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刺忻枋鲂缘牟停荒芙沂靖拍畹谋局誓诤R謇淼氖鸵逶蚴谴诱苎Р忝胬唇沂靖拍畹谋局誓诤?br /> 涅槃概念字面上的释义,如《四谛论》卷三就说涅槃是:无为、无下、无流、彼岸、难见、无坏、无争、无失、无譬、无戏论、寂静、甘露、极妙、止、安、爱尽、希有、未曾得、无枉、无灾、难思、不生、无迹、非作、无忧、名住、无等、无求、无边、无损、离欲、净、解脱、无害、无上、无畏、遍满、无量、归依等等。《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也说:“烦恼灭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火息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相寂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臭秽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诸趣故名为涅槃,复次盘名稠林,涅名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但是,只从字面的释义很难看出涅槃概念的明确含义。但字面的释义并非没有价值,它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涅槃乃是指不同于世间法的超越实在。
但是,佛教各宗派对涅槃概念的阐释并没有停留在字面释义上,而是注重从义理的层面来阐释涅槃,从哲学的高度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正是义理层面的释义才导致佛教各宗派对涅槃概念的不同理解,产生了诸家异说、各宗殊唱的涅槃理论学说。比如,原始佛教即以“心解脱”来解释涅槃,一切部有部以“择灭”释涅槃,大乘中观学以“性空”释涅槃,唯识学以“真如离障”释涅槃,如来藏学以如来藏显现释涅槃,中国的竺道生以实相释涅槃,慧远以反本归宗释涅槃,天台宗以中道实相释涅槃,华严宗以真心法界释涅槃,禅宗以明心见性释涅槃,等等。
由于对某一概念的定义和理解不同而导致观点上的长期纷争,这在学术界是屡见不鲜的,在涅槃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而佛教史上的涅槃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各宗派义理层面上的涅槃释义而展开。所谓涅槃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涅槃问题的思想、学说或理论。它主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何谓涅槃?涅槃的体性是什么?涅槃与世间的关系如何?众生如何证得涅槃?等等。
当然,涅槃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取决于佛教哲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也受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都视作宇宙的绝对真性(或者说客观性本体),又以客观的宇宙真性来收摄、说明主体,所谓涅槃就是指主体消除无明妄念,断灭生死轮回而消融于宇宙绝对真性的状态。 中国佛教则通常是以主体来收摄、说明宇宙的绝对真性(或者说主体性本体),涅槃就是指主体对内在于自身的宇宙绝对真性的证悟之境,这在隋唐佛教以心性论为特点的涅槃学说中表现尤为明显。佛教涅槃理论由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的演进与转化,是涅槃概念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
当然,我们对涅槃理论的考察不能就概念而论概念,必须把它放到各宗派的理论体系之中来了解涅槃概念的本质内涵。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就指出:“在进入个别的事实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有一个一般的概观,不然,我们就会只见部分而不见全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概念的活生生的内涵来;自于作为全体的理论体系,就好像离开人的手不是人手一样,离开佛教整体的理论体系,涅槃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内涵。因此,本论文在论述各时期各宗派各人物的涅槃理论时,不局限于涅槃概念的定义,而是放眼于佛教的整体理论体系,以期达到对涅槃理论本质内涵的了解。
佛教是一种宗教,以追求人生的解脱而成佛为目的。但佛教除信仰外,又非常强调智慧的解脱。佛教信仰的背后包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 由此,佛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哲学。因此研究佛教涅槃问题,不能仅仅把它视作一个简单地信仰问题,而必须以哲学的方法,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深入第一手材料来挖掘其中隐含的哲学思想。但是,涅槃概念毕竟是佛所证悟的解脱境界,哲学的方法只是用语言来描述它,而不能代替佛教信徒对涅槃境界的实际体证,这涉及解悟与证悟的关系问题。哲学的理性方法虽不能达到对涅槃的证悟,但能以语言概念揭示出涅槃境界的本质内涵,能使人达到对涅槃的解悟之境。解悟的境界即是一种哲学的境界,它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同情了解的学术态度。同情的了解,就是要走进研究对象之中,排除一切偏见,设身处地,虚心体察,以体会文本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佛教涅槃概念的真谛。
本书即是采用哲学的方法,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研究佛教涅槃问题。对涅槃概念的阐释,不停留在佛教文本中对涅槃概念所作的字面释义上,而是注重对涅槃悟境的“心性体会”与“同情的默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体会文本以外的玄旨,并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涅槃概念的本质内涵,以解悟的方式来接近涅槃证悟之境。本论文在思维方式上,遵循哲学中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划分来契入对涅槃问题的解析和论证,将涅槃境界界定为超越现象界的理想境界,并依此来展开对涅槃理论问题的研讨。
本论文是在阅读大量的佛教原典基础上,收集与涅槃问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与综合概括,来探究各个时期佛教各主要宗派或人物的涅槃概念的理论内涵,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尽量对各个相关的宗派或人物作比较,以突出各宗派或人物涅槃观念所具有的特点。本论文依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按历史的发展顺序梳理各个时期佛教的涅槃理论学说。考虑到佛教涅槃理论的时代性,论文主要是从各时代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入手,在时代的理论背景下来探讨佛教的涅槃概念的理论内涵。本论文是从哲学形上学的角度来研讨佛教涅槃问题,并依据新材料,提出新观点,解析新问题,努力做到言之有据,持之成理,试图在佛教解脱论的研究领域中作出创新与突破。
第一编 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的涅槃学说
导 言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它是古代印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9世纪,印度就产生以奥义书为中心的系统的婆罗门教哲学思想,此后就一直在古代印度哲学占统治地位。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极为活跃,出现了反婆罗教的沙门思潮。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耆那教、顺世论和佛教。佛教正是在反对婆罗门教、及同时代的其他沙门思想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释迦牟尼逝世百年后,佛教僧团发生了分裂,进入所谓部派佛教时期。通常认为,这一时期的范围大致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后进一步分裂为十八部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切有部与经量部。
佛教教义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人生的解脱,也就是以超脱烦恼和痛苦,超越生死轮回为终极归宿,这延续了印度哲学中普遍存在的注重人生解脱的传统。印度哲学尽管流派众多,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始终没有脱离信仰的轨道,而注重追求人生解脱,他们的哲学只不过充当信仰的理论工具。印度学者德·恰托巴底亚耶在《印度哲学》一书中就写道:“绝大多数的印度哲学家远不热心于干扰他们祖先的信仰世界,……这里是一种高级哲学和原始信仰的特殊的存在。”出于解决人生解脱问题的需要,印度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和哲学观念,如业报轮回、彼岸观念、灵魂不死等。这些命题和观念在最早的婆罗门教哲学中就得到了系统的论述。其他主要哲学流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轮回、彼岸、灵魂不死观。而这一系列的命题和现念最终导向一个终极性解脱概念,即涅槃。佛陀在创立佛教学说之时,显然延续了印度哲学中关注人生解脱的传统,也是以涅槃概念为教义的中心,不仅如此,佛陀对宇宙、人生现象的解释,也吸收了印度传统哲学中关于业力、轮回果报、彼岸等观念,这体现了印度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性。但是,佛教并不是谨守旧说,而正是在批判传统的婆罗门教、及其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解脱理沦的。佛陀的教义包括:四谛说(苦集灭道)、五蕴说、缘起论。其中,四谛说揭示人生的本质是苦、及苦的产生根源是无明,并说明了离苦证道的必要性,但并不能说明佛教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点。而五蕴说与缘起说恰恰体现了佛陀教义的独特性,能成立佛教无我论并揭示佛陀涅槃观念的本质内涵。在佛陀看来,涅槃乃是一种断尽烦恼、无所执取的心灵境界,而这种涅槃境界的开显,是建立在无我论的基础之上的。他反对婆罗门、耆那教和顺世沦的涅槃说,分别把这些涅槃学说视作断、常之见,认为只有断尽烦恼,获得无所执取的心灵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涅槃。佛陀所说的涅槃境界,是一种超越世间烦恼、生死轮回而达到的形丽上的宗教或哲学境界,是一种实践形态的形上学,而不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实体形态的形上学。这是一种不离世间的解脱思想,开启了后来大乘佛教世间即涅槃的学说。
但是佛教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部派佛教的分裂,佛教哲学也发生变化,出现了小乘一切有部实有论的思想。原始佛陀只注重分析人生现象,追求现实的人生解脱。但到了小乘一切有部,则开始考察宇宙的本质问题。一切有部将宇宙解构成七十五种元素,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不变的法体与刹那的作用显相。宇宙间一切事物,及人生现象,都是由这七十五种元素,在业力的作用形成的刹那作用的相续之流,所以一切现象事法皆无我,但每一种元素的法体却实有不变。在涅槃问题上,一切有部提出实有涅槃说,认为涅槃也实有自体,圣者依靠神秘的直观智慧观见存在构成元素(法体),就可证得涅槃。而最终的解脱就是止灭业力所执持的刹那作用,人于唯有法体的寂灭状态。但小乘佛教中的经量部否定不变的法体的实在和涅槃实有自体说,主张烦恼断灭即假名涅槃。经量部中的某些流派又主张如来无漏身永存不灭,这种观念后来演变成大乘佛教如来佛身不灭的思想,可视作小乘佛教涅槃观向大乘佛教涅槃观的过渡。除一切有部、经量部之外,小乘佛教另一个重要的学说就是《成实论》。《成实论》提出灭三心涅槃的理论,认为,不仅灭人有我而且也要灭法体(灭法有我),最后甚至连空心也灭才能人涅槃。
本编分为原始佛教、小乘一切有部、经量部、成实论四章,来论述原始及小乘部派佛教的涅槃思想,并从中揭示出早期佛教涅槃概念的理论内涵及其特色。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涅槃学说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指的是佛陀本人的思想,尽管佛陀本人一生未有任何著作,但他的传教言论一直由其弟子口头流传,到了部派佛教时期才被辑成文字。人们目前了解早期佛教的文献资料,主要就是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原始佛教是以追求人生解脱为目标,以涅槃问题为教义的核心。佛陀提出的一些基本教义,如五蕴、缘起、轮回等观念,无非是为了达到涅槃概念的认识并最终证取涅槃。佛陀批判外道有我论的涅槃而主张无我论的涅槃,认为断尽烦恼、无所执取的心灵境界就是涅槃。这种心灵境界,实际上是佛所证不离五蕴世间的形而上的宗教境界,体现了原始佛教涅槃观念对印度传统哲学中的涅槃观念的革新和发展。
一、无我与涅槃
印度自古以来就非常关注人生解脱的问题,传统的印度哲学也以解脱问题为中心。印度人之所以追求解脱,是因为他们普遍具有厌世主义的倾向,认为现实世界只能给人带来苦难与不幸,其根源在于人的精神与肉体方面所造的种种罪恶,所以人们追求解脱,以摆脱现实世界的苦难。出于解决人生解脱问题的需要,印度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和哲学观念,如业报轮回、彼岸观念、灵魂不死等。这些命题和观念在最早的婆罗门教哲学中就得到了系统的论述。最早的吠陀书就提到人死后灵魂不灭往生彼岸,如《梨俱吠陀》中有颂言:“彼如是知者,舍此身后上升,在彼方天界中尽得其乐欲,永生其臻至矣!”《奥义书》则提出“五火二道”说,认为人造恶业,死后要经历“月亮”、“雨”、“食物”、“精子”、“母胎”等五火阶段,而轮回于“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