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
毛小念为正妻。不过正妻不可以,当个别院倒是没问题。
这年头,有本事的人,谁不是三妻四妾呢?
毛小念眼睛一红,低下头,轻轻‘嗯’了一声,算是做出了回应。虽说心里面还是不舒服,可不管怎么说,这心里的期盼,总算有了落实。其实,只要能跟在少爷身边,做什么都行……
“老太爷,少爷去哪儿了?”
郑世安笑了笑,“他自有他的事情,该回来时,自然会回来,你莫要问的太多。”
郑言庆和沈光,如今都不在荥阳。
他们又会跑去何处?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裴淑英所带来的影响,也在渐渐减弱。
郑士机郑士则兄弟走访各家,变得越来越频繁。他们带着重礼,挨家的登门拜访。
而郑仁基呢,则显得很平静。
距离清明还有十五天,他居然跑到了洞林寺,说是要沐浴斋戒,以求列祖列宗的保佑。
谁都知道,郑仁基不信佛祖。
这时候突然要沐浴斋戒,究竟是存的什么心思,又使得众人好一番猜测。
莫非六房已经决定放弃了吗?
就在大家一阵揣摩的时候,一位不速之客,突然出现在荥阳城中。
来者赫然是定居于管城,也就是后世郑州的崔氏族老,白水县开国公崔至仁。
不过他表明了自家的态度,只是来探望他的侄女,也就是郑仁基的老婆,崔夫人。这时候,郑氏族人才想起来,郑仁基的老婆出自于管城崔氏。只是由于崔夫人回荥阳后,一直很低调。加之他并不是管城崔氏宗房族人,所以人们有意无意的,全都忽视了她。
一般而言,七房谁家能没有几个大族亲戚。
但要让这些亲戚亲家站出来呐喊助威,若不是身份极为特殊,基本就不太可能。
莫不是,崔夫人的家里要有变化?
原本已经拿定主意的各方族老,不得不再一次改变了主意。
联想到之前裴淑英的强势出现,而今崔至仁又突然登门探望自家侄女。六房背后隐藏的势力,似乎并不如早先想想的那么薄弱啊。不仅仅是各方族老在犹豫,包括大房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动。
距离清明还有五天,南来郑氏族长郑威,率南祖族人,抵达荥阳城外。
多日来饱受煎熬的郑士机郑士则兄弟,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大兄,郑威他们,总算是来了。”
郑士机口中的大兄,正是著经堂家主,荥阳郑氏的族长,归昌公郑善愿。
郑善愿身高七尺,生的一张胖乎乎的圆脸,眉毛略显灰白之色。他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所以脸上总是带着几分笑容。自郑译过世以后,郑家日益衰落,身为族长的郑善愿,也是心急火燎。不过他认为,郑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衰颓,是因为家族不能同心协力。
就比如隐太子之争的时候,如果安远堂那边能全力支持他,说不定隐太子不会失败。
包括汉王杨谅起事,又是安远堂从中作祟。
郑善愿之所以想要动六房,就是希望能安排一支能听从他命令的人进去,掌控安远堂。
七房虽说人才凋零,但胜在有财货丰沛。如若再吞并南来郑氏,那么郑善愿的权威,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坐在族长这个位置上,看似风光,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烦透了人。
隋唐时的宗族,极其可怕。
如果说,每一个宗族的族长,就如同西方公国的国王,也毫不为过。试想,一个能瞬间拉起几万兵马的宗族,其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即便是西方公国的国王,也有些不如。
“老郑那边,情况如何?”
“恩,老郑来了之后,就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那就好,我派人询问过,老郑说一切安好,到祭祖之时,他会依照先前的安排行事。
不过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哦?”
“老郑说,南来郑氏虽并入郑家,但也需要一定的地位。他们需要两个族老名额。”
“两个名额?”
“不错,所以到时候,可能要先委屈你们一下。
士则,你先让出来一个名额吧……等安远堂之争尘埃落地,我会将安远堂的那个族老名额,转交给你。
如今六房那边是垂死挣扎,连崔至仁都拉出来了。
嘿嘿,不过没关系,只要郑威那边能落实下来,一切全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族老会十八个人,给他们两个又有何妨?到时候就算郑仁基不同意,咱们手中也有足够的优势。”
郑士则有点不情愿,但他也知道,此时不是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
只要能把六房从安远堂赶走,他们成功入主安远堂,那么损失的,迟早会回来。
“我听大兄的吩咐!”
郑善愿点点头,流露出踌躇满志的笑容。
“大兄可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
紧跟着房门被人推开,郑元琮郑元询两兄弟闯入房间。
郑善愿不由得一怔,他和嫡支的三兄弟,关系一向不是太好。只是无奈何,这嫡支三兄弟的老大郑元寿,随没有继承郑译的爵位,却是拜上仪同的大将军,同时还兼任右武侯将军的职务。而郑善愿被削了归昌公,对这三兄弟也不得不退让几分。
“元琮弟,你们怎么来了?”
“大兄,郑老三回来了!”
“啊?”
郑善愿不由得一怔,极为吃惊。郑老三,也是著经堂下,郑善愿的从弟,郑善果。
他是郑译兄弟所出,一向洁身自好,而且从不参与家中的纠纷。
在著经堂里,他排名仅在郑善愿和郑元寿之下,但官拜民部尚书,与郑元寿等齐。
郑士机说:“郑三哥回来,又有什么稀奇?
这清明祭祖,他回来也很正常。四哥却是有些大惊小怪了……”
“我大惊小怪?”
郑元询年纪最小,火气最盛,冷笑一声,“那他回来之后,立刻前去安远堂拜会,你可别大惊小怪啊。”
郑善愿闻听一惊,“老三去了安远堂?”
“恩,我们在路上亲眼看见……”
“五弟,你住嘴。”
郑元琮喝止了郑元询,然后对郑善愿说:“大兄,本来我们是不想掺和进来此时,毕竟咱们一家人……但如果郑老三和六房联手的话,我著经堂中自己都不能一致,还有什么资格,再去插手其他房的事情?我这次来,是代我大哥问一句:若我们支持你,能有什么好处?”
这家伙更过分,明目张胆的过来讨要好处。
不过想来,倒也正常。郑元寿一向和郑善愿不对付,若没有好处的话,他岂能出手?
郑善愿故作镇静,“三郎和六房的关系素来不错,他去拜访安远堂,也属正常吗。”
想要好处,没那么容易。
郑善果一向中立,而且就算他站在了安远堂一边,郑善愿还是稳操胜券。
郑元询冷笑道:“大兄莫忘记,三哥至孝,而婶婶可是出身崔姓,是至仁公的妹妹。”
郑善愿心里咯噔一下,似乎隐隐明白了,崔至仁这时候过来的原因。
而郑元琮则沉声道:“既然大兄不在意,那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要提醒一下大兄,长房嫡子,是在三哥手下做事。我知大兄谋定而动,但也要多加小心。”
“慢着!”
郑善愿呼的长身而起,神情有些尴尬。他唤住了正要告辞离去的元琮兄弟二人,犹豫片刻后道:“四郎说的不错,咱们一家人,自当抱成一团……元寿他,想要什么?”
第二卷 弥勒净土血莲台 第046章 釜底抽薪(上)
郑元寿生的人高马大,相貌堂堂。
着经堂以经史传家,郑译也是天生雅骨,对乐律造诣极深。可偏偏到了郑元寿,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遗传。他性情恢宏,好武而知兵法,与着经堂的堂号不合。
说来也巧,安远堂本是以武勇立足,偏偏郑仁基一副雅骨,好舞弄风月,与郑元寿恰恰相反。
郑大士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一句戏言:仁基不该生于安远,元寿为何不读汉书?
郑玄所注的汉书,是当时所有人都奉行的标准注释。
郑仁基应该生在着经堂,郑元寿应该落户安远堂。这样似乎才和了两个堂号所蕴含的意义。偏生反了,谁也无可奈何。也许正是有这个因素在里面,郑译过世以后,将着经堂交由郑善愿,而把他的武勋爵位,尽数都留交给郑元寿手中。
郑元寿有两大爱好,一是在汤池中泡澡,二是看人角抵。
角抵。类似于后世的中国摔跤和日本相扑运动的结合体,早在东汉年间就在民间盛行。
郑元寿好看人角抵,每每看得入神,甚至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呆在角抵场中。甚至他自己也养了几十个角抵手,偶尔来了兴致,还会和人赌博一番,论个输赢。
荥阳城的人,都知道他这爱好。
在位于城西角场中,还设立了一个专属位置,供郑元寿观战。
就在郑善愿和郑元琮兄弟讨价还价时,郑元寿带着一帮子家将奴仆,来到城西角场。
看门的人,一眼就认出了郑元寿,连忙迎上前,恭恭敬敬叫上一声‘大将军’。
“大将军,您今儿个来的可有点晚了,里面已角抵三场。
您手下的西域狂狮,都连胜了两场,你才过来……呵呵,您的朋友可等的久了。”
“朋友?”
郑元寿一怔,“什么朋友?”
“里面的不是您的朋友吗?还是个小公子呢。”
郑元寿心里奇怪,但是并不觉得害怕。这里是荥阳,是他老郑家的一亩三分地,他还真不相信,有什么人敢在这里行事。于是示意那看门人让开路,大步流星朝着自己的位置走去。
包房外。郑元寿让家将奴仆在外面呆着。
既然敢自称自己的朋友,还占着自己的位子,想必和自己也认识,不会有什么恶意。
他刚要拉门进去,就听屋子里传来一声叫喊:“好!”
那声音似乎很稚嫩,不像是成年人的声音。郑元寿更加奇怪,难不成是那个老朋友,呆着自己的家眷前来?角场中,一名角手用十字锁锁住了对手的脖子,生生将其勒杀。在角场上,有生角和死角的区分。顾名思义,正生死角抵,代表着比赛的残酷性。生角以娱乐为主,取胜即可停止。但死角却是生死不论,直到取得彻底胜利。当然了最彻底的胜利,就是把对手杀死。在角场上,杀人不偿命。
郑元寿走进包房,却愣住了。
就见一个白衣少年,大约十二三岁的模样,站在栏杆后,轻轻鼓掌。
在他身边。还站着一个少年。精瘦结识,年纪也就是十五六岁,似乎是那白衣少年的保镖。
“你们,是谁家的孩子?”
郑元寿眉头一蹙,沉声喝问。
白衣少年转过身来,笑呵呵的一拱手:“郑叔叔,小侄这里给您见礼了!”
叫我叔父?是谁家的孩子,我怎么没见过?
郑元寿疑惑的看着那清秀少年,上上下下打量半晌问道:“你究竟是谁?为何叫我叔父?你家大人在何处?”
少年笑道:“小侄郑言庆,今日是特地来拜访叔父。”
郑言庆!
郑元寿一怔,旋即张大了嘴巴,脱口问道:“你何时回来的荥阳?”
要说起来,郑元寿也不是没有见过郑言庆。四年前,言庆随郑世安回荥阳,归宗认祖,祭祀祖先时,郑元寿倒是看过一眼。不过他没太注意!试想,谁又会注意一个六岁的童子?即便当时郑言庆已声名鹊起,但在郑元寿眼中,却算不得什么。
时隔四年,言庆的个头长高了许多,不管是在体貌特征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果不是言庆自报家门,郑元寿根本就认不出来。
毕竟,郑家七房,和郑言庆这般大小的孩童,加起来几十个,他那可能一一关注?
“小侄在二十四日前,就回来了。”
“啊?”
“一直想过来拜望叔父。只是因为要处理一些事情,所以耽搁了。今日冒昧前来,还请叔父不要见怪才是。”
明明是个十岁的童子,偏偏让人觉得,是一个成年人在说话。
怪不得看门的人说,是一位‘小公子’过来。还真是小啊,小的让郑元寿有一种啼笑皆非的古怪感受。不过,二十四天前就回来了?为何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记得二十四天前……
郑元寿张大嘴巴,一下子想起来了。
二十四天前,不正是裴淑英抵达荥阳的哪一天?
既然他当时已经回来了,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二十四天当中,他又在做什么?
郑元寿不知不觉,把言庆当成了成年人来看待。
也难怪,言庆给他的感觉实在他稳重了,稳重的不像是一个十岁的童子。
二十四天前,裴淑英前来,引发了一场轰动;几天前,崔至仁突然抵达荥阳,再一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