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史





十二年(1933年)五月一日所著《西安正俗社重新改组缘启暨简章》称:“正俗社之创办,远在十五年以前,惨淡经营,煞费苦心……”根据这一记载推算,正俗社约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由毛子良先生出面牵头,同张宝元、张景燕等几个人凑股份合伙筹办。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工作,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正月正式成立,在西安南大街银匠会馆开台演出,后来移到南院门福建会馆和梁家牌楼山西会馆。因当时锐意兴革的易俗社,对唱词、念白的发音常以国音为标准,而听惯本地语音的小市民和城郊农民等,对此接受不了。所以,毛子良先生一开始就把“易俗社” 视为抗衡的主要对象,将其名称所引伸,取真正移风易俗之意,而起名为“正俗社”。 
    为了招睐观众,他们先后从各地特聘了当时秦腔界的一些各角前来献艺,其中有须生:张金鉴、刘立杰(木匠红)、毛金荣、和家彦、郑生云、高天喜、肖顺和、刘双禄;小生:贾德善、史学义、肖玉堂、王应玺、戴宽民、肖燕振(武生);旦角:杨金声、王俊花、李月亭(活手腕)、惠济民、万双玲、伙计红、白菜心、肖彩大(老旦);净角:马建南、杨鸿声、活颜良、王德荣、雷震鸣;丑角:候振奎、王三甲等。一时名角荟萃,各展绝技,流派纷呈,剧场十分叫座。 
  后来又陆续增聘了名须生:车云亭、牛百顺、赵秉兰、王景民、孙镇荣.高天举;名小生:王兴博、屈景益、沈和中、郭敬堂(武生);名旦:梁箴(船户娃)、傅镜俗、曾鉴堂(一枝花)、刘逸民、安鸿印(顺安);名净:刘全禄、窦思忠、惠醒秦、王庚寅;名丑:苏牖民、许镜民等。名流云集,相映生辉。譬如,梁箴主演的《断桥亭》,音色宽厚优美;安鸿印主演的《善士亭》,歌喉婉转动听;曾鉴堂主演的《张公背张婆》,雅俗共赏别致;杨金声主演的《赵五娘吃糠》,边吃边唱传情,贾德善主演的《木楠寺》,酸气才气横溢;沈和中主演的《黄鹤楼》,潇洒狂傲铮铮;王兴博主演的《杀裴生》,显吸鼻变脸之术;屈景益主演的《抱桩盒》,面部半愁半笑绝顶;和家彦主演的《拆书》,动作凝炼大气;牛百顺主演的《斩韩信》,鼻音送字味浓;毛金荣主演的《蜜蜂计》,怀甩稍子的绝活;高天喜主演的《马武取洛阳》,有“空中飞刀”盛名;马建南主演的《定军山》,呈长鲸吸海之威势;刘全禄主演的《算粮》,有“活魏虎”的美称;王三甲主演的《三搜索府》,单眼麻脸跛腿手瘫京腔川语滑稽风趣,肖燕振主演的《杀四门》,武功娴熟超群出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也正因为正俗社聘请了诸多名家联袂献艺,相互配合十分默契,显示出较高的艺术质量。所以,社会声望益彰,堪与当时实力雄厚的易俗、三意两社成相逐竞争的鼎足之势,共享三秦盛名。
  后来,因关中连遭三年年馑,军阀混战不休,剧社债台高筑,严重入不敷出。加之,任阁臣先生接管后,又不善经营,对演职人员的生活和困难很少关心,真乃“东家既已更换,学生亦四分五裂。”(见封至模著《陕西四年来之戏剧》一文,载民国二十五年的《陕西民意报四周年纪念特刊》)台柱李正敏又于1936年另组“正艺社”,陆续将靖正恭等名家拉出,以致剧社的声誉每况日下,积重难返。从此,这个素与易俗社和三意社长期并驾齐驱,相逐竞美的秦中剧坛三强之一的正俗社,却不幸从根基上发生了惊人的大分裂。最后,终于被颠簸动荡得溃不成班,遂奄奄待毙,不得不于民国三十年底(1941年)以散伙停办告终。 


第五章 民众剧团与建国前后至文革时期的秦腔
第一节 民众剧团的成立
    1938年4月间,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的晚会上,看了秦腔《五家坡》等戏,毛主席向当时工会负责人齐华同志说:“你们看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就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内容……”。齐华同志便指着坐在主席身边的柯仲平同志说:“文协的老柯在这里”。毛主席转身向柯仲平同志说:“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新剧团?”柯仲平接受了主席的指示,当即着手组建这个新型的戏曲团体。
    剧团于1938年7月4日正式成立。成立当天,在延安火神庙戏台上演出了秦腔《一条路》,《回关东》这两出戏,都是唤起民众奋起抗日,唤起人们抗日热情的戏,演出很成功,屋顶树杈都坐满了人。群众看戏后很感动,剧团演出一下子轰动了延安。从此,古老的秦腔开始以宣传抗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斗争的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戏曲战线上。
    剧团成立后,由柯仲平同志担任团长,张季纯,马健翔同志担任剧务主任。刘白羽,杨浩,柳青,方纪,草明,李丽莲同志先后单位文化教员,音乐教员。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当时演出的现代戏中,感染力最强的最能激动人的是:秦腔《血泪仇》、《穷人根》、《一家人》,眉户《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等戏,他们在群众中产生过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演出中,常是台上台下混为一体,人们往往被剧情感染的泣不成声,并激动的高呼口号,这些戏的演出所产生的强烈的效果,除了艺术感染力外,还在于它诉说了中国穷苦人民长期被积压在心中的血泪语言,激荡了他们仇恨的情绪,点燃了他们复仇的怒火,他们自然而然的沉浸在戏剧情境中。1934年冬天,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陕甘宁边区南线,演出了《血泪仇》,当剧中人物王东才深夜离家去报仇,他的父亲王仁厚喊他不应是,台下就有人情不自禁的喊着:“你的儿子报仇去了?”当剧中特务黄先生出现后,台下一位看戏的营教员一时气愤,不由自主的拔出手枪向空中:“啪,啪!”放了两枪,接着喊:“打这个坏蛋!”顿时,群情激愤,齐声喊;“打!”高昂的口号声和喊声,把扮演黄先生的演员吓的跑到台后,半天不敢出来!
  1948年新式整军后,军队转入外线作战,进军蒋管区,解放大西北,第一仗瓦子街战役,消灭了刘戳三万人,大军直接到洛川,剧团在战沟里喊到:“蒋军官兵放下武器,你们也是穷苦的老百姓!”他们却放枪回答。但我我们军队唱了几段秦腔后,他们不但不打枪还喊:“再来一段!”其实他们当时唱的就是《血泪仇》中的《龙王庙》这场戏,当时的现代戏甚至已经成为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解放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民众剧团进入了西安,发展成为现在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直为秦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第二节 建国后的秦腔的发展
一 建国初期秦腔发展概况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由原陕甘宁边区和革命圣地延安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给西安的古老秦腔艺术注进了新鲜血液,一批由革命根据地带来的革命剧目如《血泪仇》、《穷人恨》、《三打祝家庄》、《大家喜欢》等,使秦腔舞台上出现了勃勃的艺术生机。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各个剧团实行了“三改”(改人、改戏、改制)。根据“戏改”精神,西安市成立了“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对现有的流行剧目进行审定,经过广泛讨论研究,先后两次公布了113个折戏和95个本戏作为可演剧目,丰富了上演剧目,促进了秦腔舞台的繁荣。遂后在此基础上,对基础好影响大的传统剧目,组织剧作家有计划地进行整理、改编,结果出现了一批受到观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如《游龟山》、《铡美案》、《三滴血》、《白蛇传》、《火焰驹》、《状元媒》等,都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原作进行了整理加工,突出了主题思想,加强了人民性内容,使剧本结构更加严紧,注意发挥了唱念做打的特点,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映。《游龟山》参加了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获剧本奖,《火焰驹》、《三滴血》先后拍成了电影。后来在党的“两条腿走路”和“三并举”剧目方针指导下,陆续组织作者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铜台破辽》(姬颖)、《孟丽君》、《玉虎坠》(项宗沛)、《戚继光斩子》(李静慈)、《玉蝉泪》(胡文龙、王征)。易俗社也组织力量整理改编了自己的传统剧目《一宇狱》、《夺锦楼》、《双锦衣》、《翰墨缘》、《貂婵》等。“文化大革命”以后,王保易改编了《卓文君》、《蝴蝶杯后本》,张骅改编了范紫东的《女儿经》,冀福记改编传统戏《李陵碑》等。在新编历史剧方面,“文化大革命”前有《烈火扬州》、《赤胆忠心》(陆苍)、《淝水之战》、《于谦》(谢迈迁)、《文天祥》(淡栖山)、《夏完淳》(施保璋)、《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唐太宗》(袁允中)、《桃花扇》(姬颖)等。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有《闯王平叛》(南子仲等)、《冼夫人》(鱼闻诗)、《李离伏剑》、《秦王求贤》(王君秋)、《三曹父子》(蔡立人)、《李陵碑》(全民、冀福记等)等。现代戏方面,在“文化大革命”前,先后创作、改编的有《三月雨》(鱼闻诗)、《灯笼红》(杨文颖等)、《山村新风》(杨克忍)、《红梅岭》(李哲明改编)、《红珊瑚》(杨文颖等改编)、《三世仇》(柳斌等改编)、《进军路上》(郑轩等)、《初升的太阳》(刘养民等改编);在“文化大革命”后有《枣林湾》(郑宗义等)、《西安事变》(杨克忍等)、《白龙口》(杨克忍等)、《三家春》(鱼闻诗改编)、《连心锁》(雷文博等改编)、《花乡风情》(倪运宏)、《二虎守长安》(段肇升)、《鸡鸣店》(鱼闻诗)、《丁家院》(王晓玲)等。这些剧目大都是在西安市文化局及其先后所属的“艺术辅导室”、“文艺创作研究室”、“戏剧研究所”直接或间接地组织,并经过创作会、改稿会等方式,发挥集体力量帮助作者编创出来的。其中不少剧目在历年举行的会、调演及艺术节上演出,获得过多项奖励,受到观众好评。
    建国后,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以来,在政治上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西安的戏剧创作也曾几度闯人误区。由于片面地要求文艺直接为政治服务,出现过粗暴否定传统、简单图解政策、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如所谓“歌颂三面红旗”的剧目,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迫使作者写反对“走资派”的剧目等。那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所炮制的剧作,只能像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早被历史淘汰,为观众所遗忘,今天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些艺术创作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二 参加观摩演出
    1、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戏曲会演。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1952年10月6日——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京剧、评剧、越剧、川剧、豫剧等23个剧种的1600多个演员,演出了82个剧目,包括传统戏63个,新编历史剧11个,现代戏8个。秦腔在这次观摩演出中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陕西省获奖情况包括: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陕西省获奖名单 
剧本创作奖
游龟山               秦腔           马健翎        西北民众剧团
花木兰               豫剧           陈宪章 王景中  香玉剧社
演出集体奖
二等奖             游龟山            秦腔       西北演出代表团
三等奖             一家人            秦腔       西北演出代表团
演出个人奖
一等奖:
          苏育民  (男 ) 秦腔      打柴劝弟
           刘毓中  (男 ) 秦腔     卖画劈门、游龟山

二等奖: 
           史  雷   (男) 秦腔    大家喜欢
           宋上华   (男) 秦腔    拷红
          张  云   (男) 秦腔    大家喜欢
          黄俊耀   (男) 秦腔    大家喜欢 
三等奖:
          张新华   (男)  秦腔     游龟山
           孟遏云   (女)  秦腔     游龟山
           田  林   (男)  秦腔     游龟山
           杨金凤   (女)  秦腔     游龟山
            刘易平   (男)  秦腔     游龟山
大会奖状:       
        李  卜   (男)  秦腔     大家喜欢
           王天民   (男)  秦腔     游龟山 
荣誉奖      常香玉  (女)   豫剧     花木兰

2、 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