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史





,而只换曲头。如[流水空场],因有起法区别,所以就有不同的曲头。
2、秦腔的板腔体音乐体制
  声腔,概括地说,就是具有构成某种特定音乐语言因素的基本腔调。它包括特定的调式,一定的旋律进行特点和一定的句法结构格式。我们按秦腔各类板式唱调以及器乐曲牌在调式上的归类,把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腔”(也叫“花音腔”或“硬音腔”)和“苦音腔”(也叫“哭音腔”或“软音腔”)两大腔系。这两类声腔都有“慢板”、“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垫板”,“苦音腔”多了一种“滚板”。“欢音腔”和“苦音腔”在各个板式所属的两类腔调中,其板眼节拍、结构程式甚至在旋律旋法诸方面本无差别,但由于其中个别音的高低、以及在旋律上的地位之不同,进而却导致了唱腔音乐的调式色彩变化,并促成同一板式唱腔唱调具有两种截然迥异的感情表现专长。因之在曲调的表现性能上显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欢音腔”多表现欢乐喜悦、激昂豪放等方面的情绪。“苦音腔”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楚、哀怨愤懑等方面的情绪。
    秦腔的基本板式。板式,一般指节拍形式而言。换句话说,板式是用节拍、节奏、速度、旋律、伴奏形式等因素组成的各种板腔形式的总称。板腔体唱腔以节拍(如4/4拍的慢板等。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把节拍称作“板眼”。“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一板三眼即4/4节拍。一板一眼即2/4节拍,有板无眼即1/4或1/8节拍,无板无眼即散板类)速度(如紧带板、慢二六板等)功用(如二导板等)来命名的。因此,板式的概念上,一方面指节拍形式,另一方面指旋律唱腔。(如慢板,它既表示一板三眼节拍的名称,同时又指唱曲的名称)它们既有板腔体系的结构完整性,又有其适应一定戏剧内容的可变性。现将秦腔六个基本板式简述如下:
    (1)慢板:慢板是秦腔唱腔的主要板式之一。曲调委婉、节奏稳和,腔速徐缓。慢板由二六板扩展而生,它们二者之间的程式格局、腔型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慢板是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即每小节有四拍(一强三弱,记作4/4拍子)。第一拍为板,依次为头眼、中眼、末眼。唱腔起落特点是:起于中眼(弱拍),落于板上(强拍)。舞台上出现这类板式唱调时,意味着剧情进入抒情或叙事的场面。唱调中常有细碎装饰性音群和迂回悠长的拖腔,既美化唱词,又修饰着旋律,基本上属于“声情多而词情少”的抒发情感性唱腔。依照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慢板还可分为慢三眼板,中三眼板,快三眼板,不管腔速与旋律如何变化,它一板三眼的节拍不会变。从表现情绪上可分为欢音慢板和苦音慢板两类。另外,通过曲调、节奏的变化发展,派生出“苦中乐”、“苦音三环腔”、“哭腔”、“麻鞋底”、“欢音三环腔”、“十三腔”等彩腔以及“阴司板”、“伤寒调”、“撂板”等变体唱调。慢板的唱词结构有两种格式:一种是三三四词组排列的十字句式(如:遭兵荒——遇水灾——老天大旱),一种是二二三词组排列而成的七字句式(如:老娘——不必——泪纷纷)。慢板唱腔的曲体,词格结构都是由上、下句组成(其中第一、三、五……等奇数句称上句,第二、四、六……偶数句称下句)。对唱词来说它是一个词段,对唱调来说它是一个乐段,二者结合构成即是一个腔段。慢板唱腔,不论曲体大小长短,都是由这样的众多腔段联缀构成。慢板类各种唱调,在秦腔唱腔音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用。
    (2)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主要板式之一。二六板的名称是依据板式结构而得名,(上句六板,下句六板,上下句共为两个六板)二六板是派生其他秦腔板式的“母体”板式。二六板是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即每小节有两拍(一强一弱,记作2/4拍子),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起落特点是:起于眼(弱拍),落于板(强拍)。二六板旋律朴素、行腔流畅,音乐曲调同唱词语言相互紧密结合,属于“词情多而腔情少”的叙事或抒情性唱腔,当然不能忽视它在表现剧目人物激动或争辩场面时的作用。依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分慢二六板和紧二六板。在二六板唱调中由于字词板位的调整派生出碰板二六等不同的二六板变化板式。从表现情绪上,二六板均有欢音、苦音之分。二六板唱词结构:无论是三三四格十字句还是二二三格七字句,甚至五字、三字、十多字、二十多字句式都可以填入唱词演唱。二六板还是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一个基本单元,每个腔句含两个腔节。二六板被称为秦腔各类板式唱词的“基础板体”或“核心唱调”。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有相当突出的裂变功能。
    (3)带板:带板也叫双锤带板,它是秦腔唱腔主要板式之一。它是由二六板变化而来的。是在二六板结构、节奏、旋律变化等改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紧打慢唱”板式。带板类板式中,带板为无板无眼(散板)节拍,双锤为有板无眼(1/4)节拍。它们的旋律极富朗诵性语言特征,凡此类板式唱调在剧目里运用时,能造成戏剧人物情绪强烈而激动的场面。带板依其腔速和节拍节奏特点,分为慢带板、紧带板、慢双锤、紧双锤几类,欢音、苦音都可演唱。带板的唱词也是七字句和十字句,还是上、下句结构的体制。秦腔双锤板式的别称也叫垛板,一般多指紧双锤而言,这都是在节拍、节奏以及唱法上有所变化。另外,喝场也属于秦腔带板的变体唱法之一种。多插入带板上、下句之间唱出,散板节拍,带有呼喊、唤叫性质,喝场不能独立成段。它多用于表现悲恸欲绝的哭喊之情绪,仅苦音腔系有之。
  (4)二导板:二导板是秦腔辅助板式之一。其腔调只有一句,所以不能独立成段。它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一般通常套置于完整唱段的开始作为引子,引渡导入其他板式。二导板在唱腔连接中间起着桥梁作用。二导板唱词多为十字或七字句式。前半句有板无眼(1/4节拍),后三字或四字通常是散板唱出。依腔速变化与旋律简繁,可分慢二导板和紧二导板。依调式色彩的不同又有欢音二导板和苦音二导板之别。依其节奏、曲调的结构变化与扩充,还派生出导板腔、导板带把腔,导板序子腔等多种变化唱调。
    (5)垫板:垫板是秦腔唱腔的辅助板式之一。它属于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行腔较为自由,不受梆子击节制约的“散打散唱”板式。垫板由带板发展变化而生,有慢垫板与紧垫板两体,表现情绪功用也有欢音垫板和苦音垫板两种腔调。慢垫板适于表现豪放、激昂的情绪,紧垫板多表现激烈、惊慌的情绪。垫板可唱一句转入其他板式,也可唱两句或数句均可,也有在垫板基础上发展完成的整段唱腔。垫板因在唱句间隙处有打击乐铜器垫补而得名,有一句一垫的,也有两句一垫的,由垫板变体而来的“泣板”,也叫“大起板”或“泣板腔”。它是在苦音慢垫板基础上吸收滚板的板式音乐材料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辅助板式。它把滚板的板头与垫板的腔句相结合,又把垫板的腔句同“苦音拉腔”相结合,加上其间套用了“倒八锤”、“慢磨”、“三锤”等击乐铜器垫打,组成了结构庞大、曲体复杂和更具悲壮、痛苦等情绪的抒发唱调。泣板的唱调只为一句,仅苦音腔系有它。
    (6)滚板、滚白:滚板、滚白,秦腔唱腔的辅助板式。属无板无眼的散板形式。系由苦音垫板变化而来,欢音腔调中无滚板、滚白之论。滚板、滚白唱腔极具朗诵性质,唱词结构有五言体和散文体之分。五言体讲究韵角对仗,上、下句分明。散文体字数多少较为自由,不太要求合辙归韵,但仍然体现较为明显的上、下句对仗性质。滚板、滚白适用表现剧目人物悲壮情感已达到难以克制境地时的情绪场面。说唱并举,曲调凄楚。
    秦腔唱腔各种板式都有它独到的表现功能。由单一板式构成的唱腔在发挥其功用专长的同时,通过各种板式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唱段,合理而有层次的音乐布局,更适合于表达戏剧人物的复杂情绪发展过程以至更深刻、细腻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并突出主题,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三 秦腔道白与演唱中的发音
  自戏曲产生以来,无论那个剧种,在道白和演唱中都有规范读音的问题,因为语言的区域性是十分强的,隔河隔山隔沟隔梁在一些字的发音上都会有小的差异。为了在文学创作和戏曲演唱中达成韵的合谐和规范,人们创造了标准韵,来解决差异问题。昆曲的代表人物魏良辅就把《中原音韵》确立的中州韵作为南、北曲的用韵规范。他的《曲律》中说:“中州韵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剧曲的创作中,填字作曲的音律都依中州韵赋韵,但在实际演唱的时候,却依南音演唱,且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吴音(苏州音)为标准,形成“姑苏音,中州韵”的演唱方式。京剧的词曲也遵守中州韵,道白则用源于地方方言的湖广音形成京剧的“韵白”特色。道白演唱中个别字词的处理却有特别的规定:如“白”(bó)“书”(xú)“百”(bó)“珠”(jū)等。
  秦腔在长期的戏曲创作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和道白规范。从创作上来看,秦腔的词曲也遵循中州韵的规范。但在道白演唱中不用京剧的湖广音,用的却是以关中方音为基础,以东府方言的音色的秦音。
  关中方言还在绝大多数词的发音上是相同和相近的。东府方言在语音的处理上较为清亮婉转,有利于传情达意。西府秦音在发音上较为重闷。因此,演员的道白演唱,多以东府秦音为标准。昆曲的研究者潘之恒在谈到戏曲的发言时说:“音尚清而忌重,尚亮而忌涩,尚润而忌颠,尚简捷而忌漫衍,尚节奏而忌平铺”,在同一方言区里,对同一字有的地方的发音较亮,有的地方发音较涩。因此,戏曲艺术家在演唱实践中就进行取舍,把有利表情达意,听起来清亮的字音作为道白和演唱时的语音。
  以“高文举读书二更天”中的“读书”二字的发言为例,京白中“读”发“dú”音,西府方言中“读”出发“dú”音。但东府方言中“读”却发“dóu”音。而“书”,韵白中发“xū”音,京白中发“shū”,西府方言发“shǐ”,东府方言中则发“sí或su”音。取东府方读音“dóusī”而不取西府“dúshǐ”读音,是明显东府的读音轻亮一些,而西府的读音滞涩,演唱中东府音双平音,而西府音一平一仄,前者流畅,而后者以节奏下沉,气流分散,表现力受到影响。
  还有如“树”字,西府为(shí),东府发(shū)与京韵相似,只虽声调不同。演唱中也用“shū”,“输”字也是一样的。这些字的处理与京剧中对一些词的读音处理是相同的,多将舌根音变为舌尖音,增加音调的强度。
  东府方音的范围,大体西至武功、眉县汤浴河以东,东至潼关、大荔,北至铜川,南至蓝田一带,中心部分包括周至、户县、武功、兴平、咸阳、泾阳、高陵、三源、临潼、渭南、长安,这个区域内虽然方言也有差异,如周至户到、长安一带将“书”读为“fú”,“水”读为“feì”等,但总体上音色纯亮,有金属色,也为秦腔演唱者所认可。
  秦腔道白和演唱发音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音不规范、不准确。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推行“样板戏”以来,京白对秦白产生了很大影响,秦腔移植者为了追求与样板戏在风格上的统一,削足适履,把京白京韵几乎照搬过来,用于秦腔道白和演唱,使道白和演唱的味道不伦不类,演唱者感到别扭,观众听着难受。其中最突出的是从歌剧改编的秦腔《江姐》中《绣红旗》一段唱腔,不知是歌腔还是戏剧唱腔,字的发音失去了秦音本色,完全是京音的照抄。这虽是当时的政治影响的结果,但时至今日,并没有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清算。原歌剧《江姐》中《绣红旗》确实好听,但它是依京韵谱曲和演唱的,要把它译为秦腔,就要遵循秦腔发音的规律和特点,否则,就成为四不像了。
  唱戏讲究字正腔圆,不论哪个剧种,都要以方音规范字的发音,失去了发音特点,就失去了地方剧的本色。
  
第一章 明末至清代前期秦腔剧种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末年秦腔的成熟与传播
前面章节已经提到,秦腔的成熟大约在明末已经完成。之所以这么说,很重要的一
个原因就在于这时候已经有成熟形态的加班演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