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37.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董平:《天台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9.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o
  40.吴学国:《境界与言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佘日昌:《实相本体与涅槃境界》,巴蜀书社,2003年版。
  42.聂清:《菏泽宗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43。任继愈:《汉唐思想沦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45.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4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局,1992年版。
  47.张祥龙:《现象学与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8.张士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o
  50.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哲学史》,2000年版o
  5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4.黄夏年主编:《佛教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o
  55.陈启伟:《西方哲学论集》,辽宁大学出版社,t995年版o
  56.'俄'舍尔巴斯基::《小乘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7.'俄'舍尔巴斯基:《大乘佛学:佛教的涅槃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8.'俄'舍尔巴斯基:《佛教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o
  59.'英1A.B.凯思:《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0.'英'渥德尔:《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1.'印度'德·恰托巴底亚耶:《印度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2.'日'忽滑骨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3.'荷1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三、论文:
  1.郭良洌В骸斗鸾痰哪鶚劼邸罚赌涎茄芯俊?994年第4期。
  2.姚卫群:《慧远的“神”与印度佛教中的“我”》,《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4期。
  3.杜保瑞:《鸠摩罗什的大乘大义章探究》,(网络版)。
  4.徐小跃:《僧肇“有无观”、“体用论”之探讨——兼谈佛教中国化》,《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l期。
  5.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槃”之争》,《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
  6.方东美:《以西方方法学的关系逻辑来透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分,《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
  7.汤一介:《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夏之卷。
  8.郭朝顺:《华严宗的可说与不可说义》,(网络版)。
  9.洪修平:《惠能南宗顿悟成佛论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10.赖永海:《祖师禅与分灯禅》,载于《佛教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1.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载于《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2.楼宇烈:《神会的顿悟说》,载于《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3.方立天:《从中国固有本体论特色看中国佛教本体论的形成》,《佛学研究》1998年刊。
  14.方立天:《略论中国佛教的佛身观》,《五台山研究》1998年第2期。
  15.方立天:《中国佛教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中国文化》第17,18期。
  16.俞懿娴:《圆融思想与机体哲学——沦中西哲学比较的契机》,(网络版)。
  后    记
  《佛教的涅槃思想》是在我的导师赖永海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我之所以选择“涅槃”这个范畴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一是因为涅槃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之一,厘清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佛教理论的整体理解,而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人做过深入的专题研究;二是因为我想通过“涅槃”范畴的研究,将佛教典籍较为系统而完整地研读一遍,力争使自己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上升一个层次。为此,我仔细阅读了从印度四部《阿含经》、《大毗婆沙论》到中国禅宗的大部分佛教典籍,并作了大量的摘录,自我感觉收获极大,而博士论文正是我阅读藏经的心得体会。
  在博士论文的准备阶段,我也曾有过畏难的情绪,赖永海先生对我不断的鼓励使我坚定了研究下去的勇气和决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赖永海先生关于涅槃问题的点拨与提示,比如要注意从法性概念入手来契入涅槃问题的研究,使我深受启发。我的博士论文的最终完成,无疑得益于先生的悉心教诲和指导。
  在南京大学读书期间,徐小跃先生、洪修平先生的授课对我的学业进展也很有帮助,他们深邃而睿智的学思也使我深受启发。并且二位先生不吝赐教,对我的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乔凤杰、李晓虹、李国红等诸位同窗,都为我提供过各种无私的帮助。
  在此,一并向诸位师长、同窗表示真挚的谢意。
  当然,我的博士论文只是关于佛教涅槃问题初步的理论探索,尚有密宗、中国早期佛教涅槃理论、南北朝六师以及三论宗等未能做出相应研究。目前我已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教涅槃思想之源流”编号07JC730002),一方面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继续将佛教涅槃问题作深入的拓展性研究。本书即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咸,其中部分章节已作了较大的改动。
  最后,谨向觉群佛学博士文库编委会及宗教文化出版社对拙著的出版给予的热情帮助表示感谢。
  单正齐
  2009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