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加赦国梵摩达哆王说:‘童子!你说:“童子!你要忍耐!童子!你要忍耐!”这
      个我了解。可是你又说:“千万不要心生怨恨,要有慈悲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长生童子回答说;‘大王!就是千万不要心生怨恨,要有慈悲心的意思。’加赦国梵
      摩达哆王听了之后,又说:‘童子!从现在开始,我把我的领土全部给你,你父亲的
      领土也还给你。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杀我,饶了我一命,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
      事。’长生童子听了之后,回答说:‘大王原有的领土还是大王的领土,你只要把我
      父亲的领土还给我就行了。’”
  22。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与长生童子共载还归,入波罗捺城,坐正殿上,告诸臣
      曰‘卿等若见拘娑罗国王长寿儿长生童子者,当云何耶?’诸臣闻已,或有白曰:
      ‘天王!若见彼者,当截其手!’或复作是语:‘天王!若见彼者,当截其足!’或
      复作是语:‘当断其命!’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告诸臣曰:‘卿等欲见拘娑罗国王长寿
      儿长生童子者,即此是也。汝等莫起恶意向此童子。所以者何?此童子所作甚难,
      惠与我命。’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以王沐浴浴长生童子,涂以王香,衣以王
      服,令坐金御床,以女妻之,还其本国。”
      “于是,加赦国梵摩达哆王与长生童子,一起坐车回到波罗捺城,升坐在大殿中,
      梵摩达哆王便问大臣:‘各位大臣!如果你们看见拘娑罗国长寿王的儿子长生童子,
      你们会怎么做呢?’大臣们听了之后,有的人说:‘大王!如果我看见长生童子,我
      会砍断他的手!’有的人说:‘大王!如果我看见长生童子,我会砍断他的脚!’有
      的人说:‘我会杀了他!’加赦国梵摩达哆王告诉大臣:‘各位大臣!如果你们想要
      看看拘娑罗国长寿王的儿子长生童子,这位就是。但是,你们千万不可对他心存恶
      念。因为他没有杀我,饶了我一命,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之后,加赦国梵
      摩达哆王便赐与长生童子国王般的沐浴,涂抹国王所用的香油,穿上国王的衣服,
      赐与金的王座,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将其父长寿王原有的领土还给他。”

四七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四七二 长寿王品第七(72)长寿王本起经第一

  23。 “比丘!彼诸国王刹利顶生王,为大国主,整御天下,自行忍辱,复称叹忍;自行
      慈心,复称叹慈;自行恩惠,复称恩惠。诸比丘!汝亦应如是,至信舍家,无家学
      道,当行忍辱,复称叹忍;自行慈心,复称叹慈;自行恩惠,复称恩惠。”
      “诸比丘!所有能够统治天下国土的刹帝利灌顶王,都有忍辱之心,也称赞忍辱;
      都有慈悲之心,也称赞慈悲;都有感恩之心,也称赞感恩。诸比丘!你们也是一样
      ,所有正当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修行生活的人,都应有忍辱之心
      ,也应称赞忍辱;都应有慈悲之心,也应称赞慈悲;都应有感恩之心,也应称赞感
      恩。”
  24。 于是,诸比丘闻佛所说,有作是言:“世尊法主今且住也,彼导说我,我那得不导说
      彼(787)。”
      有些比丘对于佛陀的说法,回答说:“佛陀是法主,佛陀是不受干扰的,愿佛陀现法
      乐住。我们会负责这个斗争、不和、争论、争吵。”
  25。 于是,世尊不悦可拘舍弥诸比丘所行威仪礼节,所学所习,即从⊕座起,而说颂曰:
      “以若干言语,破坏最尊众,破坏圣众时,无有能诃止。
        碎身至断命,夺象牛马财,破国灭亡尽,彼犹故和解。
        况汝小言骂,不能制和合,若不思真义,怨结焉得息?
        骂詈责数说,而能制和合,若思真实义,怨结必得息。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瞋向慧真人,口说无赖言,诽谤牟尼圣,是下贱非智。
        他人不解义,唯我独能知,若有能解义,彼恚便得息。
        若得定为侣,慧者共修善,舍本所执意,欢喜常相随(788)。
        若不得定伴,慧者独修善,如王严治国,如象独在野(789)。
        独行莫为恶,如象独在野,独行为善胜,勿与恶共会(790)。
        学不得善友,不与己等者,当坚意独住,勿与恶共会。”
      佛陀不认同拘舍弥城的比丘们表现出来的威仪礼节,及知见习气,便从座起身,说
      以下之偈颂:
      “如果有人用种种的争论破坏和合的僧团,当僧团被破坏时,便无法止息争论

四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四七四 长寿王品第七(72)长寿王本起经第一

        。
        即使是碎身断命,劫夺一切财物,甚至毁灭国家,都还能和解止诤。
        何况你们只是个人的争论,却无法平息和合,如果你们不思考如来所说的真实
        义,你们的怨仇怎么能止息呢?
        所有的漫骂、批评、责备,都是可以平息和合,只要你们思考如来所说的真实
        义,你们的怨仇必定可以止息。
        如果你们想要以争吵来停止争吵,那是永远无法停止争吵,只有忍让才能停止
        争吵,所以忍让是值得尊敬可贵的法。
        如果瞋心对待具足智慧的解脱者,又说出蛮横无耻的话,如此诽谤佛陀,是下
        贱无智慧的人。
        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样真正理解真实义,如果有人能理解真实义,他的瞋恨必定
        可以止息。
        如果你得到一位有德行、精进的智者做为同伴,你应该排除一切障碍,以悦意
        、正念之心与他共行。
        如果你得有得到一位有德行、精进的智者做为同伴,你应该犹如舍弃领土的国王
        王,独自一人犹如大象走在森林中。
        一人独行,不与愚者为伴,是较好的;一人独行,不造作恶行,不被扰乱,犹
        如在森林中的大象。
        如果没有得到善知识,没有与自己相当的朋友,则应该坚定地独行,不与恶人
        来往。”
  26。 尔时,世尊说此颂已,即以如意足(104)乘虚而去,至婆罗楼罗村(791)。于是,婆罗楼罗村有
      尊者(77)婆咎(792)释家子,昼夜不眠,精勤行道,志行常定,住道品法(793)。尊者释家子遥见
      佛来,见已往迎,摄佛衣钵,为佛敷床,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尊者释家子婆咎
      座,坐已,告曰:“婆咎比丘!汝常安隐,无所乏耶?”
      佛陀说完偈颂之后,便以神通力离去,来到婆罗楼罗村。此时,释迦族的尊者婆咎
      住在婆罗楼罗村,他日夜不休,努力修行,常住定中,修习三十七道品。尊者婆咎
      看见佛陀从远处走来,就起身迎接,接过佛陀的衣钵,为佛陀铺设座位,取水为佛
      陀洗脚。佛陀洗过脚之后,坐在尊者婆咎为他准备的座位,坐好之后,佛陀说:“婆
      咎!你是否一切安好,饮食没有缺乏?”

四七五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四七六 长寿王品第七(72)长寿王本起经第一

  27。 尊者释家子婆咎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尊者婆咎回答说:“佛陀!我一切安好,饮食没有缺乏。”
  28。 世尊复问∶ “婆咎比丘!云何安隐,无所乏耶?”
      佛陀又问:“婆咎!你是如何一切安好,饮食没有缺乏?”
  29。 尊者婆咎白曰∶“世尊!我昼夜不眠,精勤行道,志行常定,住道品法。世尊!如是
      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尊者婆咎回答说:“佛陀!我日夜不休,努力修行,常住定中,修习三十七道品。佛
      陀!我是这样一切安好,饮食没有缺乏。”
  30。 世尊复念∶ 此族姓子游行安乐,我今宁可为彼说法。作是念已,便为尊者婆咎说
      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38)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座起
      去,往至护寺林(794)。入护寺林中,至一树下,敷尼师檀(50),结跏跌坐(51)。
      佛陀心里想:“这位比丘能够自在地过着游行的生活,我何不为他说法。”心里这样
      想过之后,佛陀便为尊者婆咎说法,鼓励他,使他心生欢喜。佛陀以各种方法为他
      说法,鼓励他,使他心生欢喜之后,便起座离去,前往护寺林。到了护寺林中,佛
      陀在一棵树下,铺上垫布,盘腿而坐。
  31。 世尊复念:我已得脱彼拘舍弥诸比丘辈,数数斗讼,相伏相憎,相瞋共诤,我不喜
      念彼方,谓拘舍弥诸比丘辈所住处也。当尔之时,有一大象为众象王,彼离象众而
      独游行,亦至护寺林。入护寺林中,至贤娑罗树(795),倚贤娑罗树立。尔时,大象而作
      是念:我已得脱彼群象辈,牝象(796)、牡象(797)、大小象子,彼群象辈常在前行,草为之
      蹋,水为之浑。我于尔时,食彼蹋草,饮浑浊水,我今饮食新草、清水。
      佛陀心里又想:“我已经脱离了狗舍弥城中经常争斗,互相怨恨,彼此不合的比丘们
      ,我不想再忆念那些比丘们的住处。”就在此时,有一只象王,远离群象单独来到
      护寺林。进入护寺林中,象王便站在贤娑罗树旁边。此时,象王心里想:“我已经脱
      离其他的象,包括母象、公象、大小幼象,它们常常走在前面,糟蹋青草,浑浊清
      水。过去我必须吃它们所糟蹋的青草,饮用它们所浑浊的清水,现在我可以吃新鲜
      的青草,饮用干净的水。”
  32。 于是,世尊以他心智(483),知彼大象心之所念,即说颂日:
      “一象与象等,成身具足牙,以心与心等,若乐独住林。”

四七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四七八 长寿王品第七(72)长寿王本起经第一

      于是,佛陀以他心通知道了象王心里所想之事,便说以下之偈颂:
      “大象只要是成象,而且具足象牙,则与其他成象是一样的。同理,象王的心
        与我的心都是一样,欢喜单独住在树林中。”
  33。 于是,世尊从护寺林摄衣持钵(115),往至般那蔓阇寺林(798)。尔时,般那蔓阇寺林有三族姓
      子共在中住,尊者阿那律陀(472)、尊者难提(473)、尊者金毗罗(474)。彼尊者等所行如是:若彼
      乞食有前还者,便敷床,汲水出,洗足器,安洗足蹬,及拭脚巾、水瓶、澡罐。若
      所乞食能尽食者,便尽食之;若有余者,器盛覆举。食讫收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
      着于肩上,入室宴坐(80)。若彼乞食有后还者,能尽食者,亦尽食之;若不足者,取前
      余食,足而食之;若有余者,便泻着净地,及无虫水中(799)。取彼食器,净洗拭已,举
      着一面,收⊕卷床席,敛洗足蹬,收拭脚巾,举洗足器,及水瓶、澡罐,扫洒食堂,
      粪除净已,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入室宴坐。彼尊者等至于哺时
      (79),若有先从宴坐起者,见水瓶、澡罐空无有水,便持行取。若能胜者,便举持来,
      安着一面。若不能胜,则便以手招一比丘,两人共举,持着一面,各不相语,各不
      相问。彼尊者等五日一集,或共说法,或圣默然。
      于是,佛陀便收摄卧具,执持衣钵,从护寺林前往般那蔓阇寺林。此时,有三位尊
      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住在般那蔓阇寺林中。这三位尊者的生活是这样的:
      如果有人乞食后,先回到住处,就会先铺设座位,取水,率备洗脚盆,设置洗脚垫
      ,擦脚布,并且准备饮用水及洗澡水。如果能够吃完所乞食的食物,便将它吃完;
      如果还有剩余,便放在器皿中盖起来。之后,便收摄衣钵,清洗手脚,将垫布置于
      肩上,进入房间,禅坐思惟。乞食较晚回来的人,如果能够吃完所乞食的食物,便
      将它吃完;如果不够的话,便将他人剩余的食物吃完;如果还有剩余,便将它倒在
      没有草的地方,或没有虫的水中。之后,清洗食具,放在一旁,收摄座位,清洗洗
      脚垫,收拾擦脚布及洗脚盆,并且准备饮用水及洗澡水,清扫食堂、粪便,然后再
      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