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过去是曾经的现有,未来是当来的现有。结合因果关系来讲,现在是过去之果,以现在之果论到过去之因,即依曾有说为过去。同样,现在为未来之因,以现在之因沦到未来之果,即依当有说为未来。过去与未来只是就曾、当,因、果而设,并非如现在一样是实有,并没有实体的存在。;后来的唯识学对经量部的过未无体说有清楚的说明:“谓现在世是能施设去、来世相。”这是因为,“过去¨‘相已灭没、自性已舍”;“未来”虽“因现有”,然“自相未生、未得自性”。而唯有现在才“相未灭没,自性未舍,生时暂住”。简言之,自性与自相是同时的存在,并非是二重性的存在。过去与未来、自性与自相,或灭没已舍,或未生未得,所以都不是实有。只有现在,自性与自相皆取得现实的存在,所以是实有。而自性实际上即是自相,只是刹那的存在,并无本体的意义。这即是经量部的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论。
  由于经部师只承认刹那作用的真实性,否定法性本体的存在,故反对一切有部证法性得涅槃的实有涅槃说。经部师认为,涅槃并非实有自体,而只是一种假名,即:以烦恼业惑断灭,立假名为涅槃。《顺正理论》卷十七载:“汝宗(指经部师)唯说烦恼所依相续转变,名为烦恼;及说烦恼毕竟不生,名为涅槃。”又说:“汝宗(指经部师)不尔唯说随眠及苦不生,为涅槃故。”又说:“由得对治,证得当起烦恼后有毕竟相违所依身故,名得涅槃。”这都是意在说明,在经部师那里,涅槃并没有另外一个什么自体,烦恼及苦不生的当下即是涅槃。
  经部师还结合二谛说来谈涅槃的假名性。一切有部以本体与现象的区分为标准,建立二谛说,《顺正理论》中就说:“诸和合物随其所应,总有二种性类差别:一可以物破为细分,二可以慧析除余法。谓且于色诸和合聚破为细分,彼觉便无名世俗谛,犹如瓶等。非破瓶等为瓦等时,复可于中生瓶等觉。有和合聚虽破为多,彼觉非无犹如水等,若以胜慧析除余法,彼觉方无亦世俗谛。非水等被慧析除色等时复可于中生水等觉故,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如世俗理说为有故。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名胜义谛,犹如色等如色等物,碎为细分渐渐破析乃至极微。或以胜慧析除味等,彼色等觉如本恒存,受等亦然但非色法,无细分故不可碎彼,以为细分乃至极微,然可以慧析至刹那,或可析除余想等法,彼受等觉如本恒存。此真实有故名胜义,
  以一切时体恒有故。依胜义理说有色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如胜
  义理说为有故。”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一切有部以“如本恒存,,
  的法体为最后的真实,是胜义谛摄;而由作用聚合成的刹那的事件
  之流为假名因缘有,是世俗谛摄。作为实有自体的涅槃,也当属于
  胜义谛摄,如《大毗婆沙论》中就说:“胜义善者,渭涅槃。”
  经部师则不同意一切有部的说法,而把二谛的划分建立在“有作用”(白相)与“无作用”(共相)的标准之上。经部师认为,凡是有生果作用的事物即是自相,是现量境界,属胜义谛摄;凡是有没有生果作用的事物即是共相,是比量境界,属世俗谛摄。现量,是刹那感觉对刹那对象的直接感知;比量,则是对刹那存在的持续性(即结合物)、或其他的非刹那的存在做想象的名言推理。《顺正理论》对经部师的二谛说作了介绍:“又彼自说二谛相言:若于多物施设为有,名为世俗;但于一物施设为有,名为胜义。又细分别所目法时,便失本名,名为世俗;若细分另所目法时,不失本名,名为胜义。”这就是说,于一物施设为有,即于当下的刹那作用而施设有,即胜义谛。刹那的作用是细分至最小单位的结果,所以细分所目法不失本名。于多物施设有,即于刹那相续的结合物,如瓶、衣等施设为有,若细分结合物则失本名。如瓶·由泥土,泥土又由极微所组成,细分瓶物、泥土则失瓶、土名,所以称瓶、土等为假名世俗有。前者是现量的自相境界,后者则是比量的共相境界。按照经部师二谛的标准,涅槃属无为法,并不具备生果作用,故不是刹那的真实存在,非现量感觉所能直接反映。人们只是把烦恼惭灭的状态以假名称之为涅槃,或者说,涅槃是一种假名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涅槃也属世俗谛摄,并非实有其体。
  当然,涅槃并非如其他世俗谛所说是刹那的和合物,刹那的和合物仍以现实的刹那存在为基础,而涅槃则与任何现实的刹那存在无关,而只是烦恼断灭的当下,施设名言称之为涅槃。实际上,经部师并不是说没有涅槃,涅槃是佛教追求的解脱目标,如果没有了涅槃,也就不会有佛教。经部师自己就说:“我亦不说全无涅槃,但应如我所说而有,如说此声有先非有,有后非有;不可非有说为有故,有义得成。说有无为,应知亦尔。”不过,经部师说有无为、有涅槃之有,并不是实有自体之有,而只是指不以非有为有,有义得成。其隐含的意思是指,涅槃并非离现实的刹那有以外别有实体,只要不执涅槃实有自体,则涅槃有义得成。这只是以否定性的遮诠法来表达涅槃,旨在说明涅槃并非实有启体,而对涅槃自身并未作任何正面的肯定的定义。实质上,经部师所说涅槃,乃是指断除烦恼的当下证得的心解脱的境界。经部师说:“能显涅槃,唯以非有为其自性,故契经言:所有众苦,皆无余断,各别舍弃尽离染灭静息永没,余苦不续,不取不生,此极寂静,此极美妙,谓舍诸依及一切爱,尽离染灭,名为涅槃。又许涅槃体唯非有,便为善释,经说喻言,如灯涅槃,心解脱亦尔。”这就是说,涅槃以非有为其自性,是指以无实体为其自性。涅槃是指断烦恼的当下获得的心解脱的境界,这是一种真实有。之所以说以非有为其自性,意思是说,在涅槃状态中,圣者体验到的只是心解脱的境界,并没有实体所见,没有所缘,也即没有一个不变的绝对者作为证涅槃的所缘依据。经部师描述这种以非有为自性的心解脱之境,乃是无苦、寂静、美妙的境界。这说明,在经部师那里,涅槃境界之有,是一种超验的有,是当下即是的生命境界,是一切有、非有中应称叹的最殊胜的有。此如经部师所说:“有虽非有而可称叹,故诸灾横毕竟非有名为涅槃。此于一切有非有中,最为殊胜,为令众生深生欣乐,故应称叹。”
  经部师以断烦恼业惑名为涅槃,就其字面上的含义来看,与有部择灭涅槃相同,但二者的内涵是有本质的区别。一切有部虽以断烦恼、离系缚立涅槃名,但《顺正理论》对这种涅槃的定义作了补充说:“我终不许即众苦灭名为涅槃,许苦灭故,离于苦道,别得择灭,方名为涅槃。”这就是说,有部虽以烦恼断灭名为涅槃,但这只是就得涅槃的途径来立涅槃名。实质上,只有在断烦恼后得清净择灭体,才真正是涅槃。而经部师则纯是以断烦恼的当下得心的解脱为涅槃,其中并没有任何实体性的所缘缘存在。经部师有言曰:“智必有境,涅槃无实,彼作是言,缘涅槃慧,以名为境。”很显然,这是一种以慧为境的生命解脱境界(心的解脱),是实践智慧开显出的超验的存有,而非实体性的存有。经部师引契经所说灯焰涅槃的比喻来说明心解脱之境的非实体性:“许涅槃体非有便为善释,经说喻言:如灯焰涅槃,心解脱亦尔,彼谓此说如灯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
  二、观念论的学说
  经部师关于涅槃的否定性的说法,只是意在否定一切有部的实有涅槃观,而并不否定涅槃作为一种圣者所证境界的存在。在经部师看来,所谓的涅槃,实际上是一种断烦恼的心解脱之境。此种解脱之境本性空寂,不可执有实体。这与原始佛教注重现实解脱的实践精神是相符合的。这种无苦的精神性的解脱之境,是否是永恒的实在?换句话说,圣者所证心的解脱之境(涅槃),在肉身死后是否永存?在原始佛教中,这本是佛陀不作回答的无记问题,因为佛陀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益于解脱。    
  经部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原始佛教的思想,也把涅槃视作不可说的无记问题。经部师认为涅槃是一种假名施设,所以不可讨论其有无的问题。若问其有无,则同于十四无记问题而不可记说。而一切有部从其实在论的分析思路出发,讨论如来人无余涅槃后存在体性的问题。一切有部认为,对于涅槃是否永恒实在,不应当仅仅看作无记问题。实际上,涅槃是实有的,从胜义有的角度可以记说。有部认为,涅槃是圣者断烦恼后所证得的清净体,是实有自体的常住法。到无余涅槃界,阿罗汉的生身、无漏身一齐灭尽(灰身灭智)而唯有法性。(“舍有情数,堕于法数”)。这就意味着,一切有部所追求的最终解脱状态(无余涅槃)是一种无精神、无生命、唯有元素存在的状态,这可称作物质性的涅槃。
  经部师则认为,涅槃乃是阿罗汉断尽烦恼所得精神性解脱之境(心解脱),阿罗汉证得涅槃,并没有所缘实体,也没有如一切有部所说的唯有元素存在的物质论涅槃(无生命的涅槃观)。
  经部师以烦恼断灭,获心解脱为涅槃,会不会导致虚无主义?在这问题上,印顺法师就认为,经部师是纯粹的无常论者,涅槃本是在否定烦恼生死之事实上所建立,是圣者内心澄寂的直觉所体证到的境界,待生死不起,一切归无,当然不会再有涅槃。也就是说,经部师的主张必然会导致断灭一切的虚无。这正如印顺所说:“过未无体论者,他们将一切业果,都建立在现在,无余涅槃是要消灭现在的惑业果报,泯寂五蕴,在过未无体论者看,现在法无,直等于一切法没有,所以必然有一个尽归于空的要求。”
  俄国学者舍尔巴斯基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经部师承认无漏智身的存在,也即承认具有神圣性的世尊。精神性的绝对是存在的,经部师否定的只是一切有部所说的无生命的物质性涅槃(唯有法性的无余涅槃),并不否认永恒的圣智之有。
  我们注意到经部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智必有境,涅槃无实,彼(案:即经部师)作是言,缘涅槃慧,以名为境。”就是说,经部师所谓心解脱之境,是以慧为境,而并非说涅槃另有实体。在此,经部师否定了一切有部涅槃实有自体的说法,但同时肯定了在涅槃中慧的实在性。另外,经部师也说:“由得对治,证得当起烦恼后有毕竟相违所依身故,名得涅槃。”所谓“所依身”,是指纯为无漏的慧身。《顺正理论》即载经部师“阿罗汉身是无漏”的说法,认为,在断舍无明有漏身后,阿罗汉可得清净无漏身。肯定涅槃中有无漏慧身的存在,说明了经部师的涅槃是一种精神性的涅槃(或者说是观念论的涅槃)。    
  但是,经部师的说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永恒的神圣世尊的存在呢?回答这个问题,尚须考察经部师的种子说。
  种子的概念,在经部师那里又称作功能、习气,这是经部师独特的理论学说。经部师否定了一切有部以法性本体为现象法相续流转的根基的说法,而以种子、功能、习气来作为现象法的成因。种子、功能;、习气,是依心相续而转,故成立细心说。细心摄持习气,它前后相续,隐微难辨,充当了现象界相续流转的主体。经部师上座胜受又依此成立随界说,认为一切法生起之后会有熏习留下功能,此即是界。随界相当于细心,在相续存在的中间,逐渐变化转转殊胜,成为后来再生法体的因性。大多数经部师主张有两类种子有,一是有漏种,它执持着有漏的现象法的存在;另一种就是无漏种,它在有漏的现象法断灭之后,维持着圣者无漏身的存在。《异部宗轮论》就记载了经部师的一种观点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这个异生位所具有的圣法,即是指无漏种子,而且是先天本有的而不是后天熏习成的。窥基大师在《异部宗轮论述记》就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即无漏种法尔成就。”不过,此无漏种为有漏所隐盖,众生通过佛法修习,断有漏后就可现起无漏圣法。得无漏圣法即证涅槃。但在阿罗汉进入涅槃之后,此无漏圣法是否会断灭,归于虚无呢?
  经部师有一名叫逻摩的大德,就对经部师的无漏种子说作了发挥,他提出了“白法习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