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脑步趟枷搿?br />   华严宗的别教顿悟说并非等同于顿教。顿教也讲无念(也可说妄尽还源),但舍因取果,“以理夺事”,顿悟是消解一切存有而人唯一真如界。别教则讲因果不二,互收互摄,理事交彻,事事无碍,一多相即,无尽缘起,不坏事相,能于一尘而见不思议真心法界(即涅槃)。关于华严一念成佛义与顿教一念成佛义的差别,法藏还作了进一步的简别,他说:
  若依顿教,一切时分皆不可说,但一念不生即是佛
  故。一念者,即无念也。时者,即无时也。佘可准思。若
  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谓诸劫相入故,相
  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网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
  或无量劫等,不违时也。
  这就是说,顿教是对极利根人而说,一念不生即无念,无念也无时分,断尽一切多劫修习功德相,只一念不生即成佛。而华严宗一念成佛则一切时分皆不定,能于任一处、任一时分而证人法界涅槃,且不断根钝者多劫修习功德相,能于一念中断妄念而具始终多劫修习功德相,或者说,一切他教所言多劫修习功德相能同时于一念中始终具足。此如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说:“于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之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
  第十四章  禅宗的涅槃学说
  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禅,梵语dhy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的状态。禅宗以禅命宗,说明它在早期是个非常注重禅法实践的宗派。然到了慧能之后,禅宗又反对传统意义上的禅修方式,而明确将禅宗定位为以心传心,注重心灵自觉自悟的宗派。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禅宗。“实际上,慧能之前,有禅法、禅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禅宗。禅宗乃慧能始创”。
  禅宗非常注重从心性角度来展开对佛学基本问题的讨论。禅宗的最基本理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是指探究如何彻见心性本原,以成就佛果。禅宗之所以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它在中国儒道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学术重心转向人的现实世界,重视此岸,注重内省,从人的心性人手来探究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和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实现问题。在禅宗看来,所谓解脱就是指心性的自觉自悟,生命境界的超升,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改变。禅宗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将佛视作具有无限神通的彼岸性的神,而认为心性觉悟即是佛,彼岸佛国就是此岸人间。从而淡化了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实现了宗教的世俗化,这为禅宗赢得了更多的信徒与拥护者,为日后取代佛教其他各宗派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打下了基础。
  禅宗主张明心见性为得涅槃,涅槃也就是心解脱的境界。涅槃并非是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就在现实世间。禅宗是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实现了生死与涅槃的不二。禅宗主张反观内省、明心见性而得涅槃,体现了超越的内在性。禅宗涅槃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的心灵世界,解脱烦恼超脱生死,成就理想人格,在有限,短暂、相对的现实世界中实现无限,永恒和绝对,在烦恼纷呈的现象世界中实现精神生命的自觉与超化,在短暂的感性生命中实现当下顿悟的永恒和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
  在现实世间中实现生命的超越,证得涅槃,这是禅宗涅槃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但由于对心性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禅宗内部不同学派对涅槃观念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禅宗都承认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或真心的存在。但对清净心、真心的理解,以及对清净心、真心与众生的现实无明心的关系理解不一,导致涅槃观念上的差异。慧能以前的禅师及北宗禅秀,一般都安立清净心、真心与无明妄心的对立,故主张禅修静观,以息灭妄念,见本真心为得涅槃。慧能创立的禅宗则主张真心即在众生现实无明心中,众生无明妄心本空,当体即是真心,所以主张于生死世间当体自觉顿悟而成就涅槃,从而圆满地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圆融不二问题。慧能以后的禅宗则把真心理解成永恒、遍在的宇宙本体、人生真性,认为宇宙万物,包括无情之物都是真心本体的显现:这就是后期禅宗道在万物,任运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表达的就是宇宙万物皆是禅境,现实世间无非涅槃的大乘佛教涅槃学的宗旨,只不过它更能彻底肯定此岸世界、现实生活的合理性,从而在佛教界出现生活即禅,任运即道的世俗主义思潮。
  禅宗不仅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在理论上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而且更将这种圆融的智慧付诸实践。禅宗之所以提倡不立教说,其目的在于彻底打破教相的束缚,将佛教圆融真义还归于现实,在具体的、践履的生活世界中体认佛教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证得涅槃。
  一、明心见性,自成佛道
  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认为它自己接受了佛教经典以外的释迦牟尼直接的秘密心法的传授。照禅宗的说法,释迦牟尼所传心法,在印度经过了二十七代的传授,到梁武帝时,经过菩提达摩传到中国。达摩以后,又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最后传到慧能。慧能应是中土禅宗第六代祖师。然而,慧能才是禅宗的实际创始者,禅宗的社会影响是经过慧能才扩大的。在慧能以前,佛教只有禅学而无禅宗。慧能使得中国禅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弘扬了直指心源、见性成佛的思想。慧能所创立的禅宗,由于简捷易行、注重心悟,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近,故逐渐取代其他宗派,成为日后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在涅槃问题上,慧能也围绕心的解脱问题而展开论述。虽然他很少提到涅槃的概念,但是所谓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实际上讨论的正是涅槃问题。
  慧能在《坛经》中对心概念的规定,主要包括本心与妄心两层结构。本心,即是指众生本来的心性,本心也即净心、真心。《坛经》认为,人心的本来状态是清净的,而人心的当下现状往往是迷妄的,此即成众生现实无明妄心。解脱的关键即在于透过众生现实无明心,直下把握本心,“还得本心”,即可成佛得涅槃。因此,本心乃是禅宗解脱论的核心概念,是众生超脱生死、证得涅槃的主体性根据。《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白成佛道。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都体现了本心在禅宗解脱论中的重要性。
  何谓本心?本心实际上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本觉、菩提般若之智。《坛经》就说:“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白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本心与众生现实无明妄心实际上并不是两种心,而就是一种心。众生由于无始无明的遮蔽,其现实心都是无明妄识心,但其本性、本质却是自性清净心。《坛经》说:
  淫性本身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
  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
  众中尊。
  就是说,无明妄心与清净本心是一体的,无明妄心本性就是净心。我们可把这种真妄和合之心称作现实心。在慧能看来,凡与佛皆同具现实心,其差别只在于迷与悟,“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这也即是不断烦恼而得菩提,不离生死而得涅槃。
  慧能《坛经》所说真妄和合之现实心,显然不同于早期达摩禅一系的心性说。早期禅师一般来说都主张守心看净,息灭妄念而反归真心。在方法论上,菩提达摩壁观的安心法,道信、弘忍的念佛三昧以及守真心、灭妄念的禅修方法,皆有割裂真心与妄心,执妄心外别有真心的倾向。虽然他们也强调明心见性,不离世间而得涅槃,但注重禅修渐悟的方法论,难免会产生执净心为实有的倾向。从逻辑的进路来看,妄念乃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净心则是涅槃境界的本源。既然上张息灭妄念,反归真心,这就势必会导致断生死世间而得涅槃的结沦。虽然早期禅师一再强调即心即佛、即世间即出世间,但在教法上的确存在割裂妄念与净心、世间与出世间的倾向,这是教法不圆的结果:佛教史上之所以有“六祖革命”之说,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慧能将净心与妄心合二为一,提出现实心的概念,强调净心就在众生当前现实心中,也就是强调净心应在妄心之中,从而在教法上圆满地将真心与妄心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即世间即出世间,生死与涅槃的不二。
  由于将净心、真心视作妄心的本质,所以《坛经》有时也以“本性”、“自性”等概念来表述菩提般若之净心,如说:“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但是,净心与自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涵义还是有细微差别的。通观《坛经》全文,“自性”、“本性”的概念一般来说侧重于指称诸法的空寂性,也即诸法本性、本质,也即是侧重于言说宇宙万物的绝对真实性;净心则是指称主体自身所本具的智慧、本觉性,侧重于言说主观性的超越依据。
  关于“自性”、“本性”概念,《坛经》解释说:
  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
  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就是说,“自性”、“本性”即是指宇宙无生灭、无去来的绝对本性,也即性空、寂灭性(法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这性空、寂灭性(法性)的体现,所以说“虚空能含日月”,“自性含万法”。性这个概念在慧能禅学体系中是指称宇宙本性的终极性概念,在概念的逻辑层次上处在净心概念之上,《坛经》就说:“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与净心的关系是自性上能起现般若净心,其中,自性是体,般若净心是用。这就构成不同于净心与妄心之间的另一重体用关系。《坛经》说:
  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
  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
  性。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
  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
  莫去谁妄,即是真如自性用。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
  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其中,所谓“正见”、“自性起念”等皆是指般若智用,是真如自性起用的结果。真如是体,般若智是用。真如寂体能自起般若智用,照见寂体,此为寂照一如之法界。达此法界,即获证涅槃。在此寂照一如的法界中,心即性,性即心,心性合一而不可分。正因为如此,《坛经》通常不区分心与性,而是以心说性,又以性代心。
  在慧能《坛经》关于净心与自性的论述中,实际上隐含着这样的思想:真如自性是遍在于宇宙万物的本性,有情众生(人)作为宇宙一物,也必然含有这个宇宙本性,这就如同老庄哲学所说:道在万物,所以人也具有道性。但人毕竟是有情识、有感觉的存在物,不同于无情草木,所以人身上所秉承的宇宙本性又具有知性、觉性的特点,换句话,人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的知性、觉性就是人所秉承的宇宙真性。华严宗大师法藏就说过,法性与佛性乃同一所指,在人身上叫佛性,在草木瓦石上就叫法性。慧能关于真如自性与般若净心关系的论述,其实表达了与法藏相同的思想,即:真如自性在万物则称作自性,在有情众生则称作本心、觉性,虽然二者本来就是同一所指,但就所指涉的外延来看,自性概念毕竟更加普遍,本心概念则专指在人。进一步说,既然自性是遍在于宇宙的绝对本性,在人身上必然有其特殊的表现,即觉性、本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把自性称作体,把觉性、智慧称作用。在慧能看来,众生只有开发出人自身所秉承的真如自性,就能白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