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
“李公子,你希望谁获胜?”
李淳风轻声提出了一个问题。
言庆一怔,想了想,弯下腰来,在李淳风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告诉你,可是你要保密,谁都不能讲。”
秘密?
李淳风两眼放光,心里有些兴奋。
同样,对李言庆更多出了几分亲切之意。在小孩子的心里,能与自己分享秘密的大人,无疑最为可亲。
“我以三清祖师之名保证,绝不泄露他人。”
“其实,我希望……最后获胜的人,是我!”
“啊?”
李淳风诧异的看着言庆,有些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他原以为,李言庆会三选一。却没想到,得到了这么一个答案。的确,不论麒麟台经筵的获胜者是谁,亦或者就不可能出现获胜者,那最后的胜家,只可能是一个人——开设麒麟台经筵,并将之向外推广的李言庆本人。
也许,李淳风现在还无法明白这个道理。
可是过些年,等他慢慢长大以后,就能体会出,其中含义。
就在言庆以为,这场经筵将落下帷幕。
突然听到场下有人高声喊喝道:“且慢,在下心中尚有疑问,希望能向七位院长求教一二。”
原本都准备散去的人们,一下子又来了精神。
还有热闹!
李言庆顺着声音看去,就见一个八尺身高的青年,迈步稳健的登上麒麟台。
圆乎乎的胖脸,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他脸上带着谦和笑容,上台之后,朝着七位书院院长,拱手道:“小生心中有所疑问,还望七位大人赐教。”
这里的‘大人’,非是指官职上的称呼。而是一种含糊的泛称。
薛收也正准备离去,闻听扭头。
当他看清楚来人之后,不禁眉头微微一蹙。
“贤弟,是你?”
道信也止住脚步,慢悠悠又坐回原处。
正是有热闹不看,天打雷劈。更何况看这位的架势,并不是冲他来。他自然也乐得旁观。
道信身旁跟着一个小沙弥,也坐了下来。
“师父,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道信手指放在唇边,嘘了一声后,低声道:“弘忍。莫吵!且看下去,自见分晓。”
小沙弥法号弘忍,是蕲州黄梅人,俗家本姓周。年纪,和李淳风同年,而且经历也非常相似。
李淳风是九岁拜入至元道长门下,这小弘忍,却是七岁,被道信收为弟子。
他来巩县的日子久,所以对麒麟馆的情况,也多一些了解。听道信这么一说,就知道这件事情,和他师徒无关。于是坐在道信身后,从褡裢中摸出一袋腌制的梅子,递给道信品尝。
李言庆先一怔,心里暗叫一声:他怎在这里?
这个人,言庆可说是即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为,这家伙日后会是他的大舅子;陌生是因为,自大业七年后,李言庆就再也没见过他。如今,这家伙突然出现,难道观音婢也来了?
登台之人,正是长孙无忌。
薛收当年留恋洛阳,故而认识长孙无忌。
见他登台后,也不禁有些挠头。霹雳堂虽说已经没落,可问题是,这一位可是麒麟馆后台老板的大舅子啊!
“无忌,你有何疑问?”
“薛大郎休要开口,我今日登台,实为请教许先生。”
许先生,自然是指代李言庆编撰《奸妄注》敛财的许敬宗。他如今也是七院之一的院长,闻听长孙无忌矛头直指向他,心中不禁感到疑惑。许敬宗今年有二十五岁,因出身和他特有的经历,故而在七大院长之中,一直表现的很低调。他才学出众,文辞华美。但也深知,混日子艰难。所以在麒麟馆,从不与人争吵。即便是有人指责他,他也是一笑,而过。
只要大老板满意,你们的指责算个屁!
而他的大老板,自然就是李言庆……七大院长之中,尤以他的薪水最高。当然了,似薛收姚义孔颖达三人,根本就不在意这薪水的问题。他们所追求的,一个是声名,一个是学问。
家中富裕,自无需考虑这些问题。
可许敬宗不一样,他必须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思考。
经历仕途上的波折以后,许敬宗悟出一个道理:狗屎的尽职尽责,狗屎的为国为民。能让老板满意,就算狗屁不做,一样能飞黄腾达;但若是得罪了老板,就算做得再好,又有何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心甘情愿,宁担负骂名,也去编撰《奸妄注》。
事实上,仅《两汉篇》的奸妄编撰,许敬宗就为李言庆收敛近八十万贯。如今他主持编撰《两晋篇》,还未动笔,已敲定了二十余万贯。为此,李言庆也没有亏待他。表面上许敬宗的薪水最少,可暗地里,许敬宗这两年来,收入也有近三万贯收入。如此高的赏赐,许敬宗焉能不尽心尽力。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收入高,花销起来也显眼。
这不,所有的骂名都到了许敬宗的身上,而李言庆几乎未受半点波及。
许敬宗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花的越多,背负的骂名越大,日后得到的好处,也就越丰厚。
君不见,李言庆以十六岁年纪,得巩县男之封爵,可谓大业以来,独此一家。
等李言庆孝期满了,一旦出仕,定将飞黄腾达。自己在怎么努力,也就是个浊官。即便没有飞黄上厩御马被劫持的事情,日后前程也是暗淡。可是现在,跟定了李言庆,定有出头之日。
这就是许敬宗的想法!
他看了一眼长孙无忌,有些疑惑。
若换个人,他甩都不会甩……可是对长孙无忌,却还存着些许顾虑。
虽然不知道长孙无忌的身份,许敬宗却在酒楼上见过,这个人是在苏烈的陪同下,进入县城,入住李府。苏烈是什么人物?那是李言庆的心腹,执掌墨麒麟的统军,甚得老板信赖。
巩县人都知道,李言庆手下有‘一仙一卫,黑白双煞’。一仙就是肉飞仙沈光,黑白双煞,自然说的是雄阔海和阚棱。而那一卫,指的就是苏烈苏定方。这四个人,是李府的武力基础。
能让苏烈毕恭毕敬的人……
许敬宗微微一笑,“不知公子,有何疑问?”
长孙无忌目光凌厉,一拱手,“我只想请教先生一个问题:何谓仁,何谓义,请先生指教。”
第四卷 麒麟高卧声自远 第006章 七学士(三)
所谓经辨,就类似于后世的辩论赛。需要有一个题目。
先点题,而后破题,层层推进,将各自的观点表达阐述出来。所有人都看得出,长孙无忌登台,有踢场子的意思。可是谁也没想到,他上来以后,竟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问题。
何谓仁,何谓义?
这几乎已经触及到儒家思想的本源所在。
儒家有六德之说:智、信、圣、仁、义、忠。
而其中这仁和义,更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从孔圣人之后,何谓仁,何谓义,就纠缠不休,产生出种种观点。
说实话,长孙无忌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后,倒是让李言庆也有些不知所谓。他甚至不清楚,长孙无忌究竟是想做什么?如果只是讨论‘仁’‘义’二字,恐怕讨论一辈子,也得不出结果。
许敬宗微微一笑,口中滔滔不绝。
他同样是儒家门人。对于儒家的思想,自然不会陌生。
但见他口沫横飞,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即便是对他素有不耻之心的薛收孔颖达颜相时等人,也不禁暗自点头。论才学,这个许敬宗能得中进士,本就说明了他的水准;可若是讲人品……孔颖达和颜相时,对许敬宗很看不上。著书立说,本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虽则许敬宗的作为,孔颖达等人并不是太清楚,却也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消息,所以非常不满。
不过许敬宗背后有李言庆暗中支持,加之他做事的手段又隐蔽。
所以孔颖达等人,也拿不到证据。而且,他所编撰的《两汉奸妄》,内容也着实不差。对于一些敏感人物,许敬宗会以春秋笔法而带过。正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只是按照史料中的记载编撰,不做任何评注。当然,更多人会被许敬宗评注,其言辞之辛辣,令人恐慌。
谁又能说,许敬宗做错了呢?
‘述而不作’是孔圣人编撰经史的手法。
难道你们敢说,这种方法错误了?至于为何没有加以评注,原因更加简单:我不知如何评注。
言下之意:你们不服气,你们来评注。
儒家又有‘中庸’之说。讲求内敛。这种评注古人的事情,本就吃力不讨好。孔颖达等人不愿做,也不想做。但你也不能否认,需要有人对此作出评注。所以许敬宗出现了……
孔颖达等人才不会接手这烫手山芋。
编撰《圣贤注》,已经非常辛苦。这得罪人的事情,还是让许敬宗主持吧!
但是,孔颖达颜相时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却对许敬宗,有几分鄙薄。这也是长孙无忌站出来挑战许敬宗时,这些人都没有出面阻拦的原因。长孙无忌静静聆听,仿佛被许敬宗折服。
然而,每每当许敬宗讲到关键处,长孙无忌就会提出问题打断。
就好像后世打球一样,本来打得顺风顺水,对方一个暂停,就使得节奏中断。这节奏一中断,再想恢复过来,可就不太容易。许敬宗的脸色渐渐变得难看,而长孙无忌的问题,从最开始泛泛的‘仁义’之问,引申到具体的事情上。而且问题越来越辛辣。越来越让人无法接受。
“公方才引孔圣之言,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然则公之‘本’为何?公之‘道’又如何?子曰:宁为君子儒,毋唯小人儒。但不知,公之儒道,为君子儒否?乃小人儒邪?”
许敬宗的面颊抽搐,脸色铁青。
从之前长孙无忌的问题中,他已经觉察到,长孙无忌的矛头,直指他的品行。
如果他说自己是君子,那么定然会被长孙无忌引以《奸妄注》的流言上。不管他能否解释,都会在这麒麟台上,削了颜面。如果他说自己是小人儒……只怕日后就休想呆在麒麟台。
儒家亲君子,远小人的思想,他又如何立足?
这个家伙,是一步步把自己往沟里面带啊……
许敬宗暗自苦笑:又是个充满正义感的家伙。没经历过世事的磨练,焉知这生存的不易?
他沉吟片刻,思考应对之言。
就在这时,人群中传来一阵鼓掌声。
掌声响起的很突兀,让众人不由得循着声音看去。却见李言庆一袭青衫,腰系玉带,立于门阶之上,微笑鼓掌。
“公子!”
“对啊,是鹅公子……”
“错,是李县男。”
人群中,顿时响起了窃窃私语声。
薛收等人纷纷起身,向言庆遥遥拱手。
李言庆笑道:“二位经辨,精彩绝伦,言庆亦收益颇多。言君子小人。我有一语,不知当讲否?
我记得《左传》曰: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今以此句,为经筵结论……二君皆博学之士,长孙志向恢宏,心存高远;许兄历经波折,亦明一粥一饭,得之不易。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我今开设麒麟馆,亦正是此意:愿得天下人指教,我之道途。今闻诸君经辨,言庆甚喜之。盖因吾道,从此不孤。”
孔颖达起身问道:“但不知李县男所求何道?”
“我之道,十载前即亦有之,不知薛大郎尚寄否?”
李言庆说罢,向薛收看去。
薛收一怔之后,瘦削面颊,旋即流露出一丝笑意。
他一拱手,“薛收记忆犹新。”
“然则,八年前,我远赴蜀中,遇先贤而得教诲,又立下宏愿。
此亦为我开设麒麟馆之根本。今日闻诸君论道。令我茅塞顿开,故将此宏愿与诸君,望诸君共勉。”
以李言庆的爵位,声名,皆远胜麒麟馆众人。
他在不经意间,把话题岔开,更引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即便是包括长孙无忌在内,麒麟馆众士子齐声道:“愿闻李县男之宏愿。”
“取纸笔来。”
李言庆大笑着,迈步走上麒麟台。
李淳风捧着一卷道书,急匆匆跟在他的身后。
他从一名士子手中,接过纸笔。在书案上铺开来;一旁小沙弥弘忍,也在道信的示意下走上前来。只见他挽起袖子,轻轻研墨。李言庆提笔沉吟片刻,蘸饱了一笔浓墨之后,在雪白宣纸上,龙飞凤舞写下一行大字。
自郑世安过世后,李言庆就少有墨宝。
即便是麒麟台的提名,也出自当代书法大家欧阳询之手。
当时颜相时曾问他,为何比自己题字?李言庆回答说:祖父亡故,无心作书。兼之这字由心生,麒麟台乃神圣之地,求的是圣贤之道,焉能以悲戚之心题写?还是另请高明为好……
欧阳询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