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你是从台湾来的?”
我停止磕头,站起身,回过头看见一位40岁左右的喇嘛。
『你怎么知道?』
我很纳闷,莫非我长着一副蕃薯脸,所以一看便知从台湾来的?
“你的台胞证掉了。”
他手里拿着浅绿色的台胞证向我晃了晃。
我摸摸外套口袋,台胞证确实不见,可能是刚刚磕长头时掉了。
我接过他递过来的台胞证,说了声谢谢。
瞥见夹在台胞证内的A4照片,我鼓起勇气说:『请问……』
“有事吗?”他闻声回头。
我将照片摊开,递给他,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他看了照片一眼,似乎吓了一跳。
“想见活佛吗?”他突然问。
『可以吗?』我有些不敢置信,『真的可以吗?』
“应该可以。”
『那我该怎么做?』我很紧张。
“献哈达就行。”他微微一笑。
我赶紧到大昭寺外面八廓街上买了条白色哈达,再回到大昭寺。
喇嘛引领我在寺内前进,沿途慎重交代一些禁忌,
如不可碰触活佛身体和配戴的佛珠,也不可要求拍照等。
走到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房间时,他要我在门外候着,然后他走进。
当他探身出来朝我点个头后,我带着紧张与恭敬的心走进房。
活佛坐在铺了藏毯的矮床上,床边脚下摆了盆木炭火炉,炭火正旺。
我双膝跪地,双手捧着哈达高举过头,身体弯腰前倾,
双手平伸将哈达捧到活佛足下。
活佛用手接过,将哈达挂在我后颈上,然后用两端打了个结。
眼角瞥见活佛右手拿了本经书,将经书轻放在我头顶。
活佛口中喃喃出声,似乎念着经文。
我闭目聆听,直到诵经声停止。
“你可以起身了。”身后的喇嘛低声说。
我缓缓站起身,弯着腰低下头,退后两步至喇嘛旁,再直起身。
“扎西德勒。”活佛双手合十。
『扎西德勒。』我赶紧又弯腰低头,双手合十。
活佛微微一笑,看起来年纪虽超过七十,笑容却像纯真的孩子。
本想开口询问照片上的光圈,但又担心这样很不礼貌。
正不知该如何是好时,身旁的喇嘛开了口:
“每个光圈代表一尊佛菩萨。”
『啊?』我吃了一惊,转头看着喇嘛。
“活佛刚跟我说,这表示你与佛有缘。”喇嘛又说,
“他提醒你,要随时随地记得心存善念。”
『嗯。』我双手合十,朝活佛点了点头。
活佛又对着我微微一笑,口中说了几句话。
活佛说的应该是藏语,我听不懂,不知该如何应对。
“蓝天刺白矛,枯柳披金衣。”喇嘛说。
『什么?』
“活佛的话翻成汉语,大致是这意思。”
我心里默念这两句话,但完全不懂涵义。
喇嘛提醒我该离开了,我便跟着他走出房门。
“那是金刚结,可以避邪。”喇嘛指着我胸前哈达上的结,
“记得别解开。”
『我知道了。』
我跟喇嘛互道了声扎西德勒,他将照片还我,便走了。
我登上大昭寺顶层绚丽的金顶,俯视大昭寺广场,
又遥望远处山顶上壮观的布达拉宫。
沉思了许久,才离开大昭寺。
经过一排排圆柱形的转经筒,我开始顺时针转动所有的转经筒。
转经筒外壁刻上六字真言,转经筒内部也装着经咒。
藏民相信每转动一次转经筒,便等于诵了一遍转经筒内的经咒。
转完了转经筒,便在八廓街上随意漫步,走着走着来到玛吉阿米。
我上了二楼,走进店内,刚好遇见石康。
石康拉着我在靠窗的桌子坐下,然后拿了壶酥油茶过来。
“见到活佛了吗?”
『见着了。』我说。
石康很惊讶,问起活佛的种种,我告诉他活佛说的那两句话。
“蓝天刺白矛?”石康猛搔头,“枯柳披金衣?”
我摇摇头,表示我也不懂。
“蓝天刺白矛这意思太简单了。”
我和石康同时转过头,一位穿黑衣黑裤戴黑帽的年轻男子站在桌旁。
“你们看。”黑衣人右手指向窗外,“那就是蓝天。”
我和石康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
“再拿根白矛刺刺看就知道了。”黑衣人又说。
“混蛋!你说啥!”石康站起身。
黑衣人一溜烟跑到楼梯口,说:
“我不是混蛋,我是神秘人蔡骏。”
说完后,便跑下楼。
石康说西藏这地方虽然圣洁,但还是有疯子。
“不过枯柳这句倒让我想起一样东西。”石康突然说。
『什么东西?』我问。
“公主柳。”
石康带我走到大昭寺前的小广场,在著名的“唐蕃会盟碑”旁,
有一座围墙,围墙内种了株柳树。
据说这是当年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所以当地人称“公主柳”。
石康说公主柳夏天时仍有茂密翠绿的叶,但冬天叶子掉光了,
或许可视之为枯柳。
我们在公主柳旁待了许久,也研究了半天,
始终猜不透“枯柳披金衣”的意思。
天色暗了,卖藏饰品的小贩也开始收摊,我们便离开。
“难得来西藏一趟,你多出去走走。”石康说,
“边走边琢磨,或许可以得到解答。”
我想想也是,便点点头,再跟石康告别。
回到饭店房间,简单洗个脸后,打算下楼吃晚饭。
走进电梯,看着电梯门上发亮的数字:4、3、2、1。
发亮的“1”突然变暗,电梯内的灯光也瞬间熄灭。
啊?又停电了!
5。蓝天刺白矛
电梯内的紧急呼叫铃似乎失去了作用,按了几次也没回音。
试着在电梯里喊:『来人啊!救命啊!』
外面也没回应。
打开手机,带来一点光亮,而且手机内也还有讯号。
想了一下,只能拨电话给饶雪漫。
『我被困在电梯内了。』我说。
“那是你的因果。”她淡淡地回答。
『喂!』
饶雪漫拨了通电话到饭店柜台,柜台来了人到电梯门口。
“里面有人吗?”外面的人轻轻敲着电梯门。
『现在有。』我说,『但过不了多久,可能会变成鬼。』
“您再忍耐一下,我们正紧急发电。”
20分钟后,电梯门开了。
我走出电梯,柜台的藏族姑娘给了我一个歉意的笑。
活佛提醒我要随时随地心存善念,因此我也没抱怨。
我只说:『唵嘛呢叭咪吽。』
又拨了通电话给饶雪漫,感谢她的帮忙。
“我们明天会到林芝。”她说,“车上还有空位,一起去吧。”
我回了声好,然后到外面随便吃点东西填饱肚子。
吃完晚餐回饭店,不敢再搭电梯,只好爬楼梯回房。
隔天一早,拉着行李在饭店门口等着雪漫团的旅行小巴来接我。
“早上好。”柜台的藏族姑娘脸上挂着笑。
『唵嘛呢叭咪吽。』我说。
“那是六字真言,不是问候语。”她说。
『你执着了。』我笑了笑。
“要去哪玩?”她问。
『林芝。』我说。
“那是西藏气候最好的地方。”
『那里不会停电吧?』
她笑了笑,表情有些不好意思。
『我是开玩笑的。』我也笑了笑。
“那是金刚结吗?”她突然指着我胸前问。
『嗯。』我说,『大昭寺活佛打的。』
“那么你一定可以看见南迦巴瓦峰。”她说。
正想问南迦巴瓦峰是什么时,车子刚好到了。
冬季的西藏,入夜后温度迅速降至零下,太阳出来后还是很冷。
直到下午两点过后,才会稍稍觉得温暖。
我刚上车便发现遗留在车上三分之一满的矿泉水已结成冰。
而沿路上到处可见的冰洼也见证了夜晚的冷。
拉萨到林芝约400公里,走的是风景最美、路况却最险的川藏公路。
沿途经过达孜、松赞干布的故居——墨竹工卡、工布江达等。
车子总在群山间盘绕,山的外貌都不一样,有时像白发老者;
有时像身上穿着灰绿色藏袍的朝圣者;有时像傲骨嶙峋的侠客。
车子在海拔超过五千公尺的米拉山口略事休息。
依旧是深邃且清澈的蓝天,附近的山头上满是积雪。
整个山口被蓝、白、红、绿、黄的五彩经幡覆盖,一片幡海旗林。
经幡迎风飘扬,据说每飘动一下便意味诵经一次。
在这风势猛烈的米拉山口,我可能已经听了上万次诵经声。
长途跋涉的车,为了降低抛锚风险,车内并未开空调。
因此即使坐在车内,身上仍是全副武装,围巾、手套都没卸下。
中午下车吃午饭时,仍然戴着手套拿筷子,感觉有些笨拙,
像外国人刚学着拿筷子吃饭的样子。
走了十个小时才到林芝地区首府所在地——八一镇,晚上在此过夜。
这是一座新兴现代化城市,市容跟拉萨明显不同,气候也温暖多了。
我吃过晚饭后在街头漫步一会,渐渐感到舟车劳顿的疲累,
便回饭店钻入被窝睡觉。
隔天起了个早,吃完早餐后走出饭店,四周的山上飘了些白云。
这是我进藏第五天,第一次看见蓝天里有白云。
林芝果然不愧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气候湿润多了,
平均海拔也“只有”三千公尺。
饭店外面停了辆Jeep四轮驱动越野车,一个年轻男子站在车旁。
我听见他叹了一口气,嘴里嘟哝说着:“零下一度啊。”
『《零下一度》是本好书。』我说。
他微微一楞,然后笑了笑,说:“没错。”
我和他在车边聊了起来,他看起来只有20多岁,年轻而帅气。
他说他叫韩寒,是个赛车手,从成都沿川藏公路开到这里。
待在林芝三天了,一直没看清楚南迦巴瓦峰的样子。
『南迦巴瓦峰?』这是我第二次听到这名字。
南迦巴瓦峰是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公尺。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选结果,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的难见性。
南迦巴瓦峰所在地空气湿润度大,以致云层偏低,所以能见度很低。
人们常说珠穆朗玛峰一年只有29天接受世人的瞻仰,
但能清楚看见南迦巴瓦峰全貌的天数,比珠穆朗玛峰还要少。
“前两天我只看见南迦巴瓦峰的朦胧身影。”韩寒叹口气说,
“刚刚听说色季拉山上是零下一度,空气又湿润,恐怕会下雪。那就
更难见着南迦巴瓦峰了。“
我想起昨天离开拉萨时那位藏族姑娘的话,便说:
『别担心。今天一定可以看见南迦巴瓦峰。』
“为什么?”韩寒很疑惑。
我指了指胸前的金刚结,告诉他拜见大昭寺活佛的事。
“你可以跟我一道去看南迦巴瓦峰吗?”韩寒问。
『有何不可。』我说。
韩寒很高兴,请我上了车,我们便出发。
车子开始爬上色季拉山,翻越色季拉山的途中可以远眺南迦巴瓦峰。
一开始山上还是云雾袅绕,爬了一会云层似乎散去一些。
我们边欣赏四周的美景边聊天,心情很愉悦。
突然间,韩寒大叫一声,然后将车子停在路旁,打开车门跑出去。
我也跟着离开车子,只见一座雪白的山峰突然矗立在眼前。
那就是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与我所站的地方,垂直落差超过四千公尺。
对仰观者而言,这种视觉震撼是非常强烈的,
也因此更能感受所谓山峰之高与峻。
此时约早上11点,蓝天只是单纯的蓝,没有半点白云,空气清净。
南迦巴瓦峰的全貌一览无遗,毫无掩饰。
“值了!值了!”韩寒很兴奋,“摔车都值。”
韩寒又叫又跳,从车上拿出脚架,拼命拍照。
我静静体会这种视觉上的震撼,身子某部分好像已飘向南迦巴瓦峰。
我突然想起“蓝天刺白矛”这句话。
不远处有个朝圣者正三步一拜,沿路磕长头,从山上往下。
这种绕着心中的神山沿途磕长头的方式,应该是所谓的“转山”。
他经过我面前时,我看了一眼,他的外貌看来像是汉人。
当他不知道第几千或几万次从匍匐于地到爬起身时,动作突然停了。
“那是金刚结吗?”他的脸朝向我。
我点了点头。
韩寒似乎也对这位朝圣者好奇,便走过来询问。
这位朝圣者叫路金波,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