球,火蒺藜之类的做法,都比这铜铸火炮实用。”赵平、余喜两人都是沉默,赵平虽然负责改进火药的配方,但他和余喜都不是好大言不惭的人,以火炮在目前的表现,在战场上的用途,远远不如军械司制造的神臂弩和连弩。
陈德看着三个部属,缓缓道:“好像一个小孩刚刚出生,你能让他和成年人角力吗?现在的火炮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一样,你们不知道它未来的前途是多么的远大。”他的语气极为肯定,屋内三人都自觉地被他感染。
卢钟杰心下暗想,“吾等不知,难道陛下你能未卜先知么?”
陈德好似听到了他的腹诽,看着他有些心虚地眼神,沉声道:“我知道。”
他转头对赵平道:“发展火炮的关键我早已交待过,就是研制爆炸力大的火药,吾只取爆炸力这一点,什么毒烟、燃烧,无意中发现了就记录下来而已,不可虚耗精力在那些方面。现在铜制炮身的强度远远高于火药的爆炸力的需求,待将来火药爆炸力提高了,再行研制如何提升炮身的强度,和怎样的口径和身管长度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研制火炮唯一的重点,就是试制爆炸力更强火药。”顿了一顿,他和蔼地笑道,“你做的是前无古人地事情,不用担心进度缓慢。”
赵平沮丧的神情露出一丝振奋,陈德方才让他从军械司的档案中取出几张图纸,是匠师根据他的描述画出的几张海船的草图,第一张图的是一艘江南水师中常见的纵火船,平常拴在大船的后面,水师交战时由敢死之士驾驶着去焚毁敌方大舰,第二张图画的是一艘帆船,船头和船尾各安放了一门适才所见那种青铜铸炮,第三章图上画的也是一艘帆船,却比前面那艘高大许多,两侧的船舷之下布满了密密麻麻地炮窗,加起来怕不有七八十门之多。赵平心中暗暗估计,且不说那样的巨舰,光铸造那配置的铜炮,就所费不菲,若按照这图纸建造,造出来的哪里是船,简直是一座钱山。
“今日你们三个都在,我正好一起交代,”陈德眼神复杂地看着那图纸道,他先指着那艘纵火船,道:“眼下水师交战时以弓弩为主,猛火油弹是利器但抛石机投射不准,所以焚烧敌船还多要靠将士们血肉去拼。”他又指着那第二艘船道:“总有一日,这火炮的射程会提升到远远超过弓弩和抛石机,射出的弹丸远达数里之外,便要立刻将火炮安置在旧有海船的甲板上,每逢海战先行轰击敌舰,再接舷杀敌,同时,”他的手指指向第三张草图,“水师绝不可以固步自封,立即开建多层甲板,两侧开炮窗的巨舰,此舰火力一艘可当前面那艘的数十艘。”他看着三个部属,缓缓地用肯定的语气道:“火炮一成,最先改变的不是陆战,而是水战,将来的五湖四海,就是巨舰大炮的天下。不知我看不看得到那天,但你们都要牢牢记住今天我告诉你们的话。”
待三人从惊奇中恢复过来,陈德才问道:“余喜,你可是想清楚是否还要出海远航的事情么?”
余喜这才正色拱手答道:“正是,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卢钟杰和赵平相互看了一眼,都露出暗暗佩服的眼神,不是每个人有过余喜那样的经历都还能回到海上的。
“好,”陈德点点头,“浮海行在广州和金陵现在有十五艘海船,你去做远洋船队的都督吧,钟杰。”
“是,”卢钟杰答道。
“浮海行开拓商路,说不得要和海外蛮国和异族船队作战,你去承影营挑选一些骨干,再回江南招募一些凌波军旧部和敢死的水手,组成一营精兵,编制军饷都挂在承影营底下,专门保护出海的船队。”
“遵令!”虽然要离开河西,但能够回江南和兄长见上一面,卢钟杰还是有些高兴。
“你们三人都是吾寄予厚望的骏捷之士,吾国处于内陆,与水师难以互相呼应,不占地利,但在天时人和这两点尚有可为,时不我待啊。”陈德感慨道,虽然目前夏国的发展专注于陆上,海船队那里却要先落上一颗棋子,抢占先机。
第十五章 怜子
陈德回到府邸之内,军情司主事勾落安已在花厅候见。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勾落安更显得沉稳,见礼过后,便开始禀报辽宋朝廷的情况。
“卢多逊倒台后,赵普的势力也被削弱。自从卢多逊被罢官后,赵炅似乎不愿让朝中在出现这样的权臣,新近得宠的大臣有宰相李昉、刑部尚书宋琪、文思使薛继昭、军器使刘文裕、崇义副使侯莫陈利用。”
“但王侁大人估计,赵炅最为属意的人乃是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张齐贤,此人善言兵,亦善民政,自律甚严,赵炅将他放到江南历练,很可能是为启用他做丞相先积累资历。盖因赵炅向来对武将多加提防,越来越将他们作为鹰犬使用,而不愿与之商讨国家大事。李昉、宋琪等文臣虽然深得赵炅信任,却反对北伐幽燕,甚至有与辽国和亲之议,老丞相,侍中赵普也是反对轻易出兵伐辽的,赵炅不满文臣主和,凡是涉及北伐和北伐之时都绕开中书省,直接和枢密院商议。只有这张齐贤,既是正统进士出身,又好言兵,一直都主张收复幽燕。”
“王大人道,眼下文臣大都为赵炅屡屡要擅开边衅而忧虑,但亦无可奈何,武将逐渐被排挤出朝堂之外,地位日益低下,也有不满意之意,太祖长子,武功郡公德昭深孚众望。”勾落安接过陈德递上来地柑橘,道了谢,接道:“王侁让属下向陛下传话,武功郡公一旦即位,宋与夏愿约为兄弟之国。”
陈德听到这里,哂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若是他当真成事,能接受我们称臣朝贡就算不错了。”他顿了一顿,问道,“王侁不会平白透露他和赵德昭的关系给我们,他开出了什么条件?”
勾落安闻言笑道:“陛下明鉴,王侁道,赵炅对军队控制极严,现在汴京左右的禁军,大都由晋王府邸出身的亲信将领统帅。即便是将来北伐遭受挫折,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格局不变。德昭想要成事,就必须营造形势,将赵炅亲信的将领和军队调出京师,然后将亲近武功郡公的军队调回京师。”
“王侁大人希望我国能够在边境虚张声势,引得赵炅将禁军精锐调往西北,届时他再做些手脚,让枢密院和兵部调派那些赵炅的心腹将领的部属前去换防,然后趁北伐大败,军心浮动之际,拥立德昭即位。”
听完到这里,陈德皱着眉头,沉声道:“吾国为他引火烧身,却只空口承诺一个兄弟之国,王侁莫不是戏耍吾等。”他夺取关中的决心已定,当然希望宋国布置在西北边境的军队越少越好。
勾落安补充道:“王侁承诺,若是陛下愿意助武功郡公一臂之力,约为兄弟之国后,大宋可以每年赏赐吾国岁币五十万贯,除了青盐不能随意进入中原外,宋国和夏国一切货物都可以听凭民间自相贸易。”
这个诚意确实很足啊,陈德心中不禁颇为感慨,可夏国需要的远远超过这些,他沉声道:“宋国的朝臣,包括王侁,对我们会进兵关中的企图有所察觉吗?”
勾落安秉道:“不光是王侁,宋国的大臣,包括赵普、张齐贤等人皆议论吾国有取关中之志,但是大都认为吾国人口稀少,可用之兵不足十万,能用在东面进取之兵更不过五万,目前大宋禁军三十余万,西北有曹翰坐镇,关中内外屯兵近八万,又有山河险固可恃,所以目前还不为虑。”
“他们这么想就好。”陈德点了点头,笑道,“高粱河一战,禁军已受挫折,近年来赵炅加意整训,汴梁禁军算是恢复了元气,朝臣们也有些信心,若是北伐幽燕再败一阵,不知大宋对吾国是否还有这个底气。”又问道,“辽国方面动向如何?”
勾落安道:“萧后秉政以来,重用韩德让总领宿卫事,汉人在辽国的地位远胜从前,只是萧后同时也在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契丹贵人,更逐渐将南面不得力的契丹将领逐步撤换,实际上辽人对幽燕地带的控制力比以往更强。”他顿了一顿,接道,“现在契丹人中间颇有不满她推行契丹人和汉人平等问罪的政策的。”听勾落安禀报完了以后,陈德赞赏地点了点头,这历史的轨迹,并没有因为他的作为,而发生大的改变,但他心中还是隐隐有种不安的感觉,具体是哪里不妥,又难以查明。
入夜时分,辽国上京,龙眉宫内,点点灯火如豆。侍卫和宫女们小心翼翼地行走伺候着主人。近来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常常留宿于萧后的宫室,外间传言不少,但真正伺候萧绰与韩德让的宫女和侍卫都谨慎地严守着秘密,谁也不知真实情形究竟如何。
掩得严严实实的房门之内,青铜烛台举着三十二盏红烛将屋内照得如同白昼,微微摇曳的烛火让萧绰的脸上似乎也闪着动人的光,萧绰依偎在韩德让怀里,脸却有些潮红,这般亲密的情形,就算是从前与先皇也未曾有过,自从韩德让总领宿卫以来,初时尚且相守以礼,但二人朝夕相处,日益亲密,终于成了夫妇之实。二人面前几案上摆放着各地禀告南京道过来奏折,韩德让正面沉似水地一一翻阅,将重要的挑拣出来,放在旁边留给萧绰批注。
此刻依偎在心上人的怀里,感受着着他身的体温和味道,萧绰不禁有些失神,她比韩德让年轻十一岁,从初相识那一刻,这个男人就像是一棵挺拔的桦树,而眼下,自己终于可以靠在他坚强的树干下面,安心地享受他的照顾,保护。
忽然,萧绰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低声道:“德让,我好想为你生一个孩子。”韩德让的目光一滞,低头轻轻抚摩着她的柔发,沉默着没有说话。与韩德让共享鱼水之欢后,要为他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便像野草一样在她心中疯狂地生长,但是,每次冷静下来,却只能任由那种无力的痛苦撕咬着自己的内心。两人虽然在宫禁内俨然已经如同夫妇一般起居,但寡居太后生子,等若是将把柄送到对头的手上。
“一想到要让别的女人怀上你的骨肉,我心里就难受得厉害。但是,你们汉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的眼神黯淡了下去。
次日正午时分,韩德让回到南院枢密使府中,柔顺的夫人李氏替他将衣袍和铠甲脱下,里面的内衫带着微微的脂粉混和着汗水的味道,李氏的眼波微微颤动,却一直没说什么。韩德让却注意到今日夫人的神情不同于往日,他好奇地问道:“府中有甚么好事情?”
“嗯?”李氏吃惊地抬起头,脸颊变得粉红,她的心事总是容易被韩德让看穿,就像韩德让总是不屑于向她隐藏什么一样,随即,她美眸里透出一点被关注的兴奋和幸福,低声道:“上午婆婆让郎中过来看过,妾身好像,有了夫君的骨肉。”她低着头,脸上却有种骄傲的神情,那个身居皇宫之内,掌握着大权的女人,终是不能为夫君延续香火的,以后,就算每天晚上夫君都不在身边,还有儿子或女儿陪伴自己,一直到老。
李氏的话语细若蚊蚋一般,韩德让却悚然一惊,待李氏带着一脸对幸福的憧憬告退出去,他才取出当初陈德写给自己的密信,重头到尾又读了一遍:
“……兄长有辟阳侯之幸,可喜可贺。然则福兮祸之所伏。前汉吕后专宠,致有戚夫人之哀。将来嫂夫人有孕,未必能为人所容,若有万一,夏国虽小,可以为韩氏子孙存身之所……”
午后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棱照射进来,韩德让的脸却阴晴不定,踌躇许久之后,他点燃了火烛,将陈德的信拿到烛火上,看着它一点点烧成灰烬,?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