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
“若无边贸之利,边镇无钱蓄养死士,招募细作刺探敌情,也无手段羁縻哪些游荡在边境上的异族部落,此事一行,边境之上,敌我主客之势顿时翻转。”刘延让也是熟知边事的将领,当即接道,旋即心底冒出一个念头,也许早日解除兵权,不再领军,就像张美说得一样,兴许也是一件好事。
二人坐了一会儿,张美始终谨言慎行,刘延让也觉得无趣,未多时便起身回房去。张美一人独坐亭中,想起十八年前的此时,恰是世宗皇帝挥师北伐,自己坐镇汴梁,日日都有军报来回汴梁与幽燕之间,大军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之际,世宗皇帝突然染病,大军还师,此后赵匡胤陈桥兵变,朝中元勋宿将大都被罢黜,义社十兄弟之辈在军中窜起。不想今日赵光义兄终弟及,连刘延让这等十兄弟中人也被罢黜,还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呢。
想到此处,张美忍不住悲从心来,仰望明月,喃喃想道,昔年陛下发愿,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朝廷宿将皆被罢黜,当朝官家不知兵又强行干预兵事,正应了《孙子兵法》所言之“乱军引胜”之兆。军国大事一旦失误便悔之莫及,看样子若非辽国上下更加昏聩,当朝官家开拓天下着实难以如愿,养生太平又从何做起,唉!世宗陛下,为何天不假年!张美苍凉地叹了口气,将早已冷却的茶水喝干,一代名臣早已心灰意懒,摇摇晃晃地走回驿舍之中。
注1:《孙子兵法》谋攻: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注2:太祖对边将厚之以财,除了对有功之臣“优恤其家属,厚其爵禄”外还准许边将“回图贩易”并“免其税算”,使边将“财物为奢僭,养马至千余匹,童仆亦千余”者“多达几十人”(17),这是对边将实施的特殊政策。应当指出的是,这些从“回图贩易”中所得之利,并非为边将独吞,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边将用来“招募骄勇,以为爪牙。”其结果是:“每寇至,必为之备,设伏掩击,多至克捷”。但是,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太宗发诏:“自今不得因乘传出入,赉轻货,邀原利,并不得令人于诸处回图,与民争利。有不如诏者,州县长吏以名奏闻。”
二十七章 卖刀
张仲曜未敢妄自揣测圣意,只着力整理此番进贡的西域物产,因为沙洲势力日渐窘迫,这次贡品较为寒酸,有上好玉石三千斤,玉带十副,白玉璧二十对,龙脑香药五百斤,夜明珠二十个,河西健马三百匹。张美、刘延让在汴京城内外有多处府邸,这二人在驿馆驻留一夜,次日便各自回府。没过几日,都亭西驿的官员便来安排沙洲归义军使节队伍到汴京城中驿馆住下,顺便将贡品登记造。只是,因为皇帝忙于朝政,暂时还未安排会见,这张仲曜又在汴梁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天下繁华聚汴京,张仲曜时常四处走动游玩,倒也不觉日子难熬。
汴京外城是显德二年世宗柴荣下令营建的,距今不过二十余年,有着簇新夯土城墙的汴京,与与久经战乱和沧桑长安、洛阳相比,年轻而充满活力,仿佛如日方升的大宋。发达的水系,畅通的漕运,越来越多的官员和禁军,都使得汴京的商业异常繁荣,五代的战乱和朝廷制度的崩坏,反而使商贩们突破街坊的限制,汴京的街市一改长安和洛阳的肃穆庄严,从早至晚,小商小贩沿街叫卖不绝。
蹴鞠是汴京城中最受欢迎的运动,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闲汉,颇有乐此不疲的,不过张仲曜喜欢地还是更剧烈的马球,只好奇地驻足旁观半晌便带着安思道离开。他日日便带着安思道在这汴京城中徜徉,若不是他每日还坚持不懈地舞剑开弓骑马,安思道简直就要以为久居河西的张仲曜已被繁华的汴京所迷醉。
这日清晨,风和日丽,张仲曜带着安思道从郊外骑马,看汴河两岸杨柳依依,绿草茵茵,只见芳树之下,园囿之间,游子仕女徜徉来去,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歌儿舞女,遍满园亭,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张仲曜乐而忘返,纵马驰骋,直至黄昏时分方才回城,等闲人等在城中不得乘马,张仲曜便和安思道都牵马而行。
行至一处酒楼之前,张仲曜“咦”了一声,停在一个路旁的汉子跟前。
此时不光朝廷为官民都规定了严格的服色,就连各行各业穿着打扮各有规矩,比如香铺里的裹香人,一定是顶帽披背,而质库(当铺)掌事,则是着皂(黑)衫角带,不戴帽子。这汉子形貌潦倒不堪,一看那穿着却是军汉,他面前摊了一块破布,一把刀抽出了鞘来,和刀鞘一起整整齐齐地摆在破布之上,一看便是个卖刀的架势。
吸引了张仲曜驻足观看的,却是这把刀。刀身布满脉络犹如丝绸织纹,光泽夺目,更暗暗隐现出一层血光。张仲曜久居敦煌,见识过四方兵器,识得这刀上花纹,此刀乃是出自波斯,虽不是经名匠之手雕琢的宝刀,却也是难得的利刃,与宝刀的差异也只在没有镶金嵌玉而已。张仲曜俯身拿起刀仔细观看,那汉子也不阻止,只见刀上血光隐然,可见虽然刀的主人细心擦拭,但此刀时常饮血,日积月累,便留下血纹。屈指一弹,刀身微弯挺直,竟如长剑一般发出“嗡”的一声鸣叫。
“好刀!”张仲曜心中暗赞,再看这汉子身上破旧的军袍,问道:“壮士,你这刀卖多少钱?”
那汉子抬起头来,张仲曜才看清他面目粗豪,额上有铜钱大小一块箭疤,胡子拉茬,满是风尘之色,显然日子过得颇为窘迫。见张仲曜手上牵着一匹河西健马,马鞍上挂着弓箭,那汉子脸色一喜,有牵强地笑道:“公子若看得上眼,五十贯拿去吧。”
“五十贯?”张仲曜眉头皱了起来,以他眼力,这刀至少要值一百贯。四方纷乱,没有一柄利刃防身,钱财再多,也是为别人保管而已。这汉子看样子出身军旅,当是识货之人,怎舍得将这好刀如此贱卖?
见他脸色犹疑,那汉子心里便有些着慌,他若不是穷困潦倒,也舍不得来卖刀,可他这把刀虽好,可愿意拿出一大笔钱来买的人着实不多。“吾看公子也是习武之人,宝刀配英雄,四十贯。”见张仲曜仍然沉吟未决,这汉子愁眉苦脸地,都卖了三天刀了,除了几个市井闲汉前来打趣之外,竟是乏人问津。太平年月,如要解决麻烦,刀还不如银子好使。
“三十贯,不能再低了,公子给小的留点还乡的路费吧。”那汉子都要哭了,不停地搓着双手,一脸期冀地望着张仲曜。
“这刀是你所有么?”听他报出如此低价,张仲曜疑心更起,拧紧眉头,厉声逼问道。他出身高贵,久在军旅,这一问自有一番凌人的气势。可那汉子适才苦苦央求,吃他这质疑,忙道:“公子可是疑心这刀来路不正?”见张仲曜不置可否,便解释道:“公子有所不知,小人乃是关南巡检李汉超将军帐下牙兵,名唤朱导,上月故主离世,吾等将军生前爪牙之士护送灵柩回京,谁知将军府上说太平年月不便收留勇士,只给了些盘缠打发吾等兄弟回乡。小人一不会耕田,二不会经商,回乡也只是坐吃山空而已,原想凭着这身武艺,另找主家投奔,谁想道流落汴京已有半月,却四处碰壁,李将军府上赠送的盘缠也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只等将这柄傍身数载的宝刀变卖。”
见朱导越说脸色越是黯然,张仲曜暗叹,朝廷忌惮元勋重臣之心昭然若揭,正是风声鹤唳之时,京中谁家还敢招来勇士?此人能蒙关南巡检李汉超赏识,选为牙兵,乃是我汉人中的壮士,却落得如此潦倒,当真可悲。
须知这关南巡检中的关,是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乃是宋辽接壤的要冲之地,每年每月,围绕着三关大大小小冲突不计其数,只因过了这关南之地,便是无险可守的冀北平原,辽国骑兵可以通行无阻。而关南巡检李汉超麾下兵不过三千,却能克制契丹人不能南下劫掠汉民,可见其精锐。这朱导若当真如他所言,是李汉超的牙兵话,便是一等一的勇士。
张仲曜沉吟片刻,将那柄刀还给朱导,沉声道:“我乃河西沙洲归义军判官张仲曜,归义军地处群胡之中,日日砺兵,月月有战,你如无他出去,可愿意随我西归敦煌?吾必不薄待了壮士!”他不待朱导回答,从怀中取出一块五两左右的银锭交给朱导,又道:“些许银钱,聊表对关南壮士的敬意。”此时中原尚通行钱帛,民间不大使用银两,但敦煌商旅繁盛,西方好用金银为货币的习俗,却也传入了汉人之中,张仲曜一路跋涉奔波,深感钱帛携带不便,随身就带了一些轻便的银锭,以备不时之需。
张仲曜当街直接招揽,豪爽赠银,朱导倒是一愣,他低头沉思,就算拿了这几两银子,回到乡里,自己无地无家,难不成吃光了之后做个乞丐?他下定决心,便躬身道:“谢张判官抬爱,朱导愿投归义军。”他既然拿定主意,无处着落的颓唐气息一扫而空,百战悍卒的气概显现出来。
张仲曜不易今日竟然收了一个得力手下,心下大为高兴,拍着朱导的肩膀道:“今后便是一家人,不必客气,这位是我家将,安思道都头。”朱导当过节度使的牙兵,也上过些场面,见安思道紧随张仲曜身后,衣饰不比普通军汉,便知是张仲曜的心腹,恭敬地抱拳道:“安都头。”
安思道见他腿脚粗壮,右手掌心和指头都有厚厚的胼胝,显是常习弓马所致,也含笑抱拳道:“朱兄弟请了。”又对张仲曜道:“恭喜公子募得勇士。”
张仲曜哈哈大笑,伸手指着旁边一座酒楼道:“今日有缘法,不如上这酒楼一醉方休。”朱导和安思道抬头一看,只见酒楼匾额上书三个大字“魁星楼”,都惊吸了一口气,这魁星楼乃是东京城中酒菜最贵的一处所在,现时还好,若是赶考的时节,为图个好口彩,士子们大都要来坐上一坐,简直要把门框挤开五分,门槛却踩下三寸。
张仲曜混不在意这些,敦煌地处沙漠之中,却是东西商旅繁盛之处,许多汴京日常所用之物都奇贵无比,这魁星楼中酒饭的花费在他看来,还算是便宜的。
举步登楼,打赏了小二,十文大钱,便拣了最高处的一个雅阁,推窗望远,只见汴京城,车水马龙日夜川流不息,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高门显第混杂而居,遥遥只见门庭若市,分不清哪是高官显贵,哪是富商巨贾,夕阳的金光照着鳞次栉比的屋檐,映照着夺目的光芒。坐在这高阁之中,把酒临风,一派盛世太平景象,酒未入喉,人已醉了。
小二殷勤地端上冷盘果腹,替三人添上茶汤,正待报出本店的招牌好菜之时,旁边雅间却有人朗声道:“诸位同年,此地魁星楼,正合吾等新科进士相聚,传将出去,又是一番佳话。”
“今科取士一百零九人,乃是前所未有之盛举,正是陛下求贤若渴,励精图治之兆,吾等同年及第,当守望相助,不负官家之期望。”
“马兄,臧兄说得甚是,可叹一帮饶舌的小人,竟说陛下居然是为了取张齐贤,才一股脑儿将我等排名在齐贤之前的都取了,当真可恼!不说其他,吕兄,你是金榜魁首,才高八斗,难道还沾了张齐贤的光不成?”
原来隔壁是一群新科进士正在宴饮。
以唐朝文华之盛,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寥寥,从不满十人到三十人左右。当朝太祖年间,乾德六年只六人中进士,中进士最多的开宝八年也不过区区三十一人。谁知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一科进士竟然取了一百零九人,难怪民间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也令这些得意扬扬的天子骄子心中有一些异样的味道,明明是十年寒窗苦读赢回来的进士,却似加了锡的劣质铜钱似地。
听着旁间的进士们议论纷纷,张仲曜微微一笑,手腕一翻,将大碗黄酒像水似地喝将下去,胸中豪气干云,耳畔呱噪之声渐隐,回响起一首敦煌流传的曲子: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注1:曹翰《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
注2:太平兴国二年,“癸卯,关南巡检、应州观察使李汉超卒。上甚悼之,特废朝,赠太尉、忠武节度使,遣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