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作品集
由尥谮ね跣峭踅⑷死辔拿骷湍畋氖拢褚黄醭恋纳⑽摹?br /> 当你被诊断为癌症时,世界在你的眼中会突然变成另一个样子:天空是红的太阳蓝的;而当你最后得知这是误诊时,当天空又变成蓝的太阳又变成红的后,这也不是以前的天空和太阳了,世界和生活在你的眼中美了许多,也增加了许多内涵,这种感觉远不是读十年书能得到的。一个人的未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那么全人类的未日体验呢?如果世界经历了这样一次“误诊”,那全人类同样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天空和太阳,更珍惜他们以前视为很平常的一切,人类世界将沿着一条更合理的轨迹运行。而能够带来这种未日体验的,只有科幻小说,这也是我构思这个未日系列科幻小说的的初衷。
科幻小说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作者和读者都能得到现实中不可能得到的体验,这就是我热爱科幻的原因。我是由一名科幻迷开始写作的,对科幻的理论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考。我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科幻小说的优势在于创造一个空灵的想像世界。我曾经有过一个自己现在也觉得很偏激的想法: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水木清华科幻版曾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主要体现在编辑虚拟世界百科全书上,但并不是太成功。)这种提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方面的抨击。我很赞同阿来的话:各个作者应坚持自己偏激的观点,而编辑就对各种观点持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这才是科幻发展的健康气氛。但另一方面,当科幻由一种爱好变成一种事业时,我发现有许多微妙的平衡需要掌握,这其中包括作品中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做为文学的科幻与做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而我现在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它们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科幻之路上跋涉多年的作者来说,这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说到成熟,有这样一件事:为了参加这次会议我请了两天假,但是以一个别的理由请的假。早在两年前我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时,一位朋友就劝我在单位把写作活动保持在地下状态,他说:“在这样的基层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都可以被容忍,但幼稚是不可容忍的,你要千万避免给人一种幼稚的感觉,否则你的前途就完了。”
这位朋友的想法一般会被看作社会对科幻的误解,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科幻确实幼稚。例如:直到今天,我们的科幻小说也没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自己的想像世界,我们只是在人家创造出的多个想像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
但从另一方面看,科幻文学从本质上说是幼稚的,它所要表现的,是童年时代的人类,面对广漠深邃的宇宙所产生的好奇和恐惧,以及探索的冲动。在这样的一个宇宙面前,人类的科学和哲学都很幼稚,科幻做表现这两者的唯一一个文学形式,浸透着稚气也就不奇怪了。未来人类的科学发展到极致,宇宙的一切毫发毕现之日,也就是科幻消亡之时。
目前在国内科幻界,面对中国科幻的幼稚,大家都羡幕美国科幻的成人读者群,并把这看做是科幻文学成熟的标志之一。但要知道,成人之后就是老年,老年之后就是死亡。当今美国科幻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影视的繁荣,这些科幻影视仍在延续黄金时代的风格。而当今美国的科幻文学已露出了深深的暮气,作品用复杂的技巧表现晦涩的隐喻,全无黄金时代的朝气与活力,近年来许多顶峰之作已透出了死亡的气息。现在,美国25岁以下的人已基本上不读科幻小说了。我实在看不出这种局面有什么可羡幕的。
我们最应该羡幕的自己,现在,国内的科幻读者都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甚至是六七点钟的太阳,中国科幻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青春与希望的市场,这正是我们这些科幻人信心和力量的源泉。相比之下,幼稚真算不了什么。
有研究表明很多动物有语言,有推理能力,某些动物会制造工具,少数动物甚至有文字,但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动物会幻想,所以,幻想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唯一标志,而我们今天到会的科幻迷们,就是这种标志最生动的体现。
谢谢大家!
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谈到这个话题,想起去年在水木清华BBS上看到的一场有趣的讨论:如果科学世界和魔法世界开战,谁历害?开始大家认为是魔法世界厉害,如一位网友所说:你用核弹炸我,我骑上扫帚就跑了。但仔细想想不是那么回事:你为什么要跑?只是因为魔法世界中没有热核炸弹那样级别的武器,东方孙大圣的金箍棒和西方宙斯的闪电,比起人类曾造出过的两千万吨级的核弹威力显然低一个级别。况且骑上扫帚可能也跑不了,从《哈利波特》里看,扫帚的速度好像不比阿帕奇快多少,不可能及时飞出核弹的威力圈。
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公平:科学世界是在用现实对魔法世界的幻想,扫帚不管你念什么咒语都飞不起来,两千万吨级的热核炸弹却真实存在。事实上,科学现实中的大部分东西已达到或超出了神话世界中的想象,比如你家中的电视机、桌上的电脑、衣袋中的手机等等。如果用科学幻想来对付魔法的幻想会怎么样呢?一个如海伦手中金苹果那么大的反物质炸弹,足以把奥林匹斯山的光荣永远埋藏在海底;这种科幻武器再稍大一些,只一击便可蒸干海洋或粉碎地球,再大一些,可以使魔法世界的整个宇宙在一道强光中化为蒸汽。因为魔幻或神话的宇宙实在没有多大,东西方神话中描述的宇宙,半径很少有大于两个天文单位的,光年的距离概念不可能进入神话,因为神话的想象力无力把握这样大的尺度。魔法世界中最光辉的天神与科幻世界中的恒星相比都暗然失色,魔法世界中最恐怖的魔鬼在科幻世界中的黑洞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在幻想文学领域,科学和魔法的混战早已开始,在比较极端战士中,大角高呼打倒硬科幻,本人则恶毒地纵踊把科幻从文学中分离出来,结果两者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这只是一种网络上的表达方式,姚海军在向我约这篇稿时声称“观点不怕偏激,就怕不鲜明,不用考虑面面俱到”,这正是网上说话的方式,否则没人听,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自己的这种极端观点是既不正确也不合理的。其实,双方的共同点远比分歧多,科学幻想和纯幻想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努力创造一个空灵自由的想象世界,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震撼和享受(我个人从不认为科幻的任务是反映现实和人性),分歧只在于想象的源泉在哪里。
魔幻自古以来就那么多东西,其想象力经历漫长的岁月已有些失色了,而飞速进步的科学却不断地为科幻的想象力注入新鲜血液,现在的科幻描绘的世界与几十年前大不相同,而现在的魔幻世界与中世纪的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时,科学所带来的想象其广阔和丰富多彩远大于魔幻,如果没有科学,150亿光年和10的负三十次方毫米只能是疯子的呓语,但科学把它们带入了我们的想象世界,使人类想象世界的尺度扩充了无数倍。如此,幻想世界为什么要拒绝科学呢。
幻想世界需要科学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总认为魔幻读者都明白他们在读虚幻的故事,这在今天当然对,但在古代却未必,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是把神话和魔幻当做完全真实的存在,那时,现实世界和魔幻世界是溶为一体的,魔幻的魅力在当时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其真实感。现在,纯幻想的这种真实感已不复存在,这也是现代只能产生童话而再没有神话的原因。如果读者知道读的故事不会发生,也不可能发生,震撖力就会大减。但科学幻想却能够提供这种真实感,这就使得现代神话的出现成为可能,甚至有可能使神话与现实溶合的时代再次到来。
至于目前在电影领域的状况,我想只是一种市场的涨落而已,从整个电影历史上看,纯幻想影片并不比科幻片占多大的优势,前一阵科幻大片太多了,观众自然想换换口味,完全没有必要认为奇幻要战胜科幻了。事实上,奇幻和科幻不是对立的,奇幻中将越来越多地渗入科幻的因素,科幻也可能从奇幻中学到吸引读者的表现方式,努力具有奇幻作品那样出色的可读性。对此,我们每个人应该坚持自己的科幻理念,仍要在网上用像芥末一样辛辣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理念,而对整个科幻界而言,应对不同风格的作品,包括奇幻作品采取宽容的态度,吸收奇幻作品的精华,这样才能带来科幻文学和幻想文学百花齐放的春天。
被忘却的佳作
春节放假闲来无事,把自己中学时代看过的至今已被遗忘的科幻小说回忆一下,至今仍被传诵的经典就不提了,只提那些已被人忘掉的。绝对不查资料,只凭记忆,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作品,如果二十年后还能记起来,那应该算是佳作了,如果大家还能想起别的来,欢迎补充!
首先回忆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不是;《珊瑚岛上的死光》?也不是;《霹雳贝贝》?更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是《小太阳》,拍摄时间让人吃惊:五十年代中期!内容同样让人吃惊:与拙作《中国太阳》相似,描写中国人在太空轨道上建造反射镜,但目的比《中国太阳》更合理,是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虽然这部影片是少儿科幻,但色彩绚丽,风格清新,更重要的是,与前面那几部科幻片相比,它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这部电影在国内科幻界本该大书特书,但我对包括姚海军在内的多个中国科幻史专家提起过它,竟无一人知晓!CCTV的电影频道在几年前曾在不引人注意的时间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不引人注意地播出过一次,以后就销声匿迹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伤心者了,但愿它的拷贝还在电影厂的资料库中保存着,相信总有一天它会被国内科幻迷们怀着敬意瞻仰的!
《遥远的迭达罗斯》(科幻海洋),中国惟一一部科幻话剧剧本,描写人类因地球污染而移居太空的故事,思想深刻,放到今天也是佳作,特别是最后一幕地球上唯一的老者在河边钓鱼的诗意场景至今不能忘怀。
《最后一名癌症死者》(科学文艺),科幻电视剧本,描写从鲨鱼身上提取治癌药物的故事,各方面都十分出色,当时被奉为经典,曾被拍成过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但拍得很次。
《青春》系列(载于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大型文学刊物上,只出了该系列的第一部),中国长篇,描写苏联在太空中建立庞大的军事基地,企图从太空攻击地球,中国宇航员发现了该基地,最后将其摧毁。该小说构思宠伟,场景广阔,记得当时在班上引起很大轰动,一本书大家抢着看,读得如痴如醉,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很快被人忘掉了。
《回来吧,罗兰》,中国长篇,描写把一个什么科学家的生病的女朋友冻起来,在遥远的未来这人老了以后又解冻的故事,小说很差,让人读不下去,记住它的原因是当那个女的苏醒后,一个领导人对男主人公说的一句在当时看来也肉麻搞笑的话:“同志啊,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祖国也将还给你爱情和幸福。”那个MM醒来时芳龄二十,男主人公已经老的快入土了,不知这爱情将如何进行。
《驯火者之死》(出处不名),描写一个发明家发明了一种超级冷却衣,能使人进入火海,当宇宙飞船失火后,这人穿着那身衣服去救火,结果最后不是死了,但是被那衣服冻死的。这是一篇在今天看来仍很出色的小说,在当年的《科学神话》(当时的一本大型总结性年度科幻作品集)中被做为首选佳作。
《人口大爆炸》,中央电视台的单本科幻电影剧,只是听说但没有看过,现在对这件本应很重要的事情记忆很模糊,连它是否真的存在都不确定了。
《沙洛姆教授的失误》(《人民文学》),经典之作,讲述一个人工智能科学家企图制造具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最后失败的故事,在文学性上很优秀。
《遥远的爱》(出处忘了),这篇大概还没被忘记,童恩正的经典之作,也算是爱情科幻的早期作品了,描写一个人类科学家与一个沉睡在海底外星美人的爱情故事,诗一般美的一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青年报〉居然为这篇短篇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