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
“言庆,忙什么呢?”
郑言庆正在把玩那柄绿珠匕首,抬起头说:“没忙什么啊,在这里想事情罢了。”
杜如晦笑得很灿烂,眼睛几乎眯成了一条缝。
“想你那小情人?”
“啊!”郑言庆的脸,顿时通红。
孙思邈没好气的责骂道:“你这家伙,怎么口无遮拦?言庆恐怕正想着他那书体呢。”
说着,目光不自觉的落在了郑言庆手上的绿珠匕首上。
先是一怔,孙思邈惊奇问道:“言庆,你手中拿的,可是绿珠?”
“啊?”郑言庆点点头,“它的确是叫绿珠,孙先生莫非认得它吗?它很有名吗?”
孙思邈说:“我曾听说过这把神兵,乃西晋太康年间石崇花费巨金,请能工巧匠打造而成。石崇有一名宠妾名叫绿珠,故而因此得名……后来绿珠坠楼而死,石崇也被乱兵所杀,这柄绿珠由此而不知所踪。没想到,竟然落入小兄弟之手。”
郑言庆没有想到,手中这柄绿珠,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
孙思邈说:“若真是绿珠,小兄弟你可定要好生收藏。虽说算不得什么神兵利器,但也极为名贵。如果被有心人知道,弄不好还会招惹是非,需知财不可外露。”
“多谢孙先生提醒。”
郑言庆点点头,将绿珠和那包裹青色,写着《别赋》的白布,贴身放好。
杜如晦有些急不可耐,“言庆,外面天气正好,我们何不出去走走,好过在这里气闷?”
“可是,爷爷说不让我出去。”
“郑管家是不让你一个人出去,你现在是和我们一起出去,他怎会责怪你呢?”
孙思邈微微一笑,点头不语。
是啊,有孙思邈在前面挡着的话,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再说了,只是出去走走罢了。整日呆在这车厢里,气闷的紧,出去透透气也不错。
想到这里,言庆站起身来。
“孙先生,杜先生,张大哥不去吗?”
“他?”
杜如晦笑道:“仲坚又岂是能闲得住的人?这边刚圈好营地,他就进城去了,说是去见一个朋友……他的事情,咱们不要过问。反正也就是在这附近转转,不会走远。说起来,这偃师周遭,倒也有些好去处。这里距离东汉年间的太学府不远,当年你郑氏先祖郑玄先生,还在那里讲过学呢。你既然是郑氏家人,倒也可以去凭吊一番……孙先生,你觉得我这主意如何?”
孙思邈轻轻点头,“如晦说的也有道理。”
既然孙思邈也这么说了,郑言庆也不再坚持。
三人一起走出营地,孙思邈拉着他的手,杜如晦在一旁说笑,朝着太学遗址走去。
早春时节的天气,变化莫测。
走出营地时,尚艳阳高照。可走不多时,风云突变,天空开始飘飞起濛濛细雨。
雨水有些冰凉,落在脸上,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寒蝉。
好在杜如晦早有准备,出门时带着两把竹伞。与孙思邈分了,三人共用两伞,倒也没有影响游兴。濛濛细雨中,田园居漂浮一抹如丝如缕的轻雾,令天地变得模糊起来。
那路边的杨柳青青,在雨水中随风而动,颇有几分诗情画意。
“雨中踏青,倒别有滋味。”
杜如晦似乎很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对孙思邈说道。
此情此景,带着几分玄意,孙思邈也轻轻点头。只是踏青、踏青,这田野中青色并不多,却让人多少有些遗憾。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后屡加扩建。
在建武二十七年的时候,太学讲堂已有十丈长,三丈宽。永建六年时,汉顺帝又下诏扩建,到汉质帝的时候,太学生的人数,已多达三万余人,其规模可见一斑。
曹魏时期,太学再兴。
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时,在太学刻立石经二十八块。因正始二年的石经,是以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所书,故而又被后人称之为‘三体石经’。其内容更包括了尚书、春秋、周易、公羊传等经典,以供太学生们拓印学习。
西晋以后,以汉魏之制再兴太学。咸宁二年(276)时,在太学外有设立了国子学,使二学并存。晋惠帝曾立下规定,凡五品官子弟可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则入太学。
只可惜,五胡乱华以来,三百年动荡,昔日东汉太学,已化作了废墟。
“言庆既然曾临摹蔡中郎,想必也知道当年蔡中郎曾在此地,以隶书把分体刻立熹平石经的事情吧……只可惜,那熹平石经已随战乱毁去,只能让我等在此凭吊。”
杜如晦无限感慨,似是对言庆语,又好像是自顾自说。
“如晦,而生平有何志向?”孙思邈突然问道。
杜如晦一怔,轻声道:“我生平无甚大志向,只望有朝一日,能凑齐四十六块石经。”
“哦?”
孙思邈眉头一蹙,而郑言庆则万分惊讶。
他万万没想到,后世名垂千古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三位的杜如晦,此时竟只是一个发烧友,想的也不过是凑齐四十六块熹平石经?这可不够主旋律啊。
以言庆所想,杜如晦应该是豪言壮语,说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可他这个答案,和他后世所享有的声名,显然不太搭配。莫非,此杜如晦,非彼杜如晦?
但又一想,言庆倒也理解。
如今尚是隋文帝主政,自开皇以来,大隋倒还算兴盛。
国内嘛,即便说不上政通人和,但也没有太大纰漏;而对外,隋文帝以强硬姿态,大胜突厥吐谷浑等塞外胡人。虽然在仁寿二年征讨高句丽失败,但元气未伤。
只怕这个时候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生出大逆不道的思想吧。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建功业。
杜如晦身为官宦子弟,祖父是工部尚书,父亲是昌州长史,也是从四品的官员,算得上是朝中显贵。思想觉悟,倒也谈不上,但若说造反之类,却也不太现实。
第一卷 麒麟阁上春还早 第021章 麻烦来了(下)
孙思邈似乎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
他看了看郑言庆,想是觉得言庆年纪还小,所以也没有询问,倒是让言庆多少有些失望。
“此去不远,就是东汉灵台,何不前往一观?”
杜如晦连忙点头,表示赞成。
东汉灵台,是东汉时期观测天象的所在。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曾在此为官,并发明了浑天仪。到西晋时,灵台上为司马氏所使用。只是如今也和太学一样凋零。
郑言庆前世曾参观过灵台遗址,说句实话,兴趣不算太大。
但既然孙思邈提出来了,而且杜如晦也表示赞同,他自然不好拒绝。这古人的雅兴可真不浅!言庆心里嘀咕了一句,随着孙思邈转身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候,身后杜如晦啊的一声惊叫,只见孙思邈猛然松开了言庆的手,郑言庆也没有看清楚,孙思邈是如何移动,紧跟着就看见孙思邈出现在杜如晦的身边,伸手将他搀扶住。
“脚下泥泞,小心一点。”
孙思邈说完,又回到了郑言庆的身边。
言庆的眼睛瞪得溜圆,这孙思邈莫非也是个高手吗?
他习练降龙功以来,耳聪目明,较之常人的视力强上许多。可在刚才,居然没有看清楚孙思邈是如何到了杜如晦的身边。难不成,传说中的药王,是绝世高手?
想想,倒也没什么奇怪。
孙思邈在后世虽以《千金方》而被称之为药王,可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个道士。
他著《千金方》的目的,是为寻求长生之术。炼气养形,有一身好功夫倒也不值得奇怪。似乎觉察到了言庆的心思,孙思邈微微一笑,轻声道:“我对搏杀之术,并不精擅。然而自学道以来,修习引导之术,勤练五禽戏,倒是略有所得……言庆你既然习练武艺,我倒是可以把这引导术和五禽戏教你。虽不能长生不老,但强身健体,增长力气,却有奇效。”
郑言庆闻听,喜出望外。
朵朵离开之后,他就没有了一个可以指导他练功的人。
虽说孙思邈不擅搏杀之道,可是若能学会他的引导术,倒也是一桩好事情。
这时候,杜如晦也站稳了身子,嘴里嘀嘀咕咕的说:“刚才好像是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
说着,他低头看去。
就见残砖断瓦中,似有一块石碑凸出一角。
想来刚才就是被这石碑绊了一下?郑言庆倒是没有在意,可杜如晦却来了精神。
“孙先生,你看这是不是一块石碑?”
孙思邈拉着郑言庆的手,走过去看了看,“有点像……如晦,你莫不是以为……”
“说不定,说不定哦!”
杜如晦目光灼灼,有一种很炽烈的光采。
郑言庆一开始没明白他和孙思邈对话中的含义,可看杜如晦现在的模样,似乎明白了。
这家伙喜好碑帖,恐怕是认为,这块黑乎乎,看似石碑一样的东西,是汉魏遗留下来的石碑?只是,他赤手空拳的,又如何将石碑从地中取出来?如果真是汉魏石碑的话,这玩意儿至少已经埋了三四百年,想要取出来,恐怕没那么容易。
“可惜了,要是张大胡子在,能省不少麻烦呢。”
杜如晦围着石碑转了三圈,自言自语道:“那家伙力气大,一定能把石碑挖出来。”
郑言庆忍不住笑了,孙思邈也是连连摇头。
合算着,人家堂堂扬州首富的三公子,就是给你当苦力的命吗?
“取出来倒也不难,可问题是,如果石碑过大,你怎么弄回去?”
孙思邈一旁开口道:“我先说清楚,我可不会当你的苦力,小兄弟也不会……你自己搬回去,我就帮你把这石碑弄出来。”
杜如晦眼睛一亮,“没问题!”
“那你先在这里,把碎石清理出来吧。”
孙思邈说完,拉着郑言庆走到旁边。杜如晦二话不说,把手中的竹伞也丢弃旁边,蹲下身子清理碎石。他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大衫,很快的,就沾满了泥点子,看上去非常狼狈。
“这家伙可真的是……”
“孙先生,您和杜大哥很熟吗?”
孙思邈摇摇头,“我和他是在衡山相遇。当时这家伙就围着岣嵝碑打转,如果那不是那块岣嵝碑太大,太重的话,我估计他真敢把那块石碑从山上给背到山下。后来我们和张三郎相遇,正好顺路,才一路过来。按理说,昨夜本不会错过宿头。可就是这家伙在路上磨蹭,所以才会和你相识。”
言庆说:“杜大哥,看样子可真是好这碑帖啊。”
“何止喜好?简直就是痴了……依我看,他比那欧阳询和智永还有痴几分。只是他这年纪,不免有玩物丧志之嫌。”
言庆知道孙思邈话中之意,但却不好评论。
这时候,杜如晦大声叫喊,说是已经把碎石清理出来。孙思邈应了一声,把竹伞交给了郑言庆,然后迈步走上前去,撩开了衣襟,单手拖住了石碑一角,双脚猛然一沉,紧跟着手臂用力,就见一阵泥沙飞溅,石碑被他硬生生从土中掀了出来。
郑言庆倒没有去在意那块石碑,而是惊讶的看着孙思邈。
这位传说中的药王,看上去瘦瘦弱弱,似乎并不强壮。没想到,竟有如此神力?
而杜如晦则是一脸欣喜之色,扑过去,用手轻轻摩挲石碑上的泥沙,也不顾的雨水滴落,他眯着眼睛,仔细辨认。片刻后,杜如晦突然发出一声惊呼,手舞足蹈。
“三临辟雍碑,竟然是三临辟雍碑!”
石碑体型巨大,大约有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的样子。
郑言庆大约估算了一下,这块石碑至少也有千斤左右的分量。无比震惊的向孙思邈看去,言庆暗自咋舌。这就是传说中的绝世高手吗?如此神力,真世间罕见。
而孙思邈,也有些吃惊。
不会吧,这家伙运气真的这么好?随便摔一跤,就能挖出一块三临辟雍碑来?
三临辟雍碑的全称,应该是《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讼》。全采用隶书所做,为西晋威宁四年(278)十月廿日所立,碑阳三十行,每行五十五字;碑阴四十四行,记载着晋武帝司马炎和晋惠帝司马衷前后三次会见太学师生的事迹,共一千五百余字。
郑言庆对这块石碑有一点印象。
因为这块石碑,于后世1930年在洛阳金村镇出土,后来收藏于洛阳博物馆里面。
言庆前世在两市间的交流学习时期,亲眼见过这块石碑。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踏青游玩,居然提前一千四百年,见到三临辟雍碑。
“真是三临辟雍碑?”
“没错,没错……我见过它的拓文,绝对不会错的。”
虽然石碑大部分被污泥所覆盖,但裸露的地方,却是字迹清晰。
孙思邈苦笑道:“如晦,你不会?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