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譬如屠夫杀牛,剥皮后,把牛分成六份放
      在地上。同理,比丘应当依界来观察身体,知见到:‘我的身体有地界、水界、火
      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此,随着自己所造作的身体活动,他都可以如实地知
      道。如果他能因此而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断除内心的各种过
      失,使心安定,因为内心的安定,他便可以如实地知道身体的一切活动,比丘就是
      应该如此于身体观照身体。”
  23。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74)
      所啄,豺狗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
      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
      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应该于身体观照身体。比丘应当观察死尸,死亡后一日、二日……至六、七
      日,被鹰乌所啄,豺狠所食,不论火葬或土葬,都会腐斓败坏,观察后,反照自
      己:‘我的身体也是一样,会有这样的情形,不可幸免。’如此,随着自己所造作
      的身体活动,他都可以如实地知道。如果他能因此而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
      逸,努力不懈,断除内心的各种过失,使心安定,因为内心的安定,他便可以如实
      地知道身体的一切活动,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于身体观照身体。”
  24。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875),骸(876)骨青色,骨锁在
      地,见己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
      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
      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应该于身体观照身体。比丘应当观察丢弃在冢闲的尸体,有的骸骨变成青

四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四四 长寿王品第七(81)念身经第十

      色,有的腐烂,有的被吃,散落满地,观察后,反照自己:‘我的身体也是一样,
      会有这样的情形,不可幸免。’如此,随着自己所造作的身体活动,他都可以如实
      地知道。如果他能因此而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断除内心的各
      种过失,使心安定,因为内心的安定,他便可以如实地知道身体的一切活动,比丘
      就是应该如此于身体观照身体。”
  25。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己自比:
      ‘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
      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应该于身体观照身体。比丘应当观察丢弃在冢间的尸体,皮肉分离,血涂满
      地,只有筋尚连系着,观察后,反照自己:‘我的身体也是一样,会有这样的情
      形,不可幸免。’如此,随着自己所造作的身体活动,他都可以如实地知道。如果
      他能因此而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断除内心的各种过失,使心
      安定,因为内心的安定,他便可以如实地知道身体的一切活动,比丘就是应该如此
      于身体观照身体。”
  26。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684)
      骨、髀(685)骨、髋(686)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877)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
      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
      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
      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应该于身体观照身体。比丘应当观察丢弃在冢间尸体的骨头,如脚骨、股
      骨、大腿骨、髋骨、脊椎骨、肩骨、颈骨、头骨,分散在各处,观察后,反照自
      己:‘我的身体也是一样,会有这样的情形,不可幸免。’如此,随着自己所造作
      的身体活动,他都可以如实地知道。如果他能因此而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
      逸,努力不懈,断除内心的各种过失,使心安定,因为内心的安定,他便可以如实
      地知道身体的一切活动,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于身体观照身体。”
  27。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
      腐坏碎末,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

四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四六 长寿王品第七(81)念身经第十

      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
      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应该于身体观照身体。比丘应当观察丢弃在冢间尸体的骨头,有的是如螺般
      的白色,有的是如鸽子般的青色,有的是如血般的红色,有的破碎成小块,甚至粉
      碎成粉末,观察后,反照自己:‘我的身体也是一样,会有这样的情形,不可幸
      免。’如此,随着自己所造作的身体活动,他都可以如实地知道。如果他能因此而
      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断除内心的各种过失,使心安定,因为
      内心的安定,他便可以如实地知道身体的一切活动,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于身体观照
      身体。”
  28。 “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793)也。若彼有心
      意解遍满,犹如大海,彼诸小河尽在海中。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
      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也。”
      “如果能够如此于身体观照身体,仔细地分别,彻底地观照,则一切的善法都已经
      包含在其中了,即三十七道品。如果他的心能够彻底地了解、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
      活动,他的心就像大海一样,可以包含一切的小河。所以如果能够如此于身体观照
      身体,仔细地分别,彻底地观照,则一切的善法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即三十七道
      品。”
  29。 “若有沙门、梵志(9)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37)伺求其便,必能得也。
      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犹如有瓶,中空无水,正安着地,若人持水
      来泻瓶中。于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当受水不?”比丘答曰:“受也,世尊!所以
      者何?彼空无水,正安着地,是故必受。”
      “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不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散乱的生活,魔王波旬便有机会
      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譬如有个空瓶,
      瓶中没有水,正立在地上,如果有人拿水倒入瓶中。诸比丘!你们是否认为水可以
      倒入瓶中呢?”比丘众回答说:“是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瓶中没有水,又正
      立在地上,所以水一定可以倒入瓶中。”
  30。 “如是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
      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四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四八 长寿王品第七(81)念身经第十

      “同理,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不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散乱的生活,魔王波旬便
      有机会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
  31。 “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
      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犹如有瓶,水满其中,正安着地,若人持水
      来泻瓶中。于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复受水不?”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
      者何?彼瓶水满,正安着地,是故不受。”
      “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专注的生活,魔王波旬便没有机会
      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于身体观照身体。譬如有个瓶子,瓶中装满水,
      正立在地上,如果有人拿水倒入瓶中。诸比丘!你们是否认为水可以倒入瓶中
      呢?”比丘众回答说:“不能,佛陀!为什么呢?因为瓶中装满水,又正立在地
      上,所以水一定无法倒入瓶中。”
  32。 “如是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
      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同理,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专注的生活,魔王波旬便没
      有机会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
  33。 “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
      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犹如力士,以大重石掷淖(878)泥中。于比丘意云
      何?泥为受不?”比丘答曰:“受也,世尊!所以者何?泥淖石重,是故必受。”
      “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不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散乱的生活,魔王波旬便有机会
      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譬如有个大力
      士,把重的大石头丢到稀烂的泥土中。诸比丘!你们是否认为重的大石头会陷入稀
      烂的泥土中呢?”比丘众回答说:“是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泥土是稀烂的,
      而石头是重的,所以重的大石头会陷入稀烂的泥土中。”
  34。 “如是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
      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同理,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不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散乱的生活,魔王波旬便
      有机会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
  35。 “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

四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五○ 长寿王品第七(81)念身经第十

      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犹如力士,以轻毛踘(879)掷平户扇(880)。于比丘意
      云何?彼为受不?”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毛踘轻阐,户扇平立,
      是故不受。”
      “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专注的生活,魔王波旬便没有机会
      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譬如有个大力士,把
      轻的皮毛丸丢到坚硬的门闩板。诸比丘!你们是否认为轻的皮毛丸会打破坚硬的门
      闩板呢?”比丘众回答说:“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皮毛丸是轻的,而门
      闩板是坚硬的,所以轻的皮毛丸不会打破坚硬的门闩板。”
  36。 “如是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
      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同理,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专注的生活,魔王波旬便没
      有机会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
  37。 “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
      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犹人求火,以槁木为母,以燥钻钻。于比丘意
      云何?彼人如是为得火不?”比丘答曰:“得也,世尊!所以者何?彼以燥钻钻于
      槁木,是故必得。”
      “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不于身体观照身体,过着散乱的生活,魔王波旬便有机会
      干扰他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修习观照身体的一切活动。譬如有人为了生
      火,用干的木钻钻干木。诸比丘!你们是否认为这个人可以生起火呢?”比丘众回
      答说:“是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他用干的木钻钻干木,所以一定可以生起
      火。”
  38。