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br /> 从本质上说,慧能所说禅定的内涵,所谓“一行三昧”、“于一切法无有执著”,乃是定慧一体,以通过明心见性,当下开发出自身的般若智慧来进人心无妄念的寂定之境,即由外不著相(般若智慧的运用)来达到内心不乱(心体寂静,心无散乱)的定境。慧能称这种禅修的特点是定慧一体,即定即慧,他说: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
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意,即
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
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
这段话中的“定”字是“禅定”一词的总称,按慧能的说法,“禅定”就是指外不著相,内心不乱。但这种?“禅定”不是凝心人定,不接触外物的寂静状态,而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外界事物而达到的心不乱的寂静状态。所谓“慧”字,就是指应对外界事物而又不起分别、执著心的智慧(般若),而不起分别、执著心,也叫做定(内心寂静不乱)。所以,“禅定”与“慧”是一体不分的。慧能的弟子神会对定慧一体作了这样的解释:“如是诸根善分别,是本意;不随分别起,是本定。”“种种运为世间,不于事上生念,是定慧双修。”这极好地解释了慧能“定慧一体”的思想。按慧能禅宗“定慧一体”的思想来评判早期禅宗“住心看净”的思想,就会得出“住心看净”乃是析定与慧为二,割裂了二者之间联系的结论。因为“住心看净”之说,是先“凝心人定”(定),弃绝外物,后“起心观照”(慧),最后又“摄心内证”(定),即是说:定时无慧,慧时无定,未能体现出定慧的一体性。这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未能于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体现般若智慧无所执取的圆融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于现实生活中修禅,不能于现实世间成佛证涅槃。
慧能的禅定与传统佛教中所说的禅定也不相同。传统佛教中的禅定,是指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分而言之则是:一心观察一境为禅,一心静念为定。这种禅定通常是通过观想某种形象,或者调息的方式,而达到心定止一境而无散乱的状态。小乘佛教尤为注重禅定的修行实践,主张通过观想和调息的方式渐次进入四禅八定,试图达到止灭烦恼业力,产生六种神通,最终成就阿罗汉果。大乘佛教则强调智慧的解脱之途,认为人们通过修习佛法而获得般若智,以观见诸法性空的宇宙本质,就能获得解脱,证得涅槃。但是,大乘佛教并不排斥小乘佛教的禅定之法,而是吸收了小乘佛教观想、调息的方法,认为通过禅定的途径,可以使修习者产生般若智慧(因定生慧),并观见宇宙性空实相,而获证涅槃(大乘佛教也主张“定慧一体”,强调修习者应以般若观空智来指导禅定的实践)。此外,大乘佛教还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禅定还可以用来止灭烦恼业力,以净化自身的生命结构,成就细微的法身生命。慧能所说的禅定与小乘佛教繁琐而严密的四禅八定之说显然不同,与大乘佛教注重智慧解脱的路径虽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但彼此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慧能禅宗根本否认实有烦恼业力须渐次断除的说法,也没有如大乘佛教那样要舍弃现实生命成就细微的法身生命的说法,而且慧能还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禅定根本无法产生生命解脱的智慧(否认“因定生慧”),在意能禅宗看来,众生现实的生命体中本来就有自性清净心,本来就有般若智慧,只要人们对境不起心(“外不著相”),不产生无明妄念(“内心不乱”),当下就能明心见性,开发出自身本有的般若智慧,获证涅槃。在慧能那里,所谓“禅定”,或“一行三昧”,只是明心见性的另一种表达方法而已。
慧能禅宗否定了传统佛教严格的禅法修习实践,认为修佛不必做专门的修行,而只须于行住坐卧,于日常生活中不产生迷执,就能做到心无挂碍,来去自由,而就这是涅槃。这样一来,慧能禅宗就使禅修生活化、世俗化,而不必据守山林,默坐澄心。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生死即涅槃的大乘佛教涅槃学的圆融旨趣,而且也大大发展了佛教涅槃学的内涵。慧能禅宗涅槃解脱的学说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圣人境界的理论,它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以及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的特色,也使得禅宗成为日后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
慧能《坛经》否定了传统禅学中住心看净的禅修实践,但并非否定一切禅修方式。慧能所说禅修方式,是一种当下明心见性的顿悟而非传统禅学中的渐修渐悟。慧能称后者为渐教,称本宗为顿教,并认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白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在慧能看来,众生当下现实心其性本空,当体即清净本心,真妄同体,迷则妄心,悟则本心。因此,慧能禅宗注重当下体认妄心本空而显现清净本心,明见真如自性,获证涅槃。《坛经》就说:“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言下便悟,即契本心”,“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如此看来,众生与佛不异,皆具自性,其差别只在于迷与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众生之所以能顿悟见性,成佛证涅槃,乃是因为众生“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也就是说,众生本来就有认识自己本性的良能,所以不须积累,只要一念心悟,当下呈现。《坛经》就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慧能弟子神会则从寂照一体角度对顿悟心性的原因作了说明:
本空寂体上,自有般若智能知,不假缘起。若立缘
起,即有次第。
这就是说,般若与空性、涅槃是一体不二的,因此对空性、涅槃的了悟不需要借助任何其他的外缘,而只是二种无须次第修行的直接呈现。神会还特别强调:“不舍生死而人涅槃,是顿悟。”然而众生妄念纷纭,何以能顿断烦恼,见性成佛?在慧能禅宗看来,妄念无性本来是空,所以众生若得般若空性智,则可一刹那间顿断烦恼而见性成佛。
为了宣扬“顿悟”的禅修方式,慧能还提出“无念为宗”的修行学说。《坛经》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
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
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
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
本。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
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是为无念;于自念上
离境,不于法上生念。山
所谓“无念”,就是指不于境上生念,不受外物的迷惑。无念又称作无住,即不起执著心。无住、不起执著是人的本性。“无念”并非“百物不思”,若“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无念是指在与外物接触之时,不住著于境。若对境而又不住著于境,那么虽念念不断而念念不住,不以物喜不以物忧,如雁过无痕,不存于心。“无念”、“无住”,又称作“无相”。“无相”是指“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即心不著于相。“无住”、“无相”实际上就是“无念”。慧能认为,若能做到“无念”,就能做到于诸境不染,虽处尘世之中却无染无著,来去自由,心无挂碍,精神上获得解脱,证得涅槃。
慧能将“无念”视作顿悟成佛、解脱生死的关键,认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迷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著境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只存于一念之间的迷悟,一念悟,一念离境,就可当下成佛证涅槃,“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所以佛当于自身中求,涅槃当在世间证得。
慧能就一再强调,佛并不是外在于人、具有无边法力的神,而只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者,是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坛经》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见自本性,即得出世。”这就是说,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据,就是佛的本性,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人格化的神,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体成佛。慧能认为,传统的大乘佛教中所谓三种佛身,其实就是现实的色身生命的升华,其本性即是众生人人本具的法性(自法性,心性),所以不可离色身别求佛身。而佛教所说归依三身佛,实际上只是在众生心地上作功夫,祛除妄念而明心见性。众生若能如此,则“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
慧能将外在于人的具有无边神力的佛身落实在众生现实的生命之中,打破了长期存在于佛教界的偶像崇拜,使佛由高高在上、法力无边的神灵又重新回到了人自身。既然佛由高不可攀的神龛降到了世俗世界人的地位,那么所谓净土佛国、涅槃世界也就不在众生世间之外,而只是众生心性觉悟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超化的结果。慧能《坛经》中明心见性,佛法在世间的理论淡化了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实现了宗教的世俗化,这为禅宗赢得了更多的信徒与拥护者,为日后取代佛教其他各宗派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打下了基础。
五、真心遍在,任运自然 —
慧能以后,禅宗又沿着世俗化、人间化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出现“随缘任运、纯任自然”的自然主义禅风。后期禅宗主要有石头宗、洪洲宗。其中,石头宗又分为出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洪州宗又分为出沩仰宗、临济宗。后期分化出的禅宗学派,史称五家宗派,它们皆来自于慧能南宗禅。
慧能以现实心统一了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认为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即是成佛得涅槃,并反对住心看净之渐修沦,而主张行住坐卧皆是禅,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了人世间存在的积极性、合理性,消解了佛教作为一门宗教的神秘性,将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涅槃佛界拉人众生世间,实现了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后期禅宗则沿着慧能禅宗明心见性的主体性与世俗化的方向,继续从心解脱的角度来讨论世间即涅槃问题。同意能及其弟子神会所创菏泽宗一样,后期禅宗也讲真心。慧能和神会菏泽宗是以众生具有的本觉灵知为真心,属于个体现实心的概念,后期禅宗虽然也讲真心,但是对真心的理解发生了转向,由早期个体的现实心转而成为具有宇宙本体意义的宇宙心。若从存有论角度来说,这是以宇宙真性来说心,以宇宙存有的真性来淹没主体。这与慧能禅宗以心来说性,以主体心来彰显存有的思路是不同的。
石头宗希迁在向弟子介绍自己的法门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
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
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希迁认为,自心(真心)是离断常、性非垢净的绝对本体,但它又非是抽象的本体,而是“湛然圆满”、“应用无方”,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它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本源。人若能知真心则无所不备,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希迁十分欣赏僧肇《涅槃无名论》中的“会万物以成已者,其唯圣人乎!”并感叹道:“圣人无己,靡所不已。法身无量,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在希迁看来,所谓万物一体之境,实际上就是“汝能知之,无所不备”的真心显现的境界。达此境界也就是证得涅槃。
石头希迁并不认为真心是灵觉心体,而主张宇宙万物皆是真心的妙用,希迁在《参同契》中就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灵源,,即心源,“枝派”是物,万物是灵源所流溢,是灵源所显现。由此,心物一体,心物贯通。石头宗主张,不应离万物而觅真心,而应在宇宙万物之中体验真心,证得涅槃。文益禅师就说:“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法眼宗人则提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