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υ谟钪嫱蛭镏刑逖檎嫘模さ媚鶚劇N囊骒退担骸肮攀ニ罹常孕摹!狈ㄑ圩谌嗽蛱岢觥凹慵摹钡拿狻?br /> 由于主张心物一体、色心不二,所以法眼宗人大力提倡心性自然、一切现成、心是一切的思想。德韶禅师即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地藏桂琛亦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真心的妙用显现,所以一切都是禅境、佛境。文益禅师就说:“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这是进一步彰显了自心即佛境、不可于自心外求佛境、证涅槃的主张。
文益弟子德韶写了一首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意思是说,当禅修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就达到心物不二、万物一体的境界,对他而言,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真心的流溢,人随处皆是禅境,世间无非就是涅槃。
与石头宗从心物关系的角度论述涅槃思想不同,洪州宗是从整体现实心的角度来论述涅槃。洪州宗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来表述禅宗的“即心即佛”说。何谓“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说: …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
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
用,不出法界。
所谓“平常心”,简单地说,就是指随顺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之心,即“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的“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它是指众生日常现实心,具有天然性、现实性的特征,它就体现在众生行住坐卧的日常行为之中。表现在日常行为中的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禅。南泉普愿有一首颂,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持心
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闲事持心头”即是指平常心,以平常心观照宇宙万物,随顺自然就能于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以及风花雪月等具体的物象当中随处见道。
所谓道,就是指无所不在的真心,平常心即道换句话说就是平常心即真心。但是准确地说,平常心只是真心(道)的随缘妙用。所谓平常心即道,乃是即用而显体。马祖道一说:
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
妙用,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
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
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
不思议用,不待时节。
行住坐卧等一切日常行为,乃至一切自然的存在事物皆是平常心的表现,而这也即是真如(真心、道,或者说是佛性)的妙用。道一引用僧肇“立处即真”来说明众生的现实心灵全体都是真实,众生的日常行为都是真心本体的妙用。而黄檗希运则明确指出本源清净真心与见闻觉知不即不离,以说明真心与平常心之间的体用不二。他说:
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
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
明遍照。……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
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礼解,亦
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离见闻
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见闻觉知即是众生现实的平常心,实际上也就是真心、道的随缘妙用,所谓“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此即“性在作用”之说。在这里,真心是体,见闻觉知是用。体用之间不即不离,圣者须于用处见体,也就是于见闻觉知之妙用处见真心本体。
由于主张“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真心),所以洪州宗强调无须向外寻求,而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过洪州宗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慧能及菏泽宗有所不同。慧能及菏泽宗主张直指本觉心体而成佛,而洪州宗则强调从现实生活、日常行为,乃至宇宙万物之中去证悟佛境,也就是强调从真心(道)的大用方面来彻悟本体真心,于现实世间获得解脱。如果说慧能禅重视对心性本体的探讨而把涅槃佛境建立在心性本体的证悟上,那么洪州宗则突出整个心灵的现实作用,重视在心性的现实作用中来获证解脱涅槃。洪州宗比慧能及菏泽宗更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特征,更能体现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不二的佛教圆融旨趣。
虽然石头宗与洪州宗对心的问题的具体论述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把真心看作具有本体意义的宇宙心(宇宙的绝对真性),将宇宙万物、现实世间都看作是真心(宇宙真性)显现的随缘妙用,强调一切现成无非禅境,主张在宇宙万物、现实世间来体会那无所不在真心本体。这都是后期禅宗在心的问题上不同于慧能禅宗之处。在慧能禅宗看来,真心是本觉灵知,所以众生能顿断烦恼而明见心性,证得涅槃。这在大的方向上属于消用归体,以见心体为解脱,(但实际上,慧能禅宗力图以无执心来消解真心本觉的实体性)。而后期禅宗由于主张真心是宇宙真性、万物本源,所以否认离用觅体,而主张即用见体,在宇宙万物之中,在人们的行住坐卧之中去把握那无所不在的真心本体,体会那不可思议的禅境。这无疑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宇宙万物皆是禅境,现实世间无非涅槃。
由于主张真心是无所不在的宇宙本体(绝对真性),宇宙万物只是真心的随缘妙用,所以后期禅宗就力倡道在万物之说。道,即禅,即佛性。道在万物之说也即宇宙皆禅、无情有性之意。最早提出道在万物学说的是慧能以前的禅师牛头宗法融。法融就说过:“大道冲虚,幽微寂寞”,“虚空为道本”。这显然是借用老庄哲学中的道的概念来指称禅境。法融所说的虚空大道,也就是指无限、遍在的宇宙绝对真性(本体)。法融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道的体现。如《绝观论》载:“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人理曰:‘道无所不遍也。”’山又载:“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既然道在万物,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成佛,都具涅槃性。道在万物之说又可称作“无情有性”。后期禅宗也主张道在万物、无情有性之说。这一方面是来自于牛头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后期禅自身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在后期禅宗看来,真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个本体意义上的宇宙心,也即无限遍在、绝对真实的禅、道,所以就必然会得出道在万物、无情有性的结论。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石头希迁与其弟子的一段问答:
问:“如何是禅?”师曰:“碌砖。”又问:“如何是道?”
师曰:“木头。”
希迁认为,禅、道是无所不在的,甚至在‘碌砖’、‘木头’之中也有禅、道。这样一来,宇宙万物无一非禅,现实人间无非涅槃。这也是“无情有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洪州宗马祖道一则认为“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触类是道”、“立处即真”。道一说:“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黄檗希运说:“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马祖弟子无业说:“触目无非佛事,举足皆是道场。”这显然也含道在万物、无情有性的思想。
后期禅宗不仅认为道在万物、无情有性,而且也认为“无情说法”。但无情说法只能“无情得闻”。洞山良价曾向云岩昙晟讨教无情说法的问题:
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曰:“无
情说法,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云岩曰:“我若闻,
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曰:“若凭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
也?”云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师乃
述偈呈云岩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
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
所谓“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并不是说无情真能说法、闻法,只是意在说明无情是禅,无情具道。禅、道自身透过宇宙万物,甚至无情的一草一木进行着无言的言说。这是无言大美之大道之言。人的语言概念在禅、道面前是贫乏无力的,人不能通过知性化的语言、理性化的意识去把握宇宙大道,而只有将自身融化在宇宙万物之中,与宇宙大道合为一体,。才能用心去体会、去聆听大道之言。所谓“无情说法”,并不是说无情自身说法,而只是隐喻性地表示大道自身是通过宇宙万物而进行着无言的言说。所谓“无情得闻”、“眼处闻声方可知”,乃是象征性地意指人只有冥心大道,与万物融为一体(与无情一体),才能以道心去聆听大道的言说。而当人真正以无情的身份聆听到大道之言,也才能真正达到涅槃境界,获得超越世间的精神解脱。
由于后期禅宗主张真心遍在、道在万物、无情有性,所以在修证方式上强调性白天然,不加造作,提倡纯任自然、无证无修。如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所谓平常心,即是无污染心,无是非、无断常之心。众生若能无一切妄念,则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皆是道。也就是说,只要心无妄念,则行住坐卧等一切日常行为皆是修道,所以得道不须专门的修习,此可谓无修之修。
马祖弟子怀海则进一步说:“有修有证,……是不了语;无修无证,……是了义教语。”怀海弟子希运则强调:“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当体便是,动念即乖”,主张无道可修,无佛可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说:“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庞居士则说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事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而由洪州宗分化出的临济宗更是倡说:“佛法无功用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眼。”
与洪州禅相似,石头宗也主张无修无证,任运自然。如天皇道悟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洞山良价说:“撒手端然坐,白云深处闲。”云门匡真亦说:“终日说事,未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一缕丝。”
所谓纯任自然、无修无证,并非如凡夫不修不行,马祖就说:“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所谓纯任自然、无修无证,实际上就是指以无念、无执著心随顺自然。若心无执著,则行住坐卧当下即是道,此可称作无心合道。这种说法也是来自于牛头法融。法融作《绝观论》就说:“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天真即自然纯真之意。自然纯真,即涅槃大道。后期禅宗纯任自然、无修无证之说,其含义显然与此相通。洞山良价作《无心合道颂》说:“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这即是说,道体无处不在,人无须用心而自然合道。德山宣鉴也说:“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也就是说,于事上无心,于心上无事,一切随顺自然则可达到虚空灵妙的涅槃境界。
由于主张纯任自然,无心合道,所以后期禅宗就认为日常行为即显现妙道,现实人间即是涅槃佛国。在后期禅宗看来,圣人所做的事即是凡人所做的事,并非有特殊的事情可做,但是圣人所做事的意义不同于凡夫。《景德传灯录》卷六载: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指慧海)修道还用功否?师曰:
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
“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