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史





《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书录《五典坡》本。 
  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典坡》一剧虽精彩、耐唱,但在新时代,思想上存在着诸多不足。2001年,编剧陈正庆、田井制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创作了改编传统剧《王宝钏》,力图塑造出一个新的王宝钏形象。改编本,取缔了原剧中的宿命论,夫荣妻贵,一夫多妻等不健康部分。在传统场次的框架之内,着力使王宝钏这位敢于冲破世俗、追求婚姻自重、忠贞爱情,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秦川烈女更准确、更丰满、更具平民性。该剧由我院青年团创排,“五朵金花”任小蕾、张蓓、李君梅、李娟、李梅领衔主演。
  《周仁回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鸳鸯泪》。事见明佚名《忠义烈》传奇(又名《忠烈记》),清朱*(左:白字、右:鹤去鸟字)、朱佐朝合作《朝阳凤》传奇,佚名小说《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及废闲主人《大红袍》弹词。
  严嵩的干儿子严年垂涎于杜文学之妻,遂诬告将杜文学流放岭南。杜文学临行前将其妻跪托义弟周仁。杜文学门客封承东告密,严年赐官周仁令献其嫂,可救其兄。周仁与妻暗中计议,以其妻扮作其嫂,献与严年,并连夜携嫂出逃。妻至严府,杀严贼不成,自戕身亡。后杜文学冤雪释归,见周仁怒责。杜文学之妻出面痛说原委,真相始明。
  此剧为秦腔八大本之一,系须生、正旦(后改小生、正旦)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悔路》、《夜逃》、《哭墓》等折戏可单独演出,广为流行。李云亭、刘立杰、耿善民、雒秉华、高希中、任哲中、刘建中、李爱琴、李小锋演出成名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耿善民以“冷过场”的形式扮演周仁,唱腔苍凉,神态冷峻,红极一时。民国三十二年(1943)王绍猷改编本名《周仁回府》(亦称《新忠义侠》),由陕西易俗社首演,雒秉华饰周仁,以擅唱大段哭音乱弹而名扬西安。同年任哲中得范紫东指点,将传统的周仁,由须生行改为小生行扮演,增施“耍帽翅”,“甩发”等特技,改进咬字和发声,辅以抽泣性虚字润腔,唱大段哭音乱弹,如流水呜咽,娓娓动听,名噪一时。李爱琴则一改“冷过场”形式,增强了周仁唱做的俏皮、轻巧和生活情趣,亦为一绝。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亦有此剧目。今存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周仁回府》改编本及《悔路》、《回府》折戏本,民国三十八年西安同兴书局木刻《周仁回府》改编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此外,改编整理的传统剧目还有《赵氏孤儿》、《窦娥冤》、《玉虎坠》、《游西湖》等。
  
  


五 以刘毓中、苏育民为旗帜的演出阵容
    苏育民,男,秦腔小生兼须生。乳名三意,号勇三。原籍陕西商县,1917年生于西安市。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三子。
    他出身秦腔世家,自幼跟随其兄苏哲民学艺,十二岁登台,十四岁即离开学校,随三意社跟班学艺,期满后,演出《花亭相会》、《五郎出家》等戏,就受到好评。他与长兄**、仲兄新民均继其父之艺业,并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长庆社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如严辅中、周辅国、杨辅敏、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徐盛华、康盛富和苏兴业等四期学生。加之其侄女苏蕊娥演红古城,扮相俊秀,声腔甜脆,表演细腻,这就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苏育民与其长兄**既主演又掌班,且得名剧作家李逸僧、袁允中、封至模、袁多寿,名教练姚鼎铭、李天堂和名艺人晋福长、金元宝、田玉堂、车云亭、赵振华、权巧玲、杨金声、王文鹏、乔新贤、何韵琴、李夕岚等的入社合作,使三意社虽然历经坎坷危途,但均顺利渡过。新中国成立后,又培养出了萧玉玲、刘养民、韩彩玲、周毓华、姚峰等诸多新秀,使三意社名噪秦腔剧坛。民国二十六年,他出任三意社社长,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达二十余年,主理社务,兼任演员。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扮《打柴劝弟》之陈勋,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赴朝鲜作慰问志愿军演出。1958年参加拍摄秦腔电影艺术片《火焰驹》,饰李彦荣。1960年西安市将易俗社、尚友、三意社合并,成立西安市秦腔剧院,他被任命为副院长。
    苏育民的戏文武兼备,小生、须生皆很精彩。他嗓音清亮纯厚,唱腔高亢优美,丹田音与后脑音和谐配合,神满气足,共鸣性较强;吐字考究,刚柔并济,又善用“二音子”行腔,悠扬委婉,悦耳动听;道白时真假嗓音结合,抑扬顿挫,字字清晰,韵味十足;表演朴素洒脱,塑造人物神形兼备,尤其是继承了其长兄**的贫生戏,窘而不俗,厄而不媚,最为观众称道,在秦腔剧种的生角行里独树一帜。他能戏颇多,如《折桂斧》(《打柴劝弟》)、《激友》、《穷人计》、《渔家乐》、《坐窑》等,精湛独到。他嗓音清亮宽厚,演唱高昂优雅,吐字考究凝练,道白采用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唱腔韵味十足,并善用“二音子”拖腔,悠扬动听,表演朴实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神形兼备,性格各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苏派”。他戏路宽广,文武不挡。“苏派”的代表剧目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娄昭君》、《闯新府》、《伐子都》、《卧薪尝胆》及须生老生戏《赵氏孤儿》、《将相和》、《苏武牧羊》、《鱼腹山》、《杀庙》、《义责王魁》等。
    苏育民性格沉默寡言,面冷行缓,仪态严肃,天资不佳,个头矮小,幼年被称为“瞎瞎骨头跛夹腿”。但他善于扬长补短,以勤补拙,铸就了一身艺才。特别注重练 “私功”(即加大练功量)。在《打柴劝弟》中他饰演的陈勋,曾醉倒万千秦腔戏迷。然而,局外人很少知道,他为了练好“陈勋担柴”的那副担子功,曾练断了几根扁担,双肩磨得鲜血淋淋,直到临终前,肩上仍然留着担担子磨成的趼子。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刻苦练习,终于得到了回报,《打柴劝弟》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后,苏育民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获全国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他表演娴熟乖巧,运用自如,干净利落。他的嗓子清脆甘甜,唱腔悦耳自然,有金声玉振之美。
    育民忠厚老实,生活俭朴,乐以助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月薪高达四百九十五元,但从不存钱,一部分供养大嫂和侄儿,一部分补贴二哥和亲戚,一部周济社内剧作家,留给他夫妇的并不多。他每天照例是两顿粘面(陕西方言,即干面条),一杯茅台。他不爱吃大莱,也从不下饭馆。三年困难期间,烟酒卖高价,他特地多买些,放在办公室里供大伙饮用,每月支出一大笔钱。对学生能谆谆教诲,不留绝招,愿倾才施教。晚年在一些戏中常甘为青年演员当配角,以至无名无姓的群众脚色。
    苏育民为“苏家戏”的开创者,民国年间与“何家戏”(何振中、旦角)、“敏家戏”(李正敏、旦脚)齐名。
第六章 文革至当下新时期的秦腔的发展
第五节 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演员与剧目
一 优秀演员
      薛志秀,1940年出生,陕西户县人。1953年考入陕西咸阳人民剧团学艺,同年又转入眉县人民剧团学艺。师承著名老艺人王集荣,工小生和须生。1959年薛志秀调入了兰州市秦剧团,从此长期活跃在了甘肃省戏曲舞台上。她曾先后参加了《三滴血》、《恩仇记》、《火焰驹》、《玉枝矶》等传统戏和《红灯记》、《会计姑娘》等现代戏的演出。《辕门斩子》和《葫芦峪》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她的拿手戏。前者以苍劲流畅、层次分明悦耳动听的唱腔、潇洒而很有男子气度的表演,出色地刻画了杨延景严于治军的人物形象。后者则通过繁重的唱白和难度较大的表演,成功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薛志秀从艺50年,主演剧目甚多。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功力极佳,自成一派。她行腔稳健悦耳、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十足。嗓音苍劲、刚毅、潇洒。善于处理大段唱腔中的感情起伏,层次分明,声情并茂、丝丝入扣、令人回味,具有男子气度、独具一格。素有“活“葛”“真“景”之美誉。其代表作《辕门斩子》、《葫芦峪》、《四进士》、《五典坡》、《玉枝矶》、《诸葛亮吊孝》等剧目,久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最负盛名,是一位深受广大戏迷热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马桂英,女,出生于1943年3月,陕西长安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五一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电视台特邀演员。1957年8月考入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现西安市五一剧团)学习秦腔表演艺术,得到了严春苓、徐元民、李景华、刘毓中、焦晓春、任哲中、张小楼、乔新贤、刘化鹏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
  从艺近50年时间里,先后塑造了《生死牌》中的黄伯贤、《孙安动本》中的孙安、《朱元璋斩婿》中的朱元璋、《五典坡》中的薛平贵、《游龟山》中的田云山、《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海瑞告状》中的海瑞、《斩秦英》中的唐王、《放饭》中的朱春登、《悔路》中的周仁、《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小包公》中的宋贞宗或王彦龄、《港口驿》中的海瑞、《三打桃三春》中的赵匡胤、《走雪》中的曹福、《春江月》中的刘子章、《玉蝉泪》中的曹观澜、《巾帼破阵》中的八贤王赵德芳、《血手印》中的王春或林母、《关公斩子》中的关平、《文成公主》中的唐王、《四进士》中的毛朋、《桃花春》中的刘德明、《雁门关》中的杨四郎、《追鱼记》中的金宠、《双孪记》中的姬九州、《玉虎坠》中的冯彦、《荀灌娘》中的荀松、《二进宫》中的杨侍郎、《激友》中的熊贾、《大回荆州》中的诸葛亮、《红花曲》中的王大妈、《女书记》中的大队长、《三喜临门》中的丁母、《三世仇》中的虎儿娘、《龙江颂》中的盼水妈、《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奇袭白虎团》中的金参谋长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马桂英的戏路宽,在她演出过的剧目中有古典戏,也有现代戏;在现代戏中扮演过中老年妇女,也扮演过年轻小伙;在古典戏中扮演过须生、红生,也扮演过小生、老旦。她的唱腔激扬,吐字清晰,表演规矩,洒脱传神。
  1992年参加西北五省区“太“杯”民族戏曲邀请赛,在《生死牌》中扮演黄伯贤获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十“演员”;先后被授予“五“演员”、“先“个人”等称号。主演过的部分剧目或全剧、或折子戏、或唱段被中国唱片社、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等或出版发行、或向全省播放,颇受欢迎。
  除参加团里的演出外,马桂英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1989年的《亚运会义演》、1992年的《92之夏三秦戏曲名流扶贫赈灾义演》以及文化三下乡等活动,所以秦腔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社会活动马桂英一叫就到,不摆架子。”
  马桂英因其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等大型辞书典籍。
  李爱琴,女,秦腔旦角,后改生角。女,汉族,艺名六龄童,出生于西安市。李爱琴因登台年龄小,且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童”。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1956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她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到北京以及沪、粤、鄂、滇、川等省市巡回演出,在演出团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其间又先后得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新的飞跃。
  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除擅长演小生戏以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在现代戏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形象。她主演的小生戏有《周仁回府》、《张渔煮海》、《三滴血》、《春香传》、《红楼梦》、《血手印》等;须生戏有《孙安动本》、《生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