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神 作者:[美] 尼尔·盖曼
2001年对尼尔·盖曼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精心撰写的长篇小说《美国众神》(AmericanGods)堂皇登场。这部被读者戏称为“神话黑暗都市奇幻哥特恐怖浪漫幽默公路小说”的跨类型之作,讲述了以奥丁为首的旧时代诸神,和以“媒体”、“高科技”为首的新生代神祇之间的激烈斗争,体现出当代美国的真实面貌,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激烈冲突。该书在许多排行榜上逗留许久,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不小的轰动,进而一举囊括当年所有幻想类小说大奖。
2002年出版的童书《卡萝琳》再次获得幻想文坛最高荣誉雨果、星云两项大奖,以及恐怖小说大奖布拉姆·斯托克奖。
而在2005年,他的新书《蜘蛛男孩》(AnansiBoys)出版发行,随即登上众多畅销排行榜。其中借用了《美国众神》中的配角蜘蛛神阿纳西,以他的两个儿子为主角,书写了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童话,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前者。
与此同时,盖曼开始与电影界大量合作。他和老搭档漫画家戴夫·麦克基恩合作指导了儿童片《镜面具》(Mirrormask),令人惊讶的想象力和精美绝伦的画面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由他根据英国古典史诗《贝奥武甫》撰写剧本的同名奇幻大片,预计将在2007年上映。而动画片《卡萝琳》和有影星罗伯特·德尼罗参演的《星尘》也都在紧张制作中。就像笔下的摩尔甫斯一样,尼尔·盖曼仿佛有能力行走在人们的梦境和幻想之中,把它们变成一个个让人啧啧称奇的故事,为读者带来无可比拟的阅读享受。
尼尔·盖曼访谈:这部书让我十分骄傲
“嗯,这是一本讲谋杀案的小说。”
“什么?不是奇幻小说?”
“如果你愿意那么看的话,它也是本奇幻小说。”
“惊悚小说呢?”
“我当然希望它够惊悚。”
“能不能说这是一部恐怖小说?”
“对,而且,它还是一本主流文学作品。”
其实整部书所写的是一个大骗局。
记者: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内容很杂。它描写的是一次公路旅行,可里面又有小镇谋杀案,而且写得那么棒。我得承认,这本书以前,我还不知道你能写侦探小说。你怎么会想起写谋杀案的?
盖曼:按“侦探悬疑小说”的定义,《美国众神》里有不少悬疑。我写得很高兴,感觉有点像在舞台上玩魔术。书里有不少地方,初看不起眼,接着看下去才发现大有玄机。你盯着这个地方,真正的奥妙却在别处。球就藏在茶杯里,但你不知道,以为那个杯子是空的。可你等着看,我把杯子一掀,让你大吃一惊。
说到庞杂,有件事很有趣。
《今日美国》有位女士,她没读过《美国众神》。她问我这到底是本什么小说。
我说:“嗯,这是一本讲谋杀案的小说。”
“什么?不是奇幻小说?”她问。
我想了想,说:“如果你愿意那么看的话,它也是本奇幻小说。”
“惊悚小说呢?”她又问。我说:“我当然希望它够惊悚。”
她接着问:“能不能说这是一部恐怖小说?”
我告诉她:“对,而且,它还是一本主流文学作品。”
应该说这是一本能带给你回报的书,你下的功夫越大,你的回报越多。不过,它虽然庞杂,但并不芜杂。情节发展是相当单纯的。
记者:这本书大受好评,读者的这种反响让你吃惊吗
盖曼:《美国众神》刚推出的时候,我对读者会有什么反应很没把握。这也是写作的乐趣之一。但有些收到先期推出样书的评论家读了以后很喜欢,所以我想,这次我大概是弄对了。也有人反感这本书里的性描写。这些人可能会拿起这本《美国众神》,说:“噢,那个尼尔·盖曼!我读过他的东西,写的那些童话故事挺可爱。”接着看下去,看到所谓的性描写,他们就不满意了。对这些读者,我只能说抱歉,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记者:但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所谓性描写,实在很恕?br /> 盖曼:对,对,让人后背直起鸡皮疙瘩。我最喜欢旅馆房间里那一幕。它不算恐怖,但要说让人后背起鸡皮疙瘩,那是我写的东西中最招鸡皮疙瘩的几段之一。
记者:我们再来谈谈这本书里的公路旅行吧,这本书里的大多数动作场面都和公路旅行有关。身为英国人,你觉得美国中部什么最吸引你?美国成年人回忆起小时候这类旅行时,想到的都是难吃的便当,稀奇古怪的路边景点。只有小孩子才会觉得那些景点里有魔法。可你似乎觉得那些地方挺有意思,而且可以像第一次看到他们的小孩子一样,看出其中的神异之处。
盖曼:我希望自己有这个本事。在写作《乌有乡》时,有一件事是我最得意的:我能让我笔下的伦敦现出某种魔力(对某些读者而言)。有些读了那本书、又头一次去伦敦的读者告诉我:看到真正的伦敦时,他们觉得它的种种名胜背后隐藏着什么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他们觉得这种感觉很棒。我自然想在《美国众神》中再使上这一招。还有,我想尽量避免人人皆知的地方,所以纽约只有短短的一幕,还有一幕背景设在洛杉矶。除此之外,《美国众神》中的所有事件都发生在纽约人、洛杉矶人所谓“只有坐飞机才会经过的地方”。有的读者恭维我,说我实在了不起,竟能想像出山崖石屋这种地方。其实,山崖石屋是真实存在的。我在这里那里作了些小改动,以配合情节,但其他的一切,从那个地方本身到它里面的种种怪事,都是真实存在的。
记者:能不能请你谈谈这本书里的几个人物。先说影子吧。这个人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他首先让人联想起耶稣基督,比如他的自我牺牲,钉在树上的三天,死而复生,获得救赎,等等。但同时,他的经历也是一个人寻找自我、发现自己是谁的历程。你是怎么塑造这个人物的?受了打斗片明星的启发?对不起,开个玩笑。
盖曼:我不能作人物分析,尽管我很想彻底分析一番,非常想。但不能。这么做就破坏规则了。不过我可以说说我是怎么写这个人物的。写作这个人物时,我觉得他很难把握。你刚才说过,他的某些层面很像耶稣基督,有的评论家肯定会这么说:“典型的英雄崛起之路。”但是,这并非我的本意。写作这个人物让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我喜欢写这么一个人物。从前写小说的时候,我时常想起C·S·刘易斯的一句话:怪事发生在怪人身上,未免有点怪得太过分了。写《睡魔》的时候还没有这种想法,但写《美国众神》时,我很想摆脱这种做法。我觉得,只要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你就会发现他其实并没有什么怪异的。
记者:嗯,这倒是真的。
盖曼:所以我想,我要仅仅写出某些事件发生在某个人身上,它们又是如何改变了他。写这个人物时,有一个地方让我觉得相当棘手,就是他的名字。
记者:这个名字非常好。他确实有点像个影子,同时又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他身边的人的各种不同侧面。
盖曼:正是。我有一个朋友,她给我写了封信,信上说“我不喜欢影子,更喜欢影子所假扮的迈克·安塞尔。为什么不干脆把影子写成迈克·安塞尔呢?”影子这个人物有一点非常怪。只要不跟别人在一起,他就没有自我。和别人在一起时,他才拥有自我,或者干脆像镜子一样模仿别人的自我。连说话都是这样。
我自己也很喜欢他模仿别人的时候。假冒别人搞诈骗,真是有意思极了。记者:这本书里涉及了不少骗局,有些经典骗局简直成了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盖曼:其实整部书所写的都是一个大骗局。正因为这样,我才说《美国众神》可以视为一部悬疑小说。我觉得写这种骗局很来劲。在观众意识到之前,把球藏进茶杯,到时候一揭开!写这本书有个最困难的地方:只要不看完,你永远猜不出这个骗局到底是怎么回事。做到这一点才够酷!
书评:名家名刊精短评介
机锋叠出,幽默风趣,间以惊悚,而且移步换景,不断发展,始终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美国众神》中充斥着神异和魔幻场景,每一个人,只要他曾经思索过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它理应的样子,都会被这部作品的魅力攫住。这是一部强有力的小说,一方面使读者不忍释卷,另一方面,它又迫使读者不断停下来,惊叹一声:“哇!”
——《今日美国》
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无法放弃的作品。
——《华盛顿邮报》
盖曼有一枝无比灵活的笔,最善于以神话撩拨、刺激读者,是杰出、风趣的说书人。
——《纽约时报》
尼尔·盖曼拥有罕见的洞察力和无尽的想像力,是英国的瑰宝,而现在,又同样成为美国的瑰宝。
——威廉·吉布森,著名科幻作家,《神经浪游者》的作者。
神异、嘲讽、性、恐怖,加上诗歌一般优美的文字,以这些手段,《美国众神》让读者一捧读便不忍释手。
——《华盛顿邮报书评版》
《美国众神》近于奇迹。在这部小说中,盖曼讲述了一个最不可思议、最离奇的神话故事,采用的偏偏是最能取信于人的叙述方式。一部杰作。
——乔纳森·卡洛尔,美国著名奇幻作家。
最锋利的洞察力,优美如诗歌的文体——以此为工具,尼尔·盖曼无情地掘进,把死去的神灵、死去的金钱和死去的感情暴露在我们眼前。这部小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从人类初生的时代直至今天的地图。
——史蒂夫·埃里克森,美国著名奇幻作家
书评:《美国众神》是一种享受
《美国众神》讲的是主人公——影子从监狱释放后,穿越美国大陆的旅行过程中的一系列奇遇。讲他与生活在美国土地上的各种神祇相遇,由此引发了出许多精彩动人、奇诡绚丽的故事。其主线是影子为一个叫做星期三的老头跑腿当差使,而星期三其实是一个名叫奥丁的老神仙。奥丁是在9世纪的时候,搭乘怀着早期维京探险者的挪威梦想来到北美的。他不过是美国的无数神祇之一。影子随后还遭遇了主神奥丁的兄弟、狡诈之神洛奇,来自埃及的圣猫女神巴斯特,斯拉夫的黑暗与死亡之神岑诺博格,来自西非的骗术之神南西,印度教的毁灭之神伽梨,埃及神话中的冥界之神阿努比斯,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中的黎明之神伊斯特,等等。由此,《美国众神》描绘出了一幅人神共舞的当代美国世俗生活图,帮助读者从一个侧面去理解美国精神。
《美国众神》有两个神仙系统。一个是以奥丁为代表的旧神系统,他们在历史上曾显赫无比,象征美国的开国先父。在两百多年前,他们登陆北美大陆的时候,是威力巨大的。随“五月花”号来到的第一批拓荒者,开辟了新鲜的文明,创立了先进的制度,最终使一个年轻的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在盖曼笔下,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在星期三所处的当代美国,人们早已停止了对这些旧神的崇拜和祭祀,他们都变得相当虚弱,仅能引导那些微贱的生命,自己则和凡人没有什么区别,要靠做屠夫、开殡仪馆等谋生,犯罪后也要被抓进监狱坐牢。
而站在旧神对立面的是另一个神仙系统,也就是新生的美国众神,他们发源自一些现代仪式和人们对高科技用品的依赖,看上去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包括电视之神、信用卡之神和互联网之神等等,因此似乎也拥有更众多的信徒,他们与旧神们争夺着领导权。这个新神系统,正是当代美国的象征:丰裕的财富、强大的军事、先进的科技,当然也包括美国的“软力量”,那个不时出现的电视之神就是一个暗喻。而实际上,崇拜这些新神的,已不仅仅是美国人,同时还有全球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这使《美国众神》超越国界而具有了一种世界性。为了崇拜这些新神,新移民们源源不断来到美国,寻找新的美国梦。
读《美国众神》是一种享受,有时候,甚至感到像在读村上春树的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聪明和有趣的感觉。作者塑造了影子、劳拉、星期三、岑诺伯格、赫因泽曼恩、城先生、世界先生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神,有时让人看得回肠荡气。当然这种浪漫也充满了诡异感和异样感,是一种反传统的浪漫,比如,我们看到了各种骗局、解剖少女尸体、奇异的性交场面、少女被谋杀并被沉入湖中、人神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