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王





  豆圆口内敛,口下自右至左用青花款横着写着“大明宣德年制”6字楷书款。腹部很圆,高足中空外撇。盖拱顶,顶上有宝珠形钮。里外以青花为饰,外壁主题纹饰绘缠枝花一周,上下绘有花叶与菊瓣纹,足上亦绘菊瓣与点珠纹。豆里心绘折枝花一组。盖面绘有古钱纹,莲瓣及点珠纹。
  这件瓷器明显的仿青铜器式样,胎体厚重,古朴饱满,花纹清丽流畅。
  大明宣德年间的瓷器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是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第二个是釉面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大中小不一样、间距也不一样的的气泡群,凡是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不是宣德瓷。第三个特点是坯接胎痕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宣德青花瓷不及永乐器细致。而且圈足断面呈倒梯形,无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
  最后一个特点就比较好玩了,不知道是书写款识的人文化水平不高还是故意少写了一笔,凡是楷书的款识“大明宣德年制”中的“德”字无“心”上没有那一横,而篆书写的“德”字,“心”上都有一横。这是任何时代的瓷器都没有的一个特点,绝无仅有。
  有了这四个特征,林跃就好判断了林跃第一眼就注意到那个楷体款识,果然“德”字的心上没有那一条横。款识符合特征。
  他接着看向釉面和足底。釉面隐约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腹部和足底的相连处,出现出一线浅短的接胎痕。这两条都符合宣德时期的瓷器特征。
  当他准备看瓷器表面的气泡时才想起自己忘了带鉴定师必备也是最简单的设备——放大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早知道就把能带的全部带来,对方也没说不让带。
  亏了!
  林跃无奈的笑了笑,但是这件小事并不足以难道他,虽然没有放大镜,但是他有堪比放大镜的异能透视眼。
  施展异能的时候可以透视,不施展异能的时候依旧可以看清楚很细微的东西。第二件瓷器他就是依靠着绝佳的眼力才发现了那个很浅的现代轱辘车的痕迹,这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
  林跃丝毫不迟疑,眼睛凑向豆的表面。
  果然能看到!
  林跃心中一阵兴奋,他这次尝试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能看到就是运气,不能看到就用异能。
  气泡清晰的出现在了林跃的眼前。
  上面的整齐划一,就像排兵布阵一样,说不出的整齐。
  假的!
  林跃收回视线,心中已经有了判断,此时他多少有些庆幸。
  如果不是异能将视力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这次很可能就被这件瓷器绊住了。
  不知道外面的人有没有带放大镜,出去后要提醒章辉明一声。虽然是比试,但是他并不想章辉明输,这场比试输的只能有两个人,李潜舟和他师父陈飞!
  离开第五件瓷器,林跃向着第六件瓷器走去。
  林跃看着眼前的第六件瓷器,是一件青花缠枝莲双耳香炉。
  香炉的形状很简单,底下双足,上面有双耳,很明显的明朝瓷器的特征,表面是用淡蓝色的材料绘制的缠枝莲纹,很简单,但是却勾勒出了一副富有美感的画面。
  胎体发白,釉色晶莹透亮,但却有一种呆板的感觉,虽然香炉圆滑,但是乍看之下却有一种棱角分明的坚硬感,让人很不舒服。
  林跃拿起香炉,仔细的把完了一下,发现香炉的腹部有明显的接痕,这是明朝瓷器的特征,这样的接痕随着技术的提高到清朝就已经看不到了。当然不排除作假的可能。
  器型是明朝官窑的器型,一旦是官窑那就会留款识。
  想到这,林跃立刻向着香炉下面的三足之间的空隙看去,果然有款识。
  篆体青花款。
  明泰昌元年造。
  看到“泰昌”二字,林跃明显的一愣。
  这个地方怎么出现了明景泰年间的官窑瓷?
  随即他无奈的摇了摇头。
  又是一件假的!
  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泰昌皇帝在位立号仅三十天就病死了,然后就改元了。那一个月时即便有瓷器,也不一定就署泰昌年款。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泰昌年间的官窑有款的瓷器,要是真的发现了他还不轰动全国啊,景德镇怎么可能有泰昌时期的瓷器,这瓷器八成是1937年至38年时的仿品,那段时期可是仿品的爆发期,那个年代什么都敢仿,不仅仿名窑的瓷器,连那些稀有年号也不放过,他们也不想想那些稀有年号有瓷器吗?
  ( 赶快看看作者的推荐作品 御灵录 )
  第五十五章 艰难的鉴定(3)
  林跃放下他查看的第六件瓷器,前六件全都是高仿的,无路时釉色还是胎体都是仿品中的精品,只有很细微的漏洞。即使再细微也是假的,这样林跃心中微微有些失望,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鉴定出十件中的真正瓷器啊。
  鉴定完第六件瓷器,林跃还剩下不足十分钟。
  刚才的三件因为林跃的心里状态有所改变并找到了应用的瓷器鉴定状态只花了八分钟。
  还剩下四件瓷器。
  还剩下不足十分钟。
  四件瓷器在十分钟内找出一件是真的,这绝对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人物。
  再努力一把吧!
  如果还剩两分钟依旧没有找出哪一件事真的,就用古井不波的状态配合着异能。
  半分钟进入古井不波的状态并开启异能,一分半钟感觉瓷器的粘稠度,并判定真伪。
  加油啊!
  林跃心中给自己打气,眼神中顿时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林跃快步走到了第七件瓷器面前第七件瓷器是一件青花大碗。
  这个碗……好像是以前用来……喝汤的?
  林跃脸上的肌肉忍不住抽动了一下,以前喝汤的碗都变成了现在的宝贝东西了。
  无奈的摇了摇头,林跃拿起碗仔细的看了起来。
  青花大碗的碗心有一幅仙翁乘鹤图,仙翁神态悠然自得,嘴角带笑,似乎与外物融为一体,仙鹤在空中飞翔,姿态无比的优美。碗外壁画着各种姿态的八仙,密布篆书“寿”字纹。口外沿绘梅花纹边饰。整个青花大碗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冥冥之中有一种身体通泰延年益寿的感觉。
  碗外壁上所绘制的八仙并不是现在人所说的有何仙姑的八仙,而是除去何仙姑加上东方朔的八仙。
  看到八仙林跃大致的判定了这个碗的年代,明万历年间的青花大碗。
  何仙姑出现在八仙中是在嘉靖时吴元泰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出现后,这才确定了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的八仙组合。之前都是东方朔或徐仙翁在其中。而万历年间之所以不画何仙姑反而画长须的东方朔是因为万历前十五年里,由于张居正宰相匡政,对万历管制甚严,特别是女色方面,同时因重男轻女的关系,所以没有画上何仙姑。
  林跃翻过碗底,看到了上面的款识。
  大明万历年制。
  写法熟稔自如,勾画转折皆老辣有劲,非一般仿品的稚劣笔法可比。这正是典型明代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流畅之风。
  林跃重新将青花大碗翻了过来,仔细看表面的特征。
  这个时候就考察专业知识了,如果没有明朝万历年间瓷器的知识,根本无从下手。
  林跃想看了看釉色,釉光很是闪亮,这很像是新仿的瓷器的特征。但随即他就推翻了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一般瓷器,如果烧造的火候足,釉光自然就能悦目可人,特别是经过几百年的蕴养,更是显得宝光熠熠,与新仿品那种刺眼的贼光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林跃仔细的感受了一下眼前的青花大碗的釉光,发现确实不刺眼。
  他想到自己刚才的鲁莽判断不禁摇了摇头。
  下回一定要判断完在得结论,不能先入为主啊!
  如果不是自己用心的感受还真被这闪亮的釉光给骗了。
  怪不得别人常说“新不怕真,真不怕新”。
  按照鉴定的顺序,林跃看了看碗的器型。
  这件青花大碗的造型优美,是典型正德碗的延续。
  明初的碗器,底部总是比较肥大,有一种下盘稳固的风范,圈足则外壁向下斜削,作了向上撑的搭配,更是相得益彰;明中期以后,碗器的外壁顺着开撇的口端下溜,到腰部稍凹,形成一个动感的弧度,而圈足常是直壁,把弧度更好地衬托出来——万历碗器便秉承这样的造型,掌握时手感颇佳,除了美感,也加强了实用价值。
  恩,器型上是万历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后来瓷碗的典范。
  林跃暗暗点头,然后继续查看青花大碗的口沿与圈足。
  这个大碗,口沿有如虫咬,满是斑斑驳驳的小窟窿。
  他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师傅贺常和讲到万历时期之后到清初的时候,碗口总会出现这样的小窟窿,这样的小窟窿在瓷器界称为“蟑螂咬口”,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明中期以前,景德镇的瓷土沿用附近麻仓地带所产的瓷坯,作为瓷器的胎,品质细腻精致,与釉结合紧密,因此器物坚固,很少耗损。但至明末,麻仓土用尽,只好用别的地区的瓷土作胎,在烧制时便发生胎釉结合不佳的情况。器物口沿由于流釉关系,缩釉的现象便很明显,所以就产生了蟑螂咬口。
  明末的瓷器不仅是是碗口有特征,圈足也很有特征。
  圈足方面,明末的修胎变得很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层层垂直的刮痕,底足内常有明显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辐射状跳刀痕,而且圈足与碗壁交接处,不论里外,都可以看到似蟑螂咬过的小洞洞。
  林跃根据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仔细的察看了眼前青花大碗的圈足,发现圈足的特征和自己师傅讲的一模一样。
  又是一个证据!
  林跃的心忍不住激动了起来,希望这件瓷器是真的,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提心吊胆担心自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十件瓷器中的真品了。
  继续!
  林跃继续努力地回忆自己的师傅贺常和所讲的知识,很快林跃想到了明朝万历年瓷器的特点。
  一个是青花的配料,一个是单线平涂与分水法。
  明末从嘉靖始,便从西域运来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果稍高,那么青花便呈色鲜艳幽箐;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由于回青价格昂贵,所以到了万历末至天启时,尤其是民间为了省钱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
  眼前的青花大碗上青花明亮活泼,颜色灰蓝,可见是万历年间的器物。
  ( 赶快看看作者的推荐作品 御灵录 )
  第五十六章 艰难的鉴定(4)
  抱歉,十二点的那一章因为小步疏忽的原因忘了更新的了,现在向大家说声抱歉!
  小步都是头一天晚上定好第二天的全部章节,但是昨晚时间太紧迫,小步只定好了一章,本来小步以为全部定时好了,刚才一看就然没更,万分抱歉,现在更上。
  抱歉!
  ****************
  单线平涂也是嘉靖时期开始兴起的。
  那时候瓷器上纹饰的描绘手法由勾勒渲染转向单线平涂,即把纹饰的轮廊用线条绘出,再填上青花色,因此常有上色超出轮廓用线的情况。到了万历时,描绘的技巧更上一层楼,工匠们在单线平涂的基础上,掌握了分水法的技术,用青花色更形象、更具层次地把人物、花草写得栩栩如生,其中应用了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的手法,把单一的青花色,也画出多层色阶,深浅有致,纹理娇翠欲滴。
  林跃手中的这件青花大碗将分水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的衣服涂色一笔而就,挥洒而成“一条衣”,其中绉摺纷陈,衣袂飘扬,达到人物写意画的最高境界;而梅花边饰就显然带了单线平涂的余韵,表现出万历瓷器从明中过渡到明末的画风。
  又是两点证据!
  林跃的心变得更加激动起来。
  所有的证据都证明了林跃手中的青花大碗是万历年间的民窑真品。除了釉光这个感官上的证据无法确切的证明外,其他的都是十足的证据。
  真品!
  林跃被自己的鉴定结论震得身体猛的一颤,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鉴定了七件瓷器终于鉴定出了真品了!
  林跃无法形容自己现在的感觉,既有兴奋激动,又有完成一件重要事情的轻松。
  不管是什么感觉,但林跃感到了幸福,努力后成功的幸福!
  林跃强抑住内心的重重感觉,这个时候还不能懈怠,还有三件瓷器,谁也不知道后面的三件瓷器是个什么情况,万一也有一件类似这个万历年间的青花的大碗一样所有的特点那都是真的怎么办?
  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
  必须要把最后的三个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