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作品集
龀了诤5淄庑敲廊说陌楣适拢话忝赖囊黄适隆V档靡惶岬氖牵粗泄嗄瓯ā稻尤晃馄唐∷档姆⒈矸⒘艘桓鱿ⅲ杉笔笨苹眯∷档挠跋臁?br /> 《桥》(出处忘了)中国中篇,是国内第一部篇战争科幻,描写苏联军队以伞兵突袭,然后大军攻入中国境内,占领一座城市后逼迫一名工程师为部队架桥,那个工程师用了一种会蒸发的建筑材料,使桥建好后在瞬间消失。这篇小说曾被权威的《新华文摘》转载。
《贝塔这个迷》(科学文艺),中国短篇,机器人小说,描写一个机器企图叛逃到苏联的故事,当时影响很大,被奉为经典,后来阿西莫夫的小说传入后,才发现本文出色构思的真正出处。
《温柔之乡的梦》(载于一家主流文学刊物),魏雅华的一篇机器人小说,描写一个以机器人为妻的时代,主人公被机器美人惯坏了的故事。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文学性上都是绝对的佳作,放到今天,在同类题材上也无人能够超越。后来好像又出了续集。该文在当时的主流文学界也影响巨大,曾为当时对科幻的无情打击提供了口实。
《远古的石头》(好像是这个名字,也是载于一个主流文学刊物),魏雅华的另一篇科幻小说,描写一个姑娘得到了一块来自太空的奇石,她的自由市场上卖,出价十万,一些苏联人想买但她不卖,要拿中国被俄罗斯抢走的领土交换。。。。。。水平上远不如《温柔之乡的梦》,但文学技巧也比今天的大多数科幻小说高。
《消失的海岛》(好像是这个名字,载于一本科幻小说集上),中国中篇,描写一群纳粹残余在一个不为世界所知的海岛上建立秘密基地的故事,一名音乐家不慎落入该岛,最后偷了一艘纳粹的钻地车逃出来。本文情节很吸人,对环境的描写手法老道。
《XX号区域》(《萌芽》),描写大洋中部突然出现了一块新的土地,两个中国人首先踏上了那块土地,但被一支后来上去的苏联特种部队干掉了一个。类似的作品还有《消失的魔影》,描写苏联人用一种普通动力的飞行器在百母幕大三角地区装神弄鬼,甚至用微波将一艘船上的人全部杀死。这是当时主流文学刊物上大批刊登的科幻小说中的两篇,奇怪的是,这些小说比科幻刊物上的作品看起来更接近通俗文学。
《金玉米》(好象是这个名字,科学文艺),描写一名日本老兵回到他曾作战的中国农村地区,在那里种一种高产玉米,然后高价回收,说是赎罪,后来发现原来这里的土镶中富含金元素,这种玉米能够从土镶中大量摄取金子。。。。。。十分有趣的一个故事,被忘掉真是可惜。
《沙罗教授的臭虫》(科学文艺),描写一名苏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跟踪人迹的小机器人,用于在非洲的丛林中追踪反政府游击队,结果好象被修改了程序,把政府军引入埋伏圈。
《寻找失踪者》(出处忘了),是当时中国的一流主流作家孟伟哉写的一部长篇科幻,没写完,其中人物形象生动,但处处是常识性的错误,科幻描写笨拙不堪,后来常被人作为主流文学家写不了科幻的例子。
《XT方案》(出处不明):中国短篇,拖运南极冰山,用其致冷以消灭台风,科幻构思十分出色。
《吐烟圈的女人》(科学文艺):中国短篇,使城市中大型烟囱象吐烟圈一样排气,这样烟气环可以上升到高空并飘得很远,不会污染城市空气。典型的技术型科幻,构思出色,但篇幅太短没有展开。
《甜甜的睡莲》(科学画报):中国短篇,利用麻风病细胞的侵蚀性和癌细胞的速生性进行整容手术。科学性和文学性结合的很好的一篇。
《无量石》(科幻海洋),中国短篇,描写一块能感知人的才能的石头的众人的妒忌心作用下烧毁的故事。
以下是外国的:
《神秘的马希纳》(科学画报),一篇来自某个东欧国家的很平庸的机器人小说,讲述一个机器人因看多了侦探故事而犯抢劫罪的故事。之所以记住它,是因为它在八十年代国内攻击科幻的评论文章中被多次提到,说这篇小说除了讲述机器人会看书会犯罪外,没有任何科学知识,以做为科幻小说没有价值的例子。
《崩溃》,美国长篇,描写很近的未来,西方世界的经济全面崩溃,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的深渊,多亏了中国人(不错,是中国人)在以前的几年中悄悄屯集财富,才使世界得以拯救。这本长篇很早就被翻译到国内,现在看来很象目前网上那些中国人自己写的YY小说。
《绿色人》(好象是这个名字),中国中篇,描写苏联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批皮肤能光合作用的人,做为特种部队潜入中国,最后被全歼的故事。
名字忘了,描写一个人试图控制自己身体的各种自然功能,比如心跳和内分泌等等,结果导致身体系统混乱,险些因此丢了命
《铁栏帝国》(好像是这个名字,科幻海洋),美国中篇科幻小说,描写遥远世界中的一个被奴役的民族集体出逃,寻找同族人在遥远的银河之角建立的强大帝国,经过多年航行终于到达梦中的帝国,却发现那些强大的同族人同奴役自己的铁栏帝国一样凶残。很大气,情节引人。
《水星之旅》(好像叫这个名字,科幻海洋),美国短篇,描写一对兄妹在水星上的遇险,其中关于水星上水银湖的描述十分美,本篇也是世界科幻的名作。
《时光倒流》(科幻海洋),美国短篇小说,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时光倒流的人生故事,开头是从坟里面把死人挖出来复活。
初学者如何写科幻
叫我老师实在不敢当,我同你一样是一个科幻迷,写科幻只是业余爱好,谈不上什么经验,如果你非让我谈的话,同为科幻迷,我可以谈谈自己写科幻感受,随口道来,肯定十分偏激。
首先,科幻是一项很美丽的事业,虽然目前只能业余从事(谁要专业写科幻,他的生存状态我难以想象),但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或至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爱好。但科幻迷和科幻作者有一定的距离,当你觉得写科幻很好玩的时候,你就是一名合格的科幻作者了,这点虽然很奇怪,但是很重要,和别的事业不一样,写科幻是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这是她的迷人之处,当你觉得累时,是绝对写不好的。有以上的感觉是一个大前提,然后就可以谈更多的了。
这之前肯定有不少人对我们谈过怎样写作,首先是语文老师,他(她)会让我们锤练语言等等,可能还有更深一些的教导,告诉你文学是人学,关键是塑造人物等等。但这些东西在科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必须的。请你看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全是很平淡的大白话,作文一样的流水账,但他的小说却震撖了世界,为什么?这就涉及到科幻小说的灵魂是什么,它第一是思想,第二是思想,第三还是思想。所谓思想,包括想象力和对宇宙的深刻感悟等等,思想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产生有震撖力的小说。所以写科幻小说的能力完全在科幻之外,与一个人的思想方式和人生观紧密相连。如果一个人成天只会沉浸于个人的小情感之中,对祖国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宏大麻木不仁,那这人不可能写出好的科幻小说来。使自己的思想丰富而深刻不太容易,要试着用哲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这里要特别说明:那些缠绵的言情小说对普通人倒没什么,但对科幻小说作者则是毒剂,它最易使人的思想陷入一个窄小浅薄的境地。另外尽可能多地亲身体验自然,在寂静的冬夜仰望星空,你总能感觉到些什么的。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中国还没有)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对于我们这些科幻迷和业余作者来说,很难具有那样深度的思想,但对于我们,至少科幻应不再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入科幻的世界,并由此使我们的生活感觉更好。
从大海见一滴水——
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此文为飞腾科幻刘慈欣作品学习活动而作)
试想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做出如下描述:
拿破仑率领六十万法军侵入俄罗斯,俄军且战且退,法军渐渐深入俄罗斯广阔的国土,最近占领了已成为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拿破仑只得命令大军撤退。俄罗斯严酷的冬天到来了,撤退途中,法国人大批死于严寒和饥饿,拿破仑最后回到法国时,只带回不到三万法军。
事实上托翁在那部巨著中确实写过大量这类文字,但他把这些描写都从小说的正文中隔离出来,以一些完全独立的章节放在书中。无独有偶,一个世纪后的另一位战争作家赫尔曼。沃克,在他的巨著《战争风云》中,也把宏观记述二战历史进程的文字以类似于附记的独立章节成文,并冠以一个统一的题目:《全球滑铁卢》,如果单独拿出来,可以成为一本不错的二战历史普及读物。
两位相距百年的作家的这种作法,无非是想告诉读者:这些东西是历史,不是我作品的有机部分,不属于我的文学创造。
确实,主流文学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作为作品的主体,其描写的宏观度达到一定程度,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成为史书了。当然,存在着大量描写历史全景的小说,如中国的《李自成》和外国的《斯巴达克斯》,但这些作品都是以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为主体,以大量的细节反映历史的全貌。它们也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进程描写做为主体,那是历史学家干的事。
但科幻小说则不同,请看如下文字:
天狼星统帅仑破拿率领六十万艘星舰构成的庞大舰队远征太阳系。人类且战且退,在撤向外太空前带走了所有行星上的可用能源,并将太阳提前转化为不可能从中提取任何能量的红巨星。天狼远征军深入太阳系,最后占领了已成为一颗空星的地球。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仑破拿只得命令大军撤退。银河系第一旋臂严酷的黑洞洪水期到来了,撤退途中,由于能源耗尽失去机动能力,星舰大批被漂浮的黑洞吞噬,仑破拿最后回到天狼星系时,舰队只剩下不到三万艘星舰。
这也是一段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与上面不同的是,它同时还是小说,是作者的文学创造,因为这是作者创造的历史,仑破拿和他的星际舰队都来自于他的想像世界。
这就是科幻文学相对于主流文学的主要差异。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由于以上这个区别,使我们必须从科幻文学的角度,对科幻小说中主流文学的某些要素进行反思。
一、 细节
小说必须有细节,但在科幻文学中,细节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等等,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毫无疑问,以上的文字应该算做细节,描写两个人(或随便其它什么东西)在放一颗焰火前后的对话和感觉。但这个细节绝对不寻常,它真的不“细”了,短短二百字,在主流文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的一次小吻都捉襟见肘,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这是科幻所独有的细节,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微细节”而言,我们不访把它称为“宏细节”。
同样的内容,在主流文学中应该是这样描写的: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后来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后来在太阳旁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